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了毕业生求职高峰期,招聘会、面试、offer(面试通知或录用通知)成了最热门的词语。应届毕业生为了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遗余力,甚至不惜花费“血本”。从简历制作到形象包装,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需花费的门类越来越多,数目也越来越大,就业成本正水涨船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困惑:要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到底要花多少钱?
毕业生:有些钱不得不花
据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一份调查显示,大约有52%的应届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毕业生们的花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求职成本主要包含简历制作、形象包装、交通费、通讯费、拍照费用等等。
像大部分2006年应届毕业生一样,就读于上海某重点大学经管学院统计专业的小李从去年9月份开始了自己的求职旅程,几个月下来单是简历就已经印了一百多份。小李说:“因为我们是中英文简历,一张就是两毛,一份就是四毛钱,一百份大概要四五十块钱。如果你有一些彩打或者照片什么的可能会更多。我曾经彩打过简历,一份就要12元,价格实在太高就没再彩打了。”出于经济考虑,小李的简历制作相对简单,然而一百份简历加上一百张照片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有的大学生请了专业人士设计,纸张和版式都很与众不同,价格更是不菲。
形象包装是眼下很多大学生求职的“必杀技”,服装、发型设计、美容化妆几乎样样齐全。记者在一个大四女生的寝室里看到,四位学生每人一套新买的职业套装,各式化妆品也一应俱全。女生小倪说:“我的套装是去年9月份开始要找工作的时候买的,外套500多块钱,加上鞋子和衬衣要超过1000元了。”除置装费外,女生还会在购买化妆品、发型设计等方面或多或少投入一笔。
毕业生们频频奔波于各种招聘会,交通费用必不可少,异地求职的学子食宿费花销更不在少数。记者在一次招聘会上碰到了来自南昌一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小董,他半个月前到上海求职,目前还没有确定用人单位,正准备返校。他说:“往返上海的火车票,加上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的交通费,已经花了六七百块。因为对路线不熟悉,又怕误了时间,面试常常要打车去。吃饭住宿尽量找便宜的地方。到现在工作还没有确定下来,但这样等下去也不是办法,只好先回学校,在这里花销实在太大了。”
求职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连拍一张求职照都要追求“专业水准”。某重点大学法学专业小潘的一寸照片就是在学校附近的一家“专业摄影工作室”内拍摄的,这家照相馆不仅提供衬衣、西装、领带,还提供照相前的化妆和美容等服务。小潘说:“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是在这里拍的,人多的时候要排队预约,我的这套花了80块钱。”照片里的小潘身着西装、领带,表情自然,显得十分干练。据了解,拍摄这样一套求职照片大概在40元到50多元,如果要多留一些数码底片就要花费80元。
求职成果:高投入未必“高产出”
求职路上的这样一笔费用对家境稍好的学生来说尚可承受,但对于经济条件不很宽裕的家庭来说,这可是不小的一笔开销。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毕业生已经花了不少钱,工作却依然杳无踪影,他们的收获和投入并不成正比。而对于毕业生们来说,自己也明白花了许多“冤枉钱”,一位毕业生说:“每次去招聘会,看到人多简历也很多,经常会看到旁边的垃圾箱里有被人扔掉的成堆简历,心里觉得挺难受,觉得自己的简历很有可能就在那里边。”
根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06年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刚进职场“打拼”的毕业生月工资平均是2014元。而记者经过调查发现,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4.1%,1000元到2000元之间的占了45.5%,2000元到3000元的占29.1%,3000元到4000元占13%,4000元以上占8.3%。毕业生小李说:“我们现在的期望薪资也就3000元左右,再低的话,考虑到以后生存的问题,还要租房子,可能没法生活。但如果到5月份,还没有offer的话就会很急,到时候大家都会降低标准,所谓先就业再择业,先有一份工作定下来再说。”小李就读的是一所名校的热门专业,她的期望薪资的数目对为数更多的非重点非名牌的一般大学的毕业生来说,还是占有优势。
记者从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了解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身价预期比前几年降低了很多,一般非重点名牌大学的求职者,心理身价预期大约在月薪1000元到2000元。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丁峰说:“生活成本问题是学生们不得不考虑的。上海本地大学生的生活成本和外地大学生在上海的生活成本,1000块钱肯定不够。企业起薪确实不是定得很高,但是必须注意到,毕业生到了这家企业以后,很有可能因为你的工作成就得到提成或另外的奖金,这个价位还是可以上去的。”
专家:求职成本不能“虚高”
如何看待毕业生求职花费的水涨船高?这个问题与现实就业形势和择业观念紧密相连。
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达到1100元,比上两年都有所增加。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丁峰说,自己在1996年求职的时候,简历只有一张纸,简历照片也是很普通的。现在的学生简历包装精美,成本肯定上升。他认为,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应合理安排自己的资金,适当的就业花费有必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在的实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与其将大量的成本花在找工作上,倒不如在学习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
从2005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看,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7万人,比上年增长17.3%。截至2005年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96.77%。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副处长赵建德认为,目前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并不是供需不平衡而是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对社会的就业信息获取的渠道不够畅通,或者说他得到这种讯息不够全面,我们现在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把更多的就业信息、岗位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大学生,而且是越全面越好,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赵建德表示,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谓“啃老族”,一些应届毕业生缺乏对求职的合理规划,无限期拖长就业时间,“就业成本”就更加难以计算。如果大学生们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采取务实心态,比如建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前,做好第一份工作去当施工员的心理准备,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再规划未来职业发展,那么求职就不再是难事,求职过程也会大大缩短,就业成本自然下降。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夏科家老师表示,事实上,目前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让许多大学生不再计较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有多少,而更看重第一份工作的锻炼机会和所在企业的发展潜力。在薪资期望上,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希望工作2年到3年之后薪资涨一倍。夏科家老师说:“从学校层面来讲,我觉得我们也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发展方面的一些指导,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比较好的职业观,同时在技巧方面能够对同学多加指导。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少花一些冤枉钱。”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困惑:要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到底要花多少钱?
毕业生:有些钱不得不花
据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一份调查显示,大约有52%的应届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毕业生们的花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求职成本主要包含简历制作、形象包装、交通费、通讯费、拍照费用等等。
像大部分2006年应届毕业生一样,就读于上海某重点大学经管学院统计专业的小李从去年9月份开始了自己的求职旅程,几个月下来单是简历就已经印了一百多份。小李说:“因为我们是中英文简历,一张就是两毛,一份就是四毛钱,一百份大概要四五十块钱。如果你有一些彩打或者照片什么的可能会更多。我曾经彩打过简历,一份就要12元,价格实在太高就没再彩打了。”出于经济考虑,小李的简历制作相对简单,然而一百份简历加上一百张照片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有的大学生请了专业人士设计,纸张和版式都很与众不同,价格更是不菲。
形象包装是眼下很多大学生求职的“必杀技”,服装、发型设计、美容化妆几乎样样齐全。记者在一个大四女生的寝室里看到,四位学生每人一套新买的职业套装,各式化妆品也一应俱全。女生小倪说:“我的套装是去年9月份开始要找工作的时候买的,外套500多块钱,加上鞋子和衬衣要超过1000元了。”除置装费外,女生还会在购买化妆品、发型设计等方面或多或少投入一笔。
毕业生们频频奔波于各种招聘会,交通费用必不可少,异地求职的学子食宿费花销更不在少数。记者在一次招聘会上碰到了来自南昌一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小董,他半个月前到上海求职,目前还没有确定用人单位,正准备返校。他说:“往返上海的火车票,加上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的交通费,已经花了六七百块。因为对路线不熟悉,又怕误了时间,面试常常要打车去。吃饭住宿尽量找便宜的地方。到现在工作还没有确定下来,但这样等下去也不是办法,只好先回学校,在这里花销实在太大了。”
求职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连拍一张求职照都要追求“专业水准”。某重点大学法学专业小潘的一寸照片就是在学校附近的一家“专业摄影工作室”内拍摄的,这家照相馆不仅提供衬衣、西装、领带,还提供照相前的化妆和美容等服务。小潘说:“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是在这里拍的,人多的时候要排队预约,我的这套花了80块钱。”照片里的小潘身着西装、领带,表情自然,显得十分干练。据了解,拍摄这样一套求职照片大概在40元到50多元,如果要多留一些数码底片就要花费80元。
求职成果:高投入未必“高产出”
求职路上的这样一笔费用对家境稍好的学生来说尚可承受,但对于经济条件不很宽裕的家庭来说,这可是不小的一笔开销。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毕业生已经花了不少钱,工作却依然杳无踪影,他们的收获和投入并不成正比。而对于毕业生们来说,自己也明白花了许多“冤枉钱”,一位毕业生说:“每次去招聘会,看到人多简历也很多,经常会看到旁边的垃圾箱里有被人扔掉的成堆简历,心里觉得挺难受,觉得自己的简历很有可能就在那里边。”
根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06年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刚进职场“打拼”的毕业生月工资平均是2014元。而记者经过调查发现,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4.1%,1000元到2000元之间的占了45.5%,2000元到3000元的占29.1%,3000元到4000元占13%,4000元以上占8.3%。毕业生小李说:“我们现在的期望薪资也就3000元左右,再低的话,考虑到以后生存的问题,还要租房子,可能没法生活。但如果到5月份,还没有offer的话就会很急,到时候大家都会降低标准,所谓先就业再择业,先有一份工作定下来再说。”小李就读的是一所名校的热门专业,她的期望薪资的数目对为数更多的非重点非名牌的一般大学的毕业生来说,还是占有优势。
记者从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了解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身价预期比前几年降低了很多,一般非重点名牌大学的求职者,心理身价预期大约在月薪1000元到2000元。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丁峰说:“生活成本问题是学生们不得不考虑的。上海本地大学生的生活成本和外地大学生在上海的生活成本,1000块钱肯定不够。企业起薪确实不是定得很高,但是必须注意到,毕业生到了这家企业以后,很有可能因为你的工作成就得到提成或另外的奖金,这个价位还是可以上去的。”
专家:求职成本不能“虚高”
如何看待毕业生求职花费的水涨船高?这个问题与现实就业形势和择业观念紧密相连。
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达到1100元,比上两年都有所增加。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丁峰说,自己在1996年求职的时候,简历只有一张纸,简历照片也是很普通的。现在的学生简历包装精美,成本肯定上升。他认为,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应合理安排自己的资金,适当的就业花费有必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在的实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与其将大量的成本花在找工作上,倒不如在学习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
从2005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看,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7万人,比上年增长17.3%。截至2005年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96.77%。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副处长赵建德认为,目前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并不是供需不平衡而是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对社会的就业信息获取的渠道不够畅通,或者说他得到这种讯息不够全面,我们现在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把更多的就业信息、岗位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大学生,而且是越全面越好,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赵建德表示,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谓“啃老族”,一些应届毕业生缺乏对求职的合理规划,无限期拖长就业时间,“就业成本”就更加难以计算。如果大学生们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采取务实心态,比如建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前,做好第一份工作去当施工员的心理准备,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再规划未来职业发展,那么求职就不再是难事,求职过程也会大大缩短,就业成本自然下降。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夏科家老师表示,事实上,目前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让许多大学生不再计较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有多少,而更看重第一份工作的锻炼机会和所在企业的发展潜力。在薪资期望上,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希望工作2年到3年之后薪资涨一倍。夏科家老师说:“从学校层面来讲,我觉得我们也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发展方面的一些指导,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比较好的职业观,同时在技巧方面能够对同学多加指导。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少花一些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