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美育价值。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河南轻工职业学院以校园美育改革为抓手,开展了以“非遗汴绣促美育,十指春风绣丹青”为主题的美育活动,引领学生传承、发扬传统汴绣手工艺,挖掘传统非遗蕴含的文化资源和美育价值,探索独具特色的职业院校非遗美育新模式。
一、活动背景
在现代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传统非遗手工艺迫在眉睫。河南轻工职业学院至今已有58年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办学历史,作为一所具有良好工艺美术传统的高职院校,学院扎根一方水土,对河南范围内的工艺美术行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内容涉及非遗行业概况、人才结构与需求状况、在校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现状等方面。调研结果显示,非遗项目普遍面临传承人高龄化、传承人才链断档等困境。此外,不少大学生受到外来流行文化影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缺乏理解和把握,认为传统非遗手工艺是土气、俗气、落后的代名词。针对这些问题,河南轻工职业学院以河南省教育厅工艺美术专业技能名师工作室为窗口,以国家级非遗“汴绣”技艺传承为着力点,依托中原深厚的非遗地缘优势和“河南省工艺美术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的资源优势,主动搭建开放的校园非遗美育平台,以“用手去思考”的教学理念驱动学院美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以“职业院校非遗活态传承”来强化美育工作的活力,并制订了学院非遗特色美育的三大目标:
第一,健全非遗培养机制,打造非遗特色美育平台。学院组建以汴绣大师领衔,行业大师、能工巧匠与院校名师为一体的教学团队,实现非遗美育与项目实务,院校与企业,教师与行业大师多点交叉融合,推动优势资源互通互利。
第二,研发非遗原创设计,助推产学成果转化。学院发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研发力量及教科研优势,以当代设计理念转化工艺美术非遗资源的传统文化样式,使非遗汴绣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
第三,挖掘非遗美育价值,引导学生在传承非遗技艺过程中感知生活之美、文化之美。教师践行寓教于乐的原则,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增强其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实施路径
自2016年起,河南轻工职业学院以校园美育改革为抓手,探索“非遗汴绣促美育”的有效途径,具体改革创新举措如下。
(一)探索产教共享培养机制
学院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开封汴绣厂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完善适合工艺美术非遗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的“现代师徒制”产教共享培养模式,将工艺美术大师的绝技绝活引入学院美育教学内容。学院按照汴绣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流程中各岗位能力要求,制订美育培养目标,落实非遗美育课程内容与项目实务,院校与企业,教师与行业大师,理论与实践实现多点交叉融合,全力推进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二)促使校内校外师资跨界融合
教师是校园非遗传承美育的决定性因素,学生非遗技艺的掌握水平取决于传承人、民间大师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拥有一支技艺精湛、师德师风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传承水准的重要保证。针对传统汴绣非遗美育工作的特殊性,合理的教师结构应由职教名师、行业大师、企业技术人员、双师型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组成。河南轻工职业学院为保障非遗美育师资配置合理,着手打造混合式师资团队,学院与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开封汴绣厂合作,共同选聘刺绣工艺美术大师,组建“名师+大师+行业专家”的优质教学团队。学院定期聘请既有高水平的刺绣技艺,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汴绣大师、行业领军人物对专业教师进行非遗手工艺技能培训;组织喜爱刺绣工艺,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教师,利用节假日、周末到传统手工艺聚集地实地调研,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从高校、行业、企业聘请理论水平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艺术家、设计师担任兼职教师,参与非遗美育课程教学环节。学院通过以上举措,力争打造高水准、技艺精湛的美育教学师资,保障校园非遗特色美育的传承质量。
(三)搭建德技互融传承平台
在校大学生是非遗美育传承的主体和实践者,其学习效果及态度会对非遗美育工作产生极大影响。首先,学院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非遗项目宣讲、传统技艺专题文化讲座、组织参观非遗展览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针对在校大学生举办手工艺术大赛和非遗项目展演活动,吸引对此感兴趣的学生,着力培养非遗新生力量。再次,学院以河南省教育厅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孙蕊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系统打造汴绣非遗传统工艺教学环境,拓宽学生参与汴绣实践、增强职业能力的渠道。非遗美育要求学生具有多元素养,而爱岗敬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及人文精神,都是美育内容的核心体现。学院的非遗美育工作尤其关注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社会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素养的培育,具体提出“养正、修能、行践、拓新”的非遗美育课程目标,通过“养正”提升学生的视野,通过“修能”提升学生的非遗技艺和文化传承能力,通过“行践”使学生潜心磨砺工匠精神,通过“拓新”培养学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推动“双创”引领实践创新
学院从课程创新、应用创新双向发力,促进河南优秀传统手工艺非遗可再生传承,大力弘扬河南特色传统文化。
1.课程创新。学院的非遗美育课程将传统技艺学习分为“赏、鉴、做、悟”四个部分:通过“赏”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审美力,通过“鉴”培养学生的工艺观,通过“做”锻炼学生手眼结合的专注力,通过“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敬业意识、工匠精神。同时,学院导入“赛评、展评、市场评、课程评”等美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学院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展示比赛“以赛代评”,利用展厅及在线平台展览“以展代评”,鼓励学生创作汴绣文创產品并落地进行“市场评价”,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非遗学习兴趣。 2.应用创新。学院利用教科研及技术研发优势,合力打造“新汴绣”,创新汴绣针法,创新工艺美术品材料、外观、结构,创新汴绣装裱方式,将汴绣与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提炼汴绣设计符号,实现汴绣手工艺的文化传承应用创新,让“非遗”重现活力。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接触和学习“汴绣”传统非遗文化,创作与非遗元素相结合的设计作品,令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得到升华。
三、美育成效
自从开展以“非遗汴绣促美育,十指春风绣丹青”为主题的美育活动以来,学院拓宽了高校美育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强化职业素养,践行文化自信
学院以非遗传承为载体,将美育融于非遗教育全过程,使学生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实现有机结合,成为“完整的人”。学院将非遗美育目标中所包含的审美意识、职业素养、价值判断、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创新动力等内容,在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的教学组织得以实施,达到非遗美育“养正、修能、行践、拓新”的教育目标。
(二)推进校企合作,共享研发成果
在非遗美育教学过程中,学院打破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现状,构建了校企合作共建非遗传承育人模式,搭建了产教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人才共用,使非遗美育课程培养目标与非遗行业人才需求相对接、与岗位需求相对接、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推进了产业文化进教育、非遗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而形成独特的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使非遗传承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三)恪守德艺传承,弘扬工匠精神
在非遗美育教学过程中,学院非遗教师团队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在教学过程中厚植工匠文化,让工匠精神深深镌刻在学生的心里,激励和感染每位学生奋发图强、刻苦学艺。教师把艺术从“技”提升到“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技能,更是对自己身心的磨砺与修炼。
(四)传承核心技艺,赋能非遗创新
如果说德艺是灵魂,那么技艺就是骨架和血肉。非遗美育离不开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代风尚,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能是传承人才的就业之本、安身之基、发展之根。学院引入传统手工艺汴绣美育课程后,借助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新视角,结合新媒体、大数据等数字化平台的技术优势,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多种存储方式和传播方式进行系统创新,在建档、传承、传播、研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非遗创新实践,赋能汴绣创新。
四、探索与展望
近年来,开放、丰富的校园非遗美育平台给师生带来了更多的自我学习和全面成长的良机。学院选派学生参加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证融通”邀请赛中华传统刺绣技艺赛项,共有4位同学获奖,占全国总获奖人数的四分之一;学院选派学生参加2019年河南省手工刺绣技艺职工技能竞赛,索晓东同学获第二名、徐宛宛同学获第四名,均被授予“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由学院学生设计制作的原创汴绣作品《十指春风》《凉山少女》《呦呦鹿鸣》《君子陶陶》等作品,先后获得2018、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作品“广交会”作品大赛一等奖4项;《“城市之上”刺绣文创产品》获得河南省首届“创意河南”艺术设计大赛金奖。
今后,我们将着力打造数字化汴绣——把汴绣技艺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运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等技术,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设计加以运用,让“非遗”复活,借助在线学习等技术来提高汴绣非遗技艺传承的效率。通过打造科学、人文、优化的学生美育评价体系,让传统非遗技艺因子造福未来生活,于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审美品位、人文素养,增强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手工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创新。
【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高职院校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推广策略”(项目编号:2020-JKGHZD-21)、2019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汴绣’为例”(项目编号:ZJA19007)、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大思政格局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YB0487)阶段性成果】
(責编 张德广)
一、活动背景
在现代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传统非遗手工艺迫在眉睫。河南轻工职业学院至今已有58年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办学历史,作为一所具有良好工艺美术传统的高职院校,学院扎根一方水土,对河南范围内的工艺美术行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内容涉及非遗行业概况、人才结构与需求状况、在校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现状等方面。调研结果显示,非遗项目普遍面临传承人高龄化、传承人才链断档等困境。此外,不少大学生受到外来流行文化影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缺乏理解和把握,认为传统非遗手工艺是土气、俗气、落后的代名词。针对这些问题,河南轻工职业学院以河南省教育厅工艺美术专业技能名师工作室为窗口,以国家级非遗“汴绣”技艺传承为着力点,依托中原深厚的非遗地缘优势和“河南省工艺美术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的资源优势,主动搭建开放的校园非遗美育平台,以“用手去思考”的教学理念驱动学院美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以“职业院校非遗活态传承”来强化美育工作的活力,并制订了学院非遗特色美育的三大目标:
第一,健全非遗培养机制,打造非遗特色美育平台。学院组建以汴绣大师领衔,行业大师、能工巧匠与院校名师为一体的教学团队,实现非遗美育与项目实务,院校与企业,教师与行业大师多点交叉融合,推动优势资源互通互利。
第二,研发非遗原创设计,助推产学成果转化。学院发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研发力量及教科研优势,以当代设计理念转化工艺美术非遗资源的传统文化样式,使非遗汴绣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
第三,挖掘非遗美育价值,引导学生在传承非遗技艺过程中感知生活之美、文化之美。教师践行寓教于乐的原则,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增强其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实施路径
自2016年起,河南轻工职业学院以校园美育改革为抓手,探索“非遗汴绣促美育”的有效途径,具体改革创新举措如下。
(一)探索产教共享培养机制
学院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开封汴绣厂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完善适合工艺美术非遗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的“现代师徒制”产教共享培养模式,将工艺美术大师的绝技绝活引入学院美育教学内容。学院按照汴绣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流程中各岗位能力要求,制订美育培养目标,落实非遗美育课程内容与项目实务,院校与企业,教师与行业大师,理论与实践实现多点交叉融合,全力推进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二)促使校内校外师资跨界融合
教师是校园非遗传承美育的决定性因素,学生非遗技艺的掌握水平取决于传承人、民间大师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拥有一支技艺精湛、师德师风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传承水准的重要保证。针对传统汴绣非遗美育工作的特殊性,合理的教师结构应由职教名师、行业大师、企业技术人员、双师型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组成。河南轻工职业学院为保障非遗美育师资配置合理,着手打造混合式师资团队,学院与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开封汴绣厂合作,共同选聘刺绣工艺美术大师,组建“名师+大师+行业专家”的优质教学团队。学院定期聘请既有高水平的刺绣技艺,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汴绣大师、行业领军人物对专业教师进行非遗手工艺技能培训;组织喜爱刺绣工艺,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教师,利用节假日、周末到传统手工艺聚集地实地调研,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从高校、行业、企业聘请理论水平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艺术家、设计师担任兼职教师,参与非遗美育课程教学环节。学院通过以上举措,力争打造高水准、技艺精湛的美育教学师资,保障校园非遗特色美育的传承质量。
(三)搭建德技互融传承平台
在校大学生是非遗美育传承的主体和实践者,其学习效果及态度会对非遗美育工作产生极大影响。首先,学院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非遗项目宣讲、传统技艺专题文化讲座、组织参观非遗展览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针对在校大学生举办手工艺术大赛和非遗项目展演活动,吸引对此感兴趣的学生,着力培养非遗新生力量。再次,学院以河南省教育厅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孙蕊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系统打造汴绣非遗传统工艺教学环境,拓宽学生参与汴绣实践、增强职业能力的渠道。非遗美育要求学生具有多元素养,而爱岗敬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及人文精神,都是美育内容的核心体现。学院的非遗美育工作尤其关注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社会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素养的培育,具体提出“养正、修能、行践、拓新”的非遗美育课程目标,通过“养正”提升学生的视野,通过“修能”提升学生的非遗技艺和文化传承能力,通过“行践”使学生潜心磨砺工匠精神,通过“拓新”培养学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推动“双创”引领实践创新
学院从课程创新、应用创新双向发力,促进河南优秀传统手工艺非遗可再生传承,大力弘扬河南特色传统文化。
1.课程创新。学院的非遗美育课程将传统技艺学习分为“赏、鉴、做、悟”四个部分:通过“赏”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审美力,通过“鉴”培养学生的工艺观,通过“做”锻炼学生手眼结合的专注力,通过“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敬业意识、工匠精神。同时,学院导入“赛评、展评、市场评、课程评”等美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学院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展示比赛“以赛代评”,利用展厅及在线平台展览“以展代评”,鼓励学生创作汴绣文创產品并落地进行“市场评价”,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非遗学习兴趣。 2.应用创新。学院利用教科研及技术研发优势,合力打造“新汴绣”,创新汴绣针法,创新工艺美术品材料、外观、结构,创新汴绣装裱方式,将汴绣与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提炼汴绣设计符号,实现汴绣手工艺的文化传承应用创新,让“非遗”重现活力。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接触和学习“汴绣”传统非遗文化,创作与非遗元素相结合的设计作品,令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得到升华。
三、美育成效
自从开展以“非遗汴绣促美育,十指春风绣丹青”为主题的美育活动以来,学院拓宽了高校美育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强化职业素养,践行文化自信
学院以非遗传承为载体,将美育融于非遗教育全过程,使学生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实现有机结合,成为“完整的人”。学院将非遗美育目标中所包含的审美意识、职业素养、价值判断、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创新动力等内容,在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的教学组织得以实施,达到非遗美育“养正、修能、行践、拓新”的教育目标。
(二)推进校企合作,共享研发成果
在非遗美育教学过程中,学院打破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现状,构建了校企合作共建非遗传承育人模式,搭建了产教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人才共用,使非遗美育课程培养目标与非遗行业人才需求相对接、与岗位需求相对接、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推进了产业文化进教育、非遗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而形成独特的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使非遗传承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三)恪守德艺传承,弘扬工匠精神
在非遗美育教学过程中,学院非遗教师团队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在教学过程中厚植工匠文化,让工匠精神深深镌刻在学生的心里,激励和感染每位学生奋发图强、刻苦学艺。教师把艺术从“技”提升到“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技能,更是对自己身心的磨砺与修炼。
(四)传承核心技艺,赋能非遗创新
如果说德艺是灵魂,那么技艺就是骨架和血肉。非遗美育离不开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代风尚,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能是传承人才的就业之本、安身之基、发展之根。学院引入传统手工艺汴绣美育课程后,借助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新视角,结合新媒体、大数据等数字化平台的技术优势,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多种存储方式和传播方式进行系统创新,在建档、传承、传播、研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非遗创新实践,赋能汴绣创新。
四、探索与展望
近年来,开放、丰富的校园非遗美育平台给师生带来了更多的自我学习和全面成长的良机。学院选派学生参加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证融通”邀请赛中华传统刺绣技艺赛项,共有4位同学获奖,占全国总获奖人数的四分之一;学院选派学生参加2019年河南省手工刺绣技艺职工技能竞赛,索晓东同学获第二名、徐宛宛同学获第四名,均被授予“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由学院学生设计制作的原创汴绣作品《十指春风》《凉山少女》《呦呦鹿鸣》《君子陶陶》等作品,先后获得2018、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作品“广交会”作品大赛一等奖4项;《“城市之上”刺绣文创产品》获得河南省首届“创意河南”艺术设计大赛金奖。
今后,我们将着力打造数字化汴绣——把汴绣技艺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运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等技术,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设计加以运用,让“非遗”复活,借助在线学习等技术来提高汴绣非遗技艺传承的效率。通过打造科学、人文、优化的学生美育评价体系,让传统非遗技艺因子造福未来生活,于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审美品位、人文素养,增强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手工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创新。
【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高职院校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推广策略”(项目编号:2020-JKGHZD-21)、2019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汴绣’为例”(项目编号:ZJA19007)、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大思政格局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YB0487)阶段性成果】
(責编 张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