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行不顾市场呼吁,没有选取直接降低利率,但并不等于央行没有作为,央行选取了“定向宽松”的方式解决经济中的问题。
一系列经济数据公布后,市场上再次出现一片呼吁之声,要求央行全面降准降息,但央行就是不为所动,宁可放水,也不直接降息。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降息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帮助不大。市场呼吁央行降息,无非是希望通过降息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扩大实体经济部门投资意愿,让资金回归实体经济。
但遗憾的是,这个愿望可能要落空。因为,即使央行降低了利率,社会融资成本并不一定得到同步降低。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如前所说,在利益驱动下,目前从事类信贷业务的机构多如牛毛,一些实体企业本身也参与其中。这些部门大部分都不具备吸收存款资格或不能以合理价格获得资金,它们获得的资金成本一般较高,加上其本身杠杆倍数较低,因而由它们向社会提供的资金价格必然较高;二是中间环节过多,导致融资成本难以有效降低。由于信贷规模管制,有些甚至很多本是银行常规信贷业务,也要通过所谓银行投行业务去实现,而这些投行业务一般需要通过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做通道,中间环节越多,就要多增加成本。央行即使降息,那微不足道的几十个基点的降低,很快就消化在诸多通道的汪洋大海之中。
其次,降息反而有可能刺激储户寻求更高收益产品。央行如果降息,一般不会只降贷款利率,不降存款利率,而从投资角度而言,只有降低存款利率,才有可能让居民把储蓄转化为投资。但由于我国缺少民间投资的有效渠道,加之储蓄价格双轨制的存在,即使央行降息,城乡居民储蓄也不会自动转化为投资,而会转换成所谓“理财”产品。如果说理财产品价格是居民存款的市场价格,法定存款利率是官方管制价格,那么必定还会存在一个“黑市”价格。大家可以回想一下1988年商品价格实行双轨制时的情况,物价飞涨,最后还是依靠完全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让物价走上正常轨道。那有没有可能通过市场化利率让社会融资成本走向正常化呢?完全有可能,但这惊险一跃,央行必定非常慎重。
再次,央行尚未确定货币政策操作的参考利率。美国刚刚宣布结束量化宽松,新一轮升息周期还未开始,加上我国通货膨胀率仍然较低,且实际利率为正,应该说,如果需要降息,目前确实是降息的最后时机。问题是,调控哪个利率?调控过去所说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吗?很显然与利率市场化相悖,央行好不容易扩大了利率上下浮动空间,让资金价格在一个较大的空间里,由市场自由决定,因此,央行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模式,至少在贷款利率上,回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央行面临无法承受的压力(但那样,将会是历史的倒退)。
央行不顾市场呼吁,没有选取直接降低利率,但并不等于央行没有作为,央行选取了“定向宽松”的方式解决经济中的问题,如“定向降准”以及在今年9月和10月,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分别投放基础货币5000亿元和2695亿元,期限均为3个月,利率为3.5%,用央行的话说,其目的是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一系列经济数据公布后,市场上再次出现一片呼吁之声,要求央行全面降准降息,但央行就是不为所动,宁可放水,也不直接降息。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降息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帮助不大。市场呼吁央行降息,无非是希望通过降息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扩大实体经济部门投资意愿,让资金回归实体经济。
但遗憾的是,这个愿望可能要落空。因为,即使央行降低了利率,社会融资成本并不一定得到同步降低。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如前所说,在利益驱动下,目前从事类信贷业务的机构多如牛毛,一些实体企业本身也参与其中。这些部门大部分都不具备吸收存款资格或不能以合理价格获得资金,它们获得的资金成本一般较高,加上其本身杠杆倍数较低,因而由它们向社会提供的资金价格必然较高;二是中间环节过多,导致融资成本难以有效降低。由于信贷规模管制,有些甚至很多本是银行常规信贷业务,也要通过所谓银行投行业务去实现,而这些投行业务一般需要通过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做通道,中间环节越多,就要多增加成本。央行即使降息,那微不足道的几十个基点的降低,很快就消化在诸多通道的汪洋大海之中。
其次,降息反而有可能刺激储户寻求更高收益产品。央行如果降息,一般不会只降贷款利率,不降存款利率,而从投资角度而言,只有降低存款利率,才有可能让居民把储蓄转化为投资。但由于我国缺少民间投资的有效渠道,加之储蓄价格双轨制的存在,即使央行降息,城乡居民储蓄也不会自动转化为投资,而会转换成所谓“理财”产品。如果说理财产品价格是居民存款的市场价格,法定存款利率是官方管制价格,那么必定还会存在一个“黑市”价格。大家可以回想一下1988年商品价格实行双轨制时的情况,物价飞涨,最后还是依靠完全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让物价走上正常轨道。那有没有可能通过市场化利率让社会融资成本走向正常化呢?完全有可能,但这惊险一跃,央行必定非常慎重。
再次,央行尚未确定货币政策操作的参考利率。美国刚刚宣布结束量化宽松,新一轮升息周期还未开始,加上我国通货膨胀率仍然较低,且实际利率为正,应该说,如果需要降息,目前确实是降息的最后时机。问题是,调控哪个利率?调控过去所说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吗?很显然与利率市场化相悖,央行好不容易扩大了利率上下浮动空间,让资金价格在一个较大的空间里,由市场自由决定,因此,央行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模式,至少在贷款利率上,回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央行面临无法承受的压力(但那样,将会是历史的倒退)。
央行不顾市场呼吁,没有选取直接降低利率,但并不等于央行没有作为,央行选取了“定向宽松”的方式解决经济中的问题,如“定向降准”以及在今年9月和10月,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分别投放基础货币5000亿元和2695亿元,期限均为3个月,利率为3.5%,用央行的话说,其目的是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