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健全为人民执政制度的政治逻辑

来源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zhang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健全为人民执政制度是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的内在需要。通过党内政治生活“两个准则”的文本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为人民执政制度层面充分体现了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定力、政治能力和政治监督等特点,这种鲜明的政治逻辑贯穿了为人民执政制度建构的全过程,同时也为健全为人民执政制度体系提供了重要参照,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为人民执政;中国共产党;政治逻辑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1-0107-07
  [收稿日期]2020-10-26
  [作者简介]郭祎(1981—),男,河南郸城人,博士,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党理论与治理现代化实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战斗性基本路径研究”(立项批准号:18BDJ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了解人民、团结人民、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是百年来最鲜明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品格的生动体现。应当说,依靠人民建立新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革命经验,依靠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成长财富,依靠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执政底气。在百年大党阔步迈进的新征程中,无论是有效应对“百年大变局”下的复杂考验挑战,还是在伟大的“战略全局”中确保党的长期执政,紧紧依靠人民执政都始终是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遵循,都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强大的前行动力。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阐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时明确提出,“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显然,为人民執政是价值目标,靠人民执政是动力保障,两者须臾不可分离,但从便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分开研究有助于深入分析每一部分的逻辑机理,增强制度健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延续了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老准则”)的基本内容,但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要求。分析两个准则中体现的“为人民执政”政治价值和政治要求逻辑,为进一步健全党的为人民执政制度体系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借鉴。
  一、政治信仰:为人民执政制度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指出,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1]P498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与幸福,所以才能始终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汲取前行的不竭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坚定的政治信仰中加强与人民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为人民执政与提高服务水平的自觉性。
  (一)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增强政治信仰
  思想理论上的坚定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两个准则”都特别强调加强思想理论学习这个重要问题。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2013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形势专门谈学习问题,认为“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重了。这是由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2]P295。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会随着年龄、阅历或职位地位的改变而相应增长。党的执政形势与任务决定了要加强理论学习,保持学习一直在路上的积极心态,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创新理论学习中增强政治信仰。毛泽东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强调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所以,为人民执政政治信仰的确立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之上。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一方面,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尤其是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观、党的群众路线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勤政廉政等思想的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为人民执政”背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执政的理论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尤其是系统掌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建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学一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多方面的重要论述,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
  (二)通过增强实践锻炼加强政治引领
  《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第20条规定了党中央要“加强政治引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风范引领,以强大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显而易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与风范引领建立在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基础之上,在实践中通过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毫无疑问,党的政治信仰建立在丰富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基础之上,衡量党的政治信仰的重要标尺就是政治实践中的党群关系如何,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4]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源自“无比坚定的信仰力”,党员干部在抗疫斗争实践中彰显的先锋模范作用、舍小家为大家、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是具体的而不是只能停留在口号上的抽象表述,是非常清晰的而不是模糊混沌的。   二、政治定力:为人民执政制度的首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百年一路走来,始终注意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特别注重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自己工作得失的根本衡量标准。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一以贯之?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如一的政治定力和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这是为人民执政制度的首要内容和核心要求。
  (一)政治定力保证和增强政治自信
  “定力”就是坚定之力,坚持之力,稳定确定之力以及不可动摇的战略方向。中国共产党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面对何种风险挑战,都始终注重保持坚定不移的政治定力。在“两个准则”的文本表述中,政治定力往往突出强调“毫不动摇”或“坚决捍卫”,前者比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后者比如“必须坚决捍卫党的基本路线”等。
  “新准则”指出,全党同志必须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党的政治定力既是對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政治信仰的内在固化,也是对人民利益的外在强化。有定力才有自信,有定力才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前进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确保始终为人民执政既是党的政治定力使然,也是增强政治定力的根本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领导干部在政治上都要站得稳、靠得住,对党忠诚老实、与党中央同心同德,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1]P505“四个定力”的核心在于政治定力,根本在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始终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对照自己、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在伟大的政治实践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二)政治定力要求维护政治权威
  从党内法规文本精神来看,保持党的政治定力必须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领导和集中统一。因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证明,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确保党中央权威的根本保证。因为政治纪律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从根本上要求坚决反对在党内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严禁在党内拉私人关系、培植个人势力、结成利益集团。因为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会从根本上侵害党的健康肌体,违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执政,说到底就要营造为人民服务的制度氛围,就要发挥党中央一锤定音和一呼百应的核心领导优势,就要运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威力消除一切与人民根本利益作对的消极腐败行为,确保全党同志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自觉、精神自觉、行动自觉与制度自觉。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达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目的。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精神,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不断完善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这个“制度机制”的核心部分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要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等党内法规,二是要加强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督促检查,三是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督查问责机制。这和“两个准则”的精神是高度统一的,和全面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要求是高度一致的,维护了党中央这个最大政治权威,就能够从根本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就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确保权力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习近平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提高政治能力,首先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有任何迷糊和动摇。[6]对这一重大问题,全党同志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认同。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更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最根本保证。从政治信仰、政治定力、政治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党的政治定力源于政治信仰,体现在政治能力,但三者的根本维系要素是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指向与实践指向。
  三、政治能力:为人民执政制度的核心内容
  百年党史充分证明,只有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与支持,才能战胜一切敌人和艰难险阻,不断走向光辉未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各项本领。在长期执政的复杂条件下,在确保长期执政的能力体系中,政治能力是摆在第一位的重要能力,结合“两个准则”的文本精神,具体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要求格格不入,任由其蔓延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必须提高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新准则列举了新时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等数十种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严峻问题,这种清单式的问题呈现彰显了党的高度理性与自觉。无论是理想信念思想认识层面的,还是组织政治纪律层面的,抑或是工作作风层面的问题等等,无不考验着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需要全党同志提高自觉性、增强主动性和保持进取心,共同努力加以克服。
  (二)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
  中国40余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启示世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新时代,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牢牢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改革开放要迈出新步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对党员干部而言,牢固树立并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能力
  习近平强调,要增强斗争精神,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防止和克服嗅不出敌情、分不清是非、辨不明方向的政治麻痹症。[8]P359提高斗争能力是确保实现长期执政的必备本领,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问题去、聚焦在解决问题上。当人民利益受到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受到破坏、党的执政地位受到威胁时,共产党人要挺身而出、亮明态度,主动坚决开展斗争,以斗争成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公平正义最大化。与此同时,党员干部的斗争能力也是刀刃向内的,对党的自身存在的矛盾问题,也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
  (四)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能力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特别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9]P143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切实保证。在此方面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弄虚作假、隐瞒实情不仅可能会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可能诱发纵容、唆使、暗示或强迫下级弄虚作假、隐瞒实情,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对此,不仅要依纪依规严肃问责追责,而且还要对坚持原则、敢于说真话的同志给予支持、保护、鼓励。形势越发展,就越需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形势复杂、任务艰巨,一方面要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另一方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实践中不允许为了个人政绩、选票和形象脱离实际随意决策、随便许愿,还要创新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下大力气做好网络群众工作。
  (五)善于调查研究的能力
  2019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P346“抓住”或“扭住”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抓得准和扭得稳都必须建立在认真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确的调查研究是解决人民问题的前提和保证。新形势下,不仅要健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同干部群众谈心、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制度,而且要求各级党员及领导干部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研究和解决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新问题,推动为人民执政的制度建设更进一步。
  四、政治立场:为人民执政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注意把党群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关系来维护。从一大党纲提出的“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到五大党章提出的“支部是党与群众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从七大党章提出的“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到十二大党章提出的“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从十六大党章提出的“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习近平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0]P40坚持人民立场,解决了共产党人“为谁执政”这个根本性问题。在新准则的第五部分专列一章阐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人民立场的极端重要性,认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党如果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和力量。不仅如此,梳理“两个准则”的文本不难发现,人民立场贯穿每一个章节部分,体现为“人民利益”“党群关系”“为了群众”“群众疾苦”“群众利益”“人民大局”“人民事业”“人民公仆”“群众意见”“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等转化性表述。
  可以从四个层次加深对人民立场的认识和理解:一是坚持人民立场具有对等性,人民立场对等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就是对人民立场的实际践行,坚持突出党性锻炼就是对人民立场的行动转化;二是坚持人民立场具有约束性,坚持人民立场就必须反对官僚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特权思想,必须反对少数人或小团体立场,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确保党员干部的言论行动始终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坚持人民立场具有正反馈性,坚持人民立场具有多重正反馈作用,比如会自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比如会模范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比如会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增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觉性,比如会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比如会促使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和习惯在监督约束下工作生活等。反之,以上正反馈越强,实践效果越明显,党员干部的人民立场就会相应地愈加坚定;四是人民立场具有主体性,这是最具有根本性的鲜明特点。人民立场特指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这个执政主体,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具体实践中紧紧抓住“公权为公”这个重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领导干部掌权用权的本质要求。[2]P211站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政治立场,迫切要求时刻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与工作导向,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妥善处理好公权与私利的关系问题,就是要按照党章和“两个准则”等党内法规的精神要求,树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树立党和人民事业至上的政绩观,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公仆形象。
  五、政治监督:为人民执政制度的动力保障
  加强政治监督是为人民执政的重要动力,因为监督本身就是一种外在督促和压力,在制度化的约束条件下就变成了一种自觉依法依规办事的内在动力。毫无疑问,监督的重点是公权力,要义在于确保公权力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服务,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规范运行。“新准则”强调,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与此同时,还特别强调,要营造党内民主监督环境,畅通党内民主监督渠道。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增强监督意识,既履行监督责任,又接受各方面监督。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
  “为人民执政”既是一个价值命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课题;既是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自觉性的检验与考验,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监督能力的检验与考验。因为没有有效监督的地方,就难以保证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海晏河清。1945年,毛泽东在同黄炎培谈话时提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历史性课题,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换句话说,只有激发“人民监督政府”,才能保证“政府不负人民”。人民监督通过如下两种监督路径的效应叠加来实现:一方面,加强党内监督是重要基础。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另一方面,促进监督协同是重要任务。习近平指出,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1]P549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核心价值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其他任何主体的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要义。党内监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党内监督引领其他九个方面的监督协同发力,其他九个方面的监督成效回应和支撑党内监督深入推进,两者之间的监督贯通和协调,既有利于人民作为监督主体的作用发挥,也从根本上确保“为人民而监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本质和定位。
  (二)加强政治监督是重中之重
  政治监督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政治监督的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要任务是确保“两个维护”,政治监督的职责定位是监督的再监督,政治监督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所以,加强政治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的最根本体现,也是健全为人民执政制度的最有力保障。
  一方面,要增强政治监督的普遍性,确保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中国共产党内没有特殊党员,没有特殊组织,不管在哪个企业、行业,哪个部门、单位,只要是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就得按党章和党的规则办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贯徹,从严治党要求要落实,党的纪律和规矩也都必须遵守。[11]P108毋庸置疑,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发生的种种问题,与管党治党宽松软有密切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之以恒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卓有成效的管党治党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只有坚持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才能使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加强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加强政治监督的重大任务是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和队伍纯洁。
  另一方面,要增强政治监督的精准性,盯住公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尤其是“两个准则”都特别强调的保障党员权利方面(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党代会代表制度落实方面(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严格选人用人制度方面(加强选人用人监督问责,对用人失察失误的严肃追究责任)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等落实方面等。以脱贫攻坚领域的政治监督工作为例,政治监督的重要作用不仅不可替代,而且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提出:“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12]显而易见,“四不摘”的目的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于通过强化“责任”、完善“政策”、改善“帮扶”和加强“监管”确保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总之,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特殊化”严重违背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与党的执政宗旨和使命相背离,必须在严肃认真和制度化的监督中预防和解决。
  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面向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执政“为了谁”和“依靠谁”重大问题至关重要。时代越发展,事业越进步,党的执政任务越繁重,相应地对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要求就越高。毋庸置疑,为人民执政的制度设计和健全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政治信仰是前提,政治立场是基础,政治监督是保障,而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是关键。“两个准则”对为人民执政制度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建构健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的现代制度体系提供了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16.
  [5]新华社.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2016-11-03.
  [6]新华社.习近年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上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N].人民日报,2020-10-11.
  [7]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15.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本书编写组.学思践悟[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
  [12]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16).
  On the Political Logic of Perfecting the For-the-people Governance System
  ——A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Two Rules” on Intra-party Political Life
  GUO Yi
  (Department of Teaching & Research on Party Building,Party School of the CPC Sichuan
  Provincial Committee,Chengdu,Sichuan 610072,China)
  Abstract:To perfect the for-the-people governance system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ensuring the long-term governance of the CPC,and also an internal need for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level of the Party.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two rules” on intra-party political life,it is found that the CPC’s building the for-the-people governance system embodies the political belief,political stance,political focus,political capability,political supervision,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This distinctive political logic penetrates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for-the-people governance system,and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erfecting the for-the-people governance system,being worthy of in-depth research and further discussion.
  Key words:governance for the people;CPC;logic political
  (責任编辑:徐国栋)
其他文献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组织实施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专项的要求,为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集成社会资源,吸引银行贷款和境外、省外资金来湖北省投资,我委对专项组织实施的方案设计、原则确定、重点选择、程序规范、程序简化、支持方式等做了一些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安排了光通信、光存储与激光加工、软件、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等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新医药、农业生物等生物医药项目
期刊
2005年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以优化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培训、创业和融资信用担保三大工程,继续强化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市场开拓三项服务,发挥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期刊
一、2004年中国社会发展状况    2004年全国经济社会资源朝着更加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配置,从各项宏观指标来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2004年GDP增长9.5%左右,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农民收入出现多年来未有的大幅度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从国际发展经验
期刊
〔简讯〕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获悉,为建设精品板材基地,2004年11月下旬,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实施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西区建设和老厂改造规划、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发展建设规划。  当前,批准鞍钢、马钢规划,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有保有压”原则的具体体现。  鞍钢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现有厂区铁前进行系统改造,降低能耗,改善环保;依托现有工艺装
期刊
一、加拿大、美国电力环保政策法规概况    (一)加拿大主要情况  1.电力情况:从加拿大2002年发电量看,水电占60%,核电12%,煤电24%。由于能源资源结构的不同,各省电力结构差异很大。  2.主要环境问题:火电污染物排放占全国污染物排放比重很高,其中酸雨占27%、气溶胶(气雾)占12%、PM占13%、汞占24%、CO2占19%。火电厂引起的环境问题还包括废水污染、灰场扬尘污染和灰水对地下
期刊
2004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挪威籍经济学家凡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得华·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们对“动态宏观经济学,即经济政策的时间连续性和经济周期的内在动因”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两位经济学家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影响    (一)经济政策的时间连续性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获奖,主要是基于他们合作发表于1977年和1982年的两篇经典论文。1
期刊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外事司与日本财团法人国际民商事法中心、法务省法务综合研究所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第九届中日民商事法研讨会,就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法律制度和公共采购招标投标制度进行了研讨。研讨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法律制度    (一)与物价失控相关立法的基本内容  日本应对物价失控的主要立法有《物价控制令》、《稳定国民生活的紧急措施法》、《石油供需公平合理化法》和
期刊
本刊讯记者从国家有关部门了解到,根据经济形势和价格运行面临的环境,2005年价格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的部署,以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为主要目标,以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为主线,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
期刊
武力(1956—),男,安徽宿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学会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曾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发展道路》《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1949—2
期刊
2004年,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四中全会精神,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抓住规划、项目、改革、评估等工作着力点,加强和推进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做好各项工作,提高了社会发展工作的前瞻性和宏观性;围绕发展和改革工作大局,加强社会事业宏观调控,使社会发展工作更好地融入发展和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