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 键 词: 自主探索 生本的途径
生本教育是发动幼儿自主学习的教育,是以幼儿为本的教育。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而不是为了幼儿好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师本)、以教材为中心(本本),走向以幼儿为中心(生本)!
幼儿的学习就是在不断探究中、体验中习得的,幼儿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这样的“全感官”参与,才能获得更多的“立体式”信息,才更适合幼儿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式学习。
一、小草引出的种植活动
我和孩子们来到了草地上,寻找着春天的脚印 。这时萌萌突然好奇的问:“老师,你知道小草是怎么长出来的吗?”看着他扑闪的大眼睛,充满了对一切事物的好奇,我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纲要》提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看到四周早已围拢过来的孩子,眼神中同样充满了好奇。于是便问:“你们猜猜小草是怎么长出来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看来,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周围的很多事物现象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要把握这个时机,将幼儿的兴趣点提升为活动的主体。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于是我便用商量的口气说:“你们可以试一试,明天每人带一些种子和种植容器来,咱们种种看!”孩子们欣然同意了。
二、种植容器风波
第二天,孩子们先后拿来了种子和各式各样的种植容器。当孩子们好奇的摆弄着种植容器时,文文小朋友却不小心将自己的玻璃瓶摔碎了,她的表情十分沮丧。孩子认为只要能装土的东西就可以用,却忽略了容器大小、结实度等因素的影响。还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我安慰了文文,并抓住这个时机问大家:
“你们觉得玻璃瓶适合种植用吗?”
“不适合。”
“为什么?”
“因为它爱碎。”
“摔碎了就沒法种了。”
“还容易扎伤手,我就被玻璃扎伤过!”
孩子们抢着回答。从刚才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幼儿已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以后的种植中,通过实践操作,幼儿还发现了一些容器的不实用之处,并积极进行了改进。
三、种植
孩子们选好了自己的种子开始种植。我没有告诉他们该怎样种,而是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自己去探索实践。所以孩子们种的也是五花八门:性急的幼儿将所有的种子都装了进去,然后再盖上土,并使劲将土按的特别磁实,生怕小种子会跑出来;细心的幼儿将种子一粒一粒很小心地埋进土里;还有一些幼儿索性就将种子撒在了表面上。在浇水时,部分幼儿根据平时自己的饮水量浇水,有浇少半杯的,有浇一大杯的。华华小朋友的塑料杯底部挖了个很大的洞,水变成泥土流出来但他没理会还是接着浇。看来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知识经验不足,这次的种植完全是随心所欲,想怎么种就怎么种。只有浇水时参照自己平时的饮水量去浇。。我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种植方法和浇水情况做出详细记录,以便日后有个参照。
四、照顾种子宝宝
中班幼儿好玩好动,兴趣点很容易转移。但他们已具备初步的责任感。接下来的几天,部分幼儿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总忘记照顾自己的种子。于是,我抓住幼儿平时爱玩娃娃家,喜欢当爸爸妈妈照顾娃娃的兴趣点,来激发幼儿照顾种子的愿望。我将种子拟人化,称为种子宝宝。让幼儿做种子宝宝的爸爸妈妈,并引导幼儿讨论应该怎样照顾种子宝宝。孩子们根据以往经验得出结论:要经常去看望它,喂种子宝宝喝水,不然种子宝宝就会生病。我们还开展了比一比活动,看谁的种子宝宝最健康,长的最快、最高。这样一来,幼儿有了责任心,每天来园,第一件事就是去照顾自己的种子宝宝。空闲时间也不忘去看一下,都期盼着种子宝宝能赶快长出来。
五、新发现、新体验
一天,孩子们发现婷婷用鸟食盖种的绿豆最先长出芽来。大家都特别高兴,同时也更加关注自己的种子宝宝了。可没过几天,小芽从尖部打蔫死了。婷婷别提多伤心了。我安慰她后,找来大家一起帮助分析原因。通过观察,大家得出结论:婷婷的种植容器太小,里边装不了多少土,也存不住多少水。因此,小芽没了营养,很快就死了。第二天,婷婷又让妈妈给拿了一个大容器,重新补种了自己的种子,照顾起来也更加细心了。在孩子们的精心照顾下,种子宝宝逐渐的开始发芽了。可一些幼儿不管怎么努力照顾自己的种子宝宝,也不见发芽。这不,小宇的种子就一直没有长出来,只见几颗豆角籽浮在土面上,已经干了。我把他带到种植区,让他寻找长出芽的种子在哪里,并引导他进行对比,他对比了半天,终于发现别人的种子都是埋在土里,而他的种子却撒在表面上。找到失败原因后,小宇又重新选择了种子种植,只见他将小种子一粒一粒认真的埋进了土里,再也没有以前的粗心大意了。
六、观察、比较
幼儿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力、判断力。他们能够通过探究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化并且进行比较。刘雨泽再一次来浇水时,正好被身边的轩轩看见了,他疑惑的问:“咦,你的土怎么少了许多呀?”并把我也叫过去看。我惊讶地说:“是呀,雨泽,你盆里的土哪去了?”他指了指盆底的大洞:“漏下去了。”“为什么会漏下去呢?”。这时细心的伊伊说:“老师,她浇的水太多了吧!您看,流出来的都是泥。”我赶紧表扬她:“伊伊说得真好!你能告诉我们应该浇多少水合适吗?”她端起了自己的种子,用手按着里边的土说:“看,就像我这样,用手按着不软不硬就行。这是妈妈告诉我的!”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我对她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启发大家向她学习。由此可见,让个体的探索行为变成群体探讨的热点,以个别的探索行为引发大家共同的探索行为,可以逐步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也可以使幼儿的探索内容更有深度、广度,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与此同时幼儿之间的这种互动探究更加扩大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这次的种植活动可以说很成功。以往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种不好,包办代替,只让孩子们观察。或者指导个别几名幼儿去种。结果费了很大力气,孩子们总是提不起兴趣。而这次由孩子们自己提出疑问,教师引导而形成的学习却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这不就是幼儿自主探究的学习吗,孩子喜欢收获大,老师要做的只是适时的引导,参与其中,并为他们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
教育只有走向生本,才能称之为教育,才能凸显教育的真正价值!
生本教育是发动幼儿自主学习的教育,是以幼儿为本的教育。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而不是为了幼儿好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师本)、以教材为中心(本本),走向以幼儿为中心(生本)!
幼儿的学习就是在不断探究中、体验中习得的,幼儿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这样的“全感官”参与,才能获得更多的“立体式”信息,才更适合幼儿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式学习。
一、小草引出的种植活动
我和孩子们来到了草地上,寻找着春天的脚印 。这时萌萌突然好奇的问:“老师,你知道小草是怎么长出来的吗?”看着他扑闪的大眼睛,充满了对一切事物的好奇,我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纲要》提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看到四周早已围拢过来的孩子,眼神中同样充满了好奇。于是便问:“你们猜猜小草是怎么长出来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看来,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周围的很多事物现象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要把握这个时机,将幼儿的兴趣点提升为活动的主体。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于是我便用商量的口气说:“你们可以试一试,明天每人带一些种子和种植容器来,咱们种种看!”孩子们欣然同意了。
二、种植容器风波
第二天,孩子们先后拿来了种子和各式各样的种植容器。当孩子们好奇的摆弄着种植容器时,文文小朋友却不小心将自己的玻璃瓶摔碎了,她的表情十分沮丧。孩子认为只要能装土的东西就可以用,却忽略了容器大小、结实度等因素的影响。还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我安慰了文文,并抓住这个时机问大家:
“你们觉得玻璃瓶适合种植用吗?”
“不适合。”
“为什么?”
“因为它爱碎。”
“摔碎了就沒法种了。”
“还容易扎伤手,我就被玻璃扎伤过!”
孩子们抢着回答。从刚才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幼儿已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以后的种植中,通过实践操作,幼儿还发现了一些容器的不实用之处,并积极进行了改进。
三、种植
孩子们选好了自己的种子开始种植。我没有告诉他们该怎样种,而是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自己去探索实践。所以孩子们种的也是五花八门:性急的幼儿将所有的种子都装了进去,然后再盖上土,并使劲将土按的特别磁实,生怕小种子会跑出来;细心的幼儿将种子一粒一粒很小心地埋进土里;还有一些幼儿索性就将种子撒在了表面上。在浇水时,部分幼儿根据平时自己的饮水量浇水,有浇少半杯的,有浇一大杯的。华华小朋友的塑料杯底部挖了个很大的洞,水变成泥土流出来但他没理会还是接着浇。看来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知识经验不足,这次的种植完全是随心所欲,想怎么种就怎么种。只有浇水时参照自己平时的饮水量去浇。。我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种植方法和浇水情况做出详细记录,以便日后有个参照。
四、照顾种子宝宝
中班幼儿好玩好动,兴趣点很容易转移。但他们已具备初步的责任感。接下来的几天,部分幼儿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总忘记照顾自己的种子。于是,我抓住幼儿平时爱玩娃娃家,喜欢当爸爸妈妈照顾娃娃的兴趣点,来激发幼儿照顾种子的愿望。我将种子拟人化,称为种子宝宝。让幼儿做种子宝宝的爸爸妈妈,并引导幼儿讨论应该怎样照顾种子宝宝。孩子们根据以往经验得出结论:要经常去看望它,喂种子宝宝喝水,不然种子宝宝就会生病。我们还开展了比一比活动,看谁的种子宝宝最健康,长的最快、最高。这样一来,幼儿有了责任心,每天来园,第一件事就是去照顾自己的种子宝宝。空闲时间也不忘去看一下,都期盼着种子宝宝能赶快长出来。
五、新发现、新体验
一天,孩子们发现婷婷用鸟食盖种的绿豆最先长出芽来。大家都特别高兴,同时也更加关注自己的种子宝宝了。可没过几天,小芽从尖部打蔫死了。婷婷别提多伤心了。我安慰她后,找来大家一起帮助分析原因。通过观察,大家得出结论:婷婷的种植容器太小,里边装不了多少土,也存不住多少水。因此,小芽没了营养,很快就死了。第二天,婷婷又让妈妈给拿了一个大容器,重新补种了自己的种子,照顾起来也更加细心了。在孩子们的精心照顾下,种子宝宝逐渐的开始发芽了。可一些幼儿不管怎么努力照顾自己的种子宝宝,也不见发芽。这不,小宇的种子就一直没有长出来,只见几颗豆角籽浮在土面上,已经干了。我把他带到种植区,让他寻找长出芽的种子在哪里,并引导他进行对比,他对比了半天,终于发现别人的种子都是埋在土里,而他的种子却撒在表面上。找到失败原因后,小宇又重新选择了种子种植,只见他将小种子一粒一粒认真的埋进了土里,再也没有以前的粗心大意了。
六、观察、比较
幼儿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力、判断力。他们能够通过探究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化并且进行比较。刘雨泽再一次来浇水时,正好被身边的轩轩看见了,他疑惑的问:“咦,你的土怎么少了许多呀?”并把我也叫过去看。我惊讶地说:“是呀,雨泽,你盆里的土哪去了?”他指了指盆底的大洞:“漏下去了。”“为什么会漏下去呢?”。这时细心的伊伊说:“老师,她浇的水太多了吧!您看,流出来的都是泥。”我赶紧表扬她:“伊伊说得真好!你能告诉我们应该浇多少水合适吗?”她端起了自己的种子,用手按着里边的土说:“看,就像我这样,用手按着不软不硬就行。这是妈妈告诉我的!”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我对她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启发大家向她学习。由此可见,让个体的探索行为变成群体探讨的热点,以个别的探索行为引发大家共同的探索行为,可以逐步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也可以使幼儿的探索内容更有深度、广度,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与此同时幼儿之间的这种互动探究更加扩大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这次的种植活动可以说很成功。以往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种不好,包办代替,只让孩子们观察。或者指导个别几名幼儿去种。结果费了很大力气,孩子们总是提不起兴趣。而这次由孩子们自己提出疑问,教师引导而形成的学习却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这不就是幼儿自主探究的学习吗,孩子喜欢收获大,老师要做的只是适时的引导,参与其中,并为他们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
教育只有走向生本,才能称之为教育,才能凸显教育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