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Uber(优步)公司,被业界称为打车软件的鼻祖。自2012年Uber开始向全球进军以来,目前已进入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在全球超过270个城市提供服务,市值估算达500亿美元。Uber的创始人是39岁的特拉维斯·卡拉尼克,在很多同行看来,他缺乏一般春风得意者的平和。往好了说,他总是“斗志昂扬”、“不服输”;难听点的形容词则是“咄咄逼人”、“气焰嚣张”,可卡拉尼克对这样的标签不仅不在意,似乎还引以为荣。他觉得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打碎千疮百孔的现有商业运输系统,重塑秩序。
风雪夜的创意
少年时期,卡拉尼克就热衷电脑编程和各种网络游戏。当互联网创业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候,卡拉尼克克制不住自己的勃勃野心,决定下海一搏。1998年,22岁的他和几个大学同学一起从洛杉矶大学退学创办Scour——一个搜索引擎和文件分享服务公司。但是两年之后,因为其产品涉及侵犯版权,三十多家媒体巨头联合起诉,要求赔偿2500亿美元。因为无力支付巨款,这家公司最终以破产收尾。
初次创业呛水,卡拉尼克并没有就此罢休。一年之后,他东山再起,又创办了Red Swoosh,另一个文件分享服务公司,虽然这次他考虑到了版权购买的问题,但还是惹上了官司,并最终导致Red Swoosh公司在2007年被Akamai(全球最大的CDN服务商)以1900万美元收购。
卡拉尼克很失落,转眼他就快30岁了,按照硅谷标准已经进入中年。三十而立,而他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立起来。
在很多个夜晚,他辗转难免,在酒精的麻痹中直到天亮。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一个好友邀请他去欧洲参加LeWeb年度科技大会的电话,才打起精神,买了一张机票就出发了,他想,也许在大会上会发现什么科技潮流的新东西。
卡拉尼克来到了巴黎,和朋友加雷特·坎普合租了一套公寓。坎普和他同病相怜,前一年刚以7500万美元将网络搜索引擎StumbleUpon出售给eBay,两个人都在寻找重新出发的机会。
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卡拉尼克和坎普在一次聚会结束后,在巴黎街头等出租车。但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冻得浑身哆嗦的他们才坐公交回到公寓。在路上,他们就想:为什么不能用互联网的服务改变这种糟糕的境遇?如果有一款软件可以随时叫车,应该会受到无数人的欢迎。
回到旧金山后,看好这一市场的卡拉尼克立即将创意变为行动,坎普对汽车服务概念也很着迷,他希望成为卡拉尼克的合作伙伴。2010年夏天,Uber公司在旧金山成立,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优步软件,输入信用卡信息,用户只要按一下键就能叫来一辆在优步登记注册的汽车,GPS导航系统会向司机指示用户所在位置,车费则直接从用户账户中扣除。Uber提供的服务契合了IT技术进入移动时代的潮流,因而迅速打开市场。
好战的创始人
2010年8月,知名天使投资人克里斯·萨卡在Twitter上为Uber做了广告。但它真正引起业界注意是在10月,旧金山市交通局和加州公共服务委员会同时给Uber公司下了禁止运营令。禁营理由之一是公司网站名(UberCab.com)不能使用Cab(出租车)一词,因为它没有取得出租车运营许可。
从某种角度而言,禁令正中卡拉尼克下怀,公司的对策是把公司名中的出租车字眼去掉,改成Uber。
自此,Uber名声鹊起,投资纷至沓来。2011年2月,美国基准资本管理公司向Uber注入一千万美元,它当时对Uber的估值为六千万美元。
Uber公司在旧金山的办公室名叫“作战室”,这名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卡拉尼克的经营风格。随着Uber在全美乃至世界各地开拓新地盘,卡拉尼克陷入一场又一场的“战斗”。旧金山出租车司机协会会长巴里·科伦戈尔德说:“我把他们看作强盗资本家。他们从一开始就是非法运营,不遵守任何规则,进行不正当竞争。他们靠这种方式扩大规模,反正他们有足够的钱漠视规则。 ”
Uber的崛起并不太平。2015年5月25日,墨西哥城数百名出租车司机封锁了墨西哥城的主要街道,反对Uber不公平竞争;6月16日,法国巴黎大批出租车司机与Uber的专车司机发生冲突,最后防暴警察出动带走部分闹事人员;6月17日,印度孟买,当地三轮车司机举行罢工,要求当局禁止Uber等叫车软件。这些新闻事件不是第一次出现,似乎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不管发生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它们都与同一个公司有关——那就是Uber。
与硅谷那些充满书生气的创业者不同,卡拉尼克似乎更乐于享受公众的关注。在全球出租车行业对他大肆谴责之时,他却斗志昂扬地宣称:“我和Uber的使命就是给出租车垄断联盟带来最致命的打击。”在政府对Uber进行取缔、打压之时,他带领自己的部下进行着对抗。
在韩国被禁后,Uber嘲笑“首尔市政府还生活在过去”;在美国堪萨斯城受到监管后,Uber谴责当地政府“反科技”。2014年6月,美国弗吉尼亚州要求Uber停止在该州开展业务,直至“获得相应授权”,同时警方将对载客的Uber司机罚款五百美元。为此,Uber煽动上百人控诉该州机动车管理局的长官应对此负责。然后,Uber又让其游说团队去见州长。最终,在短短48小时内,弗吉尼亚州交通部长让车管局不要再干涉Uber业务。
对抗,斗争,不屈不挠,这些关键词似乎从不曾远离卡拉尼克。
硅谷著名投资人克里斯·萨卡说:不要轻易跟卡拉尼克比赛。因为“一旦卡拉尼克接近他的目标,他会不知疲倦且目标明确地进攻;如果他决定调查一个产业,他会在数日内成为一个专家;如果他决定了解一个城市,他会在24小时内抵达……他废寝忘食,面对重重阻力,却一次次地坚决执行,同时也鼓励身边人跟他一起充满激情地达到目标……”
占领每一座城市
卡拉尼克曾说过,他要让Uber占领全球每一座城市。“我们希望传递的要点是,使用Uber打车,比自己拥有一辆车更划算。”
为了招揽生意,Uber有时候还会创造性地满足各种稀奇古怪的接送要求,比如送卷饼、送冰激凌,甚至接送小猫咪。当伦敦出租车司机罢工抵抗Uber时,Uber大肆散发宣传单,结果伴随着这场罢工,Uber在伦敦的用户数增加了八倍。正是运用这些与众不同的做法,Uber获得了飞速成长,其估值也伴随着快速扩张和融资数额的加大不断攀升。
Uber搅动着整个硅谷和全世界的神经。在2014年5月29日Code科技大会上,卡拉尼克表示他很欣赏无人驾驶汽车的理念,而且很愿意将人类驾驶员替换成无人驾驶汽车。他认为:“Uber的价格之所以那么贵,是因为还要为司机付费。如果没有司机,费用就将降低。”2015年2月,Uber宣布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建立Uber高级技术中心,该中心的项目包括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与设计,以及各项汽车安全技术研发。
仅仅做一个出租车服务公司,绝非卡拉尼克全部的野心。卡拉尼克曾告诉投资人:Uber的未来,会是一个为各行各业解决交通调配的数据公司。而事实上,为了达成这一目标,Uber已经在行动。
2015年4月25日,上海的一大新闻是,上海市民可以享受Uber打飞机服务。这是Uber继在美国、澳大利亚墨尔本、印度新德里和葡萄牙里斯本等地开展打飞机服务之后,正式将此项服务带到中国。该服务定价为2999元/次,4月25日当天开放二十个名额,每次限一人登机。
如同亚马逊一开始是从卖书起家,最终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样,卡拉尼克正在下着一盘更大的棋。
编辑 陈陟 czmochou@163.com
风雪夜的创意
少年时期,卡拉尼克就热衷电脑编程和各种网络游戏。当互联网创业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候,卡拉尼克克制不住自己的勃勃野心,决定下海一搏。1998年,22岁的他和几个大学同学一起从洛杉矶大学退学创办Scour——一个搜索引擎和文件分享服务公司。但是两年之后,因为其产品涉及侵犯版权,三十多家媒体巨头联合起诉,要求赔偿2500亿美元。因为无力支付巨款,这家公司最终以破产收尾。
初次创业呛水,卡拉尼克并没有就此罢休。一年之后,他东山再起,又创办了Red Swoosh,另一个文件分享服务公司,虽然这次他考虑到了版权购买的问题,但还是惹上了官司,并最终导致Red Swoosh公司在2007年被Akamai(全球最大的CDN服务商)以1900万美元收购。
卡拉尼克很失落,转眼他就快30岁了,按照硅谷标准已经进入中年。三十而立,而他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立起来。
在很多个夜晚,他辗转难免,在酒精的麻痹中直到天亮。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一个好友邀请他去欧洲参加LeWeb年度科技大会的电话,才打起精神,买了一张机票就出发了,他想,也许在大会上会发现什么科技潮流的新东西。
卡拉尼克来到了巴黎,和朋友加雷特·坎普合租了一套公寓。坎普和他同病相怜,前一年刚以7500万美元将网络搜索引擎StumbleUpon出售给eBay,两个人都在寻找重新出发的机会。
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卡拉尼克和坎普在一次聚会结束后,在巴黎街头等出租车。但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冻得浑身哆嗦的他们才坐公交回到公寓。在路上,他们就想:为什么不能用互联网的服务改变这种糟糕的境遇?如果有一款软件可以随时叫车,应该会受到无数人的欢迎。
回到旧金山后,看好这一市场的卡拉尼克立即将创意变为行动,坎普对汽车服务概念也很着迷,他希望成为卡拉尼克的合作伙伴。2010年夏天,Uber公司在旧金山成立,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优步软件,输入信用卡信息,用户只要按一下键就能叫来一辆在优步登记注册的汽车,GPS导航系统会向司机指示用户所在位置,车费则直接从用户账户中扣除。Uber提供的服务契合了IT技术进入移动时代的潮流,因而迅速打开市场。
好战的创始人
2010年8月,知名天使投资人克里斯·萨卡在Twitter上为Uber做了广告。但它真正引起业界注意是在10月,旧金山市交通局和加州公共服务委员会同时给Uber公司下了禁止运营令。禁营理由之一是公司网站名(UberCab.com)不能使用Cab(出租车)一词,因为它没有取得出租车运营许可。
从某种角度而言,禁令正中卡拉尼克下怀,公司的对策是把公司名中的出租车字眼去掉,改成Uber。
自此,Uber名声鹊起,投资纷至沓来。2011年2月,美国基准资本管理公司向Uber注入一千万美元,它当时对Uber的估值为六千万美元。
Uber公司在旧金山的办公室名叫“作战室”,这名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卡拉尼克的经营风格。随着Uber在全美乃至世界各地开拓新地盘,卡拉尼克陷入一场又一场的“战斗”。旧金山出租车司机协会会长巴里·科伦戈尔德说:“我把他们看作强盗资本家。他们从一开始就是非法运营,不遵守任何规则,进行不正当竞争。他们靠这种方式扩大规模,反正他们有足够的钱漠视规则。 ”
Uber的崛起并不太平。2015年5月25日,墨西哥城数百名出租车司机封锁了墨西哥城的主要街道,反对Uber不公平竞争;6月16日,法国巴黎大批出租车司机与Uber的专车司机发生冲突,最后防暴警察出动带走部分闹事人员;6月17日,印度孟买,当地三轮车司机举行罢工,要求当局禁止Uber等叫车软件。这些新闻事件不是第一次出现,似乎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不管发生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它们都与同一个公司有关——那就是Uber。
与硅谷那些充满书生气的创业者不同,卡拉尼克似乎更乐于享受公众的关注。在全球出租车行业对他大肆谴责之时,他却斗志昂扬地宣称:“我和Uber的使命就是给出租车垄断联盟带来最致命的打击。”在政府对Uber进行取缔、打压之时,他带领自己的部下进行着对抗。
在韩国被禁后,Uber嘲笑“首尔市政府还生活在过去”;在美国堪萨斯城受到监管后,Uber谴责当地政府“反科技”。2014年6月,美国弗吉尼亚州要求Uber停止在该州开展业务,直至“获得相应授权”,同时警方将对载客的Uber司机罚款五百美元。为此,Uber煽动上百人控诉该州机动车管理局的长官应对此负责。然后,Uber又让其游说团队去见州长。最终,在短短48小时内,弗吉尼亚州交通部长让车管局不要再干涉Uber业务。
对抗,斗争,不屈不挠,这些关键词似乎从不曾远离卡拉尼克。
硅谷著名投资人克里斯·萨卡说:不要轻易跟卡拉尼克比赛。因为“一旦卡拉尼克接近他的目标,他会不知疲倦且目标明确地进攻;如果他决定调查一个产业,他会在数日内成为一个专家;如果他决定了解一个城市,他会在24小时内抵达……他废寝忘食,面对重重阻力,却一次次地坚决执行,同时也鼓励身边人跟他一起充满激情地达到目标……”
占领每一座城市
卡拉尼克曾说过,他要让Uber占领全球每一座城市。“我们希望传递的要点是,使用Uber打车,比自己拥有一辆车更划算。”
为了招揽生意,Uber有时候还会创造性地满足各种稀奇古怪的接送要求,比如送卷饼、送冰激凌,甚至接送小猫咪。当伦敦出租车司机罢工抵抗Uber时,Uber大肆散发宣传单,结果伴随着这场罢工,Uber在伦敦的用户数增加了八倍。正是运用这些与众不同的做法,Uber获得了飞速成长,其估值也伴随着快速扩张和融资数额的加大不断攀升。
Uber搅动着整个硅谷和全世界的神经。在2014年5月29日Code科技大会上,卡拉尼克表示他很欣赏无人驾驶汽车的理念,而且很愿意将人类驾驶员替换成无人驾驶汽车。他认为:“Uber的价格之所以那么贵,是因为还要为司机付费。如果没有司机,费用就将降低。”2015年2月,Uber宣布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建立Uber高级技术中心,该中心的项目包括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与设计,以及各项汽车安全技术研发。
仅仅做一个出租车服务公司,绝非卡拉尼克全部的野心。卡拉尼克曾告诉投资人:Uber的未来,会是一个为各行各业解决交通调配的数据公司。而事实上,为了达成这一目标,Uber已经在行动。
2015年4月25日,上海的一大新闻是,上海市民可以享受Uber打飞机服务。这是Uber继在美国、澳大利亚墨尔本、印度新德里和葡萄牙里斯本等地开展打飞机服务之后,正式将此项服务带到中国。该服务定价为2999元/次,4月25日当天开放二十个名额,每次限一人登机。
如同亚马逊一开始是从卖书起家,最终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样,卡拉尼克正在下着一盘更大的棋。
编辑 陈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