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尽处,不见长安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开元寺的钟声敲响时,李承乾对长安的思念便如春草般疯长,渐行渐远还生。黔州的风吹痛了眼睛,他又一次望向西北,目光尽头是长安的方向。
  他曾是大唐最尊贵的太子,如今不过一身布衣,一介庶人,一缕薄命。他无数次想过,权势多么可怖,让兄弟反目、手足相残,让他沦落至斯。天边隐隐黎明的光映着红日如血,仿佛又回到武德九年那个嗜血的黎明,一支羽箭划破玄武门上空。
  那年他七岁,身为大唐长孙,李世民的长子,既有乐游原上策马骑射的孩子气,也有在诸多幼弟小妹面前独当一面的果敢骄傲,可一切都在那个清晨走向不同的命运。
  那天父亲和母亲很早便离开王府,平日里端庄有礼的府中人连握着他的手都在忍不住颤抖,高高的院墙将厮杀呐喊和兵戈相击声尽数隔在外面,可他还是依稀猜到了什么。那日,他们从清晓微光等到暮色四合,父亲一身风尘仆仆而来,母亲将他拥入怀里,柔声唤了一声承乾。
  府中人都松了口气,感极而泣,弟弟妹妹像平日一样缠着父母撒娇,可他不是孩子了。昏黄的暮色里,仿佛还能嗅到可怕的血腥气。那时他躲在檐下,听他们说大伯和四叔都不在了,那些总和自己混在一块玩的弟弟们也不在了,还听说父亲很快就是太子了,将来还会成为大唐天子。那时他还不懂“太子”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只是一个人站在风里冷得发抖。
  是年李渊禅位于次子李世民,李承乾被立为太子。他本是个聪敏的孩子,尽得父母的喜爱和先生的夸奖,不到十二岁便随父皇听讼,被无数期望目光注视的他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可上天总不会让人事事顺遂。年岁稍长,正是少年时的他竟突然得了腿疾,连行走都多有不便,他心有不甘,硬是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来。太子身份给他的束缚实在太过沉重,过分的严苛让他不能像弟弟妹妹一样在父母膝下承欢,不能像寻常儿郎一样鲜衣怒马,他时时刻刻被提醒着这身份的尊贵,却也日复一日地感到无以复加的疲累。
  后来,母亲的离世带走了这宫城留给他的最后温情,常年被压抑的少年心性终于一点点显露出来。他在声色犬马里放纵,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骨子里的任性让他像个孩子,一颗心却早已被这个太子之位打磨得面目全非。
  从东宫之主到一国之君,这条路到底有多漫长多艰难?
  他放纵着自己的心性,却忘记曾经躲在他身后的四弟李泰,早已是能够与他比肩而立的少年。听说他主持编著《括地志》,在府邸设置文学馆广招学士,听说父皇不舍他去封地,特许他住进武德殿。父皇偏爱四弟的才学,常与他四处游幸。
  那夜从长梦里惊醒,他仿佛又嗅到那日王府中的血腥味道,玄武门的噩梦如一柄利剑高悬头上。若换作四弟,是否会让悲剧重来?他不敢再想下去,他真是恨透了这个太子之位,让人泯灭亲情,一生只为权势而争。
  或许只有在策马奔驰不知疲倦的时候,他才能放松脑中那根紧绷的弦,忘记自己尊贵而讽刺的身份,做回李承乾。东宫里他骑胡马着胡衣与胡人戏耍玩闹,甚至狂言道:“一朝有天下,解发为突厥。”他愿做草原上的将军奔波杀敌,纵马扬鞭便可建功立业,而非身心俱疲的大唐太子,被这身为储君而背负的厚望折磨到发狂。
  恰在此时,那名叫称心的乐人来到他面前,以男子的善解人意宽慰他那颗久落尘埃的心,也为他的今后埋下祸根。
  这件事还是被天子知道了,李世民大怒之下处死了那名乐人,想太子从此改过自新,好好做个明理识大体的储君,不想却适得其反。悲痛之中的李承乾为那人树冢立碑,日夜命宫人垂泪祭拜,对父皇的不满也更深了一层。
  太子的行为越来越荒唐,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劝说废黜太子改立李泰的谏书如雪片般飞来。李世民还是不愿放弃这个寄予太多厚望的长子,命朝中最有威信的魏征为太子少师,想要平息议论。可那时魏征已重病缠身,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留给李承乾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断了。
  直到贞观十七年,齐王李佑反于齐州,听闻此事的李承乾一句轻狂的玩笑话,将他从东宫这处是非之地逼上了谋反的绝路,他到底是天真,被所谓的东宫勇士告发,去同父皇当面对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这个太子早已惹得群臣不满、父皇失望,说的人太多,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不配那个位子了。
  那日,被世人仰望的君王落下泪来,他愤怒痛心,亦觉得悲哀,因为眼前跪着的这个罪人曾是他寄予厚望的长子。那日,李承乾怔怔地看着王座之上的人欲言又止。他是谁呢,沙场上的将军,从谏如流的明君,还是那个曾隔着铠甲抱起自己的父亲?只是一夕之间,英明神武的天可汗竟苍老如斯。
  那次参与谋反的人尽数伏诛,太子李承乾贬为庶人,放逐黔州。轻飘飘的一纸制书写好了他最后的结局。这世上多少人败给了权谋,18年的太子之路,他走得实在辛苦。
  沉重的车轮缓缓碾过青石路,四月天尚寒,风吹打着他单薄的衣衫,却让人更加清醒。听说四弟并未如愿,被流放均州后一夜之间白了发,听说太子之位传给了自己年少的九弟,朝臣们说他文雅孝顺,真正像个太子的模样。
  只是这些也只是听说,永远与他一介庶人无关了。只是在每次听到钟声从不远处的开元寺传来,他还是会忍不住落下泪来,想念长安城的晨钟暮鼓,想念王府中不识人间忧患的岁月,想念那时父亲得胜归来将他抱在怀中,身侧的母亲便温柔地笑着,一声声唤他承乾。
  回不去了,武德九年之前的长安,七岁那年的李承乾。他背负了太多承受了太多,到头来却恍然,荒唐任性的太子也不过是个渴望温情的孩子。
  一年之后,报丧的人从黔州而来,说废太子抑郁而终,死在黔州。临终前仍道:“吾之身于黔州,魂必之于长安。”
  他还是让父亲失望了。从此只得一座坟茔,向西北而望。
  王座之上鬓发苍白的帝王听着听着,便悲恸得泪流满面,他的儿子至死也不过27岁啊,是这太子之位害死了他,是自己亲手将他推向深渊。那日,李世民下旨为其罢朝,以国公之礼葬之。
  尘埃落定,九九归一。
  直到长安城风霜雨雪又是数十年后,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在玄宗朝中为官,上疏请求将祖父归葬昭陵之阙。玄宗将李承乾追封为王,许他长眠昭陵。
  终其余生未能再回长安,死后终得成全。
其他文献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初秋时节,如血残阳洒满天边,漫过萧瑟原野,离离荒草在风中飘摇。远处山脚下,炊烟淡淡升起,晚归的乌鸦凄厉鸣叫,盘旋着飞落树梢。  暮色中走来了元朝散曲家白朴,他面容憔悴神形疲惫,一袭粗布衣衫,遮不住瘦弱身躯。停下脚步时,他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轻声吟道:“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
期刊
众编总是担心小恋不合风筝们的胃口,每天上班都是兢兢业业,衣带渐宽人憔悴。然而一看风筝来信立马精神百倍,所以泥萌信不能停啊!  每次看小编们幽默的语言,总忍不住幻想你们的样子:女子若兰般娴雅,男子若竹般俊逸,当然我知道我可能想多了。(BY 君怡莲)  沐九九:我造最后一句话是你不小心写上哒。  愿能以我笨拙之笔,换你们垂首一顾。简单粗暴一点就是:希望你们能给我回信!(BY 冯家镕)  夏芊西:小编与
期刊
本文的男主角,帅得没有叶少明显的戎昱有话说:各位公子姑娘们,谁不查字典就能叫对我名字的,来,举个手。其余的人跟着本宝宝一起念:rong yu!  几缕晚风吹过高地,鼻翼间环绕着烽烟刺鼻的味道,下方喊杀声震天,他看着四野混乱的鏖战,微微摇了摇头。他是受命前来观战的督军,此刻却为将士们无意义的战斗感到无奈与痛惜,他不知道他所向往的海清河晏之世何时能够再现。  彼时他处在盛唐与中唐的交点,藩镇割据初具雏
期刊
如果让古代文艺青年们穿越到现代开微博,小资代言人清照姐姐大概会成为新一代偶像,文坛天皇巨星李白哥哥势必会圈住一大票死忠粉儿,杜牧一定会私信网红求交往,苏大学士调派到偏远地区视察民情一时半会儿连不上网……  Jerome_嗨:杜甫每天到处在各个大V评论里发我是杜子美,我现在只能住草屋,风一吹屋顶都掀翻了,求社会关注。  控五毒de怪猫叔:庄子不爱发微博,倒是孔子每次都140个字发得起劲,老子本来也不
期刊
她生得极美,是那种明艳骄傲的美。民国女子的美多是芙蓉面柳叶眉,如庭中丁香般娇软,带着不堪攀折的柔弱。她却不同,照片里的她剑眉寒目,穿着秀丽洋装,掩不住勃然洒脱的英气。她是众芳林外一株独峭的木棉,有着烈如火炬的花朵,枝叶亭亭,以树的姿态屹立。  吕碧城生在清末书礼之家,父亲吕凤歧曾与张之洞共事,后感怀时局腐败,带着年幼的她辞官归乡。“天然眉目含英气,到处湖山养性灵”,徽州的山水烟霞养出她的秀气灵韵。
期刊
有点小才,有点小财,非典型高富帅  一生胡闹,一世逍遥,日子过得没挑  比起富丽盛唐的光芒万丈,宋朝更显淡静,似满堂皆是蒹葭吟唱与疏墨淡香,沉淀在古朴绢本上,几许风流,几许儒雅。宋祁便生在这样一个朝代。  他朗朗如月,潇洒如风,一袭青衫游离花丛,爱美人,爱美景,爱美酒,可买花载酒汴梁市,可斜倚栏杆歌尽画堂,率性洒脱。  他是宋祁,漫漫一卷宋史,附于兄长宋庠入载,寥寥议论,只得一语:风操不及其兄。浮
期刊
那年初春,正是乍暖还寒时候,病重的朱中楣对儿子李振裕做了最后一番叮嘱后缓缓闭上了双眼。51岁的她在这短短一生中既看过繁花似锦,也有过流离患难,写过缠绵的闺阁句,亦不乏胜过男儿的雄妙词。此时她的嘴角尚挂着一抹笑意,想来也是觉得自己终于能够放下一切,安然而去了吧。  她生于江西南昌,父亲朱议汶为明朝高官。因家境优渥且受家学熏陶,朱中楣自幼便聪颖绝伦,女红之余,常不分昼夜地批读史书及诸家诗集。因她记忆极
期刊
袁昌英烹饪秘诀独家奉送  问,“烹鸭”总共分几步。  答:一、把鸭子捉来;二、用刀将鸭杀死;三、在沸水中去毛……  (此处应该有掌声,噢不,笑声)  醴陵西郊十里,有个地方叫枫树塘骆家坳,在苍翠山坡青葱深草中,长眠着一位民国才女。她是第一位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国女性,是集教育家、作家和翻译家于一身的奇女子,她叫袁昌英。  1894年秋天,袁昌英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袁雪安是位思想开明、儒雅风流的民
期刊
无花,古龙笔下又一个名带“花”字的人物。花满楼的雅,花无缺的冷,胡铁花的义,带花的人都有了花的奇。而无花奇就奇在妙上。妙在何处?当今天下,谁的琴弹得最好?谁的画绘得最好?谁的诗作得令人销魂?谁的菜烧得妙绝天下?这是楚留香与李红袖等人的对话,无花还未出场,就已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而这样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弹得好琴,作得好诗的人,竟是一个方外之人,你说奇不奇、妙不妙?  试想一下这样的画面:烟
期刊
铺开一卷红楼,美人如画,令人目不暇接。若细想她们的容颜,除却黛玉的罥烟眉、含情目,唯有鸳鸯脸颊上几点淡淡的雀斑最不能忘。旁的女子风姿卓绝,亦知那都是极美的,至于美到了何种境界,最终也不能描摹。皓腕凝霜的不止一人,贝齿樱唇的可逾二三,偶一念及,想起的却是不算惹眼的鸳鸯。  她平日穿戴装扮十分寻常,并未因是贾母身边的大丫头而特显出挑。半新的藕色绫袄,青缎掐牙坎肩儿,下面水绿裙子,一身素淡装束,虽无惊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