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教学中的几个误“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nlong1988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敢于探索实践的精神值得称道,但有些做法并非值得学习,而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求量不求质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这在语文教师中基本达成共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文一定要多读。这的确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朗朗的语文阅读课。然而,在操作过程中,有时课文读了不少遍,却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听的一节探讨课《黄河颂》,一节课读课文达9遍,可谓“多读”;形式也可谓多样,生齐读,男女领读,分组读,挑战读;但对课文的情感理解并未在课堂读中逐步加深。只是简单地重复,虽也有评价,但都只是停留在声调、语气、停顿等层次上。笔者认为这样的“读”仍不是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读”。因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并未体现出来。忽略了对每一“读”的环节的具体要求,并体现出一定的梯度——感知、理解、品味。学生无目的的阅读是不会有进步的。何谓“读”好?即:每读一次对文本的理解都上升一级。直到融入到作者的创作激情中去,情不自已;而不能滞留在“肤浅”的知识表面上。教师应通过不同方面对学生的每一遍“读”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如:第一遍读正确每一字,第二遍读出声调变化,第三遍读出情感体验。第四遍将其融合,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再按要求评价,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读就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更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努力达到更新的目标。
  
  二、“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是现在语文课堂常可以听到的一句话。许多教师的公开课上都这么说,似乎只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笔者认为这是又一大误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读的阶段性和不同方式:(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400字……,此外还有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方式,而在训练过程中,怎么能每次都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而不尝试用多种方式呢?各种阅读技巧又怎么能只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就练就呢?况且,教材单元提示也依据不同的课文提出了不同的“读”的要求。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提示的要求是:“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本册第五单元提出的要求是:“学习这个单元,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稍作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不同主要是课文的体裁不同,读的要求也不同。第二单元课文主要是诗歌、散文,适合朗读,而第五单元课文主要介绍探险家的故事,文章较长,目的是让学生抓信息、激壮志,适合默读。文体不同,思想感情不同,读的方式也应变化,而我们怎么能一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只重视自主性,而忽视文本本身的特点呢?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在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后,才可以尝试“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只有在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中,练就更多的“读技”,才能真正在读中畅游,做到出神入化,人文合一。
  
  三、重朗读,轻默读
  
  注重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良好的习惯可使人终生受益.反之,消极有害的习惯,则会干扰人们按照有效的方式行事,并可能随时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它就十分困难。因此,第一学段的“读”尤其要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而目前学生在第一学段普遍以朗读为主,唱读、指读仍十分严重,大部分学生到第三学段默读习惯仍未形成。这与教师的重视与否,指导是否到位分不开。第一二学段,课文一般较短小,学生不费时就可以读一遍。而这样的朗读教师可以直接得到反馈信息:字词、声调、语气正确与否,能直接检验阅读目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极少去指导学生如何默读。我们听说过演讲赛、朗读赛、口语交际展示,却很少听说举行默读大赛。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上容易轻视,特别是低段。我几次听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无一例外没有默读训练,更谈不上默读指导。也难怪升至七年级学生的课堂默读仍是空白。六年都这么“读”过来,七年级要改变,默读变得好困难。
  而《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对默读是提出了不同的明确的目标的。如:第一学段目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在养成习惯的基础上,速度提高为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由此看来,默读也是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有效的默读比朗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与朗读相比能更明显地提高阅读速度,有利于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本和扩大阅读量。在不同阶段,我们应像对待朗读训练指导一样,按不同学段目标进行默读指导。如:七年级要紧扣“准确、迅速、适应”三个基本要求来进行,学生训练时,要求学生眼到、心到、口到,注意减少眼停的时间、次数。尽量不出现回视,逐步扩大扫视,不让学生用手指读,读后可通过信息摄取量测试“准确”,时间长短测试“迅速”,多做几次就有了“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默读速度普遍提高,效果明显增强。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默读条件,课文中不是特别生动凝炼的语句(诗歌、散文、名段、名句)一般不让学生朗读,并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针对单元目标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安排学生在8分钟内默读完全文,再针对课文内容相互设置问题,看谁答得又快又准。通过竞答评价,默读有效性明显增强。有效默读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明显提高阅读速度,有利于正确而深入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应将它放在与朗读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教给一种方法,养成一种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
  
  四、重课内精读,轻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课文提出阅读要求的同时,在每一阶段都提出了课外阅读要求:“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此,新教材(人教版)特意编写了“名著导读”每册介绍3本名著,分别由“阅读建议”、“精彩片断”、“点评”、“探究思考”等部分组成。设计者是独具匠心。而目前,我们学生绝大多数是没有完成这样的阅读目标的。“四大名著”初中生读过原著的有几人?他们所接触的文学名著基本上是从电视剧里看来的,只有故事情节,名演员,哪有什么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七年级的学生,在期末评价卷填空《水浒传》中“豹子头”、“花和尚”是谁的雅号时,居然有86%的同学出错。错者又多为女生。这说明我们的名著阅读完成得并不好。因为从小就没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不会自己寻觅阅读,据调查:七年级共有学生578人,有课程辅导资料,如:《一课三练》、《课标王》……有521人,占90.1%,而有一两本文学名著者却不过15%,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学生的阅读面已到了窄得不能再窄的程度。难怪历史老师惊呼:一点文学常识都没有,历史文学著作一无所知,更别说读过。而语文教师却仍然停留在“细嚼慢咽”“精读细解”上。名著读没读是课外的事,反正是附录,不在教学任务之列。课外学生没时间读、不愿读是他的事。我说了就完成了任务。我们不是要培养拿着“手术刀”解剖文章的“语文外科医生”,我们要培养的是充满审美情操的热情而细心的鉴赏者。但语文教师并没有人人都认识到上这一点,我们生怕哪篇课文中某个词没讲到,哪个问题没答全。我们不停地给学生阅读问题解决,我们让他们阅读的时间太少。他们就在这一字一句的细析中消磨着。
  让学生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视野本不是放在课外,课内就不要管的事。课内教给的阅读方法,就是要在课外的阅读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外功”和“内气”的共养。
其他文献
以尝试训练为主线,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素质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面向了全体学生,达到了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初探初中语文教读课的尝试模式    根据尝试理论的精神和教读课文的要求,把教读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八步:即课前预习——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尝试小结。现将八步大致作以介绍:  第一步,课前预习。这是感知课文的开始,也是
期刊
因为语文有着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时常感到语文难学,教师也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停滞不前。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尝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的学习意识,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教学效果。    一、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1. 读
期刊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期刊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的智者。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期刊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各种训练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示范朗读,激发兴趣    小学生喜欢模仿。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老师的一
期刊
贯穿新课程理念,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思维,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适效性。这里就“激趣”环节作些分析。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从学习的目的上启发,这是最基本的。现代教学强调对学生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道德方面教育,要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作用。前苏联霍姆林斯基
期刊
许多学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读课外书;面对书市上铺天盖地的各类读物,学生们对读什么、怎么读往往无所适从;为应付考试而进行“功利性”阅读的现象十分普遍,很难达到通过阅读来提高素质、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等等。因此,课外阅读这一看似轻松、愉悦的事情,却成为让学生苦恼、家长困惑、老师头痛、社会担忧的并不轻松的话题。   学生中读畅销书的人不少,专心读名著的学生比重并不大,和相对厚重难读的名著相比,轻松、幽默
期刊
教师是创新课堂的建设者,课堂是师生合作探究的“研究室”,学习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富于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近五年的新课程实验,结合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尝试着构建了一个力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数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往课堂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新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生成和建立。  这种模式在每个环节上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首
期刊
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在各种文体中增长率最高,这样加大说明文的教学量,它符合了语文科工具性和实用性原则的要求。同时也清楚表明了说明文在整个教学中与记叙文、议论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下面四种教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一、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个人的教学工作经验,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主,浅淡了有关程序设计课程授课的个人心得体会,包括教学思路、教学态度两方面的问题。    我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程序设计课程方面的教学工作,其中主要以Java为主,课程主要包括《Java程序设计基础》、《Java项目实战》、《Java web开发》等。经过这几年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从中我也收获了不少心得和体会,今日我将自己讲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