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桁架型多针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f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类桁架型多针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6例,经过半年~3年随访,无1例出现骨折端明显移位。因此认为:(1)对于多针内固定的整体空间构型应予充分重视,只要构型合理,即使采用斯氏针亦可获得可靠的固定;(2)人体股骨上段的固有结构类似桁架,骨折后利用多针作类桁架型内固定以重建股骨上段的固有结构比较合理。

其他文献
1980~1990年,共做脊柱侧凸后路器械手术386例。术后3年以上者118例,其中获得随访者71例,平均随访时间术后5.4年。除5例属手术失误外,余66例平均矫正率49.7%。术后每年平均丢失矫正角度1°左右,5.4年后矫正率为41.7%。经统计学处理,矫正丢失速度与随访时间、手术时年龄及侧凸类型无关。大多数病人术后突出的感觉是呼吸及消化功能的改善。病人及家属对治疗的总评价是:满意69.7%,较
对有症状的脊椎滑脱病例,通过常规的前屈—后伸X线检查,尤其是动态的牵引—负重X线检查,几乎都可以见到明晰的前后平移活动的节段性不稳定征象。本组37例有症状的脊椎滑脱症采用椎弓螺钉内固定器复位固定和后外侧融合。此内固定系统采用通过脊椎的力核中心—椎弓的多节段固定,利用椎弓对螺钉的握紧作用予以复位,本组术前平均滑脱率为38%,术后为15%,平均滑脱纠正率为60.5%。本组一次融合术假关节发生率为3%,
自1987年以来,应用自行设计研制的槽式椎弓根钢板系统,整复治疗脊椎滑脱症14例。术后平均随访22月。术前滑脱等级为Ⅲ°2例,Ⅱ°7例,Ⅰ°5例。术后除1例无改善外,其余全部改善了滑脱等级Ⅰ°以上,平均矫正29.2%。全组病例无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损伤。文中还对脊柱滑脱进行整复治疗的临床意义做了评价,并介绍了槽式椎弓根钢板系统的优缺点。
本文对两组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病人进行研究比较。早期组30例病人,根据脊柱脊髓损伤的类型确定手术方法,并早期康复训练。另一组61例病人,92%进行椎板减压术,未做早期康复。两组结果比较,早期组术后达到解剖学复位,脊髓功能有所恢复,并达到早期生活自理。作者强调,早期脊柱外科手术的选择应根据脊柱和脊髓损伤的分类,早期康复不容忽视。
作者对18例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症状复发者,用静脉增强前、后CT扫描作鉴别诊断检查,18例25个间盘平扫见椎管内低密度软组织影,有14个增强扫描的CT值成倍增加,诊断为瘢痕粘连;11个CT值基本不变,诊断为间盘突出复发。11例再次手术探查,8例为术后间盘突出复发,3例为瘢痕粘连,全部与静脉增强后CT诊断相符。说明此法是鉴别腰椎间盘术后瘢痕粘连与间盘突出复发的一种新的可靠的方法。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斜搬手法是治疗腰腿痛的关键手法之一。本文以人体新鲜尸体腰椎运动节段为实验标本,应用电—机械测量方法,研究下腰椎后部结构在斜搬时所发生的运动学变化。分析角度—位移曲线和载荷—转角曲线,显示斜搬手法是一种复杂的三维六自由度运动。正确的手法,可调整神经根管容积,松动上、下关节突,使神经根管内容和小关节的粘连获得松解,改善局部循环,有利于症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