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次,路过旧城时走在路旁的林荫大道上,不知怎的脑海中浮现出儿时在这边生活时老屋的模样。于是忍不住视线往路边一移,这才惊讶地发现,几辆挖掘机和吊车在这边忙碌地工作着,而旧城土地上原来那片古色古香的的小桥流水人家已被夷为平地,废墟一片,破败不堪。
我忍不住走上前。
围着这片老城区旧城的围墙还没有全部被拆毁,所以站在墙边,透过上面手指宽的缝隙,可以望见其中的一切。高耸的吊车像一台指南针失去了磁场,不停地转动,我听到挖掘机将废墟中的砖块运到车上所碰撞的嘈杂声,扬起的黄色尘土像在影视剧里看到过的古时战场上弥漫的硝烟,脸上被泥土染脏的工人似久经沙场的战士在收拾胜利的战场。钢筋、砖块交错纵横,残垣断壁上千疮百孔,寒碜地裸露在地表之上。
旧城,旧尘。
于是我突然想起来埋藏在这片旧城尘埃之下的美好回忆。
记得小时候,我总喜欢在晚饭后与母亲沿着潺潺的流水一同漫步在这月色如霜华的江南小巷。那时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遮挡,夜幕因此显得很是邈远。月光如流水一般飞泻而下,温柔又缱绻,那时我的手很小,所以母亲的手对我来说显得又温暖又有安定的力量。在月夜中,我们会大手牵着小手,走在青石板路上,我偶尔在翘起的青石板上跳跳,稍显顽皮,但母亲总是温柔笑着,纵容我儿时的玩闹。我很喜欢这一条小路,虽然男孩子小时候大多喜欢热闹,可幽静的江南小巷似乎有其独特的魔力吸引我。路边近处的路灯似乎被蜘蛛网所查封因此显得昏暗而幽黄,但却照亮了每家每户前的台阶。
所居住的小城不大,但因着浙东名邑的身份,有着不少吸引人的地方。小巷就是在小城中心一个可以寻得宁静的去处。道路的右侧流淌着涓涓细流,细流上有几块高耸的石头,经过时间的冲刷、打磨,变得圆润而光滑。白天的时候来,在小巷玩会忍不住蹲在那几块路边的石头上玩水,到了晚上母親陪伴在身旁我便乖巧了几分。就那样在月光的照耀下,闻水声潺潺,便足够满足,何况月下水面上倒映着我和母亲亲密的身影,这样很是动人的景象就可以让年幼的我激动不已。小巷中的屋舍不算密集但也不少,但是每家每户的间距中总有一丛青葱的灌木丛作为最好的隔离带划分各家各户的区间。那时候空气真的很好,我总可以在灌木丛上见到尾部提着灯笼的萤火虫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如今想想,当时没有现在这般城市的喧嚣,真的就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饱含着丰富的静谧与美好。
散步的重点是小巷较深处的老台门。据说以前是某个有钱老爷的屋舍,后来随着历史时间的变迁,房屋倒了,就剩大门还在。母亲说老台门盛满了她儿时的回忆,小时候外婆做饭,在吃饭前的空档,她就会来老台门这里晃晃,或是坐在台门上和门口卖菜的老奶奶唠家常——后来,这里也承载了母亲与我的美好瞬间。
为了不打破小巷幽静的环境,母亲和我会小心地推开老台门,那时我也很虔诚,会更加握紧母亲的手,随着老台门被缓缓打开,那个瞬间仿佛是推开了某段历史。而那种意境也很像顾城描述的那样:“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那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因为房屋倒塌的院子因为没有人居住的关系所以显得很空旷,但是院子中央高大的皂荚树下还放着年代已久的竹椅。母亲说从她有记忆起,这把竹椅就在那里,当时他们在这边围绕着竹椅做了很多游戏。母亲也经常与邻居孩子一同在树下看连环画,就像三毛诗中写的那样:“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母亲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脸上的笑容总是很满足,之后每一次结尾的感慨都让我觉得更加开心 :“后来再见那个玩伴,竟然成了工作上的同事,你说缘分多妙。”
“砰——”挖土机不断工作的声音终是将陷入回忆思绪中的我拉回了现实,我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突然有一丝揪疼。只属于母亲那个时代的浪漫实在是太美好了,童年的回忆也太珍贵了。虽然在旧城消失之前我可能短暂地体验到,但这种滋味如水蒸气一般转眼间就灰飞烟灭。林荫大道左侧的小巷正因为城市规划新布局被拆毁,而右侧空旷的土地上也正翻盖起高耸的写字楼,原来的小巷变成了灯红酒绿的商业街,繁华的尽头充斥着嘈杂。
一半被毁灭,一半正诞生。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身边被不断提及的木心老先生的感慨原来不是因为众人随波逐流地装文艺,而是大家都长大之后真心实意地感叹。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记得当年儿童时,大伙打打闹闹,说一出,唱一出。清晨踩石板路,小巷月夜深藏人,卖蔬菜的小店半闭店门。从前的旧城变很静,巷,城,月色迷人,一心只够装一座城。
旧尘,旧城。
指导老师:张晗
我忍不住走上前。
围着这片老城区旧城的围墙还没有全部被拆毁,所以站在墙边,透过上面手指宽的缝隙,可以望见其中的一切。高耸的吊车像一台指南针失去了磁场,不停地转动,我听到挖掘机将废墟中的砖块运到车上所碰撞的嘈杂声,扬起的黄色尘土像在影视剧里看到过的古时战场上弥漫的硝烟,脸上被泥土染脏的工人似久经沙场的战士在收拾胜利的战场。钢筋、砖块交错纵横,残垣断壁上千疮百孔,寒碜地裸露在地表之上。
旧城,旧尘。
于是我突然想起来埋藏在这片旧城尘埃之下的美好回忆。
记得小时候,我总喜欢在晚饭后与母亲沿着潺潺的流水一同漫步在这月色如霜华的江南小巷。那时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遮挡,夜幕因此显得很是邈远。月光如流水一般飞泻而下,温柔又缱绻,那时我的手很小,所以母亲的手对我来说显得又温暖又有安定的力量。在月夜中,我们会大手牵着小手,走在青石板路上,我偶尔在翘起的青石板上跳跳,稍显顽皮,但母亲总是温柔笑着,纵容我儿时的玩闹。我很喜欢这一条小路,虽然男孩子小时候大多喜欢热闹,可幽静的江南小巷似乎有其独特的魔力吸引我。路边近处的路灯似乎被蜘蛛网所查封因此显得昏暗而幽黄,但却照亮了每家每户前的台阶。
所居住的小城不大,但因着浙东名邑的身份,有着不少吸引人的地方。小巷就是在小城中心一个可以寻得宁静的去处。道路的右侧流淌着涓涓细流,细流上有几块高耸的石头,经过时间的冲刷、打磨,变得圆润而光滑。白天的时候来,在小巷玩会忍不住蹲在那几块路边的石头上玩水,到了晚上母親陪伴在身旁我便乖巧了几分。就那样在月光的照耀下,闻水声潺潺,便足够满足,何况月下水面上倒映着我和母亲亲密的身影,这样很是动人的景象就可以让年幼的我激动不已。小巷中的屋舍不算密集但也不少,但是每家每户的间距中总有一丛青葱的灌木丛作为最好的隔离带划分各家各户的区间。那时候空气真的很好,我总可以在灌木丛上见到尾部提着灯笼的萤火虫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如今想想,当时没有现在这般城市的喧嚣,真的就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饱含着丰富的静谧与美好。
散步的重点是小巷较深处的老台门。据说以前是某个有钱老爷的屋舍,后来随着历史时间的变迁,房屋倒了,就剩大门还在。母亲说老台门盛满了她儿时的回忆,小时候外婆做饭,在吃饭前的空档,她就会来老台门这里晃晃,或是坐在台门上和门口卖菜的老奶奶唠家常——后来,这里也承载了母亲与我的美好瞬间。
为了不打破小巷幽静的环境,母亲和我会小心地推开老台门,那时我也很虔诚,会更加握紧母亲的手,随着老台门被缓缓打开,那个瞬间仿佛是推开了某段历史。而那种意境也很像顾城描述的那样:“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那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因为房屋倒塌的院子因为没有人居住的关系所以显得很空旷,但是院子中央高大的皂荚树下还放着年代已久的竹椅。母亲说从她有记忆起,这把竹椅就在那里,当时他们在这边围绕着竹椅做了很多游戏。母亲也经常与邻居孩子一同在树下看连环画,就像三毛诗中写的那样:“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母亲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脸上的笑容总是很满足,之后每一次结尾的感慨都让我觉得更加开心 :“后来再见那个玩伴,竟然成了工作上的同事,你说缘分多妙。”
“砰——”挖土机不断工作的声音终是将陷入回忆思绪中的我拉回了现实,我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突然有一丝揪疼。只属于母亲那个时代的浪漫实在是太美好了,童年的回忆也太珍贵了。虽然在旧城消失之前我可能短暂地体验到,但这种滋味如水蒸气一般转眼间就灰飞烟灭。林荫大道左侧的小巷正因为城市规划新布局被拆毁,而右侧空旷的土地上也正翻盖起高耸的写字楼,原来的小巷变成了灯红酒绿的商业街,繁华的尽头充斥着嘈杂。
一半被毁灭,一半正诞生。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身边被不断提及的木心老先生的感慨原来不是因为众人随波逐流地装文艺,而是大家都长大之后真心实意地感叹。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记得当年儿童时,大伙打打闹闹,说一出,唱一出。清晨踩石板路,小巷月夜深藏人,卖蔬菜的小店半闭店门。从前的旧城变很静,巷,城,月色迷人,一心只够装一座城。
旧尘,旧城。
指导老师: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