通识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anjiao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下半年,一篇题为《我花了725港币,买了香港通识教材》的文章被各大媒体转载。文中作者对香港通识教材进行了分析,指出其通识教育的弊端及其与当下社会状况的关系。作为祖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拥有着特殊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模式,一国两制已实施二十余年,香港却开始动荡不安。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首当其冲,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对年轻一代产生的影响自然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讨论的话题。一系列事件中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矛盾中的核心问题是国家认同的缺失。国家认同是个人文化身份建构的核心。港人的身份认同离不开国家认同,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长期坚持开展的国家认同教育对于年轻一代的文化身份建构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一、通识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
  通识教育,又称为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和通才教育等,是和专业教育相对的概念。通识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学习来培养“完整的人”。如果说学科教育或专业教育给予人生存的能力,那么通识教育赋予了人追寻生命真谛的能力。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其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伦理价值的认知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对自身政治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身份观照下的国家不是一个简单的组织概念,它包含民族和国家两个元素。社会与文化建构民族,民族阐释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身份;国家是拥有内外主权的行政组织,它代表着国际政治身份。国家认同不仅是对自己国家政治身份的认同,还包含了对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国家认同是维系一国公民的纽带,它不仅赋予公民身份感、归属感和依附感,还是树立和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基础。
  通识教育在本质上和国家认同教育是一致的。首先,在教育理念上,通识教育内生着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教育。通识教育致力于通过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引导人关注和认识社会并发挥个人力量去改善社会。而国家认同教育让成员了解认同国家,获得归属感并投入建设。其次,在教育内容上,二者有重合的部分。通识教育一般包含三大模块: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在人文和社会课程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始终贯穿其中,经典诵读、传统文化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都可给予学生共享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共同的价值观,促成个人国家认同的构建。最后,在教育目的上,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认知能力和成为合格公民。它可以修正时下商业社会效率至上的功利主义,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家国情怀。通识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有高度契合点和互通之处。他们都是针对教育中的失衡提出的,都是为了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终极目标。通识教育始终包含着对国家认同的关注,同时也是促成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
  二、疏离国家认同的香港通识教育
  主权移交后,香港教育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是在高中增设通识教育科,将其列为新高中课程的必修科目,并在2009年后成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必考科目。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发布的《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是各校制定校本課程的指南。根据指引,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1)具备广阔的知识基础,理解当今影响个人、社会、国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问题;(2)成为有识见、负责任的公民,认同国民身份,并具备世界视野;(3)尊重多元文化和观点,并成为能够批判、反思和独立思考的人;(4)掌握终身学习所需的信息科技及其他技能。[1]和其他地区设定通识课程的初衷一样,通识科是香港高中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阵地和途径,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使命,但其在运行中日渐暴露出各种深层次的问题,使香港通识教育在背离国家认同教育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究其根源,在于课程疏离了通识教育的理念。
  (一)“简洁”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包含课程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按照设计理念,课程设置了六个单元,分别为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公共卫生及能源科技与环境。其中,今日香港与现代中国两个单元与国家认同教育关联最为紧密。例如在指引中,今日香港单元下的最后一个主题列举了如下知识内容和探讨问题。
  本主题指引中还列举了身份认同的特征、表现和社会意义,但篇幅很短。由于表述过于简洁,引发了实施中的若干问题。首先是概念的缺失。例如在讨论身份认同时,学生应该首先掌握哪些基本概念呢?教师处理这个专题使用的定义和概念不同,涉及的侧重点就会不同。此外,在议题的设计上过于宽泛,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于所列的知识内容应如何与议题联系并未作陈述。最后,指引中并未列举各单元的详细教学目标。由于其学科性质,通识科培养目标虽无法量化描述,但亦应有质的描述。对于要教什么和怎样教,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哪些主流和正确的价值观是需要呈现和引导的,都必须对照课程宗旨在课程标准中详细注明。否则教师在应对学习内容及教学策略的压力下,只会选择自己较有把握的内容套用新的方式去教,同样的议题会出现不同的演绎,学习就会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
  在教学的内容设计上,指引并未指定教材,部分通识书籍未经审查即可进课堂,造成了教材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刻意误导和曲解政治的内容。因课程标准和统一规范教材的缺失,香港的五百多所学校所讲授的国家历史和国家现状就可能会出现五百多种各异的表述。在处理议题时,不少教师倾向在Youtube、壹传媒等带有政治倾向的媒体上收集教学素材。从通识课程的理念看,多元教学和多元探究是最终的目标,但在课程标准不清和配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任由学校开展教学,通识教育就充满了混乱和风险,多元探究可能演变为局限视角的狭隘探究。当国家认同教育充斥着矛盾的理念和内容时,青少年面对着各种所谓“真相”,轻则感到困惑和迷茫,重则被误导而变得政治偏激,国家认同又何以建构?
  (二)“高大上”的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推崇在其理念中均有迹可循,怀疑精神与批判思考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敢于发问、善于发问和展开辩论都是通识课堂鼓励的。美国哲学学会曾对批判性思考进行过定义,认为它包含了六项技能,即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校准,它是一种有目的、自我规范的判断。   香港的通识教学推行探究式学习和批判性思考的教学方法。该系列教学方法的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施的前提是学生已然具备一定的科目基本知识,可以通过议题研究进行批判式思考,运用知识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建构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出通观能力。这里面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是课堂讨论和研究材料的来源是否具备信度,其次是讨论的质量如何保证,也就是批判性思考如何实现。批评是分析,判断是进行价值判断。通过讨论并作出价值判断属于高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综合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和渊博的学科知识基础上。高校的通识课程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这种教学方法,但要成功实施对师生均有很高的要求。在未对使用的主客体进行客观评估的情况下就将其直接移植到高中的教学中,实施于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身上,无异于揠苗助长。教师自己讲授这类主题也未必能游刃有余,更何况不具备充足专业学科知识和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起点上让学生去评点时政,他们缺乏前后联系和完整观察,无法获得分析途径和形成对事件的分析阶梯。表面上是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多元思考,实质只能做到“一事一议”,甚至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容易被带偏甚至做出过激的政治行为。像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这类主题课程涉及历史、人文、经济和社科等综合知识,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背景都有较高的要求。如若把握不好,立场先行,很容易成为教师夹带私货、宣扬个人政治观点的课堂。若教师将自己的政治态度凌驾于专业精神之上,利用“批判性思考”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把通识课堂变成自己的政治宣传阵地,又如何能创建客观公正的通识课堂,何谈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
  (三)“分数至上”的考评模式
  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辨别价值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通识教学基于建构理论,采用有别传统的探讨式多元教学,考评模式也应采取多元的评价模式。现时香港的通识科考核的比重是公开考试(文凭考试)占80%,校本评核占20%。指引中把前者定位为总结性评估,而后者属于进展性评估。通识课的评估重点是能力,然而在现实中,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舆论导向都迫使学生在考试中只求高分数而非展现能力。
  文凭考试的通识科试卷包含资料回应题和延伸回应题两大笔试部分,均为主观题,学生须在三小时内完成答题。文凭考试关乎学生的大学入读,为了照顾升学统计,也为了分出优劣等级,评分准则有十数条细项以方便计分。虽然指引中说明,重点将会放在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展示思考方法的能力上,但实际上,在时间如此紧张的考试中仅凭几道主观题就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定级很难做到精准。而学生为了应付人生大考,自然会钻研秘籍反复操练题型。无论是衡量题抑或建议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高分的答题套路,然后会按照公式堆砌材料,根本无须按照课程要求去思考。这种机械式应答的考评模式与其它傳统学科并无分别。考评没有革新,又如何体现通识教育的评估目的和教育目标呢?
  在考核内容方面,曾有记者对近八年的文凭试中通识科考题进行了查阅,发现必答题中有5道涉及香港政治,内容涵盖立法会选举、示威游行、香港民主等,而选答部分则有两题涉及政治。[3]例如今年4月24日通识科的必答题,题目要求考生根据一组有关香港新闻自由的民意调查数据,与一篇综合报刊评论和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短文进行分析,并指出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可能出现的“两难”情景。虽然香港考评局一再重申在评阅有争议性的试题时,重要的是要考察考生建立论据的素质,评分高低与考生的观点和立场无关。但是考题的泛政治化让考生陷入两难的局面。首先,分数虽与观点立场无关,但却与升学有关。学生在分析讨论这类政治议题时需要大量的举证,证据大多取自于课堂上老师的分享或媒体。而部分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大肆报道批判政府的新闻。出于方便举证也好,出于投阅卷人所好也好,学生大都会选择更容易论述和得分的政治立场。
  校本评核作为通识课程最看重的进展性评估只占总成绩的两成。根据指引,校本评核的模式是教学评一体的独立专题探究,并未设定内容组成和分数比例,具体的操作形式由学校决定。香港学校办学主体多元,学校类型多样,长期倡导学术自由,给予学校最大的自主权表面上无可厚非,然而学校在顾及自身声誉的考虑下,会优先考虑升学率的因素,也就是文凭考试的高分率才是教学所关注的。同时,教师的政治立场也会成为指挥棒,“亲西反中”的教师在课堂上个人政治立场先行,学生要拿高分自然也要向老师靠拢。在分数的驱使下,学生在缺乏通观能力和判断力的情况下被迫选择政治立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更接受反中乱港的思想,对国家的认知偏差会愈加严重。
  通识教育的理念从根本上与现行单一的考评方式是矛盾的。通识教育一直提倡弱化终结性评价和评分,而现时的考评模式衍生的功利性和唯分数论与通识科的目标和理念相违背。所谓自由教育,学生却无法真正自由享受教育,而是在自由的名义下再次沦为考试机器。
  三、香港通识教育的回归
  (一)制定细致可行的课程标准
  要实现通识教育的回归和发挥其塑造国家认同的作用,香港通识教育必须从“度”和“渡”两个维度进行改变。首先要解决的是“度”的问题,亦即要制定课程的标准和规范,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制定标准和法规以保障课程的质量和执行力。
  通识教育统一的课程标准应涵盖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标准,避免教学和考核泛政治化。学校根据标准通过课程管理建立起从课前、课堂,到作业测评等基于教学流程的管理规范。
  1.完善课程指引
  在课程的设计中,除了考虑模块之间的关联,还应细化模块内单元内容的知识点,给出基本概念范畴,议题下提供讨论的视角并配套参考教学材料,给教师提供更为具体的教学操作指南。此外,还应完善教材审查制度,保证课堂使用的教材无错误和偏见。
  2.从批判性思考到慎思明辨   通识,首先是要通知识,亦即让学生了解主题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在鼓励批判性思考前学生应先养成逻辑分析、掌握基本知识论和养成正确价值观,也就是学会慎思和明辨。通识的课堂是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多种领域和多种探索方法的场所,学生通过各式课堂活动接触各异的分析方法,并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了解其价值。
  3.考核走向真正多元化
  通识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合理的课程考核。课程考核不应该是单一的或单次的。要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是否具有创新和思考能力,必须在设置科学的评估标准和監管制度的前提下加大进展性评估的比重。评估要多关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除了文凭考试,还应加大课堂测试的频率,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学习。 最后,必须重视评价和反馈,考核的重要功能是以考促学,及时给予反馈可帮助学生正视不足,提升学习效果。
  (二)强化国家认同教育
  另外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渡”,也就是如何在通识教育中引导和实现国家认同,帮助青少年构建国家身份。我们可以从课程取向、课程维度和教育空间三个方面着手。
  1. 提升课程的“爱国爱港”理念
  价值观引导着个体的身份选择,同时价值的确立和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核心问题。要实施国家认同教育,首要任务是要确立教育中的“爱国、爱港”价值理念。纵览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提供促成国家认同的国民教育。香港通识教育应当首先从教育指导理念上作调整,把宪法和基本法作为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爱国爱港的价值理念融入课程中。同时要加大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力度。在师范教育中增强国家认同教育,建立以德立教的评价标准,把爱国爱港作为入职的必备资格。
  2. 拓宽国家认同的教育维度
  实现国家认同的前提是文化认同。在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中应充分考虑香港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及其文化需求,除了在现有的课程中增加中华传统和当代文化内容,还应纳入本土文化的内容,让他们理解在认同祖国文化的同时并非是以放弃原生文化为代价的,以祖国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学习过程是优秀文化融合吸收的过程,文化自信也因此得以建立。除了通识课程中的显性国家认同教育,还必须关注国家认同的隐性教育,逐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教育的形式还应拓展到课程之外,培育国家认同需要培育对象不断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积极与其他人与社会互动,并在这一交互“感知”过程中习得国家相关知识,增进情感,坚定态度。[4]
  3. 创建国家认同的教育空间
  教育空间包括了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可以体现为学校的建筑设计、校园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等。通识教育通过课程体系构筑了国家认同的认知基础,在学校的公共空间增加人文含量和注入民族文化元素,使教育空间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和强化作用。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仅传播信息,还具有传播知识和情感熏陶等职能,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更是年轻一代进行话语传播的重要渠道。教育部门和相关组织应充分运用媒体的载体功能,主动建构国家认同的媒体教育空间,促成国家认同教育从观念层面到行动层面,从校内覆盖到校外的转型升级。
  四、结语
  香港社会的动荡问题,归根到底是国家认同的缺失和爱国主义教育薄弱的问题。香港通识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急需正视和修正,应当通过细化课程标准、加强管理和拓宽课程内涵等一系列措施加强爱国爱港教育,使疏离国家认同的通识课程回归正途,发挥其应有的培育国民意识之作用。正如《人民日报》指出的:“今天香港的教育,能不能承担起这个目标?需要反思,需要共识,需要改变。因为一旦在教育上输掉,就会输掉一切。”[5]
  参考文献:
  [1][2]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EB/OL].(2014-01)[2020-08-15].https://334.edb.hkedcity.net/doc/chi/curriculum/LS C
其他文献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加拿大教育中位居前列,其教育部门官网对其教育的自我评价是,拥有良好的教育系統,并将其归因于拥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和领导力系统。其《教育工作者标准》是教师资格获取、取消以及发展的依据和指南。该标准是面向所有教育者的专业标准,包含教师、校长、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等,为此,教育部门建设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和平台。通过透明和公开的网络,明确了任何教师、学校董事会、家长以及社会人士都
“教而不研则浅”    宫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一流的剑客,柳生又寿郎拜他为师。学剑前,柳生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以我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呢?”武藏说:“至少10年。”“我不能等那么久!”柳生急了,“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夫达成目的,甚至当你的仆人跟随你,那需要多长时间?”“那,也许需要20年。”武藏说。柳生更急了:“如果我不怕任何辛苦,夜以继日地练剑,需要多少时间?”“如果那样,你这辈子
摘 要 厘清教材绘本式表达所秉持的儿童立场和表达逻辑,把握绘本叙事的类型和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的对话体验,充分激活绘本情境蕴含的德育价值,拓展教材绘本资源,引导儿童由绘本情境过渡到具体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从中镜观他人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引领未来的生活,引领儿童过更好的道德生活。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绘本式表达;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
《爱吃水果的牛》是一个图画故事,主人公是小动物,故事情节拟人化,符合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绘画形象生动,主题突出,适合中班幼儿看图讲述,有利于幼儿展开联想与想象,有利于幼儿充分表达。为此,我们把它选为中班故事教学研究的材料。      第一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喜欢文学作品,能够理解故事的意义。   2.有一定的识图能力,能用完整的话表述。   重点提问及幼儿回答:   引导幼儿
摘 要开展红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红色资源是我国特有的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载体,开发红色资源对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红色资源开发要根据区域实际,全面梳理,构建起框架体系并落实到教育环境、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红色资源  中圖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
在“动物王国”的主题活动中,幼儿认识了许多可爱的动物,对动物的特征、习性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参观动物园活动将这一主题活动推向了高潮,动物园里的每一种动物、动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姿态都让幼儿感到兴奋、亲切、欢欣。    在回幼儿园的车上,一个幼儿不经意地说:“唉!做动物多好!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也不用天天练琴、上课,我要是动物就好啊!”另一个幼儿听见后大声驳斥道:“那才不好呢!动物园的动物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尤其是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是政治启蒙教育的主阵地。教学可借助课前自主调查,联通政治与儿童生活,进而辨析认知误区,聚焦核心观点,帮助学生提升政治理解能力,丰富其政治认知,进而引领学生走进社会,通过实践深化政治认同体验,帮助儿童厘清认知,清晰观念,丰富理解,启蒙政治认同。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政治启蒙;政治认同;法治教育专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摘 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同样遵循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备评价的一般备课过程。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特定年龄特点和道德情感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道德教学,基于生活世界理论的生活道德情境营造法、生活道德两难破解法和生活道德实践锻炼法三种教学方法,为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他是“小气鬼”吗》一课教学提供了教学方法参考,对德育评价主体、方式与内容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灵活创用德育评价,
责任感是健康人格的核心。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最佳时期,但现在的学生大都被宠溺过度,养成了任性、骄横、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导致责任心异常淡薄。为了扭转这种不良倾向,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承担责任,互助合作,走向真正幸福健康的人生,湖南师大附中近年来在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整体规划、班级建设、学科教学和评价体系等诸方面的校本研究,做出了扎实的探索,集聚了丰富的
摘要 以学校为主阵地對小学生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是时代所需。开展特色活动,促进性别差异发展;实施国家课程,展现性别角色优势;促进家校协同,型塑性别道德人格,是有效开展性别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性别教育;男性;女性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10-00-02  众所周知,社会对男女角色的定位有着特定的期待,这种期待融汇了传统与时代内涵。个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