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裔妈妈园子毕业于清华大学,1990年赴美读博士后,便与先生一起定居美国。自2010年,园子的一双儿女先后考入哈佛大学后,她成了美国华裔家长圈中的“明星妈妈”,经常有不少华裔家长向她取经,希望有所借鉴。园子却坦言:如果我有老三,我可能还是用同样的理念养育他,但是能不能上哈佛完全不敢保证!如果非要说经验,只有一条——不要照搬任何人的经验,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只需要做最好的自己,让哈佛去挑吧!
“中庸”的教育理念
园子的成长环境充满了中国式“苦教育”,从小到大,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她一个道理:读书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好在园子是个天生的“学霸”,与生俱来的读书天赋让她在学生时代不怎么费力就拿了高分,还利用闲暇时间玩了不少别的东西。初三那年,恰逢中国恢复高考,园子终于有了前进的目标。整个高中生涯园子就一门心思惦记着在高考时冲高分,心里想着分数越高越好,给自己和父母争口气。
果然,园子非常争气,成为了清华大学的一名新生。之后,她的学业之路可谓一帆风顺,不仅成功获得了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还于1990念赴美攻读博士,并最终在美国定居。
在美国打拼的最初几年,让园子逐渐意识到中国式教育中“唯分数论”的局限性。她发现学业再好分数再高,也只能决定你在学校这条既定轨道上能跑多快,而品格和个性才是决定一个人最终可以走多远的关键。即使不在意成功与否,只是做一个平凡快乐的普通人也同样需要为人处世的智慧。而这种品格和个性是仅靠书本和课堂学不来的。
先后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园子也像其他华裔妈妈一样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通过观察和比较,园子意识到,中美教育的本质差别其实是给孩子灌输的价值观的差别,中国式教育强调“人生很苦,成功很难”,而美式教育则侧重强调“做好自己,享受人生”。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孩子往往会走向两个不同的极端。
作为过来人,园子亲身体验过中式教育的踏实和残酷,又亲眼目睹了不少美式教育的散漫与放手。因此,和大多数华裔妈妈不同,园子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在中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论上“站队”。她更愿意用“中庸”来解释自己的育儿观,在她看来,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独自探索和把握事情尺度的能力,就好比一根棍子,作为父母只能告诉孩子两端在哪里,但棍子的重心究竟在哪儿,握住哪儿能让它平衡,只能由孩子自己去试。毕竟,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力气也不同,对于他们而言,棍子的重心当然也不尽相同。
园子的家中三代同堂,因此“中国化的教育理念”主要由家中的老人“灌输”。比如,园子的父母就常常告诫外孙“先苦后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大道理,这与孩子在美国耳渎目染的美式价值观肯定是大不相同的。孩子当然也会因此产生困惑,但园子育儿时的心态很放松,比如她觉得困惑也不是坏事,可以巧妙地用“亲子辩论”来化解这些困惑,还可以顺便训练孩子从两方面看问题。两个孩子也从辩论中收获良多。
就这样,中式教育理念让孩子学会警惕人生的各种不易,而美式教育理念则让孩子懂得关照自己、享受生活。
不做急功近利的家长
转眼,园子的女儿已经9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很多华裔家长在孩子的这个年龄段会表现得很紧张,他们常常爱拿一些考进哈佛的华裔孩子做榜样,鞭策自己的孩子也在学业上更加努力、力争上游。园子很少在学业上逼女儿,她认为教育不是一味的鞭策和逼迫,那往往会让好好的孩子自惭形秽、破罐破摔,她不认为自己的女儿有那样的高智商和强毅力,自然就不会逼女儿走那条根本不适合她的路。
一天,女儿突然决定每周末和朋友一起去一家为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儿童开办的中文学校教书,离家大概一小时路程,每小时能挣25美金。园子没有阻止,只是告诉女儿既然决定了就要坚持,不要半途而废。
园子的女儿很喜欢小朋友,她从小就爱画画、手工和跳舞,还学了拉琴和中文。虽然这些只作为培养兴趣来学,并没有在任何活动中拿过奖,但这点本事恰好被她淋漓尽致地用在了教小朋友的过程中,令她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后来,因为地点太远生源太少这所学校关门了,一位美国妈妈积极鼓动园子的女儿在家附近办一个“手拉手”活动(Hand-in-Hand Chinese Program),组织一群和她类似的华裔中学生跟那些领养的小孩子结成姐妹对,教这些孩子中文,跳舞,学习中国文化。女儿很感兴趣,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希望征求她的同意。园子在认真听了女儿的计划之后,决定让她放手一试。
女儿办的活动中心每周末有一次课,每月有一次姐妹联谊会,每个夏天还有夏令营,最多的时候要同时管理50-60个4-6岁的小孩子和几乎同样数目的中学生。过春节、中秋时还会有这些孩子的家长一同前来参加活动。不仅如此,园子女儿和她的伙伴们还要独自处理租场地、聘老师、招学生、编教程、做预算、建网页、买用品、回答家长咨询、协调志愿人员等各种事宜,无数周末、玩乐、睡觉和念书的时间都搭进去了,但她跟一群小伙伴们一直干得十分投入,乐此不疲。在园子女儿看来,和这些大姐姐小妹妹们在一起跳舞、游戏、做手工、化妆、看电影本身就是很好玩的事情,没什么好抱怨的。
有时,搞这些活动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场地不能落实、老师突然来不了、户外活动天气突变、来人太多订饭不够等等。一开始,女儿还会没主意地问妈妈该怎么办,但园子每次都选择不插手,反而告诉她:“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必须由你自己想办法解决!”时间久了,女儿慢慢也学会了果断决策、漂亮地解决每一次突发问题。
有趣的是,园子发现身边很多华裔父母虽然常常为孩子定下考名校的目标,但对于名校真正注重的那些素质的培养,却鲜少有家长真的关心。比如,女儿因为在“手拉手”活动中耗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周围有些华裔朋友便好心提醒园子:做家长不能太好说话,要时刻为孩子把关,让他们把精力花在刀刃上,这样才最划算。 园子笑得直摇头,教育哪分划算不划算,急功近利只能换来一时的分数却换不来能力。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实实在在的处理事情的能力,面对挫折的勇气,完整的事情哪怕只做一件,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获益无穷的,即便这种益处并不能马上兑现成分数。
在园子看来,女儿一手创办的“手拉手”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从选择目标开始,到制定计划、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恰好让那些名校真正注重的素质得到了锻炼,这比简单地提高分数和堆积各种课外活动的小时数更有意义。最合算的是,当你这样做了,名校录取了你,你会欢欣鼓舞。即使没录取,你也不觉着亏了什么。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做这一件件事情的过程,所以这当中的历练是终身受用的。
因材施教胜过刻意培养
园子的儿子和女儿性格很不同,他天生很胆小,虽然从小就在海边城市生活,脚却不敢踩沙滩。不仅恐沙,还恐水、恐高、恐黑、恐单。在高处观景台也会吓得不敢站直身子,郊游去山洞也会从头到尾抓住老师的手不放。一个男孩子这么胆小,园子觉得必须找机会帮他练练胆量。
当时,周围的华裔家庭大多选择送孩子参加游泳、弹琴这类课外活动,园子却给儿子报了童子军。很多朋友不解地表示:“参加童子军能对将来考名校有什么帮助?不如多给孩子培养几项特长啊!”园子说自己的想法其实很简单,童子军既不用花很多学费,也不用花很多时间回家练习,就是每周大家聚在一起搞一个主题活动,家长轻松孩子高兴,玩的东西也很健康,最关键的是可以弥补儿子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品德教育和生存技巧训练,希望可以帮助儿子缓解对这个世界的戒心。
事实上,儿子参加了童子军后性格确实有很大改变。他第一次野营就是在山洞里,那天下着大雨,洞里好多地方都漏雨,儿子半夜醒来发现自己睡在水坑里了,所幸起来坐了半夜直到天亮。回来后,园子对儿子的经历表示惊奇,还夸他真是勇敢,儿子喜滋滋地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仅如此,童子军的活动也让儿子把登山、滑雪、漂流等别人看起来危险的羡慕玩了个够,让他彻底摆脱了胆小的毛病,爱上了户外活动。
童子军最强调领导才能的培养。它设置很多不同级别不同职责的领导岗位,每六个月更换一次,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在其中担当或大或小的岗位。各种活动都是靠孩子们自己组织安排,大人主要是给他们开车。园子的儿子从最低的小队长起,做到本队的最高职位Senior Patrol Leader。在Mr. P的提携下,他在一年一度的全地区童子军露营大会中担任总指挥。那个周末又遇到雷暴天气和龙卷风警报,600多人的野外活动几次被暴雨打断,他经常要在几分钟内做出停止还是前行的决定,肩负重大的责任。
2010年和2012年,园子的一双儿女先后考入哈佛,令她在华裔家长圈里一夜成名。更让园子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儿子不走寻常路的成长之路,竟然让不少华裔家长总结出了加入童子军再获得勋章加分的新名校思路,不少家长开始向她打听童子军的事宜。园子对此颇感无奈,在别人找她取经时,她总忍不住说:“千万不要去生搬别人的课外活动经验,比如在童子军里混一个鹰级头衔(Eagle Scout)或到处做义工多少多少小时,只为放在简历里,而其实却没有用心参与和体验这个过程对人生的改变,这样去做事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事实上,以园子的了解,美国高中的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做很多事,钻研一个科学课题或是陶醉于喜爱的音乐和运动里,两者中间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只要适合自己的兴趣特点,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就会在其中得到成长,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才是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各大名校想要的学生。
“我们这一代华裔移民大都是从国内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走过来的,现在又拿出千家万户爬名校一根藤的劲头在美国栽培我们的下一代。中国高考确实是独木桥,只有一根尺子、一个方向;而今天在美国的长藤却不是一根,而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提起别人眼中所谓的教育奇迹,园子只是淡淡地表示:“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其他的,就让哈佛去挑吧!”
编辑/王晓婷
“中庸”的教育理念
园子的成长环境充满了中国式“苦教育”,从小到大,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她一个道理:读书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好在园子是个天生的“学霸”,与生俱来的读书天赋让她在学生时代不怎么费力就拿了高分,还利用闲暇时间玩了不少别的东西。初三那年,恰逢中国恢复高考,园子终于有了前进的目标。整个高中生涯园子就一门心思惦记着在高考时冲高分,心里想着分数越高越好,给自己和父母争口气。
果然,园子非常争气,成为了清华大学的一名新生。之后,她的学业之路可谓一帆风顺,不仅成功获得了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还于1990念赴美攻读博士,并最终在美国定居。
在美国打拼的最初几年,让园子逐渐意识到中国式教育中“唯分数论”的局限性。她发现学业再好分数再高,也只能决定你在学校这条既定轨道上能跑多快,而品格和个性才是决定一个人最终可以走多远的关键。即使不在意成功与否,只是做一个平凡快乐的普通人也同样需要为人处世的智慧。而这种品格和个性是仅靠书本和课堂学不来的。
先后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园子也像其他华裔妈妈一样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通过观察和比较,园子意识到,中美教育的本质差别其实是给孩子灌输的价值观的差别,中国式教育强调“人生很苦,成功很难”,而美式教育则侧重强调“做好自己,享受人生”。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孩子往往会走向两个不同的极端。
作为过来人,园子亲身体验过中式教育的踏实和残酷,又亲眼目睹了不少美式教育的散漫与放手。因此,和大多数华裔妈妈不同,园子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在中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论上“站队”。她更愿意用“中庸”来解释自己的育儿观,在她看来,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独自探索和把握事情尺度的能力,就好比一根棍子,作为父母只能告诉孩子两端在哪里,但棍子的重心究竟在哪儿,握住哪儿能让它平衡,只能由孩子自己去试。毕竟,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力气也不同,对于他们而言,棍子的重心当然也不尽相同。
园子的家中三代同堂,因此“中国化的教育理念”主要由家中的老人“灌输”。比如,园子的父母就常常告诫外孙“先苦后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大道理,这与孩子在美国耳渎目染的美式价值观肯定是大不相同的。孩子当然也会因此产生困惑,但园子育儿时的心态很放松,比如她觉得困惑也不是坏事,可以巧妙地用“亲子辩论”来化解这些困惑,还可以顺便训练孩子从两方面看问题。两个孩子也从辩论中收获良多。
就这样,中式教育理念让孩子学会警惕人生的各种不易,而美式教育理念则让孩子懂得关照自己、享受生活。
不做急功近利的家长
转眼,园子的女儿已经9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很多华裔家长在孩子的这个年龄段会表现得很紧张,他们常常爱拿一些考进哈佛的华裔孩子做榜样,鞭策自己的孩子也在学业上更加努力、力争上游。园子很少在学业上逼女儿,她认为教育不是一味的鞭策和逼迫,那往往会让好好的孩子自惭形秽、破罐破摔,她不认为自己的女儿有那样的高智商和强毅力,自然就不会逼女儿走那条根本不适合她的路。
一天,女儿突然决定每周末和朋友一起去一家为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儿童开办的中文学校教书,离家大概一小时路程,每小时能挣25美金。园子没有阻止,只是告诉女儿既然决定了就要坚持,不要半途而废。
园子的女儿很喜欢小朋友,她从小就爱画画、手工和跳舞,还学了拉琴和中文。虽然这些只作为培养兴趣来学,并没有在任何活动中拿过奖,但这点本事恰好被她淋漓尽致地用在了教小朋友的过程中,令她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后来,因为地点太远生源太少这所学校关门了,一位美国妈妈积极鼓动园子的女儿在家附近办一个“手拉手”活动(Hand-in-Hand Chinese Program),组织一群和她类似的华裔中学生跟那些领养的小孩子结成姐妹对,教这些孩子中文,跳舞,学习中国文化。女儿很感兴趣,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希望征求她的同意。园子在认真听了女儿的计划之后,决定让她放手一试。
女儿办的活动中心每周末有一次课,每月有一次姐妹联谊会,每个夏天还有夏令营,最多的时候要同时管理50-60个4-6岁的小孩子和几乎同样数目的中学生。过春节、中秋时还会有这些孩子的家长一同前来参加活动。不仅如此,园子女儿和她的伙伴们还要独自处理租场地、聘老师、招学生、编教程、做预算、建网页、买用品、回答家长咨询、协调志愿人员等各种事宜,无数周末、玩乐、睡觉和念书的时间都搭进去了,但她跟一群小伙伴们一直干得十分投入,乐此不疲。在园子女儿看来,和这些大姐姐小妹妹们在一起跳舞、游戏、做手工、化妆、看电影本身就是很好玩的事情,没什么好抱怨的。
有时,搞这些活动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场地不能落实、老师突然来不了、户外活动天气突变、来人太多订饭不够等等。一开始,女儿还会没主意地问妈妈该怎么办,但园子每次都选择不插手,反而告诉她:“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必须由你自己想办法解决!”时间久了,女儿慢慢也学会了果断决策、漂亮地解决每一次突发问题。
有趣的是,园子发现身边很多华裔父母虽然常常为孩子定下考名校的目标,但对于名校真正注重的那些素质的培养,却鲜少有家长真的关心。比如,女儿因为在“手拉手”活动中耗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周围有些华裔朋友便好心提醒园子:做家长不能太好说话,要时刻为孩子把关,让他们把精力花在刀刃上,这样才最划算。 园子笑得直摇头,教育哪分划算不划算,急功近利只能换来一时的分数却换不来能力。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实实在在的处理事情的能力,面对挫折的勇气,完整的事情哪怕只做一件,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获益无穷的,即便这种益处并不能马上兑现成分数。
在园子看来,女儿一手创办的“手拉手”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从选择目标开始,到制定计划、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恰好让那些名校真正注重的素质得到了锻炼,这比简单地提高分数和堆积各种课外活动的小时数更有意义。最合算的是,当你这样做了,名校录取了你,你会欢欣鼓舞。即使没录取,你也不觉着亏了什么。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做这一件件事情的过程,所以这当中的历练是终身受用的。
因材施教胜过刻意培养
园子的儿子和女儿性格很不同,他天生很胆小,虽然从小就在海边城市生活,脚却不敢踩沙滩。不仅恐沙,还恐水、恐高、恐黑、恐单。在高处观景台也会吓得不敢站直身子,郊游去山洞也会从头到尾抓住老师的手不放。一个男孩子这么胆小,园子觉得必须找机会帮他练练胆量。
当时,周围的华裔家庭大多选择送孩子参加游泳、弹琴这类课外活动,园子却给儿子报了童子军。很多朋友不解地表示:“参加童子军能对将来考名校有什么帮助?不如多给孩子培养几项特长啊!”园子说自己的想法其实很简单,童子军既不用花很多学费,也不用花很多时间回家练习,就是每周大家聚在一起搞一个主题活动,家长轻松孩子高兴,玩的东西也很健康,最关键的是可以弥补儿子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品德教育和生存技巧训练,希望可以帮助儿子缓解对这个世界的戒心。
事实上,儿子参加了童子军后性格确实有很大改变。他第一次野营就是在山洞里,那天下着大雨,洞里好多地方都漏雨,儿子半夜醒来发现自己睡在水坑里了,所幸起来坐了半夜直到天亮。回来后,园子对儿子的经历表示惊奇,还夸他真是勇敢,儿子喜滋滋地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仅如此,童子军的活动也让儿子把登山、滑雪、漂流等别人看起来危险的羡慕玩了个够,让他彻底摆脱了胆小的毛病,爱上了户外活动。
童子军最强调领导才能的培养。它设置很多不同级别不同职责的领导岗位,每六个月更换一次,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在其中担当或大或小的岗位。各种活动都是靠孩子们自己组织安排,大人主要是给他们开车。园子的儿子从最低的小队长起,做到本队的最高职位Senior Patrol Leader。在Mr. P的提携下,他在一年一度的全地区童子军露营大会中担任总指挥。那个周末又遇到雷暴天气和龙卷风警报,600多人的野外活动几次被暴雨打断,他经常要在几分钟内做出停止还是前行的决定,肩负重大的责任。
2010年和2012年,园子的一双儿女先后考入哈佛,令她在华裔家长圈里一夜成名。更让园子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儿子不走寻常路的成长之路,竟然让不少华裔家长总结出了加入童子军再获得勋章加分的新名校思路,不少家长开始向她打听童子军的事宜。园子对此颇感无奈,在别人找她取经时,她总忍不住说:“千万不要去生搬别人的课外活动经验,比如在童子军里混一个鹰级头衔(Eagle Scout)或到处做义工多少多少小时,只为放在简历里,而其实却没有用心参与和体验这个过程对人生的改变,这样去做事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事实上,以园子的了解,美国高中的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做很多事,钻研一个科学课题或是陶醉于喜爱的音乐和运动里,两者中间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只要适合自己的兴趣特点,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就会在其中得到成长,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才是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各大名校想要的学生。
“我们这一代华裔移民大都是从国内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走过来的,现在又拿出千家万户爬名校一根藤的劲头在美国栽培我们的下一代。中国高考确实是独木桥,只有一根尺子、一个方向;而今天在美国的长藤却不是一根,而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提起别人眼中所谓的教育奇迹,园子只是淡淡地表示:“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其他的,就让哈佛去挑吧!”
编辑/王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