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huo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出国留学生的学历层次和年龄阶段明显拓宽。诸如除了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公费和自费留学生,读大学本科的、读社区学院的、读高中的、读初中的甚至出国读小学的自费留学生,都不在少数。特别是本科以下学历的自费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愈加突现。
  国内的基础教育课业繁重、模式僵化,让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在升学压力下痛苦不堪,这刺激不少家长转投国外教育。与此同时,“孩子年龄越小语言接受能力越强,对于学习本土化英文更有帮助;自我定位更明晰,申请到名校的几率更大”,在留学的宣传中,诸如此类的优势也让家长颇为心动。不少选择去国外读中学的学生家长期望孩子能在学习期间涉猎更多知识,因为国外中学在高中阶段就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划分,会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对以后的职业规划比较清晰。那么,这种趋势对留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究竟有什么利又有什么弊呢?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个问题则是需要认真分析的。
  去国外上大学 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每年高考前期,很多人都在关注弃考人数和“低龄留学”人数的预测和统计。受到“洋高考”A-level,SAT等冲击,近两年中国留学生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010年至2013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总人数已经超过300万人,接近四年报考总人数的10%,其中去海外留学是高中生弃考的主因之一。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近20万,比例达到21.1%。近几年很多来自国内的一些重点高中学生,比如北京4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等,很多学生从高一、高二就开始做留学准备,把留学英国、美国等众多世界级名校作为自己的升学目标。甚至不少学生直接选择了国际班,直接攻读A-Level、IB、SAT、AP、PGA、BC、DSD等课程。随着越来越多优秀高中学生申请出国留学,去国外上大学的各种注意事项成为了众多家长和学生关注的重点。
  那么国外的大学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下面这篇文章,去看看李贝同学的国外大学生活吧。
  “女汉子”美国求学记
  第一课:凡事都要自理
  双手拉着箱子,背后背着包,拖着被沉重行李压得几乎不能直立行走的身体,满头大汗、泪流满面、头都不敢回地迈出了出国留学的第一步。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出国前凡事不用操心的我,在还没有迈出国门的那一刻,便遭受了留学生涯的第一个打击:由于粗心,没有注意看签证的生效期,以为拿到签证之时起即刻生效,买到了签证生效日前两天的机票。
  因此,我被机场检票员告知两天以后才能起飞。于是乎,我又惊又喜。惊的是,我怎么可以粗心到这个地步;喜的是,又可以和父母多待两天。机场里出现了滑稽的场面:脸上泪水还未干,欣喜的笑容却已迫不及待地堆了上来。在众人的注目礼下,我重新背起沉重的行李以最快的速度奔向了还在依依不舍地目送我又马上一脸不解的父母。那一刻,只有我知道:这个看似滑稽可笑的小插曲,却给我留学之路上了第一课——从今以后,必须学会生活自理。
  显然,独自在国外留学,学会生活自理是第一步。小到做饭洗衣,大到在市政厅登记注册及处理外事局和学校等相关事宜,一切都得从零学起,没有人会提醒你或帮你完成。这对于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同时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我亲自见证了自己从“公主”到 “女汉子”的转变——只是短短三个月时间,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内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娇娇女,进化到小到缝缝补补,大到搬家、维修简单家具等,基本都已成了一把好手。
  第二课:适应校园生活
  我所就读的学校是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布林茅尔女子学院,在暑假的时候我就已经接到学校发来的各种邮件,事无巨细地提前安排了入学的诸多事项,其中有一封邮件专门是针对住宿要求进行的调查。信的附件中是一张表格,上面详细地询问学生的各种习惯,诸如:通常每天几点睡觉、是否介意室友带同性或异性朋友回宿舍等等。邮件中说,如果所列的项目还不能完全表达你的要求,可以再附加一页说明。我简单附加了自己的条件:我希望有一个美国室友,我想这能帮我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另外,我希望我的室友是个热爱学习的人;最后,我喜欢安静。
  学校有各种规格的宿舍:四人间、两人间、公寓式或者单人间,学校会根据回收上来的学生反馈,尽量按大家的要求安排宿舍。据说上届的一位学姐因为附加列表上的条件过多,最终获得了一间单人宿舍。而我,则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个酷爱学习的美国室友,她没有一天比我早睡,从来都捧着书本。
  我身边的中国留学生中也有一些是富二代或官二代,穿的用的都是奢侈品,将近200美元一双的雪地靴至少人手一双。由于学校位于乡村地区,所以每周末学校都会组织大家去大型商场,我一次都没有去过。身边有经济条件好的朋友每次去完回来都提着大包小包的,账单和手纸卷一样厚。但我发现超市里的东西更实惠,来美国后第一次买的衣服就是在超市里,两美元一件,非常便宜,也很适合学生。
  我必须在生活方面节俭一些,因为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而且我必须说,美国的书太贵了!这是一个极其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家,所以这里的书我几乎买不起。上课时所有需要的书,我基本都是从图书馆借的。上学期我只买了两本书,一本西班牙语,一本经济学。当然不敢买新书,两本都是在旧书摊淘的。尽管是旧书,每本的价钱也要一两百美元。整整一学期我都不敢在书上做任何标记,因为学完了我还要把它们卖出去。
  另一件关于花钱的事就是吃饭。布林茅尔女子学院拥有全美排名第六位的师资,而它的食堂同样著名,据说在全美排名第八。但在我们中国学生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学校的餐费是必须要交的:早餐8美元、中餐10美元、晚餐12美元。而食堂的饭,概括来说就是“吃了对不起自己,不吃对不起父母”。每次看到外校的人趋之若鹜地到“全美排名第八”的食堂来蹭饭,我总会特别怀念中国美食。
  第三课:学习 “松散”但压力大
  布林茅尔女子学院是一所文理学院,学校规定学生在校四年的时间里必须学习一门第二外语,另外要选择两门社会科学课程、两门人文科学课程,而数学和实验科学是必修的。学生每学期至少要选择4门课,而所有新生都必须修一门写作课。由于具体的专业方向要在大二结束的时候确定,所以通常第一年大家选择的课程跨度都会比较大,看起来似乎都不挨边儿。我上学期选了西班牙语、数学、经济和写作。   在美国读大学不像国内那么轻松,所有的老师就像我们只需要上他这一门课似的,作业总是出奇得多。历来的布林茅尔的学生们都开玩笑称自己是“殉道者”,描绘的就是在布林茅尔学习生活的艰苦。布林茅尔的学生们的必修课很多,学生普遍叫喊“学校里的课程都很难,没有人能随便蒙混过关。”
  学校有个非正式的口号:“功课永无止境,但总能被做完。”第一学期的写作课就让我颇费了些力气。写作课的话题是“启蒙运动”,老师列出了十几本书的单子,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卢梭。所有的书都要在课下提前阅读,课上进行集体讨论。每堂课要讨论上百页内容,课下还要写读书笔记。写作课的考核就是根据课堂表现打分,评分标准是这样的:如果一学期下来,老师仍然对你没印象,那写作课就是不及格;如果老师记得你的样子,知道你上了他的课,那就得个C;如果老师能想起你曾经在课堂上发言,那就可以得B;如果你的发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觉得你言之有理,那么恭喜你能拿A了。
  美国的教学方式和中国有显著差别,国内都是老师说,学生听。而在美国,老师更乐于用启发的方式教学,他们不会直接教给学生书本上讲了什么,相反,他们会鼓励学生去思考书上的结论是否正确。美国课堂一般都是十几个人的小班教学,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上学期的西班牙语课,我们就经常做填图游戏、看电影或者演课本剧。最终的考试是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一个PPT向大家展示,给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演讲15分钟。
  美国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隐私,每个人的考核成绩只有自己知道。所以除非当事人自己说出来,否则你永远不知道谁是班级里的第一名。
  刚进学校的时候,校方就会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账户,所有科目的考核成绩,都通过自己的账户在网上查询。有的考试是试卷册形式的,老师写分数的时候就会把分数写在试卷册里面的某一页上,只有翻开了才能找到。每一科测试,老师会在班上公布最高分和平均成绩,但从来不会说谁是最高分。他们的观念是:要跟自己比较,这一次是否比上次有进步。
  这跟中国教育的观念很不一样,因为在中国,老师和家长都会教育你,一定要争第一。所以很多中国学生到了美国会不适应。我认识的一个中国学生有一次经济学考试得了89分。她跑去找老师说:“我很担心,因为我的成绩没有上90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考得很差。”这让美国老师非常诧异,他不明白这名学生为什么如此不自信。
  第四课: 打工让我更快成长
  在美国上学是昂贵的,布林茅尔女子学院一年大约需要支付三万多美元的学费,而且还有至少两万多美元的生活费。所以,打工成为我留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由于我持有的F1签证只能在校内打工,这就意味着我只能拿美国联邦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8美元/小时。并且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20小时。第一学期开始,我就申请在学校食堂帮厨,负责每周二、周四的晚餐。主要工作就是帮大厨打下手,递厨具、或者做一些炸薯条之类的简单零食以及收拾别人吃剩的餐具。这工作听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辛苦,每次一连站四个小时直到双腿发麻,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炸薯条时被热油溅到,被残汤泼到,端着十多斤重的大锅饭都是常有的事。
  在学校打工赚得最多的工作是在婚礼上做服务生。布林茅尔女子学院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用学校自己的话说:校园就像一个小巧玲珑的法国式花园。校园里有很多古老的城堡式建筑,看上去古色古香。一些有钱人喜欢租用学校的礼堂举行婚礼,这时学校就会发出通知在校内招聘临时的婚礼服务生,在婚礼上服务每小时的薪酬是8.5美元。有一次我成功地应征成为一场婚礼的服务生。根据婚礼要求,服务生必须穿优雅的白衬衣和黑色皮鞋。不幸的是,我只有一双高跟黑色靴子。于是婚礼那天我穿着那双高跟靴子,端着摆满香槟的盘子,在客人中穿梭了10个小时。当婚礼结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腿都快断了,但我很高兴,因为我在一天之内赚到了85美元。
  (李 贝)
  高中生留学规划之——成功留学需具备的基本素
  性格较独立、自律,有主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与国内传统教育方式不同,国外大学的学习比较自由,学生在选课上的空间和自由度比国内的学校要大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去学习、去选择想学的课程,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量就可以毕业。而这对于中国的学生,尤其是去读本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有些同学甚至会不习惯。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很容易陷入对学业的迷茫之中,自己也会觉得很累。国外院校的学习气氛虽然很自由、宽松,但讲究“宽进严出”的机制使学习的任务并不轻,学生学习完全靠自己主动,因此需要有很好的自律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时间,否则就有可能不能顺利毕业 。
  要有开放、宽容的心态和较好的沟通能力。
  一般来说,初到国外,学生最容易产生的就是孤独感和挫折感了。在国外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他们都非常鼓励思想的交流和经历的分享,不愿意或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往往不受欢迎,而内向的学生自己承受的压力也会大过其他善交流的学生。如果不能自己走出去,独自一人在外的生活除了学习会非常单调,也会失去很多大学生活应有的乐趣和收获。
  如果你觉得自己基本能满足以上两点,家里资金也没有太大压力的话,就可以考虑留学。每个家庭可根据经济状况和孩子的具体情况理性规划,避免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
  高中生留学规划之——成功留学的三大要
  (1)语言:每个国家都对留学生有具体的语言能力要求,有的比较严格,如英国、澳大利亚的高校基本要求雅思成绩在5.0,英语比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到其他一些对英语成绩要求比较低的国家,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高中学生一般不会选择法国、德国等非英语国家。
  (2)经济能力:学生在选择国家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去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学生和家长必须考虑家庭的经济能力,“量入为出”。如英国、美国的消费水平比较高,受汇率影响澳大利亚留学费用也有很大增长,相比之下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的消费水平、学费等较低。   (3)申请学校与专业:与高考填报志愿相似,选择留学高校和专业也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情况而定。外国大学对中国学生的要求不只是高考成绩,高中整体成绩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越好的大学越难申请。建议学生不一定要盯住一些名牌大学,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学生可以到每个学校的网站上去了解具体的要求,另外也可以亲自到留学机构进行咨询,为自己“量身定做”,适当选择。
  留学专家提醒,国际课程和“洋高考”也有层次差异,学生要根据课程不同选择合适的留学国家和院校:PGA、SAT等课程适合申请一般高校,AP课程则比较适合学有余力,瞄准哈佛等美国名牌大学的资优学生,家长和学生可按照孩子的实力和目标,选择相匹配的国际课程和对应的留学规划。
  去国外读高中 在历练中成长
  国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竞争激烈,使不少家庭将求学视线转向国外高中。另外,随着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不少家庭希望孩子通过留学来规避高考,同时,家长也期望学生被锻造成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竞争力的人才。于是,逐渐有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开始觉得,与其挤破门槛上三年暗无天日的国内高中,不如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如今许多国家的高中都有国际生申请名额,让孩子提早出国读高中,从当地直接申请名校,以提高被海外名校录取的机率。但由于中学生年龄小,独立生活能力相对欠缺,出国读高中是否可行?到底是现在出去还是完成国内中学甚至大学以后再出去更理想?这两个问题是最困扰家长的。
  这就需要家长和学生提前做好功课,国外高中的学习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究竟具备哪些素质的孩子才适合留学高中,下面我们就来解读这些疑问。
  我在美国读高中
  当我第一次走进这所坐落在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的高中时,感受到的全是自然与恬静——4000人的小镇,没有大都市车水马龙的喧嚣; “王”字形的一层楼结构,没有中国国内大城市住宿制高中的精致与高贵……然而正是这一切造就了一个更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里,颇有一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
  选课和开学典礼
  开学第一天到学校便开始了忙碌的选课环节,和中国的选课系统大大不同的是,美国高中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全都是“选修课”。作为高三的学生,我必须学习一门英语课程、一门数学课程、一门社会学或历史课程、一门外语(德语或西班牙语)课程、一门体育课程,还有三门任选。虽然这似乎与中国的选课系统相同,但其中每门课的难度都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进行调整,鉴于我当时刚上完中国的高一,老师担心我跟不上高三的课程,特意安排我学习高一水平的数学课程。
  第一天的内容除了选课就是开学典礼和熟悉环境了。开学典礼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冗长乏味。校长简单地致欢迎辞后便是一系列的信息介绍:教室安排、请假条例、每日时间安排,甚至还有厕所位置这类微乎其微的细节,最后提及的也是校方最重视的“逃生说明”,这在美国人看来比任何其他的信息都重要得多;相比之下,中国学校在这方面做得的确是相去甚远。
  乐趣与应试的比拼
  终于迎来了开课的日子,但这第一天对我来说也是最混乱的一天,因为一切都那么新鲜。 我领到一个储物箱,一股脑儿地把所有东西往里面一塞,拿上一本笔记本,带上两支铅笔就走进了教室。美国人的课本是不需要购买的,上课时在教室里直接借取,学期末归还就可以了。排课倒还合理,一年只上169天课,其余的日子多数为假期或是法定假日,这169天被分为A日和B日(A days and B days),各上4门课,交替往复,所以一学期也就8门课的样子,如果想偷懒,还能选个自习课什么的来充数。当时初来乍到的我甭提多羡慕美国学生的幸福生活了。
  实验VS理论
  到美国上的第一节课是我最拿手的化学。教室里简单地摆放着一些桌椅,老师是一个名叫Tom,Thompson的大胡子男人,非常亲切。上课伊始,Tom先教了我们一个单词acetylsalicylic acid(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学名),他说这个词极富韵律感,也由此引出了这次课的主题——自制阿司匹林。美国的化学课堂中充满了实验,理论都是基于实验引申出来的,其中最难学的理论也莫过于配平类似2H2+O2=2H2O这样的方程式了。但在美国一年的化学课学习中,自制各色焰火、自行设计铝热反应和爆炸实验等课堂内容,却着实让我对许多国内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了感性上的认识,要是在国内高中做这种实验,不得个处分也至少被老师批个半死吧。
  体育VS达标
  化学课后的第二节是体育课,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之类的乏味运动。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在让我们完成了一个800米的热身跑之后,就开始了所谓的定项自由活动。在美国人的概念中没有达标,有的只是运动。每次课上老师会安排一个项目,在各式热身之后,就开展自由活动,这时老师的唯一的职责就是鼓励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除了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外,网球、棒球、游泳、越野跑、手球等对我来说都是新颖的项目,虽然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却很少能切身体会。在各种项目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橄榄球了,体育课上的橄榄球不像正式比赛那样暴力,只需点到为止,这让不善暴力的我有了不少优势,我也慢慢在其中展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灵活和机智:传球——疯狂地向前奔跑——接球——闪过对方的阻截——冲向底线——触地得分!Oh,Yeah!而体育课的年终评分也让我大跌眼镜,居然只要每次课都出席并表现良好,就是A了,而我因为乒乓球见长,居然还得了个A++ (A+++是满分)!
  当然,在美国上高中的日子也不全是无忧无虑的,因为语言的局限性,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高中文科课程并不像学习理科那么得心应手。我认为最难的两门文科课程莫过于英语和社会学了。
  绞尽脑汁的英文写作课
  给我们上英语课的是一位苏格兰老太太,然而在美国生活了25年后,她纯正的英式英语也变得国际化了,听起来像苏格兰风笛般悠扬。因为我在国内时,英语听力就很不错了,所以在听课方面还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上英文写作课时我就颇感吃力了,甚至可以说没上过美国学校的英语写作课就不知道什么叫绝望。这门课程要求我们在一周内读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写出读后感——且不提古英语的难度,对一个中国高中生来说,即使是读如此庞大的中文巨著,也需花费不少精力,何况是原版英文。幸运的是,美国人的自由民主观念在这时帮了我一把,因为西方人看重的是自圆其说——每个学生都可以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论证严密就是优秀的文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人如此偏爱议论文结构且酷爱争辩。那里的英文课完全不像中国的语文——明明是开放型的主观题,却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于是我努力发挥逻辑思考能力,经过反复修改、提交,与教师讨论,这门课最终让我拼搏到了一个A,不过其中的艰辛也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方能体味。   独立开放的计算机课程
  美国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与上面提到过的体育课竟然出奇相似,老师只负责答疑和提供参考书目,其余的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每堂课的任务就是按照书本上的指示,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示例程序或项目。每做完一本书就意味着掌握了一种新程序的运用。学期末老师会根据程序完成的结果以及我们在一学期内各自所自学的书本数量给每个人做成绩评定。通常情况下,按要求完成两本书的学生拿到A,3本A+,4本A++,5本或以上的可拿到A+++。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和自我实践相结合,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理念,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时照顾到了每个同学不尽相同的学习进度,可谓一举三得。
  旁征博引的社会学课
  因为作为中国高中生,我对美国的社会结构、政府机制等常识知之甚少。所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我的社会学课堂成绩只拿了一个B,期末总评之所以拿了个A,则全靠图书馆的帮忙了。中国高中的图书馆几乎很少像美国高中图书馆那样被利用起来,中国学生一般是到了大学写论文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然而,在美国,从高中甚至小学时代起,大量的信息就必须通过图书馆获取。记得当时我与学校的图书管理员相处甚佳,他们总能为我提供寻找答案的方向,帮助我及时解决社会学老师提出的无数难题,也给我在另一个方面补充了课堂知识。事后想来,当初老师设下这些题目也一定是绞尽了脑汁,才最终使社会学理论知识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完美结合成为现实吧。
  信心大增的数学课
  数学课对中国学生来说,可以算是最轻松的了。美国的数学,即使是微积分这样的课程也非常简单,每道题所用到的公式不会超过两个,遇到复杂计算,也可依赖函数计算器,因此无论多复杂的计算都不在话下。事实上,美国人的数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计算器完成的,老师在课上一般只是描述该怎么运用计算器来完成题目——对此我一直无法适应。可见美国人的教学理念是实际运用,而非单纯的解题,这也造成了中西方理科教学的差异。
  然而数学课也是让我最为郁闷的一门课。因为美国的数学老师很不习惯区区一个中国高一学生的数学水平能够达到他们的大学水平,因此我的第一份数学作业居然是背诵美国50个州的州府。
  为了打击我的气焰,数学考卷的难度从A级升至D级,最后数学老师搬出了最高等级的E卷(据称这是他为师20载所出的第一份E卷)也未能压倒中国孩子“高超的数学天分”。于是数学老师终于“屈服”,从此再没对我有半点歧视,他甚至还专门把自己无法解答的题目作为附加题添在试卷末尾,并赫然写上“Bonus Questions for Henry Only”(只有Henry能做的附加题,Henry是我的英文名字)以期待我帮他解答。
  正是有了这样一位老师,我在数学学习上越发有了奋力拼搏的动力。所谓“不打不相识”,我们之后成了好朋友,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数学问题。
  享受美国高中生活
  “高中生就该有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校长这样告诉我,“学校不仅是一个教学的地方,更重要的,它也是每个学生生活的地方。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的每一天充满乐趣、活力、冒险和刺激。”随着美国学习生活的一天天展开,校长的话也慢慢得到了印证。
  作为学校里,也是整个镇上唯一的中国人,我的光临备受瞩目。生物课老师居然前来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远足考察(观察海边的水生动物),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因为我没有选修生物课。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美国人待人之友善与热情。社会学课的社区活动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无聊枯燥的,然而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居然是去当地小学(PES, Philomath Elementary School)陪同小学生们过万圣节。为了防止小学生晚上出门要糖(trick or treat,美国人万圣节晚上的传统),小学校方居然特别安排了一个大教室,将其布置成迷宫形式,让我们扮鬼怪吓唬那些孩子们,伴他们度过一个刺激的万圣节。
  在美国,这样惊喜不断的活动还有很多。无论是充满乐趣的化学课实验,充满活力的体育课运动,略带冒险的生物课远足,还是刺激的社会学社区服务,都给我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勾勒着我绚丽的人生画卷……
  会学,会玩,会生活
  在中国,升学压力使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自己的学业,却忽略了高中生活的真正意义,乃至最后即使进入自己理想的高校,也会回头叹息自己曾经失去了太多的年少乐趣。而美国高中一年的学习生活,却使处在叛逆期的我感受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充实与安定。对我来说,也许这一段多姿多彩的日子只可以用“成长”来形容,它让我明白了高中生活不仅只是埋在课本里,而应是活力四射、奋发向上的,而我们的目标也应该是:会学,会玩,会生活!
  (乐 乐)
  中学留学的三大优势
  优势一,语言能力的提高
  年龄越小,学习语言的能力较强,适应新环境就会比较快。全外语的语言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最大程度地提升自身的外语水平,也为学生顺利地融入当地文化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优势二,个人素质的提升
  国外高中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不单纯以几门课程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不会扼杀学生的特长和天分,反而会加以鼓励和培养。很多学校还有自己的优势和强项,这就为很多想发展自己特长领域,比如钢琴、舞蹈、篮球等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出路和更广阔的前途。另外,在海外就读高中阶段所获得的学习经历、课外活动、社区活动经历更容易被海外大学所评估,学生提交的自我陈述和推荐信也更具公信力,因此也让学生更有机会升入海外名牌大学。
  优势三,顺利入读大学的保障
  国外的高中教育采用选课制,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从根本上提高了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将来进入名牌大学深造打下基础。好的教育模式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而在自理生活、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留学生更容易培养出独立自强、独当一面的性格,这对他们将来在社会就业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如果是在国内高中毕业直接就读国外本科的话,很多专业要求学生先读预科再进入大学读大一,因为学生在国内高中阶段没有涉及到任何专业知识,需要从头学起,而在国外读高中就避免了这个问题,也节省了预科课程这一年的时间。
  中学生留学必备的四大能
  能力一:独立学习能力
  国外的教育理念不同于中国的教育理念。中国的教育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缺少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学习也更多的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完成的,缺乏主动性和自控能力。而国外的学习完全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之后写读书报告,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最终达成共识,这考验学生的独力学习能力和自律性,也锻炼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能力二:生活自理能力
  国内学生主要就是好好学习,其他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准备好。而在国外,学生不仅要学习,还要解决日常生活的琐碎问题,如缴纳各种费用、购物、洗衣服等生活事务。如果在出国前没有基本的常识和锻炼就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琐事”烦恼,很容易引起焦虑情绪和心理困扰,给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能力三: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亲人,没有朋友,难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各种压力,如果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就会变得十分焦躁和不安,所以学生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如做运动、看电影、旅游等,做一些能让自己心情放松的活动,以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能力四:接人待物能力
  现在的学生都是被长辈们宠大的,为人处事方面多少会有一些自私的表现。很多留学生由于缺乏接人待物的基本礼貌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会与同学、老师发生出不愉快的事情。出国在外就要入乡随俗,了解国外的礼仪习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尽量做到与朋友和同学以礼相待,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其他文献
和煦的阳光,透过阳台的落地窗洒满整个地毯。  我不由自主闭上眼,安静地躺在地毯上。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些画面……  回想当时填报志愿,只是自己的一时兴趣,谁想,时至今日,竟是义无反顾。五年前,我背上行装踏上了我的学医之路。选择这条路的理由也许在当时很简单:父亲是一名医生,从小看着他救治病人,我便期待着自己将来也像他一样。就这样,我来到了我的大学——甘肃省中医学院。  虽然我的学校不像那些名牌大学“集
期刊
“花谢花飞花满天”,落花满天飞舞,柳条拂着水榭,柳絮轻轻地随着清风飘入秀帘。本是一幅绝佳的暮春落花美景图,却让黛玉愁绪万千、柔肠寸断。父母早亡,寄人篱下,飘絮般的身世和漂泊无依的苦涩让黛玉看到落花、柳絮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落花和柳絮不由惹起了黛玉怜花惜春伤己之情,也引发了她对弱柳扶风的自己在如履薄冰的险境中艰难生存的怜惜之情。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葬花是黛玉在芒种节释放满怀愁绪的
期刊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孤岛,这座孤岛上也许是花开满地,也许是荒无人烟。生活在充斥着种种复杂成分的现实社会里的我们,每天都在喧嚣中企图寻找哪怕一点点的宁静。在遥远的北极,有着这样一座魔幻的城市,极昼、极夜、北极光……斑驳的光影在这里轮番上演着。然而,当你真正去过拉普兰之后,你又会觉得,它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光影。  穿越北极圈去感受拉普兰的神秘  我所在的旅行团乘坐的飞机降落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天空中飘着
期刊
人生就是一场戏,谁都能当自己的大导演。有人说,与其在别人的戏里面跑龙套,不如在自己的戏里当导演。对于这句有志气的话,怀揣草根导演梦的人是这样理解的:与其天天泡在影院看大片,不如走出家门扛起设备自己拍出个微电影。  就算你不如老谋子那么有钱,也不如贾樟柯那么有才,那又如何,草根导演的修成如今早已不如你想象中那么难,由菜鸟门外汉到草根导演,中间似乎只隔着一部微电影。好吧,下面就让我们学着制作一部微电影
期刊
整整一个2013年,电视荧幕上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选秀节目,这一年或许观众不记得哪个选手唱过的震惊四座的歌曲,却能对导师们的经典评论如数家珍;或许观众听过选手喜怒哀愁的故事后转身就忘,但对评审们个人的经历及各种八卦花边了如指掌…….果然,“台下”的戏比“台上”唱得更精彩。  So,来吧,一起看谁“台下”的戏最精彩。经验告诉我们,独角戏很难唱得精彩,要看戏就要把几个人放在一起的。群众的眼睛很雪亮,虽然
期刊
坏小子  王印在校长室的黑名单上,不是榜眼也是探花,穿拉丝的裤子,但颓废得有力量,学校有一多半人他都认识。  而我,心里有许多规矩,对事物心存敬畏,读书像唱诗班的修女,虔诚端正,穿长长的碎花裙,手里握着白绢,书包里放一只坠着流苏的香囊。  高二分班,我成了王印的同桌。王印似乎格外不情愿和我同桌,他从不和我说话,不正眼看我,侧着身体,靠外面的腿脚呼之欲出,总是下课铃一响就冲出教室,他这样让我很难为情
期刊
用张艺谋的话说:“天台,我们也管它叫楼顶。”可就是这样一个其实很不具备文艺气质的“楼顶”却常常在电影中被赋予浪漫情怀。尤其是今年周杰伦的电影作品《天台爱情》,更是让天台变得有情、有爱、有欢乐。  电影中的天台很神奇,它专门用来隔离“大多数人”与“一小撮人”,这种隔离充满了情意,总能承载人们的喜怒哀乐。就像周杰伦所说:“天台上下,一线之隔,却完全是两个世界”。上有天堂,下有天台,在小众人群的精神世界
期刊
我随口说的生日被班里几个好事的男生抓了个正着,他们买通了室友,准备给我来个突然袭击,等我如梦方醒时,他们早已暗度陈仓,潜入了女生寝室。  而当时,我正与黎芊芊一起看动画片。黎芊芊的祖母,也就是整幢寝室楼的管家与保安,她正虎视眈眈地望着我这个像极了韩剧里无法无天的野蛮妹子。在她目光的威逼下,我有些不自在,因为在她的心灵档案里,我是一个不守规矩并且不按套路出牌的女孩,因此对我的突然出现,包括对她孙女的
期刊
掘金队——洛奇狮  身高5英尺10英寸、体重154磅、尾巴3英尺长的洛奇狮是NBA最受欢迎的球队吉祥物之一,并且是丹佛掘金每场主场赛事的重要成员。它勇猛的杂技技艺及极具创意的滑稽表演皆让球迷与球员们都乐在其中。洛奇狮除了在篮球场为大家带来欢笑之外,也是掘金队社区服务的主角。十余年来,它频繁出现于各种慈善场合、各类学校,广泛宣讲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足迹遍及科罗拉多州各地。  靠中场休息时反身扣篮而闻名
期刊
有个老掉牙的问题,就是假如去一个荒岛只许带一本书,你会带哪一本?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得纠结很久,可是说到今年踏青带哪本书,我却会毫不犹豫地选这本。为什么呀?因为它够厚啊,困了可以当枕头,饿了可以盖泡面,要是有人敢跟你叫板,直接把书扔过去当凶器,这一举三得,好得很!当然,这还不包括它最基本的功用——作为一本书。你可以边读书边跟着我们的哈利先生在英格兰乡村到处跑,在那里邂逅最可爱的动物,感受最纯真的幽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