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香港教育统筹局发表了《善用信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文件,强调未来信息科技教学的重要性,并期望将来的学生能够具备充分的信息素养,以迎接末来社会的挑战。由此,学校发展了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校本课程、媒体素养校本课程。
一、香港信息科技教育改革情况──从信息科技到信息素养
1998年,教育统筹局发表《与时并进善用信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1998/99至2002/03)》,作为未来五年信息科技教育发展的蓝图。该文件强调信息科技在未来对教学的重要性,期望学生完成学业后,能有一定程度的信息科技能力。2004年,教育统筹局发表《信息科技教育未来路向》咨询文件,正式就进行改革信息科技教育作出咨询,首次提出有关“信息素养”概念,并希望为此概念建立架构,以便制订课程。同年,教育统筹局正式发表了《善用信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作为制订全新信息科技教育策略的蓝图。2005年,教育统筹局发表了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文件,为本地信息素养教育作出说明和定义,该文件介绍了本地信息素养发展的背景和依据,同时列出了当局制订的“信息素养架构”,视为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的学习目标。
二、信息科技教育发展──从中央课程到校本课程
本校计算机与信息科技科课程由开课发展至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中央课程本位阶段
学校最初的计算机与信息科技科课程是以中央课程为基础。教材以教科书为主,学习评估主要通过纸笔测试及软件操作实习。教科书内容与现实生活并不贴近,并非全都适合教学。
2.课程调适阶段
面对以上问题,学校开始构思解决方法,尝试以中央课程为蓝本,对课程内容进行调适。在信息科技这一学习范畴内,大量增加软件应用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不同软件的操作,以支持其他学科学习。然而,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课程着重操作性知识,忽略了高层思维培训。
3.校本课程发展阶段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学校开始构思如何对计算机与信息科技科进行改革,利用“信息素养架构”配合原有计算机与信息科技科的内容,着手发展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课程。
三、本校信息素养教育、媒体素养教育的情况
2005年,香港教育统筹局正式发表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文件,制订了“信息素养架构”的具体内容,为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订立相应的信息素养目标,并作为香港发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蓝本。值得注意是,具体的“信息素养架构”虽然公布了,但相关的课程却没紧随发展。于是,学校便利用这个“信息素养架构”配合原有计算机与信息科技科的内容,着手发展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课程。
1.信息素养课程
本校信息素养课程的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希望学生能够具备处理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够针对生活中的困难或问题,懂得有效地运用不同类型的信息和计算机知识,继而成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校设计的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主要由计算机系统及信息科技两大范畴组织起来,并大幅增加有关网络技术、互联网应用、媒体操作等内容,务求使内容能贴近现时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在程序性方面,中一级先教授基础知识,如中英文打字、内部网络登入、基础字处理等,学习成果要求相对较低,多在认知、理解、应用层面。中二级则教授各种软件的专业功能,以承接中一所学并深化内容,学习成果要相应提高。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重复使用所学的知识,体现了课程组织的继续性。在统整性方面,学校考虑到各教学单元内容之间的紧密度,主要围绕文书工具、演示工具、影像动画、媒体视讯,以至网络技术、信息保安等,各个单元组织务求能够顾及相关前后单元的发展,使信息科技学习能够连成一体,融会贯通。
2.媒体素养课程
信息素养教育只处理宏观性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泛滥的社会掌握学会学习、处理信息的技巧。但是,针对现时学生面对的媒体世界,不同类型的媒体讯息不断涌现,如何教导学生处理这些媒体讯息便成为问题关键所在,这便是媒体素养教育需要处理的问题。加上将来的新高中课程,传媒问题将成一个重要的研习课题。面对以上情况,学校有必要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我们便尝试构建一套校本的媒体素养课程,并在中三级实施。
本校媒体素养课程的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媒体素养,希望学生能够具备独立自主地处理媒体及媒体讯息的能力,并且能够有能力获取、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类型的媒体讯息。并具有依据不同的目的,选用甚至制作合适的媒体来表达讯息的能力。
整个媒体素养课程组织是由理论篇、技术篇、实践篇组成。理论篇讲述与媒体、媒体讯息相关的基础知识。重点强调让学生能够对日常生活遇到的媒体讯息有所感觉,明白媒体讯息的传递受着不同因素影响,并能够对讯息内容的真确性、价值取向,以至不同的观点和立场都能作出理智的分析和批判。最终希望加强学生面对现时媒体讯息泛滥的分析能力,不易受不良传媒讯息的影响。技术篇主要是媒体制作技术讲授,分为硬件篇和软件篇。硬件篇主要是有关摄录机的操作简介,除教授基本操作,还强调讲授取景技巧与镜头运用,期望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取景方法,配合适当的镜头运用技巧,以便更有效地表达讯息。实践篇要求学生完成一项专题短片拍摄工作,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篇和技术篇所学,对所住小区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习的工作。
整个教学过程以教授理论篇为先,让学生对媒体及媒体讯息先有一定的认识,随后教授技术篇,让学生掌握媒体制作硬件和软件的知识。最后通过实践篇,让学生融合及运用所学,制作合适媒体,完成专题习作。而教授重点在于学生能否运用适当的表达形式,将要探讨的主题、希望表达的讯息,清晰有效地表达出来。从而确定学生能够依据不同的目的,选用、制作合适的媒体来表达讯息。
一、香港信息科技教育改革情况──从信息科技到信息素养
1998年,教育统筹局发表《与时并进善用信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1998/99至2002/03)》,作为未来五年信息科技教育发展的蓝图。该文件强调信息科技在未来对教学的重要性,期望学生完成学业后,能有一定程度的信息科技能力。2004年,教育统筹局发表《信息科技教育未来路向》咨询文件,正式就进行改革信息科技教育作出咨询,首次提出有关“信息素养”概念,并希望为此概念建立架构,以便制订课程。同年,教育统筹局正式发表了《善用信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作为制订全新信息科技教育策略的蓝图。2005年,教育统筹局发表了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文件,为本地信息素养教育作出说明和定义,该文件介绍了本地信息素养发展的背景和依据,同时列出了当局制订的“信息素养架构”,视为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的学习目标。
二、信息科技教育发展──从中央课程到校本课程
本校计算机与信息科技科课程由开课发展至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中央课程本位阶段
学校最初的计算机与信息科技科课程是以中央课程为基础。教材以教科书为主,学习评估主要通过纸笔测试及软件操作实习。教科书内容与现实生活并不贴近,并非全都适合教学。
2.课程调适阶段
面对以上问题,学校开始构思解决方法,尝试以中央课程为蓝本,对课程内容进行调适。在信息科技这一学习范畴内,大量增加软件应用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不同软件的操作,以支持其他学科学习。然而,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课程着重操作性知识,忽略了高层思维培训。
3.校本课程发展阶段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学校开始构思如何对计算机与信息科技科进行改革,利用“信息素养架构”配合原有计算机与信息科技科的内容,着手发展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课程。
三、本校信息素养教育、媒体素养教育的情况
2005年,香港教育统筹局正式发表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文件,制订了“信息素养架构”的具体内容,为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订立相应的信息素养目标,并作为香港发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蓝本。值得注意是,具体的“信息素养架构”虽然公布了,但相关的课程却没紧随发展。于是,学校便利用这个“信息素养架构”配合原有计算机与信息科技科的内容,着手发展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课程。
1.信息素养课程
本校信息素养课程的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希望学生能够具备处理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够针对生活中的困难或问题,懂得有效地运用不同类型的信息和计算机知识,继而成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校设计的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主要由计算机系统及信息科技两大范畴组织起来,并大幅增加有关网络技术、互联网应用、媒体操作等内容,务求使内容能贴近现时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在程序性方面,中一级先教授基础知识,如中英文打字、内部网络登入、基础字处理等,学习成果要求相对较低,多在认知、理解、应用层面。中二级则教授各种软件的专业功能,以承接中一所学并深化内容,学习成果要相应提高。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重复使用所学的知识,体现了课程组织的继续性。在统整性方面,学校考虑到各教学单元内容之间的紧密度,主要围绕文书工具、演示工具、影像动画、媒体视讯,以至网络技术、信息保安等,各个单元组织务求能够顾及相关前后单元的发展,使信息科技学习能够连成一体,融会贯通。
2.媒体素养课程
信息素养教育只处理宏观性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泛滥的社会掌握学会学习、处理信息的技巧。但是,针对现时学生面对的媒体世界,不同类型的媒体讯息不断涌现,如何教导学生处理这些媒体讯息便成为问题关键所在,这便是媒体素养教育需要处理的问题。加上将来的新高中课程,传媒问题将成一个重要的研习课题。面对以上情况,学校有必要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我们便尝试构建一套校本的媒体素养课程,并在中三级实施。
本校媒体素养课程的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媒体素养,希望学生能够具备独立自主地处理媒体及媒体讯息的能力,并且能够有能力获取、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类型的媒体讯息。并具有依据不同的目的,选用甚至制作合适的媒体来表达讯息的能力。
整个媒体素养课程组织是由理论篇、技术篇、实践篇组成。理论篇讲述与媒体、媒体讯息相关的基础知识。重点强调让学生能够对日常生活遇到的媒体讯息有所感觉,明白媒体讯息的传递受着不同因素影响,并能够对讯息内容的真确性、价值取向,以至不同的观点和立场都能作出理智的分析和批判。最终希望加强学生面对现时媒体讯息泛滥的分析能力,不易受不良传媒讯息的影响。技术篇主要是媒体制作技术讲授,分为硬件篇和软件篇。硬件篇主要是有关摄录机的操作简介,除教授基本操作,还强调讲授取景技巧与镜头运用,期望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取景方法,配合适当的镜头运用技巧,以便更有效地表达讯息。实践篇要求学生完成一项专题短片拍摄工作,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篇和技术篇所学,对所住小区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习的工作。
整个教学过程以教授理论篇为先,让学生对媒体及媒体讯息先有一定的认识,随后教授技术篇,让学生掌握媒体制作硬件和软件的知识。最后通过实践篇,让学生融合及运用所学,制作合适媒体,完成专题习作。而教授重点在于学生能否运用适当的表达形式,将要探讨的主题、希望表达的讯息,清晰有效地表达出来。从而确定学生能够依据不同的目的,选用、制作合适的媒体来表达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