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绿色课堂流淌着“爱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求每一个个体运用自我的“期待视野”同文本撞击和对话。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对话中,教师要以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观点,交换看法;在对话中,还要充分让学生把观点表达完整。这所有的一切,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师生间浓浓的“爱意”。
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有的放矢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猜测教师心目中的“正确答案”,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学生的需要上。
二、绿色课堂流淌着“情意”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生死攸关的烛光》《冰灯》《“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课文。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在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教师紧紧抓住了扬科的那双眼睛作为情感的切入点。在凄婉的音乐中,在教师激情的朗读声中,孩子们渐渐地走进了文本,开始与“扬科”进行对话。当被问及“你从扬科眼巴巴的眼睛里读懂了什么”时,孩子们的回答是那样精彩,那样催人泪下。课后,居然有不少孩子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因为他们走进了文本,真正带着情感在阅读,因此整个理解过程充满了情味。
三、绿色课堂流淌着“诗意”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的画卷。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充满语言美的语文天地,去领略自然景物之美,使学生获得内心情感上的美感体验,达到情感共鸣,受到作品的强力感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会品读课文,教师要设法运用诗意的语言,在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之间架起桥梁。如在学习《多彩的夏天》一文过程中,教师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朗读。当学生读到“夏天是多彩的。盛开的鲜花,碧绿的草地……”时,教师说:“啊,你们读出味儿来了,老师已经看到五彩缤纷的鲜花、绿油油的草地了。”随后又趁热打铁:“孩子们,谁还能把夏天读得再美一些?谁又能把这色彩斑斓的夏天展现给大家?”孩子们眼里闪着光,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课堂里每个角落的孩子都在认真地、有滋有味地练习朗读。此时的阅读已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
一种诗意的享受。
四、绿色课堂流淌着“创意”
培养创造性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教学流程的预设、板书的设计、提问的时机、教材的处理、作业的布置等无不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良好契机。
创意,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创意”之中,还体现在学生出现“创意”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每个学生都有七彩的经验世界,并且对每个个体而言,其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渗透着个性与风格。
五、绿色课堂流淌着“趣意”
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能让孩子在兴趣的基础上开心、快乐地学习,往往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不过,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教学相对而言枯燥乏味,绿色语文又是如何让孩子觉得有趣味呢?
教师可以利用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一特点,对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这时,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竟是一个个那么有趣的符号!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飘、漂”两字时,教师分别板书这两个字,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字形区别:送给孩子两件小礼物——纸船和风筝,问孩子们会分别送给它们哪个字。这样,孩子们不但识记了字形,还在游戏中弄清了字的用法。
请试想一下,如果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爱意、情意、诗意、创意、趣意的课堂,那么每一个孩子必将留恋于这样的语文课堂之中。学生将在这样的绿色课堂里自由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蒙)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求每一个个体运用自我的“期待视野”同文本撞击和对话。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对话中,教师要以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观点,交换看法;在对话中,还要充分让学生把观点表达完整。这所有的一切,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师生间浓浓的“爱意”。
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有的放矢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猜测教师心目中的“正确答案”,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学生的需要上。
二、绿色课堂流淌着“情意”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生死攸关的烛光》《冰灯》《“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课文。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在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教师紧紧抓住了扬科的那双眼睛作为情感的切入点。在凄婉的音乐中,在教师激情的朗读声中,孩子们渐渐地走进了文本,开始与“扬科”进行对话。当被问及“你从扬科眼巴巴的眼睛里读懂了什么”时,孩子们的回答是那样精彩,那样催人泪下。课后,居然有不少孩子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因为他们走进了文本,真正带着情感在阅读,因此整个理解过程充满了情味。
三、绿色课堂流淌着“诗意”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的画卷。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充满语言美的语文天地,去领略自然景物之美,使学生获得内心情感上的美感体验,达到情感共鸣,受到作品的强力感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会品读课文,教师要设法运用诗意的语言,在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之间架起桥梁。如在学习《多彩的夏天》一文过程中,教师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朗读。当学生读到“夏天是多彩的。盛开的鲜花,碧绿的草地……”时,教师说:“啊,你们读出味儿来了,老师已经看到五彩缤纷的鲜花、绿油油的草地了。”随后又趁热打铁:“孩子们,谁还能把夏天读得再美一些?谁又能把这色彩斑斓的夏天展现给大家?”孩子们眼里闪着光,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课堂里每个角落的孩子都在认真地、有滋有味地练习朗读。此时的阅读已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
一种诗意的享受。
四、绿色课堂流淌着“创意”
培养创造性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教学流程的预设、板书的设计、提问的时机、教材的处理、作业的布置等无不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良好契机。
创意,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创意”之中,还体现在学生出现“创意”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每个学生都有七彩的经验世界,并且对每个个体而言,其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渗透着个性与风格。
五、绿色课堂流淌着“趣意”
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能让孩子在兴趣的基础上开心、快乐地学习,往往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不过,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教学相对而言枯燥乏味,绿色语文又是如何让孩子觉得有趣味呢?
教师可以利用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一特点,对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这时,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竟是一个个那么有趣的符号!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飘、漂”两字时,教师分别板书这两个字,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字形区别:送给孩子两件小礼物——纸船和风筝,问孩子们会分别送给它们哪个字。这样,孩子们不但识记了字形,还在游戏中弄清了字的用法。
请试想一下,如果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爱意、情意、诗意、创意、趣意的课堂,那么每一个孩子必将留恋于这样的语文课堂之中。学生将在这样的绿色课堂里自由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