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处于"职业适应期"的中职毕业生的离职率较高。出现频繁"跳槽"现象的原因是价值观念不适当、薪资待遇不满意、工作缺乏安全感、劳动强度较大等。为解决中职毕业生频繁"跳槽"的问题,应注重对中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适应期;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56-02
中职学校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面临着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绝大多数毕业生的角色转变有一段适应过程,叫做"职业适应期"。中职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期"普遍存在稳定性较差、甚至频繁离职的现象。影响学生转换单位或岗位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认为工作报酬太低)、工作环境太差、劳动强度太大、不喜欢所做的工作、生活环境太差等。学生频繁离职、不讲诚信以及盲目随从必将影响到就业质量,也将影响到今后的职业发展。因此,应加强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否则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工作,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1 中职生职场不适应的原因
年龄较小,缺乏社会阅历中职毕业生进入社会时,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之间,与大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相比,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对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当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时,受自身能力水平限制,很难以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中职学校一般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的生活环境单一,来往和接触的人群只有教师和同学,与社会的正面接触交流十分有限,信息量少、信息面窄,没有机会了解职业和社会。因此,面对与校园环境差异较大的企业文化氛围,显得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表现为简单化,学生角色很难转变为职工角色。案例一:某学校汽车美容专业学生,被学校推荐到一家汽车4S店从事汽车涂装工作,工作了不到半年,认为工作又苦、又单调,工资给的太低,要到外地去打工挣大钱,就辞职了。但到了外边却感觉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急功近利,缺乏责任心很多中职毕业生不愿从基层的基础工作做起,认为工作辛苦、地位不高。当工作单位住宿环境差、工资低、工作程序单调时,就会产生失落感,从而降低工作热情。有些学生心态浮躁,随意"跳槽",根本不考虑企业的生产和进度。这种既不能正视就业市场现实状况,也不能认识自身能力素质,个人利益至上的工作态度,只会错过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案例二:某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被学校推荐到一家大型汽车4S店工作,店长安排他在维修班跟班工作。由于店里接修的都是高档轿车,师傅修车的时候都不准他动手,还常常把换机油、拆轮胎等脏活累活交给他干,他每次都不情愿地接受。此外,班长还经常分配他打扫卫生、做记录等额外工作,他以"自己是技校生,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不应该做这些杂活"而拒绝。结果,只干了两个月就"跳槽"了。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些中职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注重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走入社会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综合素质远远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参加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缺乏相关的能力锻炼,如沟通能力、处世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们看不透,又不会灵活对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学校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实际需要相差较大,其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中职毕业生对工作不适应。
2 "职业适应期"的职业指导对策
要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顺利转换,学校与学生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指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过程中,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并顺利完成职业活动的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合理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意识、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首先,应通过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客观评估自我。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其次,要指导学生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对自身的情况做一个正确的评估,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卑自弃。很多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大都与事先对新环境、新岗位估计不足,期望值过高而不切实际有关。因此,要指导学生在工作中培养应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抱持切合实际的薪酬期望值,不能仅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经验、技能等潜在"薪酬"。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职业调查,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真切感受职业文化要让学生利用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感受生产一线环境,触摸市场脉搏,让企业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往往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企业,对企业现状不满,接受不了企业的"规矩",缺乏耐心适应企业。因此,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企业都有优势和劣势,最重要的是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快速融入企业,在深入了解企业后,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学校还可以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如请企业有关人员到学校讲课,搞相关专业的企业文化节,叫学生在学校也能感觉到企业文化。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要针对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特别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薄弱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可开设社交礼仪、有效的沟通技巧等相关课程,教会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在校学生的不同阶段,经常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及各类文娱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寓职业精神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团队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素质。
中职毕业生因具有年龄小、思想单纯、稳定性差等特殊性,指导教师要特别关注其"职业适应期"的职业指导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指导措施:(1)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2)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职业调查,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真切感受职业文化;(3)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4)加强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处理好学生在"职业适应期"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缩短适应期,顺利实现与岗位的对接,为学生将来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1964.10-)刘梅芳,教师,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汽车工程系。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适应期;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56-02
中职学校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面临着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绝大多数毕业生的角色转变有一段适应过程,叫做"职业适应期"。中职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期"普遍存在稳定性较差、甚至频繁离职的现象。影响学生转换单位或岗位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认为工作报酬太低)、工作环境太差、劳动强度太大、不喜欢所做的工作、生活环境太差等。学生频繁离职、不讲诚信以及盲目随从必将影响到就业质量,也将影响到今后的职业发展。因此,应加强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否则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工作,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1 中职生职场不适应的原因
年龄较小,缺乏社会阅历中职毕业生进入社会时,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之间,与大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相比,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对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当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时,受自身能力水平限制,很难以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中职学校一般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的生活环境单一,来往和接触的人群只有教师和同学,与社会的正面接触交流十分有限,信息量少、信息面窄,没有机会了解职业和社会。因此,面对与校园环境差异较大的企业文化氛围,显得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表现为简单化,学生角色很难转变为职工角色。案例一:某学校汽车美容专业学生,被学校推荐到一家汽车4S店从事汽车涂装工作,工作了不到半年,认为工作又苦、又单调,工资给的太低,要到外地去打工挣大钱,就辞职了。但到了外边却感觉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急功近利,缺乏责任心很多中职毕业生不愿从基层的基础工作做起,认为工作辛苦、地位不高。当工作单位住宿环境差、工资低、工作程序单调时,就会产生失落感,从而降低工作热情。有些学生心态浮躁,随意"跳槽",根本不考虑企业的生产和进度。这种既不能正视就业市场现实状况,也不能认识自身能力素质,个人利益至上的工作态度,只会错过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案例二:某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被学校推荐到一家大型汽车4S店工作,店长安排他在维修班跟班工作。由于店里接修的都是高档轿车,师傅修车的时候都不准他动手,还常常把换机油、拆轮胎等脏活累活交给他干,他每次都不情愿地接受。此外,班长还经常分配他打扫卫生、做记录等额外工作,他以"自己是技校生,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不应该做这些杂活"而拒绝。结果,只干了两个月就"跳槽"了。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些中职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注重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走入社会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综合素质远远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参加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缺乏相关的能力锻炼,如沟通能力、处世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们看不透,又不会灵活对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学校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实际需要相差较大,其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中职毕业生对工作不适应。
2 "职业适应期"的职业指导对策
要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顺利转换,学校与学生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指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过程中,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并顺利完成职业活动的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合理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意识、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首先,应通过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客观评估自我。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其次,要指导学生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对自身的情况做一个正确的评估,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卑自弃。很多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大都与事先对新环境、新岗位估计不足,期望值过高而不切实际有关。因此,要指导学生在工作中培养应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抱持切合实际的薪酬期望值,不能仅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经验、技能等潜在"薪酬"。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职业调查,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真切感受职业文化要让学生利用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感受生产一线环境,触摸市场脉搏,让企业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往往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企业,对企业现状不满,接受不了企业的"规矩",缺乏耐心适应企业。因此,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企业都有优势和劣势,最重要的是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快速融入企业,在深入了解企业后,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学校还可以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如请企业有关人员到学校讲课,搞相关专业的企业文化节,叫学生在学校也能感觉到企业文化。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要针对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特别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薄弱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可开设社交礼仪、有效的沟通技巧等相关课程,教会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在校学生的不同阶段,经常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及各类文娱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寓职业精神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团队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素质。
中职毕业生因具有年龄小、思想单纯、稳定性差等特殊性,指导教师要特别关注其"职业适应期"的职业指导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指导措施:(1)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2)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职业调查,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真切感受职业文化;(3)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4)加强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处理好学生在"职业适应期"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缩短适应期,顺利实现与岗位的对接,为学生将来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1964.10-)刘梅芳,教师,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汽车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