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法,既可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又可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作了探讨。
关键词: 课堂提问 原则 方法
问题是教学的主体,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问题的优劣影响思维的质量高低。课堂教学良好效果的取得,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周密地设计系列问题,问题情境具体、生动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投入探索过程,在思考问题中有所领悟,对问题本质产生新认识,为其创新打好基础。同时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师生交流的基础。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问?怎样问?什么时候问?这些是值得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尝试与研究,笔者认为在提问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认知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简单,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同时问题的设计应注意和教材相结合,问题的内容宜集中,形式可多样,不可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有启发性。教师的提问要对学生的思考有引导性,使学生在提问中获得启发。当学生理解不透题意或抓不住重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题设、结论重新认识,以消除学生知识上的盲点,提高转化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对一件事情如果感兴趣,则会自觉或不自觉投入更多关注和精力,教师如果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为学生的学习“内需”,则教学效果将大大改善。因此教师的提问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则学习就有了刚性“内需”,这就是探究教学追求的境界,为此教师应把握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环环相扣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艺术但不失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四)教学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教学的氛围。教师提问的语言有感染力是创造良好课堂环境的关键,态度亲和关心每一位学生,会让学生在课堂中投入更多的情感。教师要不断追求课堂艺术,语言要生动,富有激情,善于诱导,这样学生会对教师的人格更敬重,对教师所教的课程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化学生的情感为学习动力。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一)悬念式提问。悬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关切心理,产生了这种心理,让人急于了解这件事情,以排除心理负担。在教学中如能巧妙设计悬念,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统计节中涉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时,教师可提问:厂家为什么对众数感兴趣?而对平均数不感兴趣?你能说出其中道理吗?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想知道其中原因的心情,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迁移式提问。某些知识在内容呈现形式和结构特征方面是相似的,它们之间关联度较高,新的知识是对旧知识的拓展和升华,它们之间既有关联的一面,又有本质区别的一面,彼此可统一于新的知识体系中。以类比旧知引入新知的方法,达到温故知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中,首先给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解,然后将方程中的等号变为不等号,给学生试解,让学生用已有(解方程)方法解出不等式。在学生解完后提问学生结果对吗?你能如何检验?如果发现了错误,那么知道引起错误的原因吗?进而让学生了解方程和不等式的区别和联系。
(三)过渡性提问。在讲授新知识时,往往会用到前面所学的知识,教师适当的复习提问,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完成教学任务降低难度作铺垫,是学生思维的热身活动。如在梯形一节内容有关中位线性质的教学中,可先提问学生:你能猜想梯形中位线具有哪些性质?再问你依据什么得出这些猜想?学生:类比三角形的中位线具有的性质。接下来提问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是如何证明的?能依照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明方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四)探究性提问。思维创造性的培养,需要教师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材料,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例如:在中D、E、F分别是AB、AC、BC边上中点考虑下面四个问题①猜想AF与DE有什么关系?②若AB=AC则AF与DE有什么关系?③若∠BAC=90°,则AF与DE有什么关系?④若AB=AC,∠BAC=90°,则AF与DE有什么关系?上述几题变换条件寻求不同的结论,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有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把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五)解惑性提问。当新知引入后,为使学生深化认识达到深刻和透彻的理解所学内容,教师设置一些有正有误的答案,让学生辨析,往往能收到理想效果。学生回答时往往忽视其中的某些条件,而出现错误。坚持这种训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六)诱导性提问。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给出实物、图形、数式让学生观察,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有利于引出概念和法则。在观察前后,教师提出某些问题或指导观察某些方面,增加观察的深度,使学生注意某些重要或不被察觉的东西,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顺利地形成概念,或归纳出公式法则。如在讲正方形概念时,可让学生观察一组四边形,然后提出问题:“其中哪个是正方形?它的边、角有何特点?它是否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让学生思考交流,在此基础上再提问:“在菱形中应添加什么条件可得正方形?在长方形中应添加什么条件可得正方形?在平行四边形中应添加什么条件可得正方形?”这样既可帮助学生理清这几个图形的关系,又可顺利地得出正方形的性质。
(七)发散性提问。创造性能力许多时候得益于发散式思维的培养,设置一个好的发散性问题,可帮助学生掌握各章节数学知识和方法联系,对所学知识的经脉重新认识和整理,扬弃头脑中的片面认识,对看似无关的知识进行分类、整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有益学生思维素质和探索能力提高,但这种提问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解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题设进行分析,进行等价变形,或将题目条件适当加以变换,让学生思考结论有无变化。也可引导学生对结论再认识,由结论进行以下几方面联想,如从这个结论你能想到哪些?它有没有特殊意义?你有没有具有相似结论的问题?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之处?从这个问题求解过程看,有没有与这个问题求解过程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它们有哪些共性?能否将其归类?这个问题求解过程能否优化?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在单元和章节复习时教师如能在这方面下些工夫,则就能掌握发散性提问的要义,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课堂提问的类型还有评价性提问、巩固性提问、类比性提问、激情性提问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关键词: 课堂提问 原则 方法
问题是教学的主体,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问题的优劣影响思维的质量高低。课堂教学良好效果的取得,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周密地设计系列问题,问题情境具体、生动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投入探索过程,在思考问题中有所领悟,对问题本质产生新认识,为其创新打好基础。同时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师生交流的基础。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问?怎样问?什么时候问?这些是值得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尝试与研究,笔者认为在提问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认知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简单,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同时问题的设计应注意和教材相结合,问题的内容宜集中,形式可多样,不可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有启发性。教师的提问要对学生的思考有引导性,使学生在提问中获得启发。当学生理解不透题意或抓不住重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题设、结论重新认识,以消除学生知识上的盲点,提高转化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对一件事情如果感兴趣,则会自觉或不自觉投入更多关注和精力,教师如果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为学生的学习“内需”,则教学效果将大大改善。因此教师的提问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则学习就有了刚性“内需”,这就是探究教学追求的境界,为此教师应把握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环环相扣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艺术但不失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四)教学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教学的氛围。教师提问的语言有感染力是创造良好课堂环境的关键,态度亲和关心每一位学生,会让学生在课堂中投入更多的情感。教师要不断追求课堂艺术,语言要生动,富有激情,善于诱导,这样学生会对教师的人格更敬重,对教师所教的课程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化学生的情感为学习动力。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一)悬念式提问。悬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关切心理,产生了这种心理,让人急于了解这件事情,以排除心理负担。在教学中如能巧妙设计悬念,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统计节中涉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时,教师可提问:厂家为什么对众数感兴趣?而对平均数不感兴趣?你能说出其中道理吗?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想知道其中原因的心情,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迁移式提问。某些知识在内容呈现形式和结构特征方面是相似的,它们之间关联度较高,新的知识是对旧知识的拓展和升华,它们之间既有关联的一面,又有本质区别的一面,彼此可统一于新的知识体系中。以类比旧知引入新知的方法,达到温故知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中,首先给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解,然后将方程中的等号变为不等号,给学生试解,让学生用已有(解方程)方法解出不等式。在学生解完后提问学生结果对吗?你能如何检验?如果发现了错误,那么知道引起错误的原因吗?进而让学生了解方程和不等式的区别和联系。
(三)过渡性提问。在讲授新知识时,往往会用到前面所学的知识,教师适当的复习提问,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完成教学任务降低难度作铺垫,是学生思维的热身活动。如在梯形一节内容有关中位线性质的教学中,可先提问学生:你能猜想梯形中位线具有哪些性质?再问你依据什么得出这些猜想?学生:类比三角形的中位线具有的性质。接下来提问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是如何证明的?能依照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明方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四)探究性提问。思维创造性的培养,需要教师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材料,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例如:在中D、E、F分别是AB、AC、BC边上中点考虑下面四个问题①猜想AF与DE有什么关系?②若AB=AC则AF与DE有什么关系?③若∠BAC=90°,则AF与DE有什么关系?④若AB=AC,∠BAC=90°,则AF与DE有什么关系?上述几题变换条件寻求不同的结论,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有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把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五)解惑性提问。当新知引入后,为使学生深化认识达到深刻和透彻的理解所学内容,教师设置一些有正有误的答案,让学生辨析,往往能收到理想效果。学生回答时往往忽视其中的某些条件,而出现错误。坚持这种训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六)诱导性提问。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给出实物、图形、数式让学生观察,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有利于引出概念和法则。在观察前后,教师提出某些问题或指导观察某些方面,增加观察的深度,使学生注意某些重要或不被察觉的东西,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顺利地形成概念,或归纳出公式法则。如在讲正方形概念时,可让学生观察一组四边形,然后提出问题:“其中哪个是正方形?它的边、角有何特点?它是否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让学生思考交流,在此基础上再提问:“在菱形中应添加什么条件可得正方形?在长方形中应添加什么条件可得正方形?在平行四边形中应添加什么条件可得正方形?”这样既可帮助学生理清这几个图形的关系,又可顺利地得出正方形的性质。
(七)发散性提问。创造性能力许多时候得益于发散式思维的培养,设置一个好的发散性问题,可帮助学生掌握各章节数学知识和方法联系,对所学知识的经脉重新认识和整理,扬弃头脑中的片面认识,对看似无关的知识进行分类、整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有益学生思维素质和探索能力提高,但这种提问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解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题设进行分析,进行等价变形,或将题目条件适当加以变换,让学生思考结论有无变化。也可引导学生对结论再认识,由结论进行以下几方面联想,如从这个结论你能想到哪些?它有没有特殊意义?你有没有具有相似结论的问题?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之处?从这个问题求解过程看,有没有与这个问题求解过程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它们有哪些共性?能否将其归类?这个问题求解过程能否优化?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在单元和章节复习时教师如能在这方面下些工夫,则就能掌握发散性提问的要义,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课堂提问的类型还有评价性提问、巩固性提问、类比性提问、激情性提问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