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年在广州上学时,有一个周末到广州文化公园看画展,都是嶺南派名家的原作。其效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下子“抓住了眼球”,不过这尚不能形容其万一。应该说,好似被高手点穴彻底放倒的感觉,瞬间再也动弹不得:黎雄才的南国山林、滋润乔木,赵少昂的热带花鸟、佳果卉草……蕴涵万山雨雾,深不可测的盎然生机,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被彻头彻尾包裹起来,又被托起的恍惚感,那种撞粉和撞水的开创性技法,撞墨和撞彩的游刃有余和恰到好处……端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
从此对国画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当时的《艺苑撷英》、《中国画》两大杂志也着意搜求,又从童书业、吕凤子看到姚茫父再看到余绍宋……我成了动手能力差而美术史极熟的票友。频与书画家交往,经年下来,自觉受益匪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那位著名人物画名家从海外倦游归来,常约我们几个小友,在地坛公园他的临时住宅做所谓“诗钟”,也算苦中作乐。其间多有机会看他动笔,评他作品的千人千言,我最难忘的是刘海粟赠他的句子,“一线穿云若有声”,简约传神,吃透了他的绘画的根本精神,所以他的绘画真正异于他人的自家风格,就是线条的出神入化。功力、毅力、脑力,别人拿不去,仿不来。
亦师亦友的刘二刚先生,他赐下的画作我视为枕中秘宝。他的精神纲领是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他的人物画笔墨非他莫属。现实“人世间”的眷注与“逍遥游”的出世思想,人生的执著与厌世者的苦闷,难分难解地缠在一起。看似平淡,实则奇崛,品则意味无穷,如同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确实是有,不见其形。
师长方成先生,我和他做了十多年的邻居。他82岁那年,还骑单车上街买菜。他痴情于智慧,拿出的东西沉潜扎实。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画中充溢智慧与哲理,明澈、深远而有灵性,决不是泛泛与流俗的市井之声所能掩盖的。他贡献给他家乡中山市博物馆的清代民国以及他自己的水墨人物,有说价值连城,并不夸张。
还有浙江嘉兴、四川乐山等地的一些画家,那些年因为在京办展,直到今天也没有断了联系。他们常在租住地挥毫。耳濡目染,我免不了也有操觚上阵的冲动。这么些年,耗费的宣纸已不计其数。朋友们也指给我扬长避短的方向。这样躲进小楼,和所谓的第二自然更加地“神与物游”,偏安纸墨,这是不是越发的犬儒化了呢?我不晓得,但觉水墨交织的地方,山水、人物、思想……漫漶成难以分解的一片
鲁迅推崇第一流的写意画,以为真正传神的作品,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五论文人相轻》)。但他对国画又颇有看法:“我们的绘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记苏联版画展览会》)
其实,鲁迅对宋元以来文人山水画的涵养,唐代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明快皆极深寄意。他所瞧不起的,是明清以来国画界不长进的风气造成的浮靡和懒惰。这种风气影响,逐渐造成一种国画的末流,而引起观者的反感。
从此对国画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当时的《艺苑撷英》、《中国画》两大杂志也着意搜求,又从童书业、吕凤子看到姚茫父再看到余绍宋……我成了动手能力差而美术史极熟的票友。频与书画家交往,经年下来,自觉受益匪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那位著名人物画名家从海外倦游归来,常约我们几个小友,在地坛公园他的临时住宅做所谓“诗钟”,也算苦中作乐。其间多有机会看他动笔,评他作品的千人千言,我最难忘的是刘海粟赠他的句子,“一线穿云若有声”,简约传神,吃透了他的绘画的根本精神,所以他的绘画真正异于他人的自家风格,就是线条的出神入化。功力、毅力、脑力,别人拿不去,仿不来。

亦师亦友的刘二刚先生,他赐下的画作我视为枕中秘宝。他的精神纲领是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他的人物画笔墨非他莫属。现实“人世间”的眷注与“逍遥游”的出世思想,人生的执著与厌世者的苦闷,难分难解地缠在一起。看似平淡,实则奇崛,品则意味无穷,如同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确实是有,不见其形。
师长方成先生,我和他做了十多年的邻居。他82岁那年,还骑单车上街买菜。他痴情于智慧,拿出的东西沉潜扎实。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画中充溢智慧与哲理,明澈、深远而有灵性,决不是泛泛与流俗的市井之声所能掩盖的。他贡献给他家乡中山市博物馆的清代民国以及他自己的水墨人物,有说价值连城,并不夸张。
还有浙江嘉兴、四川乐山等地的一些画家,那些年因为在京办展,直到今天也没有断了联系。他们常在租住地挥毫。耳濡目染,我免不了也有操觚上阵的冲动。这么些年,耗费的宣纸已不计其数。朋友们也指给我扬长避短的方向。这样躲进小楼,和所谓的第二自然更加地“神与物游”,偏安纸墨,这是不是越发的犬儒化了呢?我不晓得,但觉水墨交织的地方,山水、人物、思想……漫漶成难以分解的一片

鲁迅推崇第一流的写意画,以为真正传神的作品,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五论文人相轻》)。但他对国画又颇有看法:“我们的绘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记苏联版画展览会》)
其实,鲁迅对宋元以来文人山水画的涵养,唐代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明快皆极深寄意。他所瞧不起的,是明清以来国画界不长进的风气造成的浮靡和懒惰。这种风气影响,逐渐造成一种国画的末流,而引起观者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