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不成,订金“托管”不得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an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和经营书画的朋友聊天,涉及书画市场,并谈到一些人。朋友情绪激动地骂了一些人,指名道姓地说某位画家几年前收他的订金却至今没有给他作品。见此,我赶紧将话题转向了别处,因为这通常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我无须插什么话。
  书画交易收取订金本是寻常的事,寻常到大家都认为理应如此,可理应如此的事往往容易出现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比如我朋友所遭遇的订金被“托管”就是一例。也许是因为事不关己,大家对这些不寻常的事情漠然待之,就像我在朋友讲述事情时采取的态度一样。其实,我也只能采取上种态度,难道也要我附和几句?有用吗?
  当然,漠然并不是说自己心中没有是非曲直。
  所谓订金被“托管”,是指画家与画商达成一些交易约定,一方付给另一方现金(全额或部分)或物品(多为画作)后,过了约定时间交易依然无法完成,但收取现金或物品的一方却迟迟不将定金返还给对方。
  由此可见,“托管”订金的不仅有画家还包括画商。画家“托管”订金,除了我朋友碰到的类型外,还有一种情况,即画商通过其他方式(如赞助、媒体宣传等)变相付钱却没有得到作品。而画商“托管”订金多表现为画商借助举办活动等名义和画家签订合约,但收了画家的作品后却不给画家举办相关活动。
  对于另一方来说,回报老是等不到,订金却又被长期“托管”是让人恼火的。不少人经过长期的拖延,身心疲惫,要么不抱期望地等着,要么拿到的订金是打了折扣,甚者干脆自认倒霉。
  订金打了折扣多发生在画家身上,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指画家的作品比之半年或一年前的价位高了很多,不再愿意按照原定价格交付作品,而是按照现在价位将订金兑换成作品数量交付给定购者;二是指画家因为某些原因,最终还是给了订购者相同数量的作品,但作品的品质却是大大打了折扣。拿到打了折的回报虽然比起拿不到的情况要好,可订购者总是有一种被豪取狂掠的感觉。
  画商“托管”订金的因由无须多说,大家都知道。画家“托管”订金,表面上看是由于画家接下的订单过多所致。据说一位抢手画家已接下的订单之多,即使不吃不喝,也得等到明年底才能完成,真是比之一般的来料加工厂生意兴隆了许多。但再深究起来,不得不说的是,早些年,书画作品价格扶摇直上,层出不穷的假画事件挫伤大众对书画的热情。于是,迫于无奈,一些收藏者或经营者开始想法设法到画家家中订购作品。此举也可与画家建立伙伴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如想改变订金被“托管”现象,首先要求双方在约定前务必谨慎,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的为人品性、处世风格,不要因某位画家作品的热销或画商的财大气粗等而忘记其他(如双方能否做到?如能,将是什么时间?)。一旦达成约定,就不要顾及面子,签订合同(改变“口头交易”的习惯),并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责,让订金变成定金。
  订金,它通常是画商与画家就书画举办活动或作品交易等的意向初步达成一致,约定活动的规格或作品大小、数量、单价及总价款后,约定一个成交期限,并为此而提前支付的款项。订金的数额依当事人之间自由约定,一般不作限制。因此,订金有时也被称为“预付款”或“诚意金”。在法律上仅具有预付款的性质,是预付款的一部分,是当事人的一种支付手段,不具有担保性质。而定金是一种担保合同,其目的便是促进债务人履行合同,保证债权得以实现。
  其实不管是画家还是画商,他们“托管”都有一种共同的特征:缺乏坦诚、诚信。这便需要行业协会有所作为,建立一种公开、透明、不弄虚作假的信誉制度。借助这个制度,画家和画商可以了解到对方的信誉状况,是否“托管”过定金。
  不论是“口头约定”的哪一方,当买卖迟迟不能完成时,却“托管”别人订金不还,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私的行为,都没能换位思考替对方想一想,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虽然自己一时会获利,但输掉的却是自己的声誉及行业的诚信度。
  兼听则明。希望收取订金的艺术家及画商们,按照诚信的法则去交易,不要再托管别人的订金,做不到时,及早将订金还给人家。说白了,这只是一场生意,就像皮鞋批发商收取订金一样,做不到总是要还的。
其他文献
陈忠志 1935年生于广西贵港市。1951年考入广州华南人民文艺学院,1953年调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56年毕业,同年分配到西北艺术学院任教。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
一部《工笔人物画技法》教材,从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我碾转数省,每当我主持系部中国画教材征订时,我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任教人员注意选订这部著作。2000年夏天我调入湖南工作后,有了更多的机会向著作者—郑小娟老师请教,对她的人品与艺术有了更多直接的了解。  郑小娟从艺五十年来,用自己对艺术不懈追求的那份真情,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了艺术自身。在她身上已经真正将自己的工作、生活、艺术实践融汇得难解难分
期刊
姜坤先生是钟情水墨艺术而又深谙水墨艺术语言的。他以水墨为载体,纵情地表达他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激情,在他的艺术探索轨迹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位深情的画家对母土、自然、人性诚挚的爱恋,又可以看到他以个性的语言对情感、精神、思想自然的表达。诚如他自己所言:在艺术的探索中,需要燃烧生命的激情和千锤百炼的功力,也要有真知灼见的睿智,沉着冷静的清醒。  他是践行了上述思考的。  传统中国绘画艺术(以文人画为正宗)最
期刊
上海博物馆藏有明代徐渭著名的草书杜甫七律诗《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字轴。[1]他曾经自白道:“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
期刊
丁亥年的我,三十又二。  孔夫子有云:三十而立,被国人用来检验人生各个阶段是否合格的标准。少年胡涂乱抹时,未曾想到要把画画当成什么“业”,然而,转眼至三十,不觉竟也从“业”十余年。这般年龄在庞大的中国画家行列中只能算个小字辈,此“业”是否得“立”,我仍疑惑。  本来,中国画的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中国人习中国画,可始于足下,不似作油画的同行,总担心自己不正宗,追根溯源,须往西方朝拜。然而,我辈多数者学
期刊
篆刻艺术于张永红来说,无疑亦是其宣泄精神的渠道之一。认识张永红最初是因为书法。他的隶书的质朴,章草的灵动厚实,吸引我关注这位远离文化中心却沉淫于周原文化浑厚大气之中的青年书法篆刻家。应该说,我是较早在媒体推介张永红的,因了书法,因了篆刻,也因了他总是笑嘻嘻的快乐与阳光。数年以后,当我重新面对他的篆刻作品,我着实为这一位渐趋成熟的书法篆刻家而高兴。    永红在他的一枚印款中跋,“余习印斯道,以汉人
期刊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主流性的题材,如人物、山水、花鸟等。自古评画者都把这些主流性题材之外的画称为“杂画”,这个所谓的“杂”,就意味着它已经不是人们常见的画,也是很少有画家去画的画,但是,“杂”却有着在主流性题材之外的另类特色。从古至今的“杂画”中有没有专门画蚂蚁的,现在难以考证,但是,像当代陈训勇那样以画蚂蚁为主的画家可能为数不多。  蚂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晋·郭璞曾作《
期刊
蜚声中外的齐白石之花鸟画脍炙人口,有口皆碑。而他的山水作品亦不遑多让,极具观赏性和震撼力。其山水画令人陶醉驻足,使人过目不忘,惹人遐想联翩,励人热爱山河。在九十三岁暮年所作《洞庭湖山色图》,更是逸品之一。深邃的意境,简练的线条,浑厚的笔墨,大度的书法和数十年艺术创作的功力成就一幅绝妙佳作。余自思量,可否嘱近现代国画名家摹其笔意再造斯图。  人杰地灵的广东,孕育出别树一帜的岭南画派,其在广州的代表人
期刊
我因年来随手翻了些民国的旧画,遂得了个结论:中国的绘画,从来不曾是生物的;而民国的画,也该是或也只能是民国的。    一 “不曾是生物的”    所谓“不曾是生物的”,我的说法有三个:  其一,大抵中国绘画的命途,我所可知晓的,自古而来,多不在自然,而在人事,或在人心;那口头上的“自然”,是断不同于真实中的橄榄味的。至于所谓“师法自然”,实还是人心的,不是生物的。以世人捧为圭臬的“卧游”论之,宗炳
期刊
1975年,“文革”中的广州美术学院还是名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的时候,方楚雄和林淑然成为绘画系的同学,由此他们开始了相识、相知和相濡以沫的历程。他们于1979年结婚。方楚雄在进美院之前,受教于岭东画家王兰若、刘昌潮,学习“海派”花鸟、山水;在美院则师从黎雄才、杨之光、何磊,分别学习山水、人物、花鸟。从这样的师承关系中能够看出方楚雄以后的艺术发展路向,是兼顾到“海派”和“岭南画派”的不同特点。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