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史记》开始,中国正史中关于人物的本纪、列传差不多占十之七。中国自古便有“天人合一”的信仰,重人的历史传统可谓深远。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作为“人”的最本质的一些特性,虽经千年万年,但都相差不多。所以,在历史的研究中或学习中对人物的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以人为切入点贯穿历史,会显得更加生动与深刻。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物;传记
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一书中对人物传作了重要的介绍:“自从太史公作《史记》,以本纪、列传为主要部分,差不多占全书的十分之七,而本纪、列传又以人为主。以后两千余年,历代所谓正史,皆踵其列。”仔细思来,还真是正史以人为主,重人的传统实在深远。
一开始,人们就很容易对人物传记产生兴趣,以人物为出发点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是很好的途径。人类历史久远,而人之本性,作为“人”最本质的一些东西却是一样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不管人类学也好,心理学也好,都是对人的特别关注。中国自古便有“天人合一”的信仰,将人的地位与天比肩,视人为宇宙的中心。人的因素无处不在,不可忽视人的特性。
“中国人‘回头看’的性质很强,常以过去经验作为个人行为的标准。所以,史部的书特别多。”历史书由人书写、历史由人构成、人是主观的动物,这是绝对的事实。于是,历史也好,历史书也好,都必然会带有主观的因素,唯使作史者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本着相对客观的精神。这也许是人类能做的极致吧。梁先生也发出这样的感慨——“忠实一语,说起来似易,做起来实难。因为凡人都不免有他的主观;这种主见,蟠踞意识中甚深,不知不觉便发动起来。”
梁先生将人的专史大概分为五种形式:列传、年谱、专传、合传、人表。人的专史以专传为最重要。历史之所以演成,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人物由环境产生,一种是人类的自由意志创造环境。
总结人物专传的写法和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是——大事看环境、社会、风俗、时代;小事看性格、家世、地方、嗜好、平常的言语行动,乃至小端末节,概不放松。然而,最要紧的是看历史人物为什么有那种力量。我们说研究人并非是单纯的人的生物学,而是分析他千丝万缕的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关系;我们讲求分析的全面深刻性,便是在现有分析的基础上将旁人不曾发现的原因发掘出来,并作出分析。具体的人具体分析,说来如此,可真正付诸实践需要下大工夫。
“凡一种学问,其未成立伪科学以前,范围一定很广,和旁的学问分不清;初成科学时,一定想兼并旁的学问。因为学问总有相互关系,无论何学皆不能单独成立,所以四方八面都收纳起来。后来旁的学问也渐渐成为科学,各有领土,分野愈分愈细。结果,要想做好一种学问,与其帝国主义,不如门罗主义,缩小领土,在小范围,尽力量,越窄越深。”学科的研究不仅需要博采众长,更需要在吸收的基础上将本学科壮大且强化。
历史研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艰涩无趣的,假使不做哲学史而做哲学家,把深奥的道理杂在平常的事实中……专门人物普通化、专门知识普通化,可以唤起多数读者研究学问的精神,注重历史的概念。
下面是笔者自己对写人物的一些感想。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涯,笔者觉得自己现在也可以算是一个知识人,用切己的感受去思考前贤的心理,不免多了几分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的“士人”。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活动,不可能超出他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以及时代背景等。孟子曰:“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故品评一人物者,必当深查其所生之时、所处之地,相其舞台所凭借,然后其剧技之优劣高下,可得而拟议也。
一、历史背景
我们是社会中的人,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既然生活在庞杂的社会网络中,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人们都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其中的颜色各种各样,那么看我们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就显得很重要了。虽说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控,但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无论是寿命、经历、智力……尤其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是沧海一粟!所以,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一个人的时代背景,对他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有了大致了解的话,我们就会更好地了解这个人,或者也可以说了解了这个人的相关历史背景,也就会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更好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将一个独立的个体变得饱满纵横。尤其是具有时代典型的人物,如开国皇帝、圣贤文士、变革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对象。
二、地域
地理地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正是说明地理优越性的最好说明。近人呈承仕(检斋)曾对《说文》“士,事也”加以限定。他说:“士,古代称男子。事谓耕作也。”……在此,士与中国农耕文化又联系了起来,毕竟原始的人们离不开农业。这是中国人性格之土壤,发展必离不开其根。所以,士也如农夫耕田一样要出来为社会做事的。
当然,笔者在这里不是单纯地在讲地理知识,而是要分析“一方水土”。即什么样的地质、水土、气候能培养出什么样性格的人。例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常年干旱、地质不利于交流,常常造成旱灾贫困,干燥的气候也使得这里的人容易焦急上火,但同时也具有黄土般敦厚的习性……
三、家庭
家庭,看似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可家庭因素却包含了太多,它对人一生的影响都很重要。当接触了弗洛伊德理论后,对一个人童年的研究便很重视了。如父母的出身、经济水平、人际交往水平、知识水平、培养方式等都需要细细分析。人的童年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也是关键的,在这一形成时期的因素会影响到以后的很多抉择。
四、文化教育与素养
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不可能超出他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以“士”为例,中国社会的“士”主要是指知识分子,尤其是学习儒家文化的人,了解儒学的内容便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尤其是士人。下面,笔者就将儒学的一点脉络作一简要的说明。 华夏文明萌芽于黄河流域,开中华“以农为本”之历史,而周朝最甚。中国人思想文化体系至周已成熟,而几千年的历史也围绕其发展变化。三代以来所谓王官之学的礼乐传统一直是在因革损益中演进的,孔子的个人之善于融合新旧终成一代集大成者。
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已努力给它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自己个体的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集体主义的深厚关怀。他的弟子曾参便曾发扬师教,对“士志于道”的精神从正面加以阐释。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人的经济理论,完全如他的政治理论,同样也根据人生理想为出发点,归宿到人类内心之实际要求上。《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一个一个的理论观点就像魔咒一样指引着人们的一言一行。
儒学对中国士人的最大的影响在哪里呢?他们注重的不是自己的来世,而是现世的建功立业,这是近乎宗教信仰的精神。所以,我们的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
都说中国人是很现实的人,“识时务者为俊杰”、“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随着利益关系的改变,朋友和敌人是可以转化的。中国古字“朋”即与钱有关,可谓概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利益之说似乎有点功利,但笔者认为他的道理之在正好证明了关系网的主体是人,是由人组成了家庭、社会,是由人来做各种事,包括最远古的思想,最神圣的法令都是由人制定的。
人类代代繁衍,寿命却是有限的。从幼小到老成,代代总归是相似的,似有一种循环轮回之感。中国人的理想在人间而不是在天堂,故大多都会在有生之年尽己所能来实现自己的今生之理想,然终老遗恨事,却使自己的理想抱负不得完成。所幸子嗣血脉的延续,将短生命融入于长生命,家族传袭,只可惜并不是每一个贤者都“生子当如孙仲谋”。所以,中国人更看重在现世的一切,都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可以完成自己所有的夙愿。这样,很多人在年迈之后依然会不懈奋斗以做到此生无憾。
当然人的研究还有很多因素,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理解,希望能给同行带来些许帮助。
总之,人在历史中非常重要,人物研究在历史学研究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传授别人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将此种方法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4.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物;传记
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一书中对人物传作了重要的介绍:“自从太史公作《史记》,以本纪、列传为主要部分,差不多占全书的十分之七,而本纪、列传又以人为主。以后两千余年,历代所谓正史,皆踵其列。”仔细思来,还真是正史以人为主,重人的传统实在深远。
一开始,人们就很容易对人物传记产生兴趣,以人物为出发点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是很好的途径。人类历史久远,而人之本性,作为“人”最本质的一些东西却是一样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不管人类学也好,心理学也好,都是对人的特别关注。中国自古便有“天人合一”的信仰,将人的地位与天比肩,视人为宇宙的中心。人的因素无处不在,不可忽视人的特性。
“中国人‘回头看’的性质很强,常以过去经验作为个人行为的标准。所以,史部的书特别多。”历史书由人书写、历史由人构成、人是主观的动物,这是绝对的事实。于是,历史也好,历史书也好,都必然会带有主观的因素,唯使作史者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本着相对客观的精神。这也许是人类能做的极致吧。梁先生也发出这样的感慨——“忠实一语,说起来似易,做起来实难。因为凡人都不免有他的主观;这种主见,蟠踞意识中甚深,不知不觉便发动起来。”
梁先生将人的专史大概分为五种形式:列传、年谱、专传、合传、人表。人的专史以专传为最重要。历史之所以演成,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人物由环境产生,一种是人类的自由意志创造环境。
总结人物专传的写法和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是——大事看环境、社会、风俗、时代;小事看性格、家世、地方、嗜好、平常的言语行动,乃至小端末节,概不放松。然而,最要紧的是看历史人物为什么有那种力量。我们说研究人并非是单纯的人的生物学,而是分析他千丝万缕的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关系;我们讲求分析的全面深刻性,便是在现有分析的基础上将旁人不曾发现的原因发掘出来,并作出分析。具体的人具体分析,说来如此,可真正付诸实践需要下大工夫。
“凡一种学问,其未成立伪科学以前,范围一定很广,和旁的学问分不清;初成科学时,一定想兼并旁的学问。因为学问总有相互关系,无论何学皆不能单独成立,所以四方八面都收纳起来。后来旁的学问也渐渐成为科学,各有领土,分野愈分愈细。结果,要想做好一种学问,与其帝国主义,不如门罗主义,缩小领土,在小范围,尽力量,越窄越深。”学科的研究不仅需要博采众长,更需要在吸收的基础上将本学科壮大且强化。
历史研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艰涩无趣的,假使不做哲学史而做哲学家,把深奥的道理杂在平常的事实中……专门人物普通化、专门知识普通化,可以唤起多数读者研究学问的精神,注重历史的概念。
下面是笔者自己对写人物的一些感想。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涯,笔者觉得自己现在也可以算是一个知识人,用切己的感受去思考前贤的心理,不免多了几分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的“士人”。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活动,不可能超出他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以及时代背景等。孟子曰:“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故品评一人物者,必当深查其所生之时、所处之地,相其舞台所凭借,然后其剧技之优劣高下,可得而拟议也。
一、历史背景
我们是社会中的人,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既然生活在庞杂的社会网络中,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人们都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其中的颜色各种各样,那么看我们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就显得很重要了。虽说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控,但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无论是寿命、经历、智力……尤其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是沧海一粟!所以,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一个人的时代背景,对他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有了大致了解的话,我们就会更好地了解这个人,或者也可以说了解了这个人的相关历史背景,也就会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更好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将一个独立的个体变得饱满纵横。尤其是具有时代典型的人物,如开国皇帝、圣贤文士、变革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对象。
二、地域
地理地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正是说明地理优越性的最好说明。近人呈承仕(检斋)曾对《说文》“士,事也”加以限定。他说:“士,古代称男子。事谓耕作也。”……在此,士与中国农耕文化又联系了起来,毕竟原始的人们离不开农业。这是中国人性格之土壤,发展必离不开其根。所以,士也如农夫耕田一样要出来为社会做事的。
当然,笔者在这里不是单纯地在讲地理知识,而是要分析“一方水土”。即什么样的地质、水土、气候能培养出什么样性格的人。例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常年干旱、地质不利于交流,常常造成旱灾贫困,干燥的气候也使得这里的人容易焦急上火,但同时也具有黄土般敦厚的习性……
三、家庭
家庭,看似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可家庭因素却包含了太多,它对人一生的影响都很重要。当接触了弗洛伊德理论后,对一个人童年的研究便很重视了。如父母的出身、经济水平、人际交往水平、知识水平、培养方式等都需要细细分析。人的童年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也是关键的,在这一形成时期的因素会影响到以后的很多抉择。
四、文化教育与素养
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不可能超出他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以“士”为例,中国社会的“士”主要是指知识分子,尤其是学习儒家文化的人,了解儒学的内容便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尤其是士人。下面,笔者就将儒学的一点脉络作一简要的说明。 华夏文明萌芽于黄河流域,开中华“以农为本”之历史,而周朝最甚。中国人思想文化体系至周已成熟,而几千年的历史也围绕其发展变化。三代以来所谓王官之学的礼乐传统一直是在因革损益中演进的,孔子的个人之善于融合新旧终成一代集大成者。
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已努力给它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自己个体的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集体主义的深厚关怀。他的弟子曾参便曾发扬师教,对“士志于道”的精神从正面加以阐释。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人的经济理论,完全如他的政治理论,同样也根据人生理想为出发点,归宿到人类内心之实际要求上。《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一个一个的理论观点就像魔咒一样指引着人们的一言一行。
儒学对中国士人的最大的影响在哪里呢?他们注重的不是自己的来世,而是现世的建功立业,这是近乎宗教信仰的精神。所以,我们的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
都说中国人是很现实的人,“识时务者为俊杰”、“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随着利益关系的改变,朋友和敌人是可以转化的。中国古字“朋”即与钱有关,可谓概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利益之说似乎有点功利,但笔者认为他的道理之在正好证明了关系网的主体是人,是由人组成了家庭、社会,是由人来做各种事,包括最远古的思想,最神圣的法令都是由人制定的。
人类代代繁衍,寿命却是有限的。从幼小到老成,代代总归是相似的,似有一种循环轮回之感。中国人的理想在人间而不是在天堂,故大多都会在有生之年尽己所能来实现自己的今生之理想,然终老遗恨事,却使自己的理想抱负不得完成。所幸子嗣血脉的延续,将短生命融入于长生命,家族传袭,只可惜并不是每一个贤者都“生子当如孙仲谋”。所以,中国人更看重在现世的一切,都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可以完成自己所有的夙愿。这样,很多人在年迈之后依然会不懈奋斗以做到此生无憾。
当然人的研究还有很多因素,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理解,希望能给同行带来些许帮助。
总之,人在历史中非常重要,人物研究在历史学研究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传授别人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将此种方法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4.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