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不能离开生活实践。要解决学生“无从下手,无话可说”这种普遍流存的作文教学现象,有必要让学生走出紧锁的心灵之窗,关注生活,增加积累;让学生树立信心,去掉阴影,畅乎所言;同时要积极纠正学生错误的作文认识,不断扩大作文取材范围;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其有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
【关键词】高中生 写作能力 生活实践 关系
有人认为,当下高中生作文水平整体能力低下,怕写作文,这与学生的认识面窄,作文评改中缺乏互动性和教师的批语缺鼓动性情感有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大脑中展现出来的形象极少,没有明确的写作主体对象或者对象极其淡化,认识极其肤浅、狭窄。可是当你让他去搞些体育文娱活动时,却表现出极其良好的才华。从这方面来看,并不能说明他不会写的原因,从另一角度说明他缺乏生活体验与积累。教师在评改作文中,如能做到详批,教师投入了极高情感,这种一厢情愿的鼓励性评语也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多少兴趣,依然影响到下次作文的不知从何下手。因此,从教学反思的视角而言,要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作文教学生活实践化之路,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
一、让学生走出紧锁的心灵之窗,关注生活,增加积累
现在的学校大多进行封闭式教学管理,学生生活三点一线,生活圈子极小。没有生活的体验积累哪来的事迹材料。因此,平时写作文拿出来的材料多为陈旧的“贝多芬如何”“牛顿怎样”“居里夫人怎样”,东拉西扯一般,一道材料从小学用到初中,再到高中。根本没有来自身边生活的新鲜材料。遇到“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之类的高考题,不少考生傻了眼,真是不知从何下手,只好“急中生智”式地闭门造车。作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作文教学,加强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作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所以,要真正让学生写得出东西,培养其写作能力,其基本出路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生活,许多写作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作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学习的常态。
学校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投身到社会中,多浏览各类文学杂志,让学生从生活中获感受,从名著经典中感受伟人。这切实的体验充实在学生脑海中,自然在写作练习中迸发出灿烂光辉,并化为文字。
为了增强学生的、生活的感悟,我采取一些方法效果还算不错。如让学生坚持写生活感悟,记录一天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摘录读书笔记,品味伟人事迹与风格;让学生看《共同关注》,注意央视的评论类节目;让学生抄写同类人优秀名篇作文;桌上少些服饰化妆类杂志、体育周刊之类。学生的审美情操关注在如何作文能力方面,再写“人生”方面的话题,自然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了。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写作的体验也是如此。
二、让学生树立信心,去掉阴影,畅乎所言
是谁造成了学生写作范围的变小?是谁压抑了学生的口舌?老师在布置作文时,为了达到不脱离题意,往往有诸多限制。在教师的反复强调中,政治敏感类的问题不能写,社会的阴暗类不能写,思想单纯幼稚不能写,张扬个性类不能写。本来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就明显不足,诸多写作限制破坏了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整体性。教师的提醒有一定道理,然而又造成学生写作的诸多顾虑。
高中生现已不像小学初中那么不知愁,有教师在上完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后,布置学生谈一谈“愁”的作业。结果学生大谈每次考试都发愁,买不到品牌服装愁,考不好怕面对父母老师而愁。而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内心的一些隐私,学生有话却不敢说。这正需要学生树立信心,把埋藏在心里的真情实感,化为文字,才是性情文章。
所以,教师布置作文时应让每位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要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能把心灵之话一吐为快的好作文题。在高一新年入学时,我曾要学生以“我向往的生活”为话题,完成升高中后的第一篇作文,他们一般都能写到1500字以上,即使是表达能力极差的学生也能写到800字以上。因为他刚升上高中,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今后的三年他们将在此为理想生活而努力奋斗。不管他们在初中的作文态度如何,都有一种为此而焕然一新,追梦无悔的心理倾向;同时他们也写了许多有关理想方面的生活感悟类文章,现在站在新的起点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放飞理想愿望,自然情绪蓬勃高昂。
针对一些不愿在作文中剖析心迹的学生,我又鼓励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中不便公开的心迹,也鼓励他们把生活中的困惑以纸条的形式递与老师,说明情况。于是学生们在青春期的烦恼能找到一个疏理人,欣赏影视大片对爱情、灾害、恐怖自然有了情感吐露的对象。
三、纠正学生错误的作文认识,不断扩大作文取材范围
有些学生在老师的作文任务布置之后,诚惶诚恐,都认为就要写下高深莫测的作文了。因此在立意、选材方面只知道从名人名事上取材,却忘了平时所学的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库。大事可取为例,小事同样可作为有力证据。
在一次高三模拟考试中,要求以“找回绿色”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不少学生只知道“草原、森林、环境”是要找的目的,不晓得“校园、社会、精神”也同样要进行绿化,只理解词的表面、意义,而不理解其隐含的喻义。只知道自然界的绿色,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的心灵需要绿的抚慰,心灵的港湾才有栖息地。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充实恰当的内容,一是要想方设法地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体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脑海中保存的平凡普通事例,通过去除外表取其内核同样可在作文中发挥重大作用。二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想象,通过联想想象,发掘出埋在心中的已知矿场。三是要扩大作文的路子,不要把作文圈在平常的一般意义上的每学期几篇作文,更不能一味谋求什么高分作文、滿分作文。学生要把写作文当作生活中的常事来做,没有拖负之累,有利于作文成长的同时,精神境界变得更理性和完美。在高二的一篇《陈情表》,有学生在学习完毕之后试着写一篇抒发心声真情的作文:《李密,尽孝的楷模》《祖母,密儿不会抛弃你》等。看到报纸上某一幼儿园老师为了让学生守纪律而用针筒来刺幼儿的事,我便引导学生联想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其他问题,让学生加以讨论写成作文,学生在有东西可写的同时而实现精神训练。只有学生的精神境界成熟了,才能广泛运用材料,写出情文并茂的东西来。
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其有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一个人见过多少事,有什么想法?如果形成文字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讲个有条理。表达还要根据详略需要决定取舍,有条理还要讲究布局谋篇。叙述的方法和技巧等问题,“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应密切联系,基本的表达能力不行,还是写不出东西的。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高考的作文字数一般在800字以上,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讲这不成问题。学生在写时不考虑布局谋篇,不考虑详略,有的学生开头写了几百字还没有提出观点,让人不易理解,想在文后多加表明时却没了地方,重点不够突出显得头重脚轻,阅卷老师不知其所云。
所以,要解决学生写不出东西之急,应和怎样表达结合起来。学生在有话可说的地方要突出重点,不必顾及什么点题、照应、结构。学生写得多了,表达能力强了,其他技巧自然水到渠成。教师要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勤写心得,勤记日记,把课文的读与课外的练习结合,使得有更多训练表达机会。
有一个好办法,即在每篇课文结束后,让学生写一篇学习心得,以《我读×××的感悟》为题,由作家对某人物的感悟变为自己的感悟,提出新的见解。如:《陈奂生,农民本色又是一个创新者》《十二郎,友谊不会把你推脱》。学生有东西可写,有东西会写,作文的能力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也处处用到作文。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理念来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作文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写作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挖掘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追求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做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生 写作能力 生活实践 关系
有人认为,当下高中生作文水平整体能力低下,怕写作文,这与学生的认识面窄,作文评改中缺乏互动性和教师的批语缺鼓动性情感有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大脑中展现出来的形象极少,没有明确的写作主体对象或者对象极其淡化,认识极其肤浅、狭窄。可是当你让他去搞些体育文娱活动时,却表现出极其良好的才华。从这方面来看,并不能说明他不会写的原因,从另一角度说明他缺乏生活体验与积累。教师在评改作文中,如能做到详批,教师投入了极高情感,这种一厢情愿的鼓励性评语也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多少兴趣,依然影响到下次作文的不知从何下手。因此,从教学反思的视角而言,要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作文教学生活实践化之路,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
一、让学生走出紧锁的心灵之窗,关注生活,增加积累
现在的学校大多进行封闭式教学管理,学生生活三点一线,生活圈子极小。没有生活的体验积累哪来的事迹材料。因此,平时写作文拿出来的材料多为陈旧的“贝多芬如何”“牛顿怎样”“居里夫人怎样”,东拉西扯一般,一道材料从小学用到初中,再到高中。根本没有来自身边生活的新鲜材料。遇到“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之类的高考题,不少考生傻了眼,真是不知从何下手,只好“急中生智”式地闭门造车。作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作文教学,加强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作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所以,要真正让学生写得出东西,培养其写作能力,其基本出路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生活,许多写作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作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学习的常态。
学校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投身到社会中,多浏览各类文学杂志,让学生从生活中获感受,从名著经典中感受伟人。这切实的体验充实在学生脑海中,自然在写作练习中迸发出灿烂光辉,并化为文字。
为了增强学生的、生活的感悟,我采取一些方法效果还算不错。如让学生坚持写生活感悟,记录一天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摘录读书笔记,品味伟人事迹与风格;让学生看《共同关注》,注意央视的评论类节目;让学生抄写同类人优秀名篇作文;桌上少些服饰化妆类杂志、体育周刊之类。学生的审美情操关注在如何作文能力方面,再写“人生”方面的话题,自然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了。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写作的体验也是如此。
二、让学生树立信心,去掉阴影,畅乎所言
是谁造成了学生写作范围的变小?是谁压抑了学生的口舌?老师在布置作文时,为了达到不脱离题意,往往有诸多限制。在教师的反复强调中,政治敏感类的问题不能写,社会的阴暗类不能写,思想单纯幼稚不能写,张扬个性类不能写。本来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就明显不足,诸多写作限制破坏了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整体性。教师的提醒有一定道理,然而又造成学生写作的诸多顾虑。
高中生现已不像小学初中那么不知愁,有教师在上完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后,布置学生谈一谈“愁”的作业。结果学生大谈每次考试都发愁,买不到品牌服装愁,考不好怕面对父母老师而愁。而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内心的一些隐私,学生有话却不敢说。这正需要学生树立信心,把埋藏在心里的真情实感,化为文字,才是性情文章。
所以,教师布置作文时应让每位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要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能把心灵之话一吐为快的好作文题。在高一新年入学时,我曾要学生以“我向往的生活”为话题,完成升高中后的第一篇作文,他们一般都能写到1500字以上,即使是表达能力极差的学生也能写到800字以上。因为他刚升上高中,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今后的三年他们将在此为理想生活而努力奋斗。不管他们在初中的作文态度如何,都有一种为此而焕然一新,追梦无悔的心理倾向;同时他们也写了许多有关理想方面的生活感悟类文章,现在站在新的起点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放飞理想愿望,自然情绪蓬勃高昂。
针对一些不愿在作文中剖析心迹的学生,我又鼓励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中不便公开的心迹,也鼓励他们把生活中的困惑以纸条的形式递与老师,说明情况。于是学生们在青春期的烦恼能找到一个疏理人,欣赏影视大片对爱情、灾害、恐怖自然有了情感吐露的对象。
三、纠正学生错误的作文认识,不断扩大作文取材范围
有些学生在老师的作文任务布置之后,诚惶诚恐,都认为就要写下高深莫测的作文了。因此在立意、选材方面只知道从名人名事上取材,却忘了平时所学的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库。大事可取为例,小事同样可作为有力证据。
在一次高三模拟考试中,要求以“找回绿色”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不少学生只知道“草原、森林、环境”是要找的目的,不晓得“校园、社会、精神”也同样要进行绿化,只理解词的表面、意义,而不理解其隐含的喻义。只知道自然界的绿色,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的心灵需要绿的抚慰,心灵的港湾才有栖息地。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充实恰当的内容,一是要想方设法地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体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脑海中保存的平凡普通事例,通过去除外表取其内核同样可在作文中发挥重大作用。二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想象,通过联想想象,发掘出埋在心中的已知矿场。三是要扩大作文的路子,不要把作文圈在平常的一般意义上的每学期几篇作文,更不能一味谋求什么高分作文、滿分作文。学生要把写作文当作生活中的常事来做,没有拖负之累,有利于作文成长的同时,精神境界变得更理性和完美。在高二的一篇《陈情表》,有学生在学习完毕之后试着写一篇抒发心声真情的作文:《李密,尽孝的楷模》《祖母,密儿不会抛弃你》等。看到报纸上某一幼儿园老师为了让学生守纪律而用针筒来刺幼儿的事,我便引导学生联想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其他问题,让学生加以讨论写成作文,学生在有东西可写的同时而实现精神训练。只有学生的精神境界成熟了,才能广泛运用材料,写出情文并茂的东西来。
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其有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一个人见过多少事,有什么想法?如果形成文字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讲个有条理。表达还要根据详略需要决定取舍,有条理还要讲究布局谋篇。叙述的方法和技巧等问题,“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应密切联系,基本的表达能力不行,还是写不出东西的。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高考的作文字数一般在800字以上,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讲这不成问题。学生在写时不考虑布局谋篇,不考虑详略,有的学生开头写了几百字还没有提出观点,让人不易理解,想在文后多加表明时却没了地方,重点不够突出显得头重脚轻,阅卷老师不知其所云。
所以,要解决学生写不出东西之急,应和怎样表达结合起来。学生在有话可说的地方要突出重点,不必顾及什么点题、照应、结构。学生写得多了,表达能力强了,其他技巧自然水到渠成。教师要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勤写心得,勤记日记,把课文的读与课外的练习结合,使得有更多训练表达机会。
有一个好办法,即在每篇课文结束后,让学生写一篇学习心得,以《我读×××的感悟》为题,由作家对某人物的感悟变为自己的感悟,提出新的见解。如:《陈奂生,农民本色又是一个创新者》《十二郎,友谊不会把你推脱》。学生有东西可写,有东西会写,作文的能力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也处处用到作文。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理念来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作文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写作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挖掘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追求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做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