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市先行者上海城市信用社
从1988年到1993年,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重点,5年的时间对上海城市信用社的证券业务来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次本刊特别邀请上海银行副行长王世豪撰文,回忆他1990~1995年任上海城市信用社联社主任期间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1984年,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极其重要的一年。当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同是那一年,在商品经济理论指导下,占据中国金融业重要地位的两大行业——银行业与证券业也都获得了崭新的发展契机。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决定,把全国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入城市。于是,城市中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大量涌现,它们在工商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资本金只有通过民间筹集。同年12月,经人民银行批准,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向社会代理发行了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新中国第一只股票的发行成为了上海证券市场的开端。同时,它们对金融服务的大量需求使一种新型的集体所有制的、专门为个体、集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一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应运而生。 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城市商业银行与上海证券市场间的深厚渊源就此产生。
一、上海城市信用社是上海股票发行市场的积极促进者
城市信用社作为集体所有制的民间信用机构,其资本金的来源也来自民间。城市信用社的资本金最初为30万元(后来分别增加到5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资本金的构成规定为:30%个人股,70%集体企业法人股,个人股每人不能超5%,法人股每家企业不能超10%。 上海先后成立了99家城市信用社,民间募集资本金4.42亿元,共有2400家集体企业和4万名个人股东,每家都设立了章程、股东大会、理事会(即董事会)、经营班子,建立了初始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成为股份制金融企业的试验区。在长达10年的历史中,有些股东因急用资金也进行了内部转让,为股票交易市场的雏形。
1995年,在99家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的“上海城市合作银行”中,对所有者权益内的可分配部分进行了“折股分配”(4.53亿元,平均每10股为“10送20”)和“劳动者分红”(1.29亿元,人均3万股左右),为新中国金融史上的首创。
二、上海城市信用社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重要创始发起人之一
自1984年发行新中国第一支股票后,上海证券市场迎来了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迅速成长为中国证券市场重要的风向标。截至1989年底,上海股票市场发行额占全国的34.8%,并率先在全国首创承销团,以助销方式公开发行股票,为证券发行市场规划化作出探索。 于此背景下,在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铬基的亲力推动下,1990年12月19日,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 无独有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城市信用社也迎来了一轮快速发展。1986年,上海市创办了川南、豫园两家信用社,从那时开始,城市信用社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990年底,上海市城市信用社已增加到41家,已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
因此,在当时参与发起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25家金融机构中,上海城市信用社系统就有“上工、川北、文庙、江浦、环龙”等5家信用社成为证交所发起单位,同时也是首批会员单位,占全部创始会员单位的20%。
同年12月,上海市城市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市联社)成立。之后,在市联社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各城市信用社加入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单位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截至1992年底,包括市联社在内,已先后有25家信用社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单位,占全部40家会员单位近三分之二。 可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最初几年中,上海城市信用社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建和扩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上海城市信用社是早期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主力军
1986年9月26日,上海市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静安区办事处信托分部成立。1988年,上海成立了万国、海通、申银证券公司。
1988年4月,国务院决定把1985年、1986年两年的国库券上市交易,使我国证券流通市场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急剧增长的证券交易数量和金额,使当时上海市三家证券公司仅有的11个证券交易柜台应接不暇。于是,证券交易代理柜台这种新的证券交易组织形式开始产生。
在这当中,城市信用社因其灵活的操作模式、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网点优势脱颖而出。1988年,在时任海通证券公司总经理汤仁荣的积极撮合下,川南信用社办起了上海市第一家证券交易代理柜台。而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有力促进了当时国库券交易的发展,缓解了“卖券难”的矛盾,迅速受到青睐。1988年,在时任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副行长罗时林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批准了23家城市信用社开办证券代理业务,占当时全市34个交易柜台的60%,交易金额1.2亿元占全市交易总额3.1亿元的40%。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揭开了上海流通市场的新篇章。当时上海上市的证券品种已达30种,证券投资队伍急剧扩大,交易金额激增。于是,当时三大证券公司的老总阚治东、管金生等人纷纷来城市信用社开设证券代理柜台。 截至1991年底,上海市已有101个证券交易柜台,其中证券交易代理柜台占70个,占比70%。而70家证券交易代理机构中,有38家城市信用社,占了半壁江山。1991年,38家城市信用社的证券代理交易11亿元,占全市柜台交易总金额37亿元的30%。
由此可见,当时城市信用社在证券代理机构中的主力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三个小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
1991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了上海证券交易所,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上海环龙城市信用社第18号证券经纪人操作。当年的环龙信用社员工、上海证交所第18号证券经纪人钱尚玖每每回忆起往事都激动不已,虽然当时的他因为紧张没有和李鹏总理说上话,但总理认真观看他操作的场景在历经19年后却依然记忆犹新。
1993年2月某天,时任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一清早就来到了当时的茂林城市信用社视察工作。蒋副市长在听取完信用社主任郑承志的工作汇报后,详细观看并询问了信用社关于开户、申报、配对、成交、清算等证券业务的情况,而这一问就是将近3个多小时。临近中午时分,蒋副市长才离开了茂林城市信用社。工作繁忙的蒋副市长花费 大半天的时间,专程来城市信用社了解证券业务,当时城市信用社在上海证券交易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1993年5月,在横浜桥城市信用社证券业务部开业一周年之际,原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李祥瑞亲自莅临视察时的一席话则正面肯定了这一点:“城市信用社证券业务部对上海证券市场发展、以及促进金融业发展起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三位领导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城市信用社这个平台来了解上海证券市场,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佐证城市信用社在上海证券早期建设的重要地位。
四、上海城市信用社是早期上海证券市场服务创新的先行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上海各证券公司交易柜台因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环境狭小,场地拥挤,设施落后,备受客户抱怨。而城市信用社的证券交易代理柜台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当时作为上海市杨浦区第一家开设证券交易代理柜台的江浦城市信用社主任石莉娇回忆,由于营业面积较小,常常是人潮涌动,而仅有一台电视机可以观看行情,迫使排在营业大厅后面的客户往往需要带上望远镜才能看得清屏幕上的行情走势。但一年后,情况大为改观,600平方米拥有大幕行情显示屏的营业大厅就开张了。 原提篮桥城市信用社主任丰年回忆起当年初设证券业务部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1991年某日,丰年早晨7点多就守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门口,为等待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尉文渊,以求取得他对建立证券业务部的支持。8点不到,尉文渊上班,丰年立即上前进行了自我介绍,并详细地谈了设立证券业务部的设想,当即获得了尉文渊的支持。随后,提篮桥城市信用社仅用30天的时间就按要求完成了证券业务部的各项准备而开张了。1995年4月,该证券业务部搬迁新址,营业厅面积扩大为1000平方米,拥有大屏幕行情显示屏、4个交易席位、1套卫星行情接受装置、47台电脑等,服务品质较开设代理柜之初,变化之大,提高之快,让人叹为观止。 而成立证券业务部既为当时的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留下了一段佳话,如今看来,也可以说是中国银行业混合经营的探索。
以客户为中心,城市信用社在证券业务的服务创新方面远不止如此。 例如,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起步之初,上海城市信用社证券部为做好宣传,推动证券业务这项新兴业务能快速被广大客户接受,在上海首创了“股票知识讲座”,而讲座这种形式也成为了日后各证券机构进行业务宣传的主要方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又如:1992年,随着上海证券市场逐渐被广大客户所接受,股民的数量激增,为避免客户在行情大屏幕下长时间滞留站立,市联社证券部在屏幕大厅安置了座椅,此首创做法一经推出便立刻获得了客户的赞誉,为防止证券业务部出现拥堵混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这一做法也迅速被证券同业广泛运用,并同样沿用至今。
五、上海城市信用社27家证券部是“东方证券公司”组建的重要基础
1988~1993年,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重点,5年的时间对上海城市信用社的证券业务来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过程中,城市信用社也为上海证券市场的早期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97年10月中国金融业“银证分业经营模式”确立后,以上海99家城市信用社为基础成立的上海城市合作银行(上海银行的原名)共有证券部27家,证券交易席位96个,证券从业员工348名,总资产超过14亿元,年净利润近亿元,从上海银行分离,并以此为主体组建成了“东方证券公司”。六、回首往事的三点感受 一是金融改革应以创新为本。城市信用社成为早期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主力军,完全是证券监管创新的结果。 二是金融服务应以创新为本。城市信用社证券部能迅速改变“股民用望远镜看行情”、“排队购委托单买股票”的原始状态,就在敢于迅速用IT武装自身。同时,首创“证券沙龙”、“放座椅看行情”也起始于客户至上的创新理念。 三是金融经营应以综合为本。城市信用社是经营存贷业务的银行机构,能从事证券“经纪业务”,既避免了“自营业务”的风险,又使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综合经营,为广大客户交口称赞、声名远播,同时银行也开拓了中间业务收入新渠道。 2010年年底,值此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20周年之际,回首往事,让人感慨不已,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点点滴滴为如今逐渐成熟的上海证券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虽然,上海城市信用社及其证券部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架构更成熟、制度更健全、规模更庞大的上海银行和东方证券公司。但是我相信,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持续加快,银行业与证券业、上海银行与上海证券市场的合作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再次迎来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1988年到1993年,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重点,5年的时间对上海城市信用社的证券业务来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次本刊特别邀请上海银行副行长王世豪撰文,回忆他1990~1995年任上海城市信用社联社主任期间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1984年,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极其重要的一年。当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同是那一年,在商品经济理论指导下,占据中国金融业重要地位的两大行业——银行业与证券业也都获得了崭新的发展契机。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决定,把全国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入城市。于是,城市中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大量涌现,它们在工商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资本金只有通过民间筹集。同年12月,经人民银行批准,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向社会代理发行了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新中国第一只股票的发行成为了上海证券市场的开端。同时,它们对金融服务的大量需求使一种新型的集体所有制的、专门为个体、集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一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应运而生。 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城市商业银行与上海证券市场间的深厚渊源就此产生。
一、上海城市信用社是上海股票发行市场的积极促进者
城市信用社作为集体所有制的民间信用机构,其资本金的来源也来自民间。城市信用社的资本金最初为30万元(后来分别增加到5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资本金的构成规定为:30%个人股,70%集体企业法人股,个人股每人不能超5%,法人股每家企业不能超10%。 上海先后成立了99家城市信用社,民间募集资本金4.42亿元,共有2400家集体企业和4万名个人股东,每家都设立了章程、股东大会、理事会(即董事会)、经营班子,建立了初始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成为股份制金融企业的试验区。在长达10年的历史中,有些股东因急用资金也进行了内部转让,为股票交易市场的雏形。
1995年,在99家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的“上海城市合作银行”中,对所有者权益内的可分配部分进行了“折股分配”(4.53亿元,平均每10股为“10送20”)和“劳动者分红”(1.29亿元,人均3万股左右),为新中国金融史上的首创。
二、上海城市信用社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重要创始发起人之一
自1984年发行新中国第一支股票后,上海证券市场迎来了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迅速成长为中国证券市场重要的风向标。截至1989年底,上海股票市场发行额占全国的34.8%,并率先在全国首创承销团,以助销方式公开发行股票,为证券发行市场规划化作出探索。 于此背景下,在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铬基的亲力推动下,1990年12月19日,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 无独有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城市信用社也迎来了一轮快速发展。1986年,上海市创办了川南、豫园两家信用社,从那时开始,城市信用社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990年底,上海市城市信用社已增加到41家,已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
因此,在当时参与发起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25家金融机构中,上海城市信用社系统就有“上工、川北、文庙、江浦、环龙”等5家信用社成为证交所发起单位,同时也是首批会员单位,占全部创始会员单位的20%。
同年12月,上海市城市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市联社)成立。之后,在市联社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各城市信用社加入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单位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截至1992年底,包括市联社在内,已先后有25家信用社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单位,占全部40家会员单位近三分之二。 可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最初几年中,上海城市信用社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建和扩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上海城市信用社是早期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主力军
1986年9月26日,上海市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静安区办事处信托分部成立。1988年,上海成立了万国、海通、申银证券公司。
1988年4月,国务院决定把1985年、1986年两年的国库券上市交易,使我国证券流通市场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急剧增长的证券交易数量和金额,使当时上海市三家证券公司仅有的11个证券交易柜台应接不暇。于是,证券交易代理柜台这种新的证券交易组织形式开始产生。
在这当中,城市信用社因其灵活的操作模式、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网点优势脱颖而出。1988年,在时任海通证券公司总经理汤仁荣的积极撮合下,川南信用社办起了上海市第一家证券交易代理柜台。而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有力促进了当时国库券交易的发展,缓解了“卖券难”的矛盾,迅速受到青睐。1988年,在时任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副行长罗时林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批准了23家城市信用社开办证券代理业务,占当时全市34个交易柜台的60%,交易金额1.2亿元占全市交易总额3.1亿元的40%。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揭开了上海流通市场的新篇章。当时上海上市的证券品种已达30种,证券投资队伍急剧扩大,交易金额激增。于是,当时三大证券公司的老总阚治东、管金生等人纷纷来城市信用社开设证券代理柜台。 截至1991年底,上海市已有101个证券交易柜台,其中证券交易代理柜台占70个,占比70%。而70家证券交易代理机构中,有38家城市信用社,占了半壁江山。1991年,38家城市信用社的证券代理交易11亿元,占全市柜台交易总金额37亿元的30%。
由此可见,当时城市信用社在证券代理机构中的主力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三个小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
1991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了上海证券交易所,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上海环龙城市信用社第18号证券经纪人操作。当年的环龙信用社员工、上海证交所第18号证券经纪人钱尚玖每每回忆起往事都激动不已,虽然当时的他因为紧张没有和李鹏总理说上话,但总理认真观看他操作的场景在历经19年后却依然记忆犹新。
1993年2月某天,时任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一清早就来到了当时的茂林城市信用社视察工作。蒋副市长在听取完信用社主任郑承志的工作汇报后,详细观看并询问了信用社关于开户、申报、配对、成交、清算等证券业务的情况,而这一问就是将近3个多小时。临近中午时分,蒋副市长才离开了茂林城市信用社。工作繁忙的蒋副市长花费 大半天的时间,专程来城市信用社了解证券业务,当时城市信用社在上海证券交易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1993年5月,在横浜桥城市信用社证券业务部开业一周年之际,原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李祥瑞亲自莅临视察时的一席话则正面肯定了这一点:“城市信用社证券业务部对上海证券市场发展、以及促进金融业发展起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三位领导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城市信用社这个平台来了解上海证券市场,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佐证城市信用社在上海证券早期建设的重要地位。
四、上海城市信用社是早期上海证券市场服务创新的先行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上海各证券公司交易柜台因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环境狭小,场地拥挤,设施落后,备受客户抱怨。而城市信用社的证券交易代理柜台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当时作为上海市杨浦区第一家开设证券交易代理柜台的江浦城市信用社主任石莉娇回忆,由于营业面积较小,常常是人潮涌动,而仅有一台电视机可以观看行情,迫使排在营业大厅后面的客户往往需要带上望远镜才能看得清屏幕上的行情走势。但一年后,情况大为改观,600平方米拥有大幕行情显示屏的营业大厅就开张了。 原提篮桥城市信用社主任丰年回忆起当年初设证券业务部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1991年某日,丰年早晨7点多就守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门口,为等待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尉文渊,以求取得他对建立证券业务部的支持。8点不到,尉文渊上班,丰年立即上前进行了自我介绍,并详细地谈了设立证券业务部的设想,当即获得了尉文渊的支持。随后,提篮桥城市信用社仅用30天的时间就按要求完成了证券业务部的各项准备而开张了。1995年4月,该证券业务部搬迁新址,营业厅面积扩大为1000平方米,拥有大屏幕行情显示屏、4个交易席位、1套卫星行情接受装置、47台电脑等,服务品质较开设代理柜之初,变化之大,提高之快,让人叹为观止。 而成立证券业务部既为当时的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留下了一段佳话,如今看来,也可以说是中国银行业混合经营的探索。
以客户为中心,城市信用社在证券业务的服务创新方面远不止如此。 例如,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起步之初,上海城市信用社证券部为做好宣传,推动证券业务这项新兴业务能快速被广大客户接受,在上海首创了“股票知识讲座”,而讲座这种形式也成为了日后各证券机构进行业务宣传的主要方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又如:1992年,随着上海证券市场逐渐被广大客户所接受,股民的数量激增,为避免客户在行情大屏幕下长时间滞留站立,市联社证券部在屏幕大厅安置了座椅,此首创做法一经推出便立刻获得了客户的赞誉,为防止证券业务部出现拥堵混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这一做法也迅速被证券同业广泛运用,并同样沿用至今。
五、上海城市信用社27家证券部是“东方证券公司”组建的重要基础
1988~1993年,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重点,5年的时间对上海城市信用社的证券业务来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过程中,城市信用社也为上海证券市场的早期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97年10月中国金融业“银证分业经营模式”确立后,以上海99家城市信用社为基础成立的上海城市合作银行(上海银行的原名)共有证券部27家,证券交易席位96个,证券从业员工348名,总资产超过14亿元,年净利润近亿元,从上海银行分离,并以此为主体组建成了“东方证券公司”。六、回首往事的三点感受 一是金融改革应以创新为本。城市信用社成为早期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主力军,完全是证券监管创新的结果。 二是金融服务应以创新为本。城市信用社证券部能迅速改变“股民用望远镜看行情”、“排队购委托单买股票”的原始状态,就在敢于迅速用IT武装自身。同时,首创“证券沙龙”、“放座椅看行情”也起始于客户至上的创新理念。 三是金融经营应以综合为本。城市信用社是经营存贷业务的银行机构,能从事证券“经纪业务”,既避免了“自营业务”的风险,又使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综合经营,为广大客户交口称赞、声名远播,同时银行也开拓了中间业务收入新渠道。 2010年年底,值此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20周年之际,回首往事,让人感慨不已,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点点滴滴为如今逐渐成熟的上海证券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虽然,上海城市信用社及其证券部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架构更成熟、制度更健全、规模更庞大的上海银行和东方证券公司。但是我相信,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持续加快,银行业与证券业、上海银行与上海证券市场的合作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再次迎来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