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环境设计类专业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节点,根据环境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特点,通过调研探析传统课堂教学对教学目标实现的制约性,由此提出将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思路,以《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及课后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职业化培养;学科竞赛;课堂教学;设计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7-0045-04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类行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但从人才供求关系的角度观察,发现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1]。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学校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为促进设计类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契合,设计类教学改革成为专业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载体,是决定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实验场地,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探索“以赛促学”的课堂实施路径。
一、“以赛促学”教学理念的内涵
“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将专业领域的行业竞赛引入课堂教学,以学科竞赛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组织[2]。“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需遵照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竞赛题目的选择应与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契合,以满足教学目标的考核;二是专业竞赛层次应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或者行业认同度,能够反映出行业发展现状;三是竞赛评价指标需要满足教学理论评价与社会实践评价的双重体系标准,具有较好的专业引导性;四是竞赛周期与课程计划紧密契合,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
二、地方本科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特点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是东北农业大学环境设计系开设的一门综合设计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设计项目设计训练,强化对设计理论的掌握,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项目中的问题。在对设计项目制作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相促进。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学科知识融合度高的课程特征,囊括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典型特征。
(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课堂教学需要在48学时中完成对公共空间设计理论的讲授,学生需要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完成具体的设计项目实践。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学时的限制,在完成理论讲授任务之后,学生的实践学时被压缩,具体的设计中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融入;另一方面,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属于单向传播,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少,教师对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将问题延续到后续课程中,影响课程教学质量。
(三)对学生考核评价形式分析
目前,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跟踪与评价,乃至课程完成后的学习效果评价,都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沿用“平时成绩30% 作业成绩70%”的传统考核办法,缺乏过程评价,学生不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传统的教师主观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单向性特征,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学生只简单地完成作业,缺乏继续深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课堂教学内容分析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实践部分的案例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提供场地、确定设计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设计实践,案例的内容存在仿真性不够高、设计题目缺乏联系实际等问题,一些新兴的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难以及时地安排在教学环节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作业脱离实际、应付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赛促学”教学方法在地方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堂实施的可行性
(一)“以赛促学”教学理念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地方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论、能够熟练运用技术手段解决实际设计项目的应用技术性人才。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学习形式,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与否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将符合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要求的行业竞赛题目导入课堂教学,其竞赛设计内容契合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要求,竞赛题目仿真型特征及制作模式符合地方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二)“以赛促学”教学形式强化学习过程的动态管理
将学科竞赛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形式上是将理论知识讲授分解到实践教学过程中,从过去的理论与实践的二元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实践训练过程为载体的理论与动手训练融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能够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随时检验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掌握的知识点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最终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动态管理。
(三)“以赛促学”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植入“以赛促学”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课堂,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促成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由过去教师单一评价转变成“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社会评价”的多维教学评价,在课程开始之初,学生需要对课程内容、竞赛题目、设计要求及竞赛评价标准有所掌握,竞赛所具有的竞争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网络教学资源、相关设计案例等渠道获取知识,寻求设计案例制作目标,最大化地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多维教学评价贯穿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这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尤为适用。
四、“以赛促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地方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实施路径
“以赛促学”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把参与专业竞赛与课程教学和学生素养提高相结合,在学、练、赛、教、管一体化的体系中将专业竞赛提高到课程与训练的位置,将竞赛作为契机,深入挖掘参赛学生在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方面的优势与潜力,同时在一个新的层面上開拓教师团队的新教学模式和机构的管理模式,实现职业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以下以《公共空间设计》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以赛促学”的实施路径。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过程的开展,首先教师在课前应在竞赛等级、竞赛题目、竞赛要求三个方面做好相关专业竞赛的筛选,竞赛题目的选取,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举办的非盈利性的竞赛活动为第一选择对象,本着权威性与科学性的标准确定竞赛题目。然后分解专业竞赛内容,使竞赛要求的设计内容与教学大纲进行融合,量化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掌握程度,找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竞赛的要求与课程内容、课程进度相契合。《公共空间设计》课时是48学时,每周授课4学时,根据课程进度,在备课阶段,需要设计好理论知识的分解,做好竞赛要求与课程进度的匹配,为课程实施阶段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做好准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选取的是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该项竞赛是由政府组织、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开展的艺术展演赛事,在竞赛题目与内容上未做细致的限定,这也为竞赛活动与课堂教学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灵活度,避免限定过多、过细的竞赛题目与课程教学实施相矛盾。
(二)课堂内实施阶段
基于“以赛促学”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通过教师角色的转换、职业化仿真、实践调研、作业制作四个过程展开课程的实施。
1.调整教师角色
《公共空间设计》是在东北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第6学期所开设的一门综合设计课程,通过低年级的《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设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教师对《公共空间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进度要求、课程内容、制作模式、作业形式、评价标准、竞赛题目、竞赛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解,利用学科竞赛所具备的竞技性、荣誉性特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其次,让学生利用12学时的时间,根据课程相关要求,搜集资料与数据,展开对设计题目和具体设计场地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增强问题意识,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引导意义。最后,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的问题进行视觉化表现,并动态管理学生学习过程,对学生遇到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解答。
2.职业化模拟仿真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采用职业化模拟仿真的学习形式,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果,其中仿真性包括学习形式的仿真性与设计训练题目的仿真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习形式上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以3~4人为一组的形式展开设计项目制作,模拟职业化的工作形式,小组学生做好资料收集、资料筛选、场地分析、设计创作、图纸制作、模型制作、内部讨论、问题提出、解决路径等学习流程,这种由过去个人完成的学习任务分解到组员内部合作完成,不仅在完成质量与学习积极性上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初步建立,小组制的制作模式保证了竞赛作业的完成度。另一方面,在设计训练题目仿真方面,根据《公共空间设计》大纲与竞赛题目的要求,真实场地选择符合实践教学要求,也是竞赛题目评价指标的重要方面,由此该课程选择哈尔滨市桥北街城市公园作为该课程设计题目,该题目来自哈尔滨城市规划招标网发布的设计招标项目,该题目的场地面积、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技术指标都具有仿真性的特点,设计难度适中,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差异性需求。
3.实地调研
学生在完成前期的准备活动后,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与自主学习过程,每组学生针对场地都具有细致的分析结论,将课堂延伸到实际项目场地,让学生通过场地分析之后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探查、测量、记录等学习过程,将实地调查结果与前期分析进行比照、融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加深理解与消化,还能够通过现场调研促进学生对空间尺度上的感知理解,促进后续的竞赛题目的完善。
4.作业制作
对于《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来说,课程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重要手段,“以赛促学”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作业既作为学校的课程作业,又需要提交学科竞赛活动,基于以上两点的要求,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打破学生只能在教室制作的限制,与院内开放实验室紧密结合,学生完成作业的大部分时间通过在绘图仪器与计算机实验室、装饰材料实验室、3D打印模型制作实验室内完成,学生的作业图纸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
(三)课堂后评价阶段
改革后的课程采取多角度、多评价因素、多模块化的评价模式:一方面是评分方式的拓展,引入匿名评分法、互换评分法、集体评分法等多元化的评分模式[3];另一方面是课堂评价方式的拓展,按照回答问题数量加分、协助同学完成任务加分、问题讨论加分、竞赛获奖等级式加分、主动寻找参考案例加分。《公共空间设计》作业完成之后,小组通过PPT、展板等媒介形成设计作业的汇报方案,构建由授课教师、学科内相关教师组成5人的教师评价组,教师评价组针对每个小组的作业汇报展示进行逐个讲评,指出作业优点及亟待改进的问题,利用课程结束与竞赛活动截止的时间差,进行作业的修改。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拓展,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发掘不同学生的优势与特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改革目标。
五、结语
“以赛促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挑战性、竞技性、现场性、操作性,以及它在教学效果上体现出来的高效率与知识掌握的牢固度,都是传统的单项讲授式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未来对此种教学模式的探讨必将更加系统化与细致化,从而在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中发挥愈加显著的功效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周小丁,罗骏.经济学视角下基于大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人才培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81-184.
[2]蔡志君.市场营销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课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0):155-156.
[3]鐘飞凤.高职院校“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10):106-107.
关键词 职业化培养;学科竞赛;课堂教学;设计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7-0045-04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类行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但从人才供求关系的角度观察,发现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1]。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学校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为促进设计类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契合,设计类教学改革成为专业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载体,是决定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实验场地,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探索“以赛促学”的课堂实施路径。
一、“以赛促学”教学理念的内涵
“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将专业领域的行业竞赛引入课堂教学,以学科竞赛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组织[2]。“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需遵照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竞赛题目的选择应与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契合,以满足教学目标的考核;二是专业竞赛层次应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或者行业认同度,能够反映出行业发展现状;三是竞赛评价指标需要满足教学理论评价与社会实践评价的双重体系标准,具有较好的专业引导性;四是竞赛周期与课程计划紧密契合,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
二、地方本科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特点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是东北农业大学环境设计系开设的一门综合设计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设计项目设计训练,强化对设计理论的掌握,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项目中的问题。在对设计项目制作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相促进。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学科知识融合度高的课程特征,囊括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典型特征。
(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课堂教学需要在48学时中完成对公共空间设计理论的讲授,学生需要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完成具体的设计项目实践。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学时的限制,在完成理论讲授任务之后,学生的实践学时被压缩,具体的设计中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融入;另一方面,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属于单向传播,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少,教师对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将问题延续到后续课程中,影响课程教学质量。
(三)对学生考核评价形式分析
目前,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跟踪与评价,乃至课程完成后的学习效果评价,都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沿用“平时成绩30% 作业成绩70%”的传统考核办法,缺乏过程评价,学生不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传统的教师主观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单向性特征,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学生只简单地完成作业,缺乏继续深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课堂教学内容分析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实践部分的案例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提供场地、确定设计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设计实践,案例的内容存在仿真性不够高、设计题目缺乏联系实际等问题,一些新兴的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难以及时地安排在教学环节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作业脱离实际、应付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赛促学”教学方法在地方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堂实施的可行性
(一)“以赛促学”教学理念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地方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论、能够熟练运用技术手段解决实际设计项目的应用技术性人才。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学习形式,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与否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将符合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要求的行业竞赛题目导入课堂教学,其竞赛设计内容契合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要求,竞赛题目仿真型特征及制作模式符合地方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二)“以赛促学”教学形式强化学习过程的动态管理
将学科竞赛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形式上是将理论知识讲授分解到实践教学过程中,从过去的理论与实践的二元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实践训练过程为载体的理论与动手训练融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能够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随时检验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掌握的知识点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最终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动态管理。
(三)“以赛促学”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植入“以赛促学”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课堂,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促成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由过去教师单一评价转变成“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社会评价”的多维教学评价,在课程开始之初,学生需要对课程内容、竞赛题目、设计要求及竞赛评价标准有所掌握,竞赛所具有的竞争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网络教学资源、相关设计案例等渠道获取知识,寻求设计案例制作目标,最大化地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多维教学评价贯穿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这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尤为适用。
四、“以赛促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地方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实施路径
“以赛促学”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把参与专业竞赛与课程教学和学生素养提高相结合,在学、练、赛、教、管一体化的体系中将专业竞赛提高到课程与训练的位置,将竞赛作为契机,深入挖掘参赛学生在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方面的优势与潜力,同时在一个新的层面上開拓教师团队的新教学模式和机构的管理模式,实现职业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以下以《公共空间设计》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以赛促学”的实施路径。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过程的开展,首先教师在课前应在竞赛等级、竞赛题目、竞赛要求三个方面做好相关专业竞赛的筛选,竞赛题目的选取,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举办的非盈利性的竞赛活动为第一选择对象,本着权威性与科学性的标准确定竞赛题目。然后分解专业竞赛内容,使竞赛要求的设计内容与教学大纲进行融合,量化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掌握程度,找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竞赛的要求与课程内容、课程进度相契合。《公共空间设计》课时是48学时,每周授课4学时,根据课程进度,在备课阶段,需要设计好理论知识的分解,做好竞赛要求与课程进度的匹配,为课程实施阶段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做好准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选取的是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该项竞赛是由政府组织、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开展的艺术展演赛事,在竞赛题目与内容上未做细致的限定,这也为竞赛活动与课堂教学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灵活度,避免限定过多、过细的竞赛题目与课程教学实施相矛盾。
(二)课堂内实施阶段
基于“以赛促学”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通过教师角色的转换、职业化仿真、实践调研、作业制作四个过程展开课程的实施。
1.调整教师角色
《公共空间设计》是在东北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第6学期所开设的一门综合设计课程,通过低年级的《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设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教师对《公共空间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进度要求、课程内容、制作模式、作业形式、评价标准、竞赛题目、竞赛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解,利用学科竞赛所具备的竞技性、荣誉性特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其次,让学生利用12学时的时间,根据课程相关要求,搜集资料与数据,展开对设计题目和具体设计场地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增强问题意识,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引导意义。最后,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的问题进行视觉化表现,并动态管理学生学习过程,对学生遇到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解答。
2.职业化模拟仿真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采用职业化模拟仿真的学习形式,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果,其中仿真性包括学习形式的仿真性与设计训练题目的仿真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习形式上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以3~4人为一组的形式展开设计项目制作,模拟职业化的工作形式,小组学生做好资料收集、资料筛选、场地分析、设计创作、图纸制作、模型制作、内部讨论、问题提出、解决路径等学习流程,这种由过去个人完成的学习任务分解到组员内部合作完成,不仅在完成质量与学习积极性上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初步建立,小组制的制作模式保证了竞赛作业的完成度。另一方面,在设计训练题目仿真方面,根据《公共空间设计》大纲与竞赛题目的要求,真实场地选择符合实践教学要求,也是竞赛题目评价指标的重要方面,由此该课程选择哈尔滨市桥北街城市公园作为该课程设计题目,该题目来自哈尔滨城市规划招标网发布的设计招标项目,该题目的场地面积、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技术指标都具有仿真性的特点,设计难度适中,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差异性需求。
3.实地调研
学生在完成前期的准备活动后,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与自主学习过程,每组学生针对场地都具有细致的分析结论,将课堂延伸到实际项目场地,让学生通过场地分析之后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探查、测量、记录等学习过程,将实地调查结果与前期分析进行比照、融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加深理解与消化,还能够通过现场调研促进学生对空间尺度上的感知理解,促进后续的竞赛题目的完善。
4.作业制作
对于《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来说,课程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重要手段,“以赛促学”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作业既作为学校的课程作业,又需要提交学科竞赛活动,基于以上两点的要求,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打破学生只能在教室制作的限制,与院内开放实验室紧密结合,学生完成作业的大部分时间通过在绘图仪器与计算机实验室、装饰材料实验室、3D打印模型制作实验室内完成,学生的作业图纸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
(三)课堂后评价阶段
改革后的课程采取多角度、多评价因素、多模块化的评价模式:一方面是评分方式的拓展,引入匿名评分法、互换评分法、集体评分法等多元化的评分模式[3];另一方面是课堂评价方式的拓展,按照回答问题数量加分、协助同学完成任务加分、问题讨论加分、竞赛获奖等级式加分、主动寻找参考案例加分。《公共空间设计》作业完成之后,小组通过PPT、展板等媒介形成设计作业的汇报方案,构建由授课教师、学科内相关教师组成5人的教师评价组,教师评价组针对每个小组的作业汇报展示进行逐个讲评,指出作业优点及亟待改进的问题,利用课程结束与竞赛活动截止的时间差,进行作业的修改。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拓展,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发掘不同学生的优势与特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改革目标。
五、结语
“以赛促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挑战性、竞技性、现场性、操作性,以及它在教学效果上体现出来的高效率与知识掌握的牢固度,都是传统的单项讲授式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未来对此种教学模式的探讨必将更加系统化与细致化,从而在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中发挥愈加显著的功效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周小丁,罗骏.经济学视角下基于大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人才培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81-184.
[2]蔡志君.市场营销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课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0):155-156.
[3]鐘飞凤.高职院校“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1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