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割断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无视教育对象的认识规律,片面的强调“教”的因素,忽视了学生“学”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灵活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数学这门课程呢?在此,笔者就其肤浅的认识,略谈一些个人看法。
1 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对于农村小学生的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就一下子从父母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过渡到一个学生,从家庭到学校的角色变化,这样一个新的环境,让学生们对一切都非常陌生和新奇。对于学习,学生要有一个心理上的适应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的、主动的、积极的去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深入式的交流,对学生较快地适应到学校的学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课堂上的交流与沟通,尤为重要。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数数和数的运算”环节中,笔者是将教具——数数棒拿在手上,走到教室中间和学生们一起数数,并且手把手的指导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面对面的和他们数数,让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到学校里的老师和家里的父母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就有效的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隔阂和恐惧,更好地拉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另外,学生特别注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正是“好话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老师应该科学的评价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并且要让师生关系变为朋友,要从内心去宽容学生。
2 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数学新教材一改老教材枯燥、呆板的模式,给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要运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知识,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形象化,使学生在现实中学习,才能领悟快、印象深。这样,就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五年级下册的“图形的转换”和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认识”等章节教学时,笔者将它编成学生动手操作课,要求学生们自带材料:剪刀、纸张等用具,让学生按课本制作课件。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制作的课件非常的精美,出乎笔者的意料,对于好的作品并及时给予表扬。因为这种课,学生既新奇、又高兴,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探索了自然规律,就连平时不爱学习、不爱写作业的个别同学也行动起来了。整个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的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3 合作式学习方法,让数学课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笔者在讲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课程中的例3时,将学生分成三组,各组自己先进行摸球,然后各组交流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笔者只是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在这种学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而数学学习,对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4 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教学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喜欢的课程”,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新课标”指出:新课改要使课堂教学伸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引导学生感知、认识广阔世界,通过自身实践去验证书本上的知识。
例如: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千米的认识”课程中的例4,就要求到操场量出1000米的距离,因为学校操场长度有限,笔者就将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自己用皮尺从教室门口往大路方向量到起,看到哪里有1000米。这样,学生无形中就在脑子里,清楚的记得1000米到底有多少远了。
在讲授六年级下册的“美丽的校园”和“量的计量”等章节时,笔者同样采用实地操作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地测量。然后,绘图并计算出所要求的问题,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清楚的理解到什么是比例?以及怎样运用比例尺等在课堂上难以弄懂的知识。在讲授“量的计量”章节时,笔者充分利用农村优势,将课堂引到学校门口的一块田地上进行授课。首先让学生对稻田进行测量,然后引导学生用测量出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并提示学生如何将计算结果换算成公顷。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达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教学目的。
5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跃学生思维
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利用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形象思维能力发挥极大的作用。如比较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以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充分运用相对农村孩子比较新奇的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将图形的动态过程显示出来,在比较图形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图形的旋转、平移、重合等运动方式,极大提高了小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方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知识是探索过程中由学生自主总结出来的通过学习自主化,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这样一条发展通道,把“教”转化为“学”。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现在动态中落实教学,不仅保证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课堂变得更具人文关怀,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 滕鲁阳,等.小学数学教学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5.
[2]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贵州教育省教育厅主办.贵阳:贵州教育报刊社出版,2001,3.
[4] 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1 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对于农村小学生的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就一下子从父母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过渡到一个学生,从家庭到学校的角色变化,这样一个新的环境,让学生们对一切都非常陌生和新奇。对于学习,学生要有一个心理上的适应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的、主动的、积极的去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深入式的交流,对学生较快地适应到学校的学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课堂上的交流与沟通,尤为重要。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数数和数的运算”环节中,笔者是将教具——数数棒拿在手上,走到教室中间和学生们一起数数,并且手把手的指导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面对面的和他们数数,让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到学校里的老师和家里的父母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就有效的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隔阂和恐惧,更好地拉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另外,学生特别注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正是“好话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老师应该科学的评价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并且要让师生关系变为朋友,要从内心去宽容学生。
2 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数学新教材一改老教材枯燥、呆板的模式,给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要运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知识,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形象化,使学生在现实中学习,才能领悟快、印象深。这样,就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五年级下册的“图形的转换”和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认识”等章节教学时,笔者将它编成学生动手操作课,要求学生们自带材料:剪刀、纸张等用具,让学生按课本制作课件。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制作的课件非常的精美,出乎笔者的意料,对于好的作品并及时给予表扬。因为这种课,学生既新奇、又高兴,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探索了自然规律,就连平时不爱学习、不爱写作业的个别同学也行动起来了。整个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的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3 合作式学习方法,让数学课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笔者在讲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课程中的例3时,将学生分成三组,各组自己先进行摸球,然后各组交流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笔者只是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在这种学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而数学学习,对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4 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教学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喜欢的课程”,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新课标”指出:新课改要使课堂教学伸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引导学生感知、认识广阔世界,通过自身实践去验证书本上的知识。
例如: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千米的认识”课程中的例4,就要求到操场量出1000米的距离,因为学校操场长度有限,笔者就将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自己用皮尺从教室门口往大路方向量到起,看到哪里有1000米。这样,学生无形中就在脑子里,清楚的记得1000米到底有多少远了。
在讲授六年级下册的“美丽的校园”和“量的计量”等章节时,笔者同样采用实地操作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地测量。然后,绘图并计算出所要求的问题,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清楚的理解到什么是比例?以及怎样运用比例尺等在课堂上难以弄懂的知识。在讲授“量的计量”章节时,笔者充分利用农村优势,将课堂引到学校门口的一块田地上进行授课。首先让学生对稻田进行测量,然后引导学生用测量出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并提示学生如何将计算结果换算成公顷。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达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教学目的。
5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跃学生思维
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利用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形象思维能力发挥极大的作用。如比较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以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充分运用相对农村孩子比较新奇的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将图形的动态过程显示出来,在比较图形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图形的旋转、平移、重合等运动方式,极大提高了小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方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知识是探索过程中由学生自主总结出来的通过学习自主化,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这样一条发展通道,把“教”转化为“学”。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现在动态中落实教学,不仅保证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课堂变得更具人文关怀,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 滕鲁阳,等.小学数学教学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5.
[2]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贵州教育省教育厅主办.贵阳:贵州教育报刊社出版,2001,3.
[4] 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