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的引入既要与与内容贴切,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引入时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对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的热情为新课的展开创造学习情境,起到关键的作用,使学生能轻松地学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引课是一门艺术,其方法多种多样。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恰当,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知识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自身特点及授课环境去不断推敲、探索和总结,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体上来说:原则上求“趣”,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巧”,方式上求“活”,语言上求“精”。
关键词:演示实验;生活实例;对比思维;物理故事;问题情景
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趣高昂、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如果教师总是用单调且乏味的语言来引入新课,是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学习之前老师能引人入胜、活泼生动地引入新课,学生们定会精神集中,兴趣盎然、劲头十足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就会产生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压强》这一课前,我先用多媒体播放出《南极探险》影片中的一个惊险片断:其中一个探险家站在雪山的边沿上,突然他脚下的雪崩塌了,他的身子一下子就滑到了山底,翻了几个跟头,最后仰跌在雪山的冰面上,当他侧过身还未来得及爬起来时,突然,他听到了一声怪异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远处的冰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裂缝,他和他的同伴们惊恐万分,此时远处的裂缝就像一条灵蛇般快速地窜到了他的脚下,他来不及反应,就一下子掉进了冰窟隆中。这时引导学生:如何想方设法将这位探险家从冰窟隆中救上来呢?学生们的注意力被这个场面一下子吸引过来,情绪高涨、积极地投入到《压强》一课的探究活动学习中。
例如:在讲授《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时,老师在实验活动开始前,首先创设一个趣味的“照镜子表演”活动的情景,老师要求同学们推荐两位体型相当的同学,一位扮演“物”,另一位扮演“像”。然后老师喊口令,请扮演“物”的同学举起右手,这时扮演“像”的同学也举起了右手。引起全班同学一片笑声,这时有个别同学提出纠正,并告诉那位扮演“像”的同学应该举左手……老师因势利导,提出了为什么要选两位体型相当的同学?为什么扮演“像”的同学要举左手?请同学们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就会积极地回答,激起他们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强烈愿望。
二、从演示实验入手,生动、直观地引入新课,快速切入主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教学活动,它主要从光、声、色等多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观察实验,易形成悬念,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识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要选择好实验现象的直观性,如能引出学生感官上的震憾,则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将更佳。如在《流体压强》的引入中,既可以选择“往两张平行放置的纸张中间吹气”的现象,也可以使用“向倒放的漏斗中吹气,并把乒乓球放入漏斗中”的现象作为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两者都跟我们的教学目标贴近,但从学生认识的震憾程度来看,选择“往漏斗中吹气”的效果更好,更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注意力能一下子集中到教学的主题上。“从两条平行放置的纸张中间吹气”更适合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用来验证“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规律。
例如:在讲“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老师先介绍一段直导线、灵敏电流表、和开关组成一个电路,再把蹄形磁铁安装好,要求同学们讨论“当闭合开关时,分别让直导线于蹄形磁场中静止、上下、左右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如果偏转,怎样偏?”这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老师演示得出结论:在闭合开关时,只有直导线于蹄形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才会偏转。观察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导线运动的方向不同,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也不同?老师做进一步演示,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既解决了学生的疑点,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当然,老师的演示实验语言要准确,动作要规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三、以生活、身边的物理现象导入,让学生的内心更想学习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我们常常对身边的物理现象熟视无睹,问题在于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些比比皆是的物理现象中,有很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代表性和启发性,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物理问题,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提倡物理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的教学模式,把生活中的事件再现课堂,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研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压强》的引入上,我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当唱到“留在脚印两对半”时,屏幕定格在这“两对半”的脚印上,提出二个问题:①为何能在沙滩上留下脚印;②为何外婆的脚印与拐杖印在沙滩上的深浅不一呢?这样的引入既新颖又有趣,既达到了将学生思维轻松地引入新课中,又能让学生感到物理的亲切感,物理就是我们的身边事,培养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现象的习惯,养成多动脑的良好学习方法,将学习活动内化为学习的驱动力,让学生内心想学物理。
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节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春天冰雪消融;冬天地面草地上的霜,原野里的大雾,树枝上毛茸茸的雾凇,天空中飘飘洒洒的雪花,鸡蛋大的冰雹,人们口中呼出的白气;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杯子外壁会冒汗等物理现象。从而创设出“冰、霜、雪、雾、冰雹、露”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从熟悉生活的物理现象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以故事来引入新课,扩大视野,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
创设故事情景是一种适合中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境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生动的故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发展史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渗透着人类探索自然的丰功伟绩。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沐浴中发现了浮力原理;物理学家钱三强为我国核技术的发展历尽了坎坷;一生酷爱和平的爱因斯坦为核反应堆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的故事等等。教师结合这些物理学家的故事创设的情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人文的氛围,领悟科学研究的精神,体会了科学家的研究风格和品质。这样既能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的教育,又能得到科学品德和情感的熏陶。
讲故事来开场白,要讲究故事的教育意义,达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感受物理前人探索知识的伟大历程,又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目的。如在《火箭》的引课上,我先介绍先人的飞天梦想,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再介绍“万户飞天”的惨烈壮举;结合时事,介绍“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对接这一我国伟大的航天事件,引出航天器的上天使用火箭这一工具,切入这节课的主题。这样,既让学生以我国远古的四大发明为豪,又以“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这一历史飞跃为荣;既达到引课的目的,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课尾我又介绍我国与美国、苏联等发达国家在航天事业上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激情。
五、以问题情景引入,设计循序渐进的物理问题,启发学生探索新知
奥苏贝尔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本身发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产生认知需要。问题情景的引课,要设计渐进的物理问题,以减化知识的难度。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设计问题,做到渐进的问题要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我们需要的目标,为我们的新课知识服务。但有的教师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思维的层次和高度是根本达不到的,这样就是无效的问题。在《变阻器》的教学中,我首先用PPT展示一个舞台,演示使用铁夹子改变1米铁铬线的长度来改变舞台上的灯光,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铁夹子在移动过程中,为何灯光的亮度会发生改变?(学生回答铁铬线的电阻改变),第二个问题:改变电阻大小的方法有几种?第三个问题:哪种方法更方便?(学生答长度的改变),第四个问题“如何有效地改变导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让学生发散地思维,引出滑动变阻器这一个课题。这四个问题的设置就是渐进的。“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这一知识点,学生不好理解,通过四个渐进的问题,既可以弱化难度,又达到了引课的目的,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思维也就顺其自然地进入到滑动变阻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来。有位教师在上这节课时,他先做“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改变灯光的亮度”的演示,然后介绍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提出问题“为何滑动变阻器要设计成这样的构造”来引入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显然,这个问题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能回答。
综上所述,一堂精彩的课,一定有个精彩的开头。在一线教学的每个老师都会琢磨每个课的引入,搞好新课的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好的新课的引入,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必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高军.浅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学物理,2012(8).
[2]张宁波.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索[J].中学物理,2012(6).
[3]张国存.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2012(5).
[4]李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J].中学物理,2012(7).
关键词:演示实验;生活实例;对比思维;物理故事;问题情景
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趣高昂、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如果教师总是用单调且乏味的语言来引入新课,是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学习之前老师能引人入胜、活泼生动地引入新课,学生们定会精神集中,兴趣盎然、劲头十足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就会产生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压强》这一课前,我先用多媒体播放出《南极探险》影片中的一个惊险片断:其中一个探险家站在雪山的边沿上,突然他脚下的雪崩塌了,他的身子一下子就滑到了山底,翻了几个跟头,最后仰跌在雪山的冰面上,当他侧过身还未来得及爬起来时,突然,他听到了一声怪异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远处的冰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裂缝,他和他的同伴们惊恐万分,此时远处的裂缝就像一条灵蛇般快速地窜到了他的脚下,他来不及反应,就一下子掉进了冰窟隆中。这时引导学生:如何想方设法将这位探险家从冰窟隆中救上来呢?学生们的注意力被这个场面一下子吸引过来,情绪高涨、积极地投入到《压强》一课的探究活动学习中。
例如:在讲授《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时,老师在实验活动开始前,首先创设一个趣味的“照镜子表演”活动的情景,老师要求同学们推荐两位体型相当的同学,一位扮演“物”,另一位扮演“像”。然后老师喊口令,请扮演“物”的同学举起右手,这时扮演“像”的同学也举起了右手。引起全班同学一片笑声,这时有个别同学提出纠正,并告诉那位扮演“像”的同学应该举左手……老师因势利导,提出了为什么要选两位体型相当的同学?为什么扮演“像”的同学要举左手?请同学们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就会积极地回答,激起他们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强烈愿望。
二、从演示实验入手,生动、直观地引入新课,快速切入主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教学活动,它主要从光、声、色等多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观察实验,易形成悬念,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识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要选择好实验现象的直观性,如能引出学生感官上的震憾,则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将更佳。如在《流体压强》的引入中,既可以选择“往两张平行放置的纸张中间吹气”的现象,也可以使用“向倒放的漏斗中吹气,并把乒乓球放入漏斗中”的现象作为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两者都跟我们的教学目标贴近,但从学生认识的震憾程度来看,选择“往漏斗中吹气”的效果更好,更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注意力能一下子集中到教学的主题上。“从两条平行放置的纸张中间吹气”更适合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用来验证“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规律。
例如:在讲“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老师先介绍一段直导线、灵敏电流表、和开关组成一个电路,再把蹄形磁铁安装好,要求同学们讨论“当闭合开关时,分别让直导线于蹄形磁场中静止、上下、左右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如果偏转,怎样偏?”这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老师演示得出结论:在闭合开关时,只有直导线于蹄形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才会偏转。观察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导线运动的方向不同,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也不同?老师做进一步演示,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既解决了学生的疑点,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当然,老师的演示实验语言要准确,动作要规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三、以生活、身边的物理现象导入,让学生的内心更想学习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我们常常对身边的物理现象熟视无睹,问题在于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些比比皆是的物理现象中,有很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代表性和启发性,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物理问题,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提倡物理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的教学模式,把生活中的事件再现课堂,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研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压强》的引入上,我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当唱到“留在脚印两对半”时,屏幕定格在这“两对半”的脚印上,提出二个问题:①为何能在沙滩上留下脚印;②为何外婆的脚印与拐杖印在沙滩上的深浅不一呢?这样的引入既新颖又有趣,既达到了将学生思维轻松地引入新课中,又能让学生感到物理的亲切感,物理就是我们的身边事,培养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现象的习惯,养成多动脑的良好学习方法,将学习活动内化为学习的驱动力,让学生内心想学物理。
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节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春天冰雪消融;冬天地面草地上的霜,原野里的大雾,树枝上毛茸茸的雾凇,天空中飘飘洒洒的雪花,鸡蛋大的冰雹,人们口中呼出的白气;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杯子外壁会冒汗等物理现象。从而创设出“冰、霜、雪、雾、冰雹、露”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从熟悉生活的物理现象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以故事来引入新课,扩大视野,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
创设故事情景是一种适合中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境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生动的故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发展史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渗透着人类探索自然的丰功伟绩。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沐浴中发现了浮力原理;物理学家钱三强为我国核技术的发展历尽了坎坷;一生酷爱和平的爱因斯坦为核反应堆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的故事等等。教师结合这些物理学家的故事创设的情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人文的氛围,领悟科学研究的精神,体会了科学家的研究风格和品质。这样既能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的教育,又能得到科学品德和情感的熏陶。
讲故事来开场白,要讲究故事的教育意义,达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感受物理前人探索知识的伟大历程,又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目的。如在《火箭》的引课上,我先介绍先人的飞天梦想,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再介绍“万户飞天”的惨烈壮举;结合时事,介绍“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对接这一我国伟大的航天事件,引出航天器的上天使用火箭这一工具,切入这节课的主题。这样,既让学生以我国远古的四大发明为豪,又以“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这一历史飞跃为荣;既达到引课的目的,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课尾我又介绍我国与美国、苏联等发达国家在航天事业上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激情。
五、以问题情景引入,设计循序渐进的物理问题,启发学生探索新知
奥苏贝尔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本身发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产生认知需要。问题情景的引课,要设计渐进的物理问题,以减化知识的难度。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设计问题,做到渐进的问题要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我们需要的目标,为我们的新课知识服务。但有的教师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思维的层次和高度是根本达不到的,这样就是无效的问题。在《变阻器》的教学中,我首先用PPT展示一个舞台,演示使用铁夹子改变1米铁铬线的长度来改变舞台上的灯光,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铁夹子在移动过程中,为何灯光的亮度会发生改变?(学生回答铁铬线的电阻改变),第二个问题:改变电阻大小的方法有几种?第三个问题:哪种方法更方便?(学生答长度的改变),第四个问题“如何有效地改变导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让学生发散地思维,引出滑动变阻器这一个课题。这四个问题的设置就是渐进的。“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这一知识点,学生不好理解,通过四个渐进的问题,既可以弱化难度,又达到了引课的目的,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思维也就顺其自然地进入到滑动变阻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来。有位教师在上这节课时,他先做“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改变灯光的亮度”的演示,然后介绍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提出问题“为何滑动变阻器要设计成这样的构造”来引入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显然,这个问题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能回答。
综上所述,一堂精彩的课,一定有个精彩的开头。在一线教学的每个老师都会琢磨每个课的引入,搞好新课的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好的新课的引入,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必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高军.浅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学物理,2012(8).
[2]张宁波.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索[J].中学物理,2012(6).
[3]张国存.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2012(5).
[4]李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J].中学物理,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