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强培优: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深化与创新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aotiancx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障碍进行了探讨。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游泳协会为案例,分析“扶强培优”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并从实践操作层面介绍其具体实施过程,旨在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实例参考。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扶强培优;游泳;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046-05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al obstacles of university sports club teaching mode. Taking the Swimming Association of Guangzhou Cit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 ca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 of "supporting the strong and training the excellent", and introduces it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rom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level,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xamples for the reform of the mode of university sports clubs.
  Keywords: university sports club; teaching mode; supporting the strong and cultivating the excellent; swimming; innovate
  一、研究目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这为高校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操作依据。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诸多优势和特点,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样、更灵活、更自主的选择空间,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硬件不足、形式单一、师资匮乏、管理松散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原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自2010年起推行大学体育“分层选项+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改革,经多年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其中游泳协会通过不断改革创新,解决了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新问题、新矛盾,表现突出,成果丰硕。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拟通过对广州城市理工学院游泳协会的个案分析,從实践操作层面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学理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实例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障碍
  1. 人员流失“止不住”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初期,宽松的环境、优厚的“政策红利”,让游泳协会培优班(俱乐部的一种形式,以下简称培优班)确实“吸收”了大量的游泳精英,曾几何时加入培优班是一种“参军入伍”般“无上荣光”,成为学生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经过几个教学周期后,情况发生了“逆转”,培优班学生纷纷“回流”到游泳班,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教学模式改革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调查发现,游泳基础好的学生愿意“回流”游泳班主要出于个人功利原因:在游泳班,相对不会游泳的学生有技术上的优势,学习上完全没有压力,只需保证足够的出勤率,考试就能顺利过关,甚至收获高分,加之游泳课聘请大批教学名师授课,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回流”也在情理之中。因此,不堵住学生流失“缺口”,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将前功尽弃。
  2. 改革“换汤不换药”
  体育俱乐部一般在课外某个相对固定的时间点开展活动,内容随意性大,主要还是技战术教学,穿插一些运动队训练元素,体育课应有的程序:集合、准备活动、集中讲解与分组练习、巡回指导、总结下课一样不少,原本的“教师指导”由于教师忙于做课题、写论文及照顾家庭,往往是“有名无实”,更多情况下是学生助教在打理。体育俱乐部只是换了个时间的体育课,完全没有跳出传统的课堂教学范畴,始终停留在对传统教学的低水平重复层面,远未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政策优势,体育俱乐部并无太多亮点,其活动的水准、层次与学生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因而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弱。
  3. “系统化供给”与“碎片化需求”
  作为供给方,教师习惯从系统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知识层次设置要有坡度或梯度,知识结构要系统、完整,新旧知识要承上启下、有连贯性等。而作为需求方,很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自学获得或提前获得,因此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碎片化”的,对教师的供给是选择性地接受。如自由泳教学:某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掌握熟悉水性、划手打腿动作,如今希望将全部时间用于“完整配合”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与提高,但教师是“一刀切”“有序而定量”地“供给”自由泳教学的全部内容:复习蛙泳-打腿-划手-手腿配合-完整配合,学生必须等教师教完其他动作才能学到自己所需的“完整配合”,且仅有两次课,与学生需求差距较大。   4. 游泳项目特点的影响
  (1)游泳项目的季节性。广州城市理工学院有两座室外泳池,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每年开放时间为4月中旬到11月中旬,宜泳的时间每学期约为八周,当中还会有台风、雷雨、高温及寒流等极端天气,一学期过半时间不能正常下水游泳,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游泳项目“先天不足”,真正“输在了起跑线上”。(2)游泳项目的高危性。游泳属于高危体育项目,学生溺水身亡事件屡见报端,使得学校管理部门对此绷紧神经,游泳协会的管理人员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培优班的教学与交流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游泳场馆资源的稀缺性。在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中,游泳池属于稀有的核心资源。游泳项目的季节性和场馆资源稀缺性,使得夏季游泳池总是人头涌涌,如同“下饺子”一般,为此后勤管理部门实行“限流”措施,课外开放时间每天限300人次,场地资源的稀缺严重制约了游泳协会培优班的发展,学生课外活动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二)“扶强培优”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
  “扶强培优”是指自觉锻炼的意识强且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已达到本科体育课某项目现行考核标准优秀水平(90分以上)的学生自愿加入某体育协会培优班,通过培优班平台,参与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与爱好相同,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切磋、交流、竞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身心健康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获取体育必修学分,是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一种特殊形式。该模式是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大学体育“分层选项+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多年的特色成果,主要解决“体育课中吃不饱,运动队又够不着”的部分学生的体育教学问题,注重知识层次的深度,强调课余自觉锻炼意识,旨在形成锻炼习惯和体育特长。
  “扶强培优”模式具有如下特征:1. 平台化。将游泳培优班打造成类似“淘宝”“京东”一样提供活动信息、组织服务和后勤保障的平台,让具有一定游泳水平的学生在空闲时间,有免费场地和小伙伴一起来切磋技艺、健身锻炼、竞技比赛,并达到课程要求后给予认定学分;2. 去课堂化。“扶强培优”的本质是以体育协会为载体的体育课程,但仅保留体育课程 “规范性”和“约束力”大框架,课堂各种元素、条条框框更多地被协会活动“多元、开放、灵活、自愿、自由、自主、自治”活力特质所替代,其效果要优于课堂学练;3. 生活化。“扶强培优”模式摒弃以运动队训练及竞速性竞赛为主的竞技体育发展路线,摈弃以技术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的发展路线,坚持贴近生活,走追求休闲和强健的大众健身发展路线;4.完全自主。自主选择活动时间:社团活动时间、“蹭课”时间、外开放时间、校外竞赛及培训时间等“全天候”开放。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健康畅游、游泳讲座、水球活动、泳池安全员兼职、泳力认定会、游泳课随堂练习(蹭课)、课余自费游泳锻炼、校内外游泳竞赛、游泳救生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及考试,还有游泳协会组织的其他陆上活动。自主申请考核认定:学生自主选择时间、提前预约、自由选择认定内容申请考核认定,其中得分最高的一项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三)“扶强培优”模式的实施
  1. “扶强培优”模式的准入与退出
  游泳培优班准入标准:热爱游泳运动,身体健康,能用规范的动作轻松游完100米。准入标准不规定泳式,不规定时间,以“轻松、规范”为准绳,摒弃竞速理念,提倡健康、休闲,强调“和而不同”,不拘一格选人才,为培优班注入新鲜血液。“能用规范的动作轻松游完100米”既有技能要求,也有体能要求,提高了准入门槛,可在源头上消除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同时在客观上将不会游泳及需要提高游泳技术的学生推向游泳基础班,解决培优班学生基础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准入的路径包括推荐、选拔、举荐-考核、申请-审核四种(表1)。推荐制的责任主体是教师或教练员,他们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能对学生的游泳技能、学习态度作出客观公正地评判,考核结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被推荐的学生会有一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深受其他学生“膜拜”,无形中在班上起到榜样和标杆作用。选拔制的责任主体是协会核心骨干成员,考核时全程手机录像,三名“考官”投票决定,获得2票视为通过,对有争议的面试者可以提请指导教师裁决,大部分成员都通过此途径加入到培优班。举荐考核制和申请审核制是协会为解决闭馆期招员问题而主动设立的补充规定,体现招员录取上的公开、公平、透明、多元、全接受价值取向,确保做到应收尽收。前两种形式由培优班管理者发起,属于快速通道,程序简单,用时较短,后两种两种形式由学生发起,程序相对复杂,用时较长。通过正常招员和自主报名相结合,全方位开放报名通道,形成报名的长效机制,满足学生的报名需求,有效地解决了生源紧缺、来源单一、闭馆期招员难等问题。
  吐故纳新是保持游泳培优班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建立退出机制的目的是营造能进能出的竞争氛围,留住真正的游泳爱好者,促使会员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保证游泳培优队伍精干、高效、富有活力(见表2)。
  2. “扶强培优”模式的过程管理
  (1)活动预约制
  通过微信“报名工具”小程序,发布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要求、流程等相关信息,让感兴趣的会员报名,协会管理层根据报名人数安排工作人员,由于有报名截止时间和参与人数的限制,使会员“跟风”报名。预约机制受到会员的一致肯定,强化了培优班平台服务属性,大大提高了运作效率。
  (2)活动的精细化管理
  游泳培优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协会管理层不断拓展活动范畴、创新活动模式、丰富活动载体,但部分活动在策划、组织、操作和实施上仍存在随意、混乱、无序等问题。应总结以往開展活动的经验,找出管理的薄弱环节,从完善制度流程、明晰责任分工、调整组织结构、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预先对可能出现错、漏、慢的环节和时间节点制定预防措施,做到事先策划,按需设岗,以岗定责,量才定位,责任到人,简化程序,优化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成本。每一项活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环节中的每一道程序都按这样一个循环来控制,对不完善的地方加以改进,做到循环递进,螺旋上升,使活动的流程更合理,衔接更紧密,安排更务实,行动更高效,最终形成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机制。   (3)“蹭课”制度
  游泳场馆属于稀有的核心资源,课外开放期间往往人满为患,甚至需要“限流”,根本无法有效组织游泳活动。相反,游泳班出于安全因素考虑,人数一般限制在30~36人,上课期间游泳场地非常宽松。了解到培优班困难后,游泳课程教学团队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培优会员通过提前预约的方式到游泳课堂“蹭课”:可以当教师助教,可以跟普通班学生一起学练,只要不违反课堂纪律,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泳池畅游,并且在“需求满足”后允许早退。“蹭课”制度有效解决培优班场地、器材、经费、活动时间、安全管理不足等系列问题,为实现完全自主选择活动时间、内容奠定坚实基础,已成为培优班核心制度之一。
  (4)泳力认定制度
  如表3所示,泳力认定采用“坡式”渐进设计,根据人体生理规律及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分为等级认定、段位认定、挑战认定三种,每种又分别设置若干“关卡”,学生“闯关”成功可获相应证书、荣誉称号和体育分数,目的是对会员游泳能力进行定量测量,让学生清晰了解自身水平,激励学生努力提升游泳能力,培养游泳特长和终身锻炼习惯。泳力认定制度给学生设置了“最近发展区”,它只规定考核的行为要素, 并没有对要素的先后顺序、时间长短、实现方式等进行严格限定,更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创造了条件,其内在的进阶逻辑与游泳课教学、游泳竞赛不同,具有去课堂化、去竞技化特征,有竞赛的乐趣又能避免激烈竞争,可用于入会选拔、过程指导及期末评价,对形成游泳锻炼长效机制及构建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模式具有决定性关键作用,是游泳培优班的核心制度之一。
  为保证泳力认定制度能得到切实执行,还配套实施了“泳力认定专员制”:协会选拔一批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骨干成员参加专门的培训,通过考核取得泳力认定专员资格,聘期为2年。泳力认定专员定期发布认定预约信息,组织报名和开展认定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量可按勤工俭学申请补助。泳力认定专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扩大了泳力认定推广面,提高了泳力认定工作的效率。
  3. “扶强培优”模式的评价体系
  由于学生在入会时游泳技术就达到了优秀级水平,现实生活中学生以现有水平锻炼身体完全没问题,因此在考核时我们不能无限制地要求学生提高水平,入会后学生是否提升或提升幅度有多大,只要不低于入会时的标准都应认定为优秀级水平。因此,与游泳基础班考核相反,游泳培优班更注重对自觉锻炼意识养成的考核。评价体系设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习过程,突出过程育人,注重锻炼过程的行为表现,强调养成自觉锻炼习惯;二是突出“坡式”渐进设计对游泳实践能力定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调节作用,形成深层次学习方式-高层次学习结果-深层次学习方式的良性循环。其中,考勤与学习态度占期末总评成绩70%,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发展的角度动态地评价学习全过程,学生每次参加活动都与期末成绩息息相关,从而促进学生参与游泳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泳力认定占期末总评成绩30%,不设固定考核时间,采用约考制:自主选定时间,自由选择内容,网上提前预约,自主申请各种类、各项目的考核认定。附加分规定鼓励学生参加游泳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及考试,引导学生走职业发展道路(见表4)。
  四、经验与反思
  经验一:把好准入关,挑选出真正的爱好者,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实施活动精细化管理,以服务换“市场”,以品质换人心。普通班技术考核向零基础学生倾斜,突出“动作规范性”和进步度评价,所占比重降至30%,与培优班保持一致,让基础好的学生在普通班无明显优势,为防止进一步“回流”。
  经验二:“蹭课”制度对教师管控课堂能力提出新挑战,需统一思想,致知力行,适当给予工作量补贴。每个时段都聘请外聘老师开设游泳课,确保可全时段“蹭课”,鼓励学生“反渗”课堂,发挥技术标杆和模范带头作用。
  经验三:活动预约制、“蹭课”制开展前要进行学习动员,要开展诚信教育和失信惩戒教育,降低活动执行成本,培养学生诚信品格,练就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经验四:泳力认定专员必须业务精湛、思想过硬,保证泳力认定及选拔鉴定工作的权威性,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可按勤工俭学申请补助,使之成为人人向往的职位。
  反思一:泳力认定活动曾发生过多起低血糖、过度运动、抽筋等意外状况,提示我们一定要注意风险防范,加强安全教育和应急管理,尤其是开展挑战认定时必须有医生在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反思二:“去课堂化”应以提升活动品质层次和提高组织服务水平为抓手,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理念渗透到培优班管理全过程,做到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张勤.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3(1):104-107.
  [2]张建宇.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1):121-124.
  [3]许彩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困境分析与优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2):21-24.
  [4]崔树林,张波.“三元一体”大学体育课程发展模式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2):78-80.
  [5]张波,崔树林,李永华.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的育人价值[J].体育学刊,2018,25(2):81-84.
  [6]梁荣发,张秀真,练志宁,等.泳力认定制度设计与实践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会,2018:3.
  [7]周文静,魏文英,李玉林,等.高校游泳社团的现实困境及其解消——以華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5):146-150+153.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18年度教育科研项目“重塑与创新:高校游泳项目课程教学提质增效研究”(编号:2018GXJK267);广州城市理工学院2019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分层教学背景下大学体育‘扶强培优’模式构建与实践——以游泳项目为例”(编号:JY190301)
  作者简介:梁荣发(1980-),男,汉族,广东阳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其他文献
摘 要: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是培养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针对目前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及策略,旨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现有的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051-0
期刊
摘 要: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基础。该研究从全国水产学科发展状况出发,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水产学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认真剖析了自身的优势特色及发展机遇,提出重点学科发展策略。加强地方农业院校水产学科建设,需要结合产业、准确定位、凝练特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科研实力;严把培养质量、紧扣育人目标、培养特色人才;加强交流合作,深入开展社
期刊
摘 要:文章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从课程视角与教师视角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在江苏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学原理课程建设中如何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经验与反思:围绕如何精确选择课程模块、精心设计思政元素、精准组织实施等内容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本次慕课的教学效果,即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了社
期刊
摘 要:面向我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国家需求,传统水利学科的发展逐渐由服务于工程建设向注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转变,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交叉领域的复合型、综合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人才培养方面与当前国家和社会需求有更好的对接。新的交叉方向应将水利与环境、生态、海洋多学科交叉融合,以生态环境为主线将流域与海岸带系统相关联,关注资源能源开发、工程建设运行等引发的流域与海岸带生态环境问
期刊
摘 要:当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推进之际,民办高校却在实践中遇到校方督导不力、学生浑水摸鱼、二课思政两张皮等方面问题。这些问题既与民办高校生源质量有关,更有民办高校思政体制运作僵化方面的原因。为有效根治上述弊端,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以职称改革“破五唯”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的团委-学工-思政、校园文化-思政一二课堂全方位联动式教改,从而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民
期刊
摘 要: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校企联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和高职教学改革的新尝试,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文章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工作室学徒精英培养、工作室指导教学改革、工作室攻克企业难题、打造工作室资源平台、实施工作室制度管理这五个方面的经验介绍和研究,为现代学徒制人才模式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借鉴。  关键词:技能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快速发展,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特色高水平院校“培养高质量职校人才”培养体系,采用扎根理论探索出高职院校领军型人才能力素质结构,该结构包括“修身力、待人力、治学力、处事力”等核心能力,并建立“头雁领航·榜样育人”培养模式,实施以学生为根本的因材施教策略、以能力为板块的主题教学策略、以全面为原则的多元评价策略,以增强榜样育人的实效性,提升高职院校育人
期刊
摘 要: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将产业和教学相互融合,构建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文章主要分析了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现状,现阶段产教融合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训;教学;学生权益;企业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193-04  Abstract: The integ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合格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文章以自动化专业核心必修课电机与拖动为例,深度发掘自动化专业课程
期刊
摘 要:现如今,世界各国的艺术设计类高校都倡导将专业理论与工作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化弊端,提倡自由开放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生产工作的需求。文章通过对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特点、学校特点、教学模式、国内外艺术设计院校设计工作室建设以及利用情况的分析,总结出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工作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专业理论教学;工作室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