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
据南朝人任昉著的《述异记》中记载:“奏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即古代摔跤的雏形。
由此说,我国古代摔跤始于黄帝时代。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摔跤作为练兵的一项军事科目出现。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 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由于当时兵器差,射箭、驾车、角力都是军队操练的主要科目。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列强对峙,互相攻伐,战争频繁,作为军事训练的摔较活动也 得到广泛的开展。《公羊传》中记载,宋闵公手下有一员大 将叫长万,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大力士,由于宋闵公揭露长万曾被鲁师所俘,故“万怒,搏闵公,绝其脰。”结果,宋闵 公被长万摔死。
秦汉时期,摔跤不仅作为重要的一种军事训练手段,也是节日和宫廷内表演项目。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车同轨、 书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时也统一了摔跤的名称为“角 抵”。
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画面。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公元 前208年)的有关古代摔跤的史料。图案上三名男子,他们 在进行摔跤比赛,气氛紧张热烈。左边立者为裁判。上边悬 挂的帷幕,表示在舞台上进行的比赛。按画面的排场看,似在宫廷内举行的。由此可见,秦统一六国后,把掉跤列为宫廷的一种娱乐项目,并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开展。 从秦末到汉景帝的半个世纪中,摔跤活动曾处于低潮。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摔跤活动又盛行起来。据《汉书. 武帝记》中记载,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元封“三年 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 观”;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馆。”河南省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墓中的一幅壁画, 描写了当时摔跤表演的一个场面,陕西省长安客省庄汉墓出土的铜牌上也刻有摔跤图,画面上是两位农民打扮的男子在树荫下对摔。此图足以说明,汉代摔较活动已较普遍地开展,田间地头也成了摔 跤的场所。由于汉代重视摔跤活动,摔跤的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三百里皆来观”。同时,摔胶比赛胜负有裁判员来判 决。山东省临沂地区金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绢画上有一对健壮的摔跤手,挽袖对视,准备决一雌雄,并有一名裁 判员在旁拱手而言,以判胜负。
三国鼎足之后,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动,除把摔跤作为训练士兵的手段外,还列入百戏之内。在河南省南阳市出 土的大块汉砖上刻有角抵戏。
唐朝历经贞观、开元之治,国富民强,太宗皇帝李世民 以隋亡为戒,选贤任能、虚心纳谏,社会经济很快得到发 展,而讲武、习武的风气不懈,故摔跤活动在唐代的历史上 蜚噪一时,就连帝王也要上场助威,鼓励士气。据史料记 载,唐朝时,每逢元宵节和七月十五的中无节均举行摔跤比赛,许多帝王不仅爱看,而且有的还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还建立了官办的相扑棚,收罗和训练摔跤能手,入选者称为相扑人,每当朝会、宴聚、祭祀之时,相扑人专门 进行摔跤表演。 秦汉以来,摔跤的主要技术是较力量,并可以拳打脚 踢,用擒拿方法扭断手臂、腿脚,直至把对方摔死。
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万法宝全》一书中,就有古摔跤图样。当时把摔胶列为六御之内,作为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手段。据《明史.江彬传》中 记述,御史乔白岩和应天府丞冠天叙还很注重选材和采用针对性的训练(别教法势)方法,在战术上注意到以矮制长, 这些,无疑是对摔胶在选材、训练以及战术运用上的一大贡 献。 公元1638年,明朝官员陈元斌,为了复兴明朝的天下, 东渡日本,求援兵于德川幕府,结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 这样陈元斌就把中国武术和摔跤传到了日本,后经日本改革和发展,成为日本现在的相扑和柔道。
清朝用武力起家,入主中原,一直保持着尚武崇战的风 气,加之清朝历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运动,因而“布库”之戏得以广泛传播。
总之,摔胶运动由于清代皇帝大力提倡,满、蒙、汉跤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摔跤技术不断提高、不 断完善,最终发展成近代中国式摔胶,所以说,中国式摔跤 是我国各族跤手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摔跤运动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之一,根据有关史料和文物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当发展至清末时,中国跤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当时食俸禄的布库叫官跤,又叫官腿;民间消遣的个人称私跤或私练。此时,这项活动的名称繁多,如掼跤、争跤、摔跤、摔角、率角,而最普通的是称摔跤。
辛亥革命后,摔跤运动日趋衰落,只是在民间流传,比较有名的如北京的宝善林、魏德海、陈德禄、张文山、沈友三、熊德山、张宝忠、单士俊;天津的张奎元、张连生、张洪玉、张大力、阎士凤、王海兆;沈阳的徐俊青;上海、南京的宋振埔、田玉荣;济南的佟顺禄及张家口的洪立厚等人。
摔跤要练习扎实的基本功,特别要加强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练习。还要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动作要象打闪纫针”。这都说明摔跤必须要以快取胜。因为快可使动作突然,使对方猝不胜防,从而争得主动。
摔跤还强调手脚动作要密切配合。上边用两手把对方捆住,下面再用脚和腿使绊。
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等条件都不同,因此应选择适于自己练习和使用的技术动作,以便更快地掌握技术,形成自己的特点。例如身材矮小、动作比较灵活的人,可着重选练小得合、捞、磨、端踢、掐撮、躺刀、入、穿档靠、蹩、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术动作;身高、体重、力气大的人,可重点练勾、别、缠、踢、掰、叉、涮、拧、锓、拄、撮、肘、拍、撴、装、错、披以及大得合等技术动作。
俗话说:“摔跤要有一把主手。”有了一把得意的底手,就便于应付对方的快攻。反过来说,输跤者首先输了手,因为一旦被对方抓着一把适于他的袖带,往往就会陷于被动。有经验的运动员也可以借对方的揪袖和夹脖作为一种诱招。例如在对方使别或勾时,可在后面扒腰、按腿来横削对方唯一的张桩,这样就可以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身材高大的人与身材矮小的人对摔时,身材高大的人应发挥臂长、身长、腿长的特点,争取先抓住对方而不要让对方先靠近自己。反之,身材矮小的人要争取接近和抱住身材高大的人,尽量限制对方的长处。如对方身体较胖、体力较差时,可设法扯着对方转动,消耗他的体力,然后再借机进攻。
据南朝人任昉著的《述异记》中记载:“奏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即古代摔跤的雏形。
由此说,我国古代摔跤始于黄帝时代。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摔跤作为练兵的一项军事科目出现。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 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由于当时兵器差,射箭、驾车、角力都是军队操练的主要科目。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列强对峙,互相攻伐,战争频繁,作为军事训练的摔较活动也 得到广泛的开展。《公羊传》中记载,宋闵公手下有一员大 将叫长万,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大力士,由于宋闵公揭露长万曾被鲁师所俘,故“万怒,搏闵公,绝其脰。”结果,宋闵 公被长万摔死。
秦汉时期,摔跤不仅作为重要的一种军事训练手段,也是节日和宫廷内表演项目。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车同轨、 书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时也统一了摔跤的名称为“角 抵”。
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画面。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公元 前208年)的有关古代摔跤的史料。图案上三名男子,他们 在进行摔跤比赛,气氛紧张热烈。左边立者为裁判。上边悬 挂的帷幕,表示在舞台上进行的比赛。按画面的排场看,似在宫廷内举行的。由此可见,秦统一六国后,把掉跤列为宫廷的一种娱乐项目,并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开展。 从秦末到汉景帝的半个世纪中,摔跤活动曾处于低潮。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摔跤活动又盛行起来。据《汉书. 武帝记》中记载,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元封“三年 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 观”;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馆。”河南省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墓中的一幅壁画, 描写了当时摔跤表演的一个场面,陕西省长安客省庄汉墓出土的铜牌上也刻有摔跤图,画面上是两位农民打扮的男子在树荫下对摔。此图足以说明,汉代摔较活动已较普遍地开展,田间地头也成了摔 跤的场所。由于汉代重视摔跤活动,摔跤的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三百里皆来观”。同时,摔胶比赛胜负有裁判员来判 决。山东省临沂地区金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绢画上有一对健壮的摔跤手,挽袖对视,准备决一雌雄,并有一名裁 判员在旁拱手而言,以判胜负。
三国鼎足之后,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动,除把摔跤作为训练士兵的手段外,还列入百戏之内。在河南省南阳市出 土的大块汉砖上刻有角抵戏。
唐朝历经贞观、开元之治,国富民强,太宗皇帝李世民 以隋亡为戒,选贤任能、虚心纳谏,社会经济很快得到发 展,而讲武、习武的风气不懈,故摔跤活动在唐代的历史上 蜚噪一时,就连帝王也要上场助威,鼓励士气。据史料记 载,唐朝时,每逢元宵节和七月十五的中无节均举行摔跤比赛,许多帝王不仅爱看,而且有的还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还建立了官办的相扑棚,收罗和训练摔跤能手,入选者称为相扑人,每当朝会、宴聚、祭祀之时,相扑人专门 进行摔跤表演。 秦汉以来,摔跤的主要技术是较力量,并可以拳打脚 踢,用擒拿方法扭断手臂、腿脚,直至把对方摔死。
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万法宝全》一书中,就有古摔跤图样。当时把摔胶列为六御之内,作为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手段。据《明史.江彬传》中 记述,御史乔白岩和应天府丞冠天叙还很注重选材和采用针对性的训练(别教法势)方法,在战术上注意到以矮制长, 这些,无疑是对摔胶在选材、训练以及战术运用上的一大贡 献。 公元1638年,明朝官员陈元斌,为了复兴明朝的天下, 东渡日本,求援兵于德川幕府,结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 这样陈元斌就把中国武术和摔跤传到了日本,后经日本改革和发展,成为日本现在的相扑和柔道。
清朝用武力起家,入主中原,一直保持着尚武崇战的风 气,加之清朝历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运动,因而“布库”之戏得以广泛传播。
总之,摔胶运动由于清代皇帝大力提倡,满、蒙、汉跤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摔跤技术不断提高、不 断完善,最终发展成近代中国式摔胶,所以说,中国式摔跤 是我国各族跤手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摔跤运动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之一,根据有关史料和文物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当发展至清末时,中国跤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当时食俸禄的布库叫官跤,又叫官腿;民间消遣的个人称私跤或私练。此时,这项活动的名称繁多,如掼跤、争跤、摔跤、摔角、率角,而最普通的是称摔跤。
辛亥革命后,摔跤运动日趋衰落,只是在民间流传,比较有名的如北京的宝善林、魏德海、陈德禄、张文山、沈友三、熊德山、张宝忠、单士俊;天津的张奎元、张连生、张洪玉、张大力、阎士凤、王海兆;沈阳的徐俊青;上海、南京的宋振埔、田玉荣;济南的佟顺禄及张家口的洪立厚等人。
摔跤要练习扎实的基本功,特别要加强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练习。还要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动作要象打闪纫针”。这都说明摔跤必须要以快取胜。因为快可使动作突然,使对方猝不胜防,从而争得主动。
摔跤还强调手脚动作要密切配合。上边用两手把对方捆住,下面再用脚和腿使绊。
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等条件都不同,因此应选择适于自己练习和使用的技术动作,以便更快地掌握技术,形成自己的特点。例如身材矮小、动作比较灵活的人,可着重选练小得合、捞、磨、端踢、掐撮、躺刀、入、穿档靠、蹩、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术动作;身高、体重、力气大的人,可重点练勾、别、缠、踢、掰、叉、涮、拧、锓、拄、撮、肘、拍、撴、装、错、披以及大得合等技术动作。
俗话说:“摔跤要有一把主手。”有了一把得意的底手,就便于应付对方的快攻。反过来说,输跤者首先输了手,因为一旦被对方抓着一把适于他的袖带,往往就会陷于被动。有经验的运动员也可以借对方的揪袖和夹脖作为一种诱招。例如在对方使别或勾时,可在后面扒腰、按腿来横削对方唯一的张桩,这样就可以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身材高大的人与身材矮小的人对摔时,身材高大的人应发挥臂长、身长、腿长的特点,争取先抓住对方而不要让对方先靠近自己。反之,身材矮小的人要争取接近和抱住身材高大的人,尽量限制对方的长处。如对方身体较胖、体力较差时,可设法扯着对方转动,消耗他的体力,然后再借机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