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学的过程。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怎样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有效的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找准“契入点”,借机互动
1、寻找“兴趣点”,以趣引动。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助推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达到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学习《镜子改变了什么》一课时,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八位同学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两位同学一组,其中一位扮演照镜子的人,另一位扮演他的像,表演的动作自编,看哪两个同学的表演最精彩,合作最默契。学生对四组同学的表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学生的猜测,灵活地引出镜面对称,从而揭示课题。上述片段就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由生动活泼的表演着手,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课堂设计的初衷。
2、寻找“探究点”,以研引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问题、新困惑,并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讲解物体正对镜面时像的特点,我组织了如下活动。
师:每位同学对着镜子,举起你的左手,镜子中的像举起的是哪一只手?
生1:左手。生2:右手。
此时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这里,教师正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正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创造“思维点”,以思引动。数学思维的训练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区别,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在学习截几何体时,我先作教师谈话,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然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可能性”出发,猜测所截得截面的不同形状。再让学生利用小刀对所带正方体进行切截,并与自己的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懂得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但又不能停留在猜想上,还需对猜想进行证实。猜想与证实结果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好路径,铺路互动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由此着手,我们也就把握了达成师生有效互动的三条基本路径。
1、实践——重探究过程的师生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实践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践”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多的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在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然后发现、探究、总结等得出规律。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教师要精心放手交给学生自行探索、解决。教师只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并挑战性地设问,引发学生合作兴趣,激发学生深层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积极思维的创新境界。
2、体验——重情感熏陶的师生互动。情绪感染在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情感投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需要,要适时地肯定学生的学习。这样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容易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3、思辨——重思维发展的师生互动。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对于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数学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数学教学互动的有效途径,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化,是当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变革,也是使数学课堂真正得以重新建构的前提。以上所述是我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初步的探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还将更进一步地研究,使自己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在教学中不断加以运用,使之不断完善,通过提高互动效果以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
一、找准“契入点”,借机互动
1、寻找“兴趣点”,以趣引动。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助推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达到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学习《镜子改变了什么》一课时,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八位同学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两位同学一组,其中一位扮演照镜子的人,另一位扮演他的像,表演的动作自编,看哪两个同学的表演最精彩,合作最默契。学生对四组同学的表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学生的猜测,灵活地引出镜面对称,从而揭示课题。上述片段就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由生动活泼的表演着手,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课堂设计的初衷。
2、寻找“探究点”,以研引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问题、新困惑,并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讲解物体正对镜面时像的特点,我组织了如下活动。
师:每位同学对着镜子,举起你的左手,镜子中的像举起的是哪一只手?
生1:左手。生2:右手。
此时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这里,教师正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正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创造“思维点”,以思引动。数学思维的训练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区别,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在学习截几何体时,我先作教师谈话,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然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可能性”出发,猜测所截得截面的不同形状。再让学生利用小刀对所带正方体进行切截,并与自己的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懂得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但又不能停留在猜想上,还需对猜想进行证实。猜想与证实结果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好路径,铺路互动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由此着手,我们也就把握了达成师生有效互动的三条基本路径。
1、实践——重探究过程的师生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实践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践”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多的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在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然后发现、探究、总结等得出规律。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教师要精心放手交给学生自行探索、解决。教师只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并挑战性地设问,引发学生合作兴趣,激发学生深层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积极思维的创新境界。
2、体验——重情感熏陶的师生互动。情绪感染在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情感投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需要,要适时地肯定学生的学习。这样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容易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3、思辨——重思维发展的师生互动。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对于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数学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数学教学互动的有效途径,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化,是当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变革,也是使数学课堂真正得以重新建构的前提。以上所述是我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初步的探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还将更进一步地研究,使自己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在教学中不断加以运用,使之不断完善,通过提高互动效果以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