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之路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AB集团公司前身是昆山正仪针织内衣厂,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为上海企业代工的乡镇小厂。1987年初,其掌门人周惠明果敢引进中纺大陈美华教授的抗菌技术,开辟了一条内衣生产的新路。1989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昆山AB保健织品总厂”,AB品牌之路自此而始。1995年6月,正式组建江苏AB集团公司。2000年底,AB成功实现改制,走上了混合经济之路,通过资本纽带进一步扩张主业,并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年生产规模已经达到各类针织品5000万条/套,总资产超过5亿元,员工总数也已接近5000人。10多年来,AB保持年均4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3年集团共完成销售额8亿多元,利税7000多万元。外贸出口额近1500万美元,是2002年同期的16倍。
  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AB的市场占有率为9%左右,在中国内衣业排行第三。在中国针织行业综合实力排序中AB集团公司位列第五。AB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1、ISO14001、WRAP等国际认证,并通过瑞士的生态纺织品国际认证,使企业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标准要求。AB参与制定许多行业标准,AB的技术研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AB集团公司在200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位列319位。AB商标也因其出色业绩早已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4年9月,AB内衣又再获“中国名牌”产品殊荣。
  
  成功解码:着力推进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AB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进行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的历史。1987年,公司成功引进中纺AB抗菌技术,并历尽千辛万苦,自主研发设备,使之产业化,开创了中国衣着保健的先河,为AB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中纺抗菌技术,AB接连开发了保健裤、保健鞋垫、保健袜、保健文胸、保健卫生巾等系列产品。经过出色巧妙的市场推广,AB保健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此外,为顺应市场所需,AB也及时地开发了保暖内衣、细罗纹内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充分认识到技改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从1996年开始,在技改上加大投入力度,花巨资引进世界一流水准的针织、印染和后整理、裁剪、缝纫等设备。目前,AB95%以上的设备都为进口的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与国际接轨。通过大规模的技改,AB先后开发了丝光内衣、丝光T恤、羊毛内衣、棉+莱卡内衣、美体内衣、真丝内衣,并研发出新一代的健康内衣,如罗布麻内衣、彩色棉内衣、竹纤维内衣、莫代尔内衣等。AB产品因优秀的品质深受市场欢迎,产品也不断在国际、国内的博览会上获金奖,AB的羊毛内衣、丝光内衣被中国针织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时尚内衣”。
  与此同时,AB的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新化、规范化、制度化深化,按现代研发规则实施,注重市场需求,并充分利用大学的人才优势。2003年7月,AB与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及北京服装学院进行技术合作,成立上海、北京两个工作室,专职进行文化衫、休闲衫、针织内衣的市场调研,产品企划与设计及品牌形象设计等,以期激发AB产品释放新的活力。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设计和研发能力,使AB的研发、创新尽快地与国际接轨,AB加大了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力度。目前,AB的打样能力已获跨国公司认可,AB的一些面料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采购的样本。
  
  资源整合:着力推进现代化管理
  
  1997年,AB借IS09002贯标之机,对企业的质保体系进行系统建设,聘请师资系统地培训干部员工,提高质量意识,改变原有不规范的操作,使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当年年底顺利通过认证机构的认证,2002年又通过IS09001:2000版的认证,AB也因此而获得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及质量信得过奖。
  为了对生产工艺和过程严加控制,AB集团十分注重环保。AB旗下的印染厂首先通过了江苏省计经委、环保局的清洁生产试点企业验收。AB产品于2002年4月通过国际生态纺品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取得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2003年底,AB又通过IS014000环境体系的认证。同时,AB企业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和保护员工权益,勇担社会责任,成功通过WRAP国际认证,获得了参与国际合作的资格。在这个基础上,AB的生产管理推行“七个专”,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低成本。即:专业厂、专业车间、专业班组、专用工艺、专用设备及装备、专家管理、专人操作。
  同时,为了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以信息化提升产业化水平,AB集团进一步完善企业局域网,改进企业的互联网站,推行管理软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致力于最大效率地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信息的流转,使决策更快捷、准确,使执行更高效。
  2000年底,AB完成了彻底的企业改制,由经营层持全部股份,初步建立了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解决了矛盾日益加深的经营者激励问题,薪酬与绩效挂钩,有效激励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吸引、使用、留住和培养人才,也为企业新一轮的大发展扫清了路障。通过现代化管理,实行高效的资源整合,AB的整体素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决策上信息化、程序化、透明化;管理上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生产上现代化、自动化、机械化。
  
  锁定目标:着力推进品牌的建树
  
  AB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AB品牌战略的实施。从AB品牌的建树上,除了研发、管理、营销外,还给人们两点启示:
  启示之一:搞好品牌的定位是根本。AB在品牌建设时始终坚持一个定位,那就是“保健”。随着不断地推广,AB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打造中国保健纺织品第一品牌,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营也基本按这一定位展开,AB有保健技术的优势,是中国保健内衣的开拓者,没有走大众化内衣路子,而是以差异化策略开拓市场,扬长避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AB员工尤其是高管层坚信“消费可以引导,流行始于创造”,坚持“立足保健,拓展内衣新路”的理念,不断地推展AB的品牌战略。
  启示之二:搞好品牌的推介是关键。在传播推介上,AB敢于领先一拍,1984年在企业尚处亏本的情况下,在上海电视台投入30万元广告费进行品牌宣传。同时也采用差异化,以新求胜,在传播内容上以“追求卓越成就,致力人类健康”为企业的宗旨,以“天然、绿色、健康”为产品卖点的诉求主题,切合品牌定位,举一反三,强化印象。在载体上主要选择电视、报刊、户外广告及售点形象建设,提高AB产品与消费者的见面率,更好地吸引有效消费群。针对“天然、绿色、健康”这一主题定位,AB对所有产品的特点进行提炼,编制导购、宣传手册,在形象上则以绿色为主,与其他内衣品牌相比产生强烈的差异,收到十分良好的效果。
  近几年,AB在品牌推介上每年都要投入销售额8—10%的宣传费,以保证AB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目前,AB已聘请日本电通广告公司为品牌顾问,进一步提炼品牌内涵,以“健康生活、随身体验”为理念,树立健康内衣形象,积极打造中国内衣第一品牌。
  
  经营之道:着力推进销售网络的建设
  
  较长一段时间里,AB的产品难以进入国有商业渠道。董事长周惠明发誓:“要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
  刚开始AB靠散兵游勇,背着产品到各级工会进行推广,在取得了一定效果、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后就在各主要省市设立经销办事处。
  1993年,国有商业的贸易壁垒有所松动,乘此机会,AB在各地开始设立营销分公司,并主动拓展商场及商业网点,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1995年,AB为进一步激励销售人员积极性,对销售公司进行改制,集团公司占销售公司51%的股权,其余股份由各销售人员自筹投入,放手让销售公司自己发展,集团公司提供政策指导,市场覆盖率快速提高。
  1998年,集团公司开始撤出在销售公司的股份,使销售公司完全私营,借助市场这只“手”,巧妙的运作,既扩大了品牌的规模效应又提升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使得AB营销额连续5年居国内内衣业第三。
  
  脉动世界:着力推进品牌的国际化
  
  如果说,1996年以前,AB主要是眼睛向内,向国内优秀企业学习。那么,1996年以后,AB则开始更多地眼睛向外,向国际优秀企业学习。由于与AB集团合作的几家跨国公司都是世界500强,在世界针织内衣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技术、管理、研发、销售上有着超乎一般的优势。AB集团一直抱着诚心学习的态度,积极与他们合作。
  AB三次派员到意大利先进企业学习技术和管理,向国际高标准看齐。2001年开始,AB与意大利泽尔比公司合作成立AB泽尔比印染公司,印染技术全面与世界先进企业接轨,为高品质的面料的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02年以来,外贸取得重大突破,AB以自己过硬的技术设备、出色的制造能力和无可挑剔的诚心打动了几家跨国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了加快AB品牌的国际化之路,AB一面为跨国公司代工,一面也在筹划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目前在泰国、法国、俄罗斯等地已开始建有网点,AB品牌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并在20多个国家进行了AB品牌的注册。面对国内、国际经济和行业形势,AB确立了今后发展的四大战略:
  1.继续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争创“中国内衣第一品牌”,5年内国内市场销售超15亿元。
  2.进一步做大做好国际市场,争做中国内衣出口前三甲,到2006年外贸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
  3.加快做大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做大AB辅料、环保包装产业,并进军主业的上下游产业。5年内实现5亿元销售。
  4.适度跨行业发展,进入金融、房地产、商贸等行业。
  近些年来,AB集团一直坚定不移地同步开拓国内、国际两市场,积极打造强势的AB品牌,但AB的高管们也深知前面的道路并不平坦,只要稍不当心,都可能引来失误。在机遇与风险共存形势下,董事长周惠明要求AB的干部员工一定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铸造AB精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快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AB集团、苏州市经贸委)
其他文献
[摘 要]健全为人民执政制度是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的内在需要。通过党内政治生活“两个准则”的文本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为人民执政制度层面充分体现了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定力、政治能力和政治监督等特点,这种鲜明的政治逻辑贯穿了为人民执政制度建构的全过程,同时也为健全为人民执政制度体系提供了重要参照,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为人民执政;中国
期刊
[摘要]农村养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目前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难点。农村养老面临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自我养老质量不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孝老爱老的乡村传统缺乏有效传承等困难。究其原因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负担沉重、家庭成员的话语权发生转移、自我养老能力不足、社会养老体系不完善、维系乡村秩序的传统文化影响力趋向弱化等。为解决农村养老困境,亟需提升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构建
期刊
[摘要]伴随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等不断推进,城市承载力正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突发公共卫生等巨大压力和挑战。分析数据可知,长江经济带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持续提升,但整体水平不高,在空间上基本呈东中西递减趋势,且以中西部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速更为突出。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关联性显著,呈现“高高”“低低”为主导的“东高西低”的空间集聚特征。科技创新、城市扩张是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具有
期刊
[摘 要]“二五减租”作为革命时期的一项土地政策,国共双方都曾推动实施过。在国民党方面,囿于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立场和改良主义的态度,“二五减租”最终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最终形同空文。共产党实施“二五减租”的成效却十分显著,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深入开展的以“二五减租”为主要内容的减租减息运动,不仅适当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地主阶级和农民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党有一个从出生到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的胜利与失败,是长期困扰中共党史研究和宣传的一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正确把握这一问题的根本指针;中国共产党确定其“初心”与“使命”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几经挫折与失误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而其百经磨难还能成长壮大也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期刊
[摘 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表面指向军队的纪律建设,实质指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根源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实行既是革命队伍自我改造,也是共产党人初心形成和坚定的过程。纪律源于初心,促进初心成长。共产党人的初心,既要靠信仰支撑,又要靠纪律规制。纪律问题最终是初心问题。初心坚定,纪律牢固;初心动摇,纪律淡薄。研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形成过程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成长过程
期刊
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但应该看到,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主要矿产经济形势    2004年,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矿产资源行业经济运行良好,主要矿产品产量比去年同期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冶炼加工产品产量增幅较大,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同步。初级产品虽增幅较小,但较上半年的同比增长率都有所上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探索建设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历史。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把依法依纪依规治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布局中占据关键位置。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颁布的涉及党内监督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和部分部委党内法规与规范性文件,可以更好地把握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发展脉络、主要特征、制度结构和完善路径。新时代必须着力完善以遵循党章为根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责任
期刊
年初,河北省政府发布《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启动“扩权强县”改革,在保持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以行政体制改革为着眼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改革的总体要求  1.能放都放。“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依法合规”。”扩权”县(市)取得相应的管理权限后,同时承担与管理权限对等的责任。  2.先行
期刊
赵其国(1930—),男,湖北武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理事,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南京市科协副主席。曾获国际道库恰耶夫奖、第四届日经亚洲大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奖等国际、国家及中国科学院奖20次。研究方向为土壤资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