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妈妈另类育儿,做最好的自己让哈佛来挑

来源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ong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裔妈妈园子毕业于清华大学,1990年赴美读博士后,便与先生一起定居美国。自2010年,园子的一双儿女先后考入哈佛大学后,她成了美国华裔家长圈中的“明星妈妈”,经常有不少华裔家长向她取经,希望有所借鉴。园子却坦言:如果我有老三,我可能还是用同样的理念养育他,但是能不能上哈佛完全不敢保证!如果非要说经验,只有一条——不要照搬任何人的经验,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只需要做最好的自己,让哈佛去挑吧!
  “中庸”的教育理念
  园子的成长环境充满了中国式“苦教育”,从小到大,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她一个道理:读书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好在园子是个天生的“学霸”,与生俱来的读书天赋让她在学生时代不怎么费力就拿了高分,还利用闲暇时间玩了不少别的东西。初三那年,恰逢中国恢复高考,园子终于有了前进的目标。整个高中生涯园子就一门心思惦记着在高考时冲高分,心里想着分数越高越好,给自己和父母争口气。
  果然,园子非常争气,成为了清华大学的一名新生。之后,她的学业之路可谓一帆风顺,不仅成功获得了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还于1990念赴美攻读博士,并最终在美国定居。
  在美国打拼的最初几年,让园子逐渐意识到中国式教育中“唯分数论”的局限性。她发现学业再好分数再高,也只能决定你在学校这条既定轨道上能跑多快,而品格和个性才是决定一个人最终可以走多远的关键。即使不在意成功与否,只是做一个平凡快乐的普通人也同样需要为人处世的智慧。而这种品格和个性是仅靠书本和课堂学不来的。
  先后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园子也像其他华裔妈妈一样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通过观察和比较,园子意识到,中美教育的本质差别其实是给孩子灌输的价值观的差别,中国式教育强调“人生很苦,成功很难”,而美式教育则侧重强调“做好自己,享受人生”。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孩子往往会走向两个不同的极端。
  作为过来人,园子亲身体验过中式教育的踏实和残酷,又亲眼目睹了不少美式教育的散漫与放手。因此,和大多数华裔妈妈不同,园子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在中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论上“站队”。她更愿意用“中庸”来解释自己的育儿观,在她看来,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独自探索和把握事情尺度的能力,就好比一根棍子,作为父母只能告诉孩子两端在哪里,但棍子的重心究竟在哪儿,握住哪儿能让它平衡,只能由孩子自己去试。毕竟,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力气也不同,对于他们而言,棍子的重心当然也不尽相同。
  园子的家中三代同堂,因此“中国化的教育理念”主要由家中的老人“灌输”。比如,园子的父母就常常告诫外孙“先苦后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大道理,这与孩子在美国耳渎目染的美式价值观肯定是大不相同的。孩子当然也会因此产生困惑,但园子育儿时的心态很放松,比如她觉得困惑也不是坏事,可以巧妙地用“亲子辩论”来化解这些困惑,还可以顺便训练孩子从两方面看问题。两个孩子也从辩论中收获良多。
  就这样,中式教育理念让孩子学会警惕人生的各种不易,而美式教育理念则让孩子懂得关照自己、享受生活。
  不做急功近利的家长
  转眼,园子的女儿已经9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很多华裔家长在孩子的这个年龄段会表现得很紧张,他们常常爱拿一些考进哈佛的华裔孩子做榜样,鞭策自己的孩子也在学业上更加努力、力争上游。园子很少在学业上逼女儿,她认为教育不是一味的鞭策和逼迫,那往往会让好好的孩子自惭形秽、破罐破摔,她不认为自己的女儿有那样的高智商和强毅力,自然就不会逼女儿走那条根本不适合她的路。
  一天,女儿突然决定每周末和朋友一起去一家为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儿童开办的中文学校教书,离家大概一小时路程,每小时能挣25美金。园子没有阻止,只是告诉女儿既然决定了就要坚持,不要半途而废。
  园子的女儿很喜欢小朋友,她从小就爱画画、手工和跳舞,还学了拉琴和中文。虽然这些只作为培养兴趣来学,并没有在任何活动中拿过奖,但这点本事恰好被她淋漓尽致地用在了教小朋友的过程中,令她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后来,因为地点太远生源太少这所学校关门了,一位美国妈妈积极鼓动园子的女儿在家附近办一个“手拉手”活动(Hand-in-Hand Chinese Program),组织一群和她类似的华裔中学生跟那些领养的小孩子结成姐妹对,教这些孩子中文,跳舞,学习中国文化。女儿很感兴趣,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希望征求她的同意。园子在认真听了女儿的计划之后,决定让她放手一试。
  女儿办的活动中心每周末有一次课,每月有一次姐妹联谊会,每个夏天还有夏令营,最多的时候要同时管理50-60个4-6岁的小孩子和几乎同样数目的中学生。过春节、中秋时还会有这些孩子的家长一同前来参加活动。不仅如此,园子女儿和她的伙伴们还要独自处理租场地、聘老师、招学生、编教程、做预算、建网页、买用品、回答家长咨询、协调志愿人员等各种事宜,无数周末、玩乐、睡觉和念书的时间都搭进去了,但她跟一群小伙伴们一直干得十分投入,乐此不疲。在园子女儿看来,和这些大姐姐小妹妹们在一起跳舞、游戏、做手工、化妆、看电影本身就是很好玩的事情,没什么好抱怨的。
  有时,搞这些活动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场地不能落实、老师突然来不了、户外活动天气突变、来人太多订饭不够等等。一开始,女儿还会没主意地问妈妈该怎么办,但园子每次都选择不插手,反而告诉她:“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必须由你自己想办法解决!”时间久了,女儿慢慢也学会了果断决策、漂亮地解决每一次突发问题。
  有趣的是,园子发现身边很多华裔父母虽然常常为孩子定下考名校的目标,但对于名校真正注重的那些素质的培养,却鲜少有家长真的关心。比如,女儿因为在“手拉手”活动中耗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周围有些华裔朋友便好心提醒园子:做家长不能太好说话,要时刻为孩子把关,让他们把精力花在刀刃上,这样才最划算。   园子笑得直摇头,教育哪分划算不划算,急功近利只能换来一时的分数却换不来能力。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实实在在的处理事情的能力,面对挫折的勇气,完整的事情哪怕只做一件,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获益无穷的,即便这种益处并不能马上兑现成分数。
  在园子看来,女儿一手创办的“手拉手”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从选择目标开始,到制定计划、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恰好让那些名校真正注重的素质得到了锻炼,这比简单地提高分数和堆积各种课外活动的小时数更有意义。最合算的是,当你这样做了,名校录取了你,你会欢欣鼓舞。即使没录取,你也不觉着亏了什么。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做这一件件事情的过程,所以这当中的历练是终身受用的。
  因材施教胜过刻意培养
  园子的儿子和女儿性格很不同,他天生很胆小,虽然从小就在海边城市生活,脚却不敢踩沙滩。不仅恐沙,还恐水、恐高、恐黑、恐单。在高处观景台也会吓得不敢站直身子,郊游去山洞也会从头到尾抓住老师的手不放。一个男孩子这么胆小,园子觉得必须找机会帮他练练胆量。
  当时,周围的华裔家庭大多选择送孩子参加游泳、弹琴这类课外活动,园子却给儿子报了童子军。很多朋友不解地表示:“参加童子军能对将来考名校有什么帮助?不如多给孩子培养几项特长啊!”园子说自己的想法其实很简单,童子军既不用花很多学费,也不用花很多时间回家练习,就是每周大家聚在一起搞一个主题活动,家长轻松孩子高兴,玩的东西也很健康,最关键的是可以弥补儿子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品德教育和生存技巧训练,希望可以帮助儿子缓解对这个世界的戒心。
  事实上,儿子参加了童子军后性格确实有很大改变。他第一次野营就是在山洞里,那天下着大雨,洞里好多地方都漏雨,儿子半夜醒来发现自己睡在水坑里了,所幸起来坐了半夜直到天亮。回来后,园子对儿子的经历表示惊奇,还夸他真是勇敢,儿子喜滋滋地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仅如此,童子军的活动也让儿子把登山、滑雪、漂流等别人看起来危险的羡慕玩了个够,让他彻底摆脱了胆小的毛病,爱上了户外活动。
  童子军最强调领导才能的培养。它设置很多不同级别不同职责的领导岗位,每六个月更换一次,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在其中担当或大或小的岗位。各种活动都是靠孩子们自己组织安排,大人主要是给他们开车。园子的儿子从最低的小队长起,做到本队的最高职位Senior Patrol Leader。在Mr. P的提携下,他在一年一度的全地区童子军露营大会中担任总指挥。那个周末又遇到雷暴天气和龙卷风警报,600多人的野外活动几次被暴雨打断,他经常要在几分钟内做出停止还是前行的决定,肩负重大的责任。
  2010年和2012年,园子的一双儿女先后考入哈佛,令她在华裔家长圈里一夜成名。更让园子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儿子不走寻常路的成长之路,竟然让不少华裔家长总结出了加入童子军再获得勋章加分的新名校思路,不少家长开始向她打听童子军的事宜。园子对此颇感无奈,在别人找她取经时,她总忍不住说:“千万不要去生搬别人的课外活动经验,比如在童子军里混一个鹰级头衔(Eagle Scout)或到处做义工多少多少小时,只为放在简历里,而其实却没有用心参与和体验这个过程对人生的改变,这样去做事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事实上,以园子的了解,美国高中的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做很多事,钻研一个科学课题或是陶醉于喜爱的音乐和运动里,两者中间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只要适合自己的兴趣特点,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就会在其中得到成长,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才是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各大名校想要的学生。
  “我们这一代华裔移民大都是从国内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走过来的,现在又拿出千家万户爬名校一根藤的劲头在美国栽培我们的下一代。中国高考确实是独木桥,只有一根尺子、一个方向;而今天在美国的长藤却不是一根,而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提起别人眼中所谓的教育奇迹,园子只是淡淡地表示:“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其他的,就让哈佛去挑吧!”
   编辑/王晓婷
其他文献
读大三时,一次新疆之行,让靳美娇在男友家乡发现一种独特小吃。回京后两人一拍即合,开了一家“炒粉店”,如今他们每月的纯利润已超过5万元,还拿到600万元投资,首家分店将在2016年元旦前开张。更令女孩骄傲和自豪的是,小店里不仅来过李咏、李亚鹏、陈建斌等新疆同乡,“寻找家乡的味道”,甚至连著名美食家蔡澜、吴虹飞,以及《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等名人都是座上常客!  新疆旅行发现美味小吃  今年22岁
期刊
王振忠,福州公安局原副局长,福州“2·20”枪案的总策划,2002年为逃避追查携情妇逃往美国,是迄今为止,外逃的最高级别的中国警官。  陈艳秋,王振忠众多情人之一,曾为王振忠生下一个私生子。然而,正当她享尽荣华富贵之际,王振忠仓皇出逃,抛弃了她这个“秘密情人”。当别墅和轿车被查封,生活来源断绝,她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前不久,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她,揭秘其被弃后的生活……  局长出逃,“二奶”成弃
期刊
网络时代,哪个家有学童的父母没有几个家长群?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家长们则在网上“群居”,关注着和教育孩子有关的一切。一机在手,信息畅通无阻,交流不惧时空。但父母的心情并没有从此一马平川,反而多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跌宕起伏。  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微信家长群里,更是唇枪舌剑、刀光剑影了无痕。在江苏省,一位叫做林姝的全职妈妈,为了跟老师和其他家长走得更近,更好地互换教育理念,她创建了一个家长微信群。
期刊
近来,《中国好声音》火爆全国。除了学员们的优秀演唱吸引人外,导师庾澄庆的表现更是夺人眼球。他梳着冲天哈林头,要么一身黑色摇滚,要么热艳劲爆的装扮,在台上动感十足,连一旁三十出头的周杰伦都自愧不如。可有谁知道,庾澄庆已55岁了。岁月的痕迹在他身上似乎没有留下印记,他到底有什么养生术?  活力从单车开始   众所周知,演艺圈不仅工作强度大,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些人扛不住就选择借助毒品的力量。而年
期刊
吕晶晶要结婚了,可她不知道自己能否跟未来公婆处好关系,双方家人的性格是否合得来。有一丝丝结婚恐惧症的她和未婚夫决定:带着双方父母到马尔代夫来一次“试婚之旅”,看看三方能不能相互适应和包容,发现问题也好在结婚前沟通解决。没想到,这次试婚之旅趣事连连……  准夫妻筹备“试婚”  26岁的吕晶晶是重庆人,2012年7月从四川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2013年初,她认识了同样是公务员的李端阳。30岁的李端
期刊
2015年4月7日,刘翔正式宣布退役。既有外形又有歌喉,还娶了个娱乐圈中人葛天做妻子,刘翔“触电”荧屏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据悉,深圳卫视的一档综艺节目就把刘翔锁定为头号邀约目标,一周内3次向他发出正式邀请,而其它卫视也纷纷向他伸来橄榄枝,加盟的价码一路飙升至范冰冰的两倍。  然而刘翔不但不为所动,还玩起了“失踪”。面对媒体,刘翔只是笑笑说:“之所以‘失踪’,是因为我重返校园上学去了。”不当明星当
期刊
2007年时,在拥有神秘而荒诞的怪谈文化的日本,有这样一件物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面骨制的圆脸面具。由于接触过它的人、与它对视过的人最后或是死于非命,或是家道中落。因此不禁让人将它与令人毛骨悚然的所谓诅咒联系在一起。一时间人心惶惶,关于这副面具的传言纷然四起……  神秘礼物   在日本某条繁荣的商业街旁有着几条错综复杂的小巷。其中一条里有这样一家店,它主营各式各样的骨制品。   杉口先生
期刊
出国留学已成为许多中国年轻人的梦想。哈佛大学是闻名世界的学府,也是学子们向往的最佳深造地。可在哈佛大学闪亮耀眼的金字招牌背后,也难免会有一些阴影。近日,在哈佛大学生物系求学的林慧向本刊讲述了她在哈佛大学遭遇导师性骚扰的事情。面对窘境,林慧是如何机智地应对保护自己,又能用中国人的含蓄教训这位伪善的导师呢?  初到美国   今年23岁的林慧是江苏无锡人。2014年她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综合
期刊
2015年9月28日,一条新浪长微博获得粉丝103万元打赏(一种网络付费模式)的消息,让自媒体圈沸腾了。而“打赏”早已成为当今互联网上,游戏玩家、原创作者和读者间最潮的互动方式。有知名游戏主播凭玩家打赏,1个小时能挣到四千元;也有自媒体人仅靠网友打赏,月入十来万。它意味着,未来个人通过互联网挣钱的途径又多了一个。来自天津的美女陈可欣,获悉写网络小说的同学杨丹靠“打赏”月收入高达10万,特别眼热,也
期刊
38岁的威廉从小生活在孤儿院,他5岁时,布朗夫妇收养了他。布朗夫妇多年没有孩子,可收养了威廉后,他们竟生下了儿子约翰。   时光如梭,威廉已经30岁了,约翰也有23岁了。约翰从出生起身体就不好,家里的生意都是威廉在打理。此时,布朗先生已去世,只剩下风烛残年的布朗太太了。这天,布朗太太把威廉叫到自己床边说:“威廉,希望你能照顾好约翰。”布朗夫人去世后,威廉成了代理董事长。可布朗夫人却把遗产全都留给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