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特别是写记叙文,总要表达一定的心绪,包括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等。所见所闻触动了你,使你有了写作的冲动,说明你萌发了某种想表达出来的心绪。这种心绪一开始常常是混沌的,一时说不清。要想用语言把心绪清晰、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必须对其进行细化。细化心绪的方法是:准确概括、理清原因、梳理过程。
准确概括,就是用简练的词语准确地概括出你要表达的某种心绪。如果心中有所感,欲说又忘言,无以名状,那你绝对无法把这种心绪呈现在作文里。特定的心绪往往在心头一晃而过,很容易消失,当你用词语准确地把它概括出来之后,它就被你“抓”住了,你能反复地回味、审视它,把它转化成具体的作文内容。理清原因,就是弄明白是什么具体的事物引发了你的心绪,事物的哪些部分对你的刺激最强烈,是引起心绪的关键点,从而找准心绪产生的根源。梳理过程,就是梳理清楚心绪的起伏变化。
举个例子吧。
张之路的作品《羚羊木雕》写了一件“我”难忘的事:“我”自作主张把一件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父母知道后,让“我”去朋友家,把木雕要了回来。这件事在“我”心里激起了强烈的情感波澜。作者把这种心绪概括为“难过伤心”,作者紧紧抓住这种心绪,整篇文章浓墨重彩地表达这种心绪。作者从复杂纷乱的心绪中准确地概括出“难过伤心”这一要点,使要表达的心绪细化、具体化了。
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清晰地理出了“难过伤心”这种心绪产生的原因,把握住了整个事件中激起这种心绪的几个关键环节,细化了作文内容。妈妈发现“我”把木雕当礼物送给了朋友,命“我”去朋友家讨要回来,“我”不愿去,“难过伤心”(哭着喊了起来);接着,爸爸出场,批评“我”自作主张,也让“我”去讨要木雕,“我”“难过伤心”(心里难过极了);接着,爸爸妈妈联合施压,虽有奶奶替“我”说情,但妈妈不依不饶,坚持让“我”去讨要,“我”不得不去,“我”“难过伤心”(再也受不了了);最后,“我”硬着头皮去朋友家,要回木雕,而朋友原谅了“我”,“我”“难过伤心”(觉得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你看,作者很细致地写出了激起“难过伤心”这种情绪的相关事件、关键环节,把“难过伤心”表达得细腻、具体、生动。
作者还梳理出了“难过伤心”这种情绪的起伏变化。如,写出了心绪的发展变化:先是紧张,后是害怕,然后是“难过伤心”;写出了心绪的强弱变化:文中多次写到眼泪,“难过伤心”的情绪由弱到强,逐步积累,越来越强烈;写出了心绪的内涵变化:先是在紧张害怕中“难过伤心”,接着是在被逼无奈中“难过伤心”,然后是在担心、难为情中“难过伤心”,最后是在自责、感动、羞愧中“难过伤心”。作者呈现出了“难过伤心”这种情绪的丰富变化,把其表达得细腻感人。
《羚羊木雕》表达的心绪较复杂。初中生写作文,一般要求写五六百字,内容相对简单,写作时要表达的心绪相对好把握些,细化心绪操作起来更简单,有时抓住内心闪过的一道情感波澜、一种情绪体验、一种心理活动等,认真细化,使其明朗化、条理化、具体化,就能铺展出一篇作文。本期杂志《同题作文擂台赛》栏目中,就有这方面的范例。比如《我终于有了钥匙》一文,作者要表达的心绪是“渴望”有一串钥匙,作者把这种心绪概括出来,具体明确。作者写出了产生这种“渴望”的原因:在作者看来,拥有钥匙就标志着长大了。作者写出了“渴望”这种心绪的变化过程:先是羡慕别人有钥匙,渴望自己也有一串钥匙;接着写意外拿到家里钥匙时的欣喜(有了当家做主人的感觉,主动收拾屋子);然后又写接过妈妈给的整串钥匙时内心的激动;最后写把钥匙串带在身上时内心的快乐。作者细化了自己的心绪,写得比较具体生动。
有的同学写作文时觉得心有所感,却理不出头绪,有的同学写的作文空泛虚浮,原因可能都是没有对心绪进行必要的细化。W
森林很大,密密地长了树,有各种各样的叶子。时间是11月,往年这时候天已经冷了,也许还下了雪,可是今年11月天气还比较暖和。夜晚天凉,刮起风,但是早晨太阳一出,天又变暖了。你会以为还是夏天,不过整个森林的地上已经铺满了落叶,有的橘黄像番红花,有的艳如红酒,有的金闪闪,有的五彩斑驳。
在一棵几乎掉完叶子的树的梢头,还留着两片树叶。一片叫奥勒,一片叫特露法。奥勒和特露法长在同一枝树杈上。它们长在树梢,因此能得到充足的阳光。不知道为什么,奥勒和特露法经受住了风雨和料峭的夜寒,仍旧挂在那枝头。谁知道为什么一片树叶掉落,而另一片树叶却留下呢?可是奥勒和特露法相信,问题的答案在于他俩相互间深厚的爱情。
有时在寒冷和刮风的夜晚,特露法泣诉道:“奥勒,我的日子到了,不过你可要坚持呀!”
奥勒反问道:“那为什么?没有你,我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掉落,我要和你一起掉落。”
“不,奥勒,不要这样!一片树叶只要还能挂着,它就不能撒手。”
奥勒回答道:“那全看你是不是和我一起留下。白天我瞧着你,爱慕着你的美丽。夜晚我闻见你的香气。不,我绝不愿意留下做一棵树上最后一片孤独的叶子!”
特露法说:“奥勒,你的话真甜蜜,但这不是真话。你明明知道,我已经不再漂亮了。……我已经失去了一切,只剩下一样东西——我对你的爱情。”
奥勒说:“这不够了吗?爱情是最高的,最美的。只要我们彼此相爱,我们就会待在这里,任何风暴都不能摧毁我们。特露法,让我告诉你,我从不曾像现在这样深切地爱你。”
“为什么,为什么,奥勒?我全都变黄了。”
“谁说绿色才美,黄色不美呢?所有的颜色都一样美丽。”
奥勒正讲这个话的时候,特露法几个月来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一阵风吹来,把奥勒从树枝上撕脱了。……她看见奥勒落下去,在空中摇晃,她用树枝的语言对他呼喊:“奥勒!回来!奥勒!奥勒!”
可是她的话还没喊完,奥勒已经不见了。他同地上旁的树叶混杂在一起,分不清了,剩下特露法孤零零地挂在树上。
白天未尽的时候,特露法还勉强忍住了悲哀。但是天黑下来,冷雨开始滴落,她就陷入极度的悲痛中了。她把所有树叶的苦楚全都责怪到树的身上,这粗大的树干和强劲的树枝。叶子掉了,树干却又高又粗地挺立着,牢牢地扎根在地里。风呀,雷呀,雹呀,都对它无可奈何。……特露法哀求树干把奥勒还给她,叫夏天回来,但是树干听不见,或者是不听她的祈求……
特露法没有想到,一个夜晚会有这么长,这么黑,这么冷。她对奥勒诉说,盼望着回答,但是奥勒没有回音,没有一点表示他还存在的迹象。
特露法对树说:“你既然从我这里夺走了奥勒,那把我也带走吧。”
但连这个请求,树干也不理睬。
过了一会儿,特露法迷糊了过去。这不是睡眠,而是一种奇怪的倦怠。特露法醒来,惊异地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挂在树上。在她睡着的时候,风已经把她刮下来了。这次的感觉,和往常日出时她在树上的感觉不同,她所有的恐惧和忧虑现在全都消失了。
这次觉醒也带来了一种她从未有过的意识。现在她意识到,自己不只是一片仰风鼻息的叶子,而成了宇宙的一部分。她不再是渺小的、纤弱的、短暂的过客,而成了永恒的一部分。……在她旁边躺着奥勒,他们重逢时彼此产生着一种过去未曾感受过的爱。从4月到11月,他们日夜担心发生的东西,却原来不是死亡,而是得救。一阵微风吹来,把奥勒和特露法吹起,他们在幸福的情绪中冉冉升起。只有那些解放了自己,并同永恒融合在一起的,才感受得到这样的幸福。
(选自《外国小品精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裘克安/译)
《奥勒和特露法》是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辛格的散文小品。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两片叶子从树上掉落前后的心理感受,真挚动人。任何生命的终结都如同黄叶离树,这种现实谁都无法改变,但是对生命的态度和认识却可以大有不同。辛格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感人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终结背后的希望,衰老以后的新生:两片叶子脱落了,而他们的深切爱情和美丽心灵却成了永恒的宇宙的一部分。由此看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会使我们的生存充满意义。
读与思:
1.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2.试用拟人手法,展开丰富想象,写一篇文章。
(荐评/帕 蒂)
准确概括,就是用简练的词语准确地概括出你要表达的某种心绪。如果心中有所感,欲说又忘言,无以名状,那你绝对无法把这种心绪呈现在作文里。特定的心绪往往在心头一晃而过,很容易消失,当你用词语准确地把它概括出来之后,它就被你“抓”住了,你能反复地回味、审视它,把它转化成具体的作文内容。理清原因,就是弄明白是什么具体的事物引发了你的心绪,事物的哪些部分对你的刺激最强烈,是引起心绪的关键点,从而找准心绪产生的根源。梳理过程,就是梳理清楚心绪的起伏变化。
举个例子吧。
张之路的作品《羚羊木雕》写了一件“我”难忘的事:“我”自作主张把一件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父母知道后,让“我”去朋友家,把木雕要了回来。这件事在“我”心里激起了强烈的情感波澜。作者把这种心绪概括为“难过伤心”,作者紧紧抓住这种心绪,整篇文章浓墨重彩地表达这种心绪。作者从复杂纷乱的心绪中准确地概括出“难过伤心”这一要点,使要表达的心绪细化、具体化了。
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清晰地理出了“难过伤心”这种心绪产生的原因,把握住了整个事件中激起这种心绪的几个关键环节,细化了作文内容。妈妈发现“我”把木雕当礼物送给了朋友,命“我”去朋友家讨要回来,“我”不愿去,“难过伤心”(哭着喊了起来);接着,爸爸出场,批评“我”自作主张,也让“我”去讨要木雕,“我”“难过伤心”(心里难过极了);接着,爸爸妈妈联合施压,虽有奶奶替“我”说情,但妈妈不依不饶,坚持让“我”去讨要,“我”不得不去,“我”“难过伤心”(再也受不了了);最后,“我”硬着头皮去朋友家,要回木雕,而朋友原谅了“我”,“我”“难过伤心”(觉得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你看,作者很细致地写出了激起“难过伤心”这种情绪的相关事件、关键环节,把“难过伤心”表达得细腻、具体、生动。
作者还梳理出了“难过伤心”这种情绪的起伏变化。如,写出了心绪的发展变化:先是紧张,后是害怕,然后是“难过伤心”;写出了心绪的强弱变化:文中多次写到眼泪,“难过伤心”的情绪由弱到强,逐步积累,越来越强烈;写出了心绪的内涵变化:先是在紧张害怕中“难过伤心”,接着是在被逼无奈中“难过伤心”,然后是在担心、难为情中“难过伤心”,最后是在自责、感动、羞愧中“难过伤心”。作者呈现出了“难过伤心”这种情绪的丰富变化,把其表达得细腻感人。
《羚羊木雕》表达的心绪较复杂。初中生写作文,一般要求写五六百字,内容相对简单,写作时要表达的心绪相对好把握些,细化心绪操作起来更简单,有时抓住内心闪过的一道情感波澜、一种情绪体验、一种心理活动等,认真细化,使其明朗化、条理化、具体化,就能铺展出一篇作文。本期杂志《同题作文擂台赛》栏目中,就有这方面的范例。比如《我终于有了钥匙》一文,作者要表达的心绪是“渴望”有一串钥匙,作者把这种心绪概括出来,具体明确。作者写出了产生这种“渴望”的原因:在作者看来,拥有钥匙就标志着长大了。作者写出了“渴望”这种心绪的变化过程:先是羡慕别人有钥匙,渴望自己也有一串钥匙;接着写意外拿到家里钥匙时的欣喜(有了当家做主人的感觉,主动收拾屋子);然后又写接过妈妈给的整串钥匙时内心的激动;最后写把钥匙串带在身上时内心的快乐。作者细化了自己的心绪,写得比较具体生动。
有的同学写作文时觉得心有所感,却理不出头绪,有的同学写的作文空泛虚浮,原因可能都是没有对心绪进行必要的细化。W
森林很大,密密地长了树,有各种各样的叶子。时间是11月,往年这时候天已经冷了,也许还下了雪,可是今年11月天气还比较暖和。夜晚天凉,刮起风,但是早晨太阳一出,天又变暖了。你会以为还是夏天,不过整个森林的地上已经铺满了落叶,有的橘黄像番红花,有的艳如红酒,有的金闪闪,有的五彩斑驳。
在一棵几乎掉完叶子的树的梢头,还留着两片树叶。一片叫奥勒,一片叫特露法。奥勒和特露法长在同一枝树杈上。它们长在树梢,因此能得到充足的阳光。不知道为什么,奥勒和特露法经受住了风雨和料峭的夜寒,仍旧挂在那枝头。谁知道为什么一片树叶掉落,而另一片树叶却留下呢?可是奥勒和特露法相信,问题的答案在于他俩相互间深厚的爱情。
有时在寒冷和刮风的夜晚,特露法泣诉道:“奥勒,我的日子到了,不过你可要坚持呀!”
奥勒反问道:“那为什么?没有你,我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掉落,我要和你一起掉落。”
“不,奥勒,不要这样!一片树叶只要还能挂着,它就不能撒手。”
奥勒回答道:“那全看你是不是和我一起留下。白天我瞧着你,爱慕着你的美丽。夜晚我闻见你的香气。不,我绝不愿意留下做一棵树上最后一片孤独的叶子!”
特露法说:“奥勒,你的话真甜蜜,但这不是真话。你明明知道,我已经不再漂亮了。……我已经失去了一切,只剩下一样东西——我对你的爱情。”
奥勒说:“这不够了吗?爱情是最高的,最美的。只要我们彼此相爱,我们就会待在这里,任何风暴都不能摧毁我们。特露法,让我告诉你,我从不曾像现在这样深切地爱你。”
“为什么,为什么,奥勒?我全都变黄了。”
“谁说绿色才美,黄色不美呢?所有的颜色都一样美丽。”
奥勒正讲这个话的时候,特露法几个月来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一阵风吹来,把奥勒从树枝上撕脱了。……她看见奥勒落下去,在空中摇晃,她用树枝的语言对他呼喊:“奥勒!回来!奥勒!奥勒!”
可是她的话还没喊完,奥勒已经不见了。他同地上旁的树叶混杂在一起,分不清了,剩下特露法孤零零地挂在树上。
白天未尽的时候,特露法还勉强忍住了悲哀。但是天黑下来,冷雨开始滴落,她就陷入极度的悲痛中了。她把所有树叶的苦楚全都责怪到树的身上,这粗大的树干和强劲的树枝。叶子掉了,树干却又高又粗地挺立着,牢牢地扎根在地里。风呀,雷呀,雹呀,都对它无可奈何。……特露法哀求树干把奥勒还给她,叫夏天回来,但是树干听不见,或者是不听她的祈求……
特露法没有想到,一个夜晚会有这么长,这么黑,这么冷。她对奥勒诉说,盼望着回答,但是奥勒没有回音,没有一点表示他还存在的迹象。
特露法对树说:“你既然从我这里夺走了奥勒,那把我也带走吧。”
但连这个请求,树干也不理睬。
过了一会儿,特露法迷糊了过去。这不是睡眠,而是一种奇怪的倦怠。特露法醒来,惊异地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挂在树上。在她睡着的时候,风已经把她刮下来了。这次的感觉,和往常日出时她在树上的感觉不同,她所有的恐惧和忧虑现在全都消失了。
这次觉醒也带来了一种她从未有过的意识。现在她意识到,自己不只是一片仰风鼻息的叶子,而成了宇宙的一部分。她不再是渺小的、纤弱的、短暂的过客,而成了永恒的一部分。……在她旁边躺着奥勒,他们重逢时彼此产生着一种过去未曾感受过的爱。从4月到11月,他们日夜担心发生的东西,却原来不是死亡,而是得救。一阵微风吹来,把奥勒和特露法吹起,他们在幸福的情绪中冉冉升起。只有那些解放了自己,并同永恒融合在一起的,才感受得到这样的幸福。
(选自《外国小品精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裘克安/译)
《奥勒和特露法》是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辛格的散文小品。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两片叶子从树上掉落前后的心理感受,真挚动人。任何生命的终结都如同黄叶离树,这种现实谁都无法改变,但是对生命的态度和认识却可以大有不同。辛格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感人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终结背后的希望,衰老以后的新生:两片叶子脱落了,而他们的深切爱情和美丽心灵却成了永恒的宇宙的一部分。由此看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会使我们的生存充满意义。
读与思:
1.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2.试用拟人手法,展开丰富想象,写一篇文章。
(荐评/帕 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