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咨询中经常有民警因孩子的学习问题求助,这不奇怪,学习是全民族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学习成绩的下降或者不想上学而表现出来的。
这位民警有个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开学一个多月,儿子告诉家长自己不想上学了。家长首先反应“不上学会行?这么小,不上学干什么?”意思是你必须上学,没有其他选择。家长根本没有深究儿子为什么不想上学这个问题。孩子继续被逼着上学了,之后又发生了些什么事呢?首先,孩子早晨上学磨磨蹭蹭。家长急呀,怕迟到,怕路上孩子骑飞车不安全。家长和孩子就迟到问题展开了斗争。每天早上家长催半天,唠叨无数,孩子气哼哼地骑车走了,孩子学习的能量有一部分已经分散到与家长怄气上,学习成绩持续下滑。其次,孩子考前生病。学校有个月考制度,该月考了,孩子发烧了。家长心焦,是让孩子休息不参加考试,还是带病坚持?家长作难。参加考试,如果成绩还好,儿子会得到夸奖,“生病了,仍然坚持,好样的”;如果成绩不理想,儿子会被鼓励“这次咱生病了”,意思是:要不是生病,会考得比这好。看来还是要坚持让孩子参加考试。最后发展为孩子考前造病。很快又该月考了,家长很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害怕儿子再生病。睡前去看看儿子被子是否盖好,发现儿子睡觉没有盖被子,就帮助盖好,凌晨再次去照看儿子时,却发现儿子把被子掀起,什么也不盖。上午11点,老师打来电话,儿子肚子疼、呕吐,要求家长接回家看病。家长发火了……
孩子怎么了?孩子不想上学,在想方设法逃避考试。孩子这样发展下去会怎么样?家长会加倍地管理孩子,督促孩子学习,孩子为了躲避家长的训斥,会不与家长说话。家庭变成亲子交战的战场。久而久之,关系破裂,孩子逆反,家长希望落空,亲子双方心灵被重挫。
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孩子学习吃力了,又不想让别人看出来。孩子恐惧失败,失败会剥去一个人对自己的美化,很残酷,所以一定要伪装起来。也许会有同学说“至于吗,考不好怕什么,脸皮厚点就行了”。其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嘲笑那些不怕失败的人,说他们“脸皮厚”,但同时自己又很羡慕“脸皮厚”的人,真是爱恨交织,纠结啊。“脸皮厚”不是说厚就厚了,是需要有内力支撑的。
人们为什么会害怕失败呢?我们先看看失败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1.失败是人生常态。做任何事情都有成功或失败、顺利或挫折两种可能。从小我们习惯于要到成功,避开失败。如同我们只希望白天永存,不愿意接受黑暗降临。但是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接受,只要我们想要成功,就一定会有失败的可能。这才是完整,才是整体思维观。
2.失败是一种启示。失败在告诉我们目前的方法无效,还需要继续寻找更科学的方法;告诉我们自己还有不足和短板需要弥补;告诉我们要坚持!明天很美好,很多朋友倒在今天晚上。
3.失败有两种作用。或者促人成功,或者让人坠落,区别的关键在于个体对失败意义的解读和反应。个体对失败的解读和反应有哪些呢?①外归因:如果认为失败是时机不顺、问题太难、家长和朋友不助等外部因素造成,那么这个人可能开始抱怨,自怨自艾,一切都不是我的错。失败是丢人的,我得通过这种方式维护自己的自尊。当陷入这个怪圈之中,人们会心安理得地躺在失败的软床上不敢承担、不去探索,成功从此无缘。②我不行:如果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不行,我不行所以可以不做,那么这个人就不敢去探索新领域、逃避做有挑战的事,只在自己熟悉的圈子生活,做对发展和成功无效的事,很辛苦但不成功。③陷入感受:如果因为失败陷入感受,如祥林嫂一般反复向别人讲述失败的经历,以征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结果自己就真得很可怜了。④陷入幻想和掩盖:如果失败之后陷入幻想,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实质内心极度自卑,不断用种种方式掩饰自己的无能,“我没有这么笨,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没有成功”,那么这种人可能离精神疾病不远了。⑤激励:如果认为失败是磨砺自己,暴露短板,失败是没有找到有效解决方法的一种反馈,那么继续探索,愈挫愈勇,则积累了成功的背景。有效累积是走向成功的台阶,“失败是成功之母”指的就是这种情境。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这种本能让我们逃避失败,但成长和成功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必须敢于挑战,面对失败。不怕失败是一种内在力量。不怕失败,愈挫愈勇是需要有内在力量支持的。承受力是首要基础。失败很丢人,没面子,要承受家长、老师、同学的埋怨“要是听我的……”听你们的固然可以,但失去了探索的机会,美妙的体验,因此必须要有承受的能力。其次,要有抗干扰的能力。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既有内心干扰,也可能有外部干扰。“瓦伦达效应”和“约拿情结”充分体现人性的内心干扰。伟大的高空绳索平衡专家瓦伦达先生在一次重要的演出中反复提醒自己“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决不能失败”,结果却真的失败了。在渴望成功的过程中由于对自己期望过高会影响自己水平的发挥。当成功来临时,人们在潜意识里有一种恐惧心理。马斯洛称这种渴望成就又惧怕成就的心理倾向为“约拿情结”。外部干扰则来自环境中的方方面面,需要有敢于说“不”的勇气,不随波逐流。第三,要有目标下的行动力。很多情况下,人们不愿意设定目标,因为目标会带来压力,压力之下人本能地会做目标之外的事,以缓解内心的焦虑;也可能不敢做事,因为不愿意看到失败。目标下做事是提升内在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何形成这种内在力量呢?
1.不断挑战新目标,敢于做没体验没做过的事。如果喜欢做熟悉的事,交往熟悉的人,则获得熟悉的感觉,这样有安全感,但是能力提升却很慢;走陌生的路,做从未经历过的事,内心会有某种恐慌的感觉,承受此种不安感,坚持不懈,得到的将是成功的喜悦,能力的飞跃。至于如何挑战新目标,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目标、规定时间、量化执行,否则将可能出现虎头蛇尾、目标不断变化、知道做不到等情形。
2.形成客观思维。养成“为什么”的思考习惯,思考+验证=本质和真相。家长要思考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为什么说谎、为什么不想写作业等,提出几种可能,通过与孩子交流,观察孩子行为进行验证。避免说教、批评、抱怨等。
3.培养创新能力。善于尝试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尝试中积累创新,积累中才能随机组合,储备成功素质。
不怕失败,提升抗挫折能力,人生才能成功!
这位民警有个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开学一个多月,儿子告诉家长自己不想上学了。家长首先反应“不上学会行?这么小,不上学干什么?”意思是你必须上学,没有其他选择。家长根本没有深究儿子为什么不想上学这个问题。孩子继续被逼着上学了,之后又发生了些什么事呢?首先,孩子早晨上学磨磨蹭蹭。家长急呀,怕迟到,怕路上孩子骑飞车不安全。家长和孩子就迟到问题展开了斗争。每天早上家长催半天,唠叨无数,孩子气哼哼地骑车走了,孩子学习的能量有一部分已经分散到与家长怄气上,学习成绩持续下滑。其次,孩子考前生病。学校有个月考制度,该月考了,孩子发烧了。家长心焦,是让孩子休息不参加考试,还是带病坚持?家长作难。参加考试,如果成绩还好,儿子会得到夸奖,“生病了,仍然坚持,好样的”;如果成绩不理想,儿子会被鼓励“这次咱生病了”,意思是:要不是生病,会考得比这好。看来还是要坚持让孩子参加考试。最后发展为孩子考前造病。很快又该月考了,家长很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害怕儿子再生病。睡前去看看儿子被子是否盖好,发现儿子睡觉没有盖被子,就帮助盖好,凌晨再次去照看儿子时,却发现儿子把被子掀起,什么也不盖。上午11点,老师打来电话,儿子肚子疼、呕吐,要求家长接回家看病。家长发火了……
孩子怎么了?孩子不想上学,在想方设法逃避考试。孩子这样发展下去会怎么样?家长会加倍地管理孩子,督促孩子学习,孩子为了躲避家长的训斥,会不与家长说话。家庭变成亲子交战的战场。久而久之,关系破裂,孩子逆反,家长希望落空,亲子双方心灵被重挫。
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孩子学习吃力了,又不想让别人看出来。孩子恐惧失败,失败会剥去一个人对自己的美化,很残酷,所以一定要伪装起来。也许会有同学说“至于吗,考不好怕什么,脸皮厚点就行了”。其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嘲笑那些不怕失败的人,说他们“脸皮厚”,但同时自己又很羡慕“脸皮厚”的人,真是爱恨交织,纠结啊。“脸皮厚”不是说厚就厚了,是需要有内力支撑的。
人们为什么会害怕失败呢?我们先看看失败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1.失败是人生常态。做任何事情都有成功或失败、顺利或挫折两种可能。从小我们习惯于要到成功,避开失败。如同我们只希望白天永存,不愿意接受黑暗降临。但是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接受,只要我们想要成功,就一定会有失败的可能。这才是完整,才是整体思维观。
2.失败是一种启示。失败在告诉我们目前的方法无效,还需要继续寻找更科学的方法;告诉我们自己还有不足和短板需要弥补;告诉我们要坚持!明天很美好,很多朋友倒在今天晚上。
3.失败有两种作用。或者促人成功,或者让人坠落,区别的关键在于个体对失败意义的解读和反应。个体对失败的解读和反应有哪些呢?①外归因:如果认为失败是时机不顺、问题太难、家长和朋友不助等外部因素造成,那么这个人可能开始抱怨,自怨自艾,一切都不是我的错。失败是丢人的,我得通过这种方式维护自己的自尊。当陷入这个怪圈之中,人们会心安理得地躺在失败的软床上不敢承担、不去探索,成功从此无缘。②我不行:如果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不行,我不行所以可以不做,那么这个人就不敢去探索新领域、逃避做有挑战的事,只在自己熟悉的圈子生活,做对发展和成功无效的事,很辛苦但不成功。③陷入感受:如果因为失败陷入感受,如祥林嫂一般反复向别人讲述失败的经历,以征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结果自己就真得很可怜了。④陷入幻想和掩盖:如果失败之后陷入幻想,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实质内心极度自卑,不断用种种方式掩饰自己的无能,“我没有这么笨,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没有成功”,那么这种人可能离精神疾病不远了。⑤激励:如果认为失败是磨砺自己,暴露短板,失败是没有找到有效解决方法的一种反馈,那么继续探索,愈挫愈勇,则积累了成功的背景。有效累积是走向成功的台阶,“失败是成功之母”指的就是这种情境。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这种本能让我们逃避失败,但成长和成功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必须敢于挑战,面对失败。不怕失败是一种内在力量。不怕失败,愈挫愈勇是需要有内在力量支持的。承受力是首要基础。失败很丢人,没面子,要承受家长、老师、同学的埋怨“要是听我的……”听你们的固然可以,但失去了探索的机会,美妙的体验,因此必须要有承受的能力。其次,要有抗干扰的能力。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既有内心干扰,也可能有外部干扰。“瓦伦达效应”和“约拿情结”充分体现人性的内心干扰。伟大的高空绳索平衡专家瓦伦达先生在一次重要的演出中反复提醒自己“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决不能失败”,结果却真的失败了。在渴望成功的过程中由于对自己期望过高会影响自己水平的发挥。当成功来临时,人们在潜意识里有一种恐惧心理。马斯洛称这种渴望成就又惧怕成就的心理倾向为“约拿情结”。外部干扰则来自环境中的方方面面,需要有敢于说“不”的勇气,不随波逐流。第三,要有目标下的行动力。很多情况下,人们不愿意设定目标,因为目标会带来压力,压力之下人本能地会做目标之外的事,以缓解内心的焦虑;也可能不敢做事,因为不愿意看到失败。目标下做事是提升内在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何形成这种内在力量呢?
1.不断挑战新目标,敢于做没体验没做过的事。如果喜欢做熟悉的事,交往熟悉的人,则获得熟悉的感觉,这样有安全感,但是能力提升却很慢;走陌生的路,做从未经历过的事,内心会有某种恐慌的感觉,承受此种不安感,坚持不懈,得到的将是成功的喜悦,能力的飞跃。至于如何挑战新目标,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目标、规定时间、量化执行,否则将可能出现虎头蛇尾、目标不断变化、知道做不到等情形。
2.形成客观思维。养成“为什么”的思考习惯,思考+验证=本质和真相。家长要思考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为什么说谎、为什么不想写作业等,提出几种可能,通过与孩子交流,观察孩子行为进行验证。避免说教、批评、抱怨等。
3.培养创新能力。善于尝试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尝试中积累创新,积累中才能随机组合,储备成功素质。
不怕失败,提升抗挫折能力,人生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