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一
在“应试教育”、“一俊遮百丑”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许多学校往往忽略年级的管理,造成不良后果。尤其是农村地区在“普九”中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后,初一新生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难点,值得研究。
过度期
从开学到期中考试前后,学生基本保持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机械记忆胜于意义记忆,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他们告别了小学的“保姆式”教育模式,从依赖家长和老师的被动从属地位向主动地位转化。同时,他们面临学习科目增多、课程繁重的变化,经过一段潜伏期,一些不良习惯显露出来。导致少数新生基础知识差,纪律观念松弛,缺乏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一个合格的中学生相差甚远。
针对这些特点,首先,教学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能力;管理上要对学生实行较“保姆式”稍宽松的管理,对学习十分吃力的学生要以补课形式温故知新,补足差距;要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逐渐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其次,要学习贯彻《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知行统一,以完成由小学到中学生的过渡。
稳定期
期中考试以后到学期末,经过半学期的适应,学生的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初步发展。但新问题随之而来。如农村中学新设外语等学科,初学时学生兴趣较高,但后半学期就可能会感觉枯燥无味,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就容易形成偏科。一些农村初中无住宿条件,有的学生需跑十几里路上学。时至隆冬,天寒路远,学生常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造成流失,影响“普九”任务的完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注意传授记忆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另一方面,班主任应协调科任老师,对学生多关心,多鼓励,培养他们坚韧顽强的意志;通过文、体、科技等多彩活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迁移到学习中来,增强新集体的吸引力。
成形期
进入第二学期,学生呈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其身心特点是:注意稳定性增强,抽象思维逐渐占主要地位;渴望独立,而又不能实行自我监督;精力充沛易接受好的影响,但又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易沾染不良习惯。
针对这种状况,在教学上,教师要注意讲授逻辑和语言的准确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爱护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并注重特长生的培养。在德育方面,要继续严格执行“守则”和“规范”,并结合政治课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
综上所述,在不同时期应确立不同的管理重点:过度期,疏导引渡;稳定期,抓好后进;形成期,强化管理。
初二
初二年级,为整个初中教育中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学生各方面发展最迅速激烈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思想问题多、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学习成绩极不稳定。绝大多教师认为,这一时期是初中学生管理上最困难的时期。
不稳定期
从升入初二到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以后,学生开始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此时,他们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会出现诸多矛盾,如主动性与盲目性的矛盾,上进心与自卑心的矛盾……同时,他们落后的认识能力与迅速增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也有着明显的冲突。他们常常听不进老师的劝告与教育,而一意孤行,且正确与错误都可能坚持到底;他们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却容易出现错误行为;他们自尊心强,争强好胜心强,这既是发展的动力,也可能成为阻力;少数好学生可能在短期内迅速下滑,某些后进生也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的进步。据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使他们的独立意向与行动能力逐渐趋于平衡,督促上升,控制下滑。
两极分化期
从第一学期末到第二学期结束,经过一个寒假,学生发展相对稳定,但却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且逐渐显现出青年初期的心理特点。上一时期的各种矛盾仍然存在,情感情绪容易出现两极波动,且易受外界影响,有较大的随意性。同时,他们自以为已经能够独立交往和处理事务了,从而反对老师和家长的干预、管制,要求以理服人。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作,就是尽量缩小两极分化。具体地说,首先,要突出因材施教原则,管理工作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管理措施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客观公正、一视同仁,特别对后进生要关心爱护、相信尊重、培养提高;再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班级管理的“自主自治”,让其表现才能和本领。同时,要健全制度,严格要求,加大管理力度。如生活作息制度、学业考察制度、课堂常规、礼貌常规等。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有序有恒的严格要求。综上所述,第一个学期是基础,也是关键;第二个学期是扩展,也是延伸。狠抓基础,抢抓延伸,才能稳妥地度过初二年级这个承上启下的最困难时期,为初三年级的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初三
初三年级是教育管理任务繁重和难度较大的一年。这一段的学生刚步入青年初期,心理特点由动荡多变逐步向稳定发展过渡。这一年里,学生面临毕业、升学和就业考试,是学生面对现实、思考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因此,初三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将会骤然增多和复杂。
渐入佳境期
在第一学期的前半期,学生的幼稚性、盲目性、依赖性迅速下降,而自觉性、独立性和成熟性迅速提高,他们逐步过渡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学习上他们也是丝丝入扣,越拧越紧,由初二时被动成分占主要地位向积极主动自加压力的方向发展,经过半学期的适应,渐渐步入以学业为主的最佳境地。此时,我们的重点任务就是要渐次向学生提出要求,有序地增大学习上的压力。但绝不能一次就将发条拧紧,欲速则不达。
明确目标期
这一时期,学生开始高度关注自己毕业后的出路,高度重视自己的学习。毫无疑问,这一时期的工作是初三管理的重头戏。首先,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死记硬背的知识开始感到乏味,对理解记忆的知识颇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不在此关键时刻出现偏科现象。同时,要让学生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开展文体活动,避免因单调乏味而出现厌学搁浅的现象;其次,要通过谈心、家访、前途理想大讨论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消除其情感文饰,使其敞开心扉,为确立正确目标奠定基础;最后要通过“走向社会、认识现实”等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理想、人生。一方面要支持他们的远大理想,同时,还要指导他们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正确分析社会现状和自己的实际,帮助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前进,并根据国家的需要、个人的理想和特长,恰当地选择自己的志愿。
中考冲刺期
初中生活的最后两个月,经过了近三年的磨砺,学生的理智感迅速增加,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也迅速提高,一般行动有较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但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发生破罐破摔、违反纪律、损坏公物等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初中。
这一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坚持正面引导,教学上既要尊重他们自己的复习安排,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扶持,提出指导性的学习计划,帮他们搞好复习;管理上,充分发挥团员等积极分子的正面带动作用,开展“为母校增光添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在稳定中渡过冲刺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中考;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力争善始善终。
综上所述,初三年级的管理,我们应循序渐进引导、精心蓄势以待、全力以赴冲刺,从而为三年的全程管理画上完美的句号。
在“应试教育”、“一俊遮百丑”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许多学校往往忽略年级的管理,造成不良后果。尤其是农村地区在“普九”中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后,初一新生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难点,值得研究。
过度期
从开学到期中考试前后,学生基本保持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机械记忆胜于意义记忆,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他们告别了小学的“保姆式”教育模式,从依赖家长和老师的被动从属地位向主动地位转化。同时,他们面临学习科目增多、课程繁重的变化,经过一段潜伏期,一些不良习惯显露出来。导致少数新生基础知识差,纪律观念松弛,缺乏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一个合格的中学生相差甚远。
针对这些特点,首先,教学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能力;管理上要对学生实行较“保姆式”稍宽松的管理,对学习十分吃力的学生要以补课形式温故知新,补足差距;要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逐渐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其次,要学习贯彻《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知行统一,以完成由小学到中学生的过渡。
稳定期
期中考试以后到学期末,经过半学期的适应,学生的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初步发展。但新问题随之而来。如农村中学新设外语等学科,初学时学生兴趣较高,但后半学期就可能会感觉枯燥无味,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就容易形成偏科。一些农村初中无住宿条件,有的学生需跑十几里路上学。时至隆冬,天寒路远,学生常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造成流失,影响“普九”任务的完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注意传授记忆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另一方面,班主任应协调科任老师,对学生多关心,多鼓励,培养他们坚韧顽强的意志;通过文、体、科技等多彩活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迁移到学习中来,增强新集体的吸引力。
成形期
进入第二学期,学生呈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其身心特点是:注意稳定性增强,抽象思维逐渐占主要地位;渴望独立,而又不能实行自我监督;精力充沛易接受好的影响,但又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易沾染不良习惯。
针对这种状况,在教学上,教师要注意讲授逻辑和语言的准确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爱护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并注重特长生的培养。在德育方面,要继续严格执行“守则”和“规范”,并结合政治课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
综上所述,在不同时期应确立不同的管理重点:过度期,疏导引渡;稳定期,抓好后进;形成期,强化管理。
初二
初二年级,为整个初中教育中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学生各方面发展最迅速激烈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思想问题多、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学习成绩极不稳定。绝大多教师认为,这一时期是初中学生管理上最困难的时期。
不稳定期
从升入初二到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以后,学生开始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此时,他们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会出现诸多矛盾,如主动性与盲目性的矛盾,上进心与自卑心的矛盾……同时,他们落后的认识能力与迅速增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也有着明显的冲突。他们常常听不进老师的劝告与教育,而一意孤行,且正确与错误都可能坚持到底;他们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却容易出现错误行为;他们自尊心强,争强好胜心强,这既是发展的动力,也可能成为阻力;少数好学生可能在短期内迅速下滑,某些后进生也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的进步。据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使他们的独立意向与行动能力逐渐趋于平衡,督促上升,控制下滑。
两极分化期
从第一学期末到第二学期结束,经过一个寒假,学生发展相对稳定,但却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且逐渐显现出青年初期的心理特点。上一时期的各种矛盾仍然存在,情感情绪容易出现两极波动,且易受外界影响,有较大的随意性。同时,他们自以为已经能够独立交往和处理事务了,从而反对老师和家长的干预、管制,要求以理服人。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作,就是尽量缩小两极分化。具体地说,首先,要突出因材施教原则,管理工作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管理措施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客观公正、一视同仁,特别对后进生要关心爱护、相信尊重、培养提高;再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班级管理的“自主自治”,让其表现才能和本领。同时,要健全制度,严格要求,加大管理力度。如生活作息制度、学业考察制度、课堂常规、礼貌常规等。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有序有恒的严格要求。综上所述,第一个学期是基础,也是关键;第二个学期是扩展,也是延伸。狠抓基础,抢抓延伸,才能稳妥地度过初二年级这个承上启下的最困难时期,为初三年级的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初三
初三年级是教育管理任务繁重和难度较大的一年。这一段的学生刚步入青年初期,心理特点由动荡多变逐步向稳定发展过渡。这一年里,学生面临毕业、升学和就业考试,是学生面对现实、思考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因此,初三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将会骤然增多和复杂。
渐入佳境期
在第一学期的前半期,学生的幼稚性、盲目性、依赖性迅速下降,而自觉性、独立性和成熟性迅速提高,他们逐步过渡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学习上他们也是丝丝入扣,越拧越紧,由初二时被动成分占主要地位向积极主动自加压力的方向发展,经过半学期的适应,渐渐步入以学业为主的最佳境地。此时,我们的重点任务就是要渐次向学生提出要求,有序地增大学习上的压力。但绝不能一次就将发条拧紧,欲速则不达。
明确目标期
这一时期,学生开始高度关注自己毕业后的出路,高度重视自己的学习。毫无疑问,这一时期的工作是初三管理的重头戏。首先,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死记硬背的知识开始感到乏味,对理解记忆的知识颇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不在此关键时刻出现偏科现象。同时,要让学生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开展文体活动,避免因单调乏味而出现厌学搁浅的现象;其次,要通过谈心、家访、前途理想大讨论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消除其情感文饰,使其敞开心扉,为确立正确目标奠定基础;最后要通过“走向社会、认识现实”等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理想、人生。一方面要支持他们的远大理想,同时,还要指导他们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正确分析社会现状和自己的实际,帮助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前进,并根据国家的需要、个人的理想和特长,恰当地选择自己的志愿。
中考冲刺期
初中生活的最后两个月,经过了近三年的磨砺,学生的理智感迅速增加,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也迅速提高,一般行动有较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但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发生破罐破摔、违反纪律、损坏公物等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初中。
这一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坚持正面引导,教学上既要尊重他们自己的复习安排,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扶持,提出指导性的学习计划,帮他们搞好复习;管理上,充分发挥团员等积极分子的正面带动作用,开展“为母校增光添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在稳定中渡过冲刺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中考;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力争善始善终。
综上所述,初三年级的管理,我们应循序渐进引导、精心蓄势以待、全力以赴冲刺,从而为三年的全程管理画上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