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媒人才是参与报媒运营的具有特殊才能的报媒劳动者。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的历史条件下,报媒已成为全新的文化产业。报媒人才作为直接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开发的劳动者,作为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不仅自身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劳动本身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而且其劳动成果还具有可持续开发的综合价值,从而为新时期报媒人才的开发、利用赋予了全新的经济学意义和巨大的拓展空间。
一、报媒已成为全新的文化产业。报媒人才作为直接参与报媒运营的劳动者,其劳动本身就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
我党的报媒具有特殊的成长历程,对报媒的经营目标和报媒人才价值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报纸作为党的喉舌和宣传工具,唯一追求的是宣传效益的最大化,既不讲经济成本,更不可能讲经济效益。新中国成立后,报媒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但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仍然是只讲宣传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尽管人们也都知道报媒人才重要,但“重要的”只是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不是他们的经济价值。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规律认识的加深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条件的逐步成熟,人们对报媒经营目标的认识开始有了新的思考,经济效益的问题逐步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中央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使我国的报媒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如今的报媒,已不仅是文化生产,而且是经济生产;产出的,已不仅是社会效益,而且是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报媒人才经济价值的开发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广阔舞台。无论是直接从事广告、发行或经营工作,还是从事报媒采编业务,都直接与报媒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完全可以说,新时期的报媒人才,其劳动过程也就是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过程,其劳动本身就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
二、文化生产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和拓展空间。报媒人才作为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劳动往往可以创造出超常的经济价值
文化生产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产品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和附加值。例如,同是一张报纸,它的直接经济价值表现为该张报纸的零售价。但如果以这张报纸为平台,组织策划一系列活动,那么,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就是无法估算的。前不久,河南日报广告部曾经策划了一个“创新·和谐——河南经济发展报告”系列宣传活动,就一下子创收了400多万元。
当然,潜能并不等于现实,能否把潜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直接取决于文化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明在分析传媒生产力的构成时认为,“传媒生产力的要素同物质生产力要素一样,包括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原料。但二者不同的是,前者基本是用大脑生产,主要生产者具有高度的智慧。传媒生产者借助记录、书写和传播工具,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制成能表达一定思想的具有可复制性的意识产品,表现为确定生产对象、从事意识加工、把生产成果制成文本等三个环节。”①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如果生产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那么,就可以使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原料等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报媒人才作为直接参与报媒运营的具有特殊才能的报媒劳动者,作为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他们的较高素质和特殊才能,完全可以创造出超常的经济价值。
三、报媒生产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传承性。报媒人才作为报媒运营的骨干力量,其劳动成果往往具有可持续开发的经济价值
报媒生产具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属性,在其生产的过程中,作为物化形态的报纸,具有可持续生产的传承性;所形成的品牌、风格、经验和精神,也同样具有传承性。这样,即使在报媒人才脱离了媒体的直接劳动之后,其所创造的品牌、风格、经验、精神等,仍然会继续发挥着作用,进而催生出新的经济价值。
首先,报媒人才的名人效应能给报媒带来持续开发的经济价值。近年来,业界关于传媒经济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而“名人”本身就是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因素。因此,一张报纸如果有“名人”作支撑,抛开名人本身的德才学识不说,单是“名人效应”,就足以引起人们的格外注意。这也正是不少报媒之所以实施培养名编辑、名记者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报媒人才所创造的“品牌”,也能给报媒带来可持续开发的经济价值。就报媒而言,响亮的品牌是媒体形象和特色的集中展示,有些报媒的品牌专版、专栏、专题,甚至成了该报的标志。这对扩大该报的影响增加广告、发行和经济效益,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次,报媒人才的优秀品质、优良作风、工作经验、工作方法乃至文风文采,也同样具有精神变物质的潜在价值。回顾我党的报媒发展史,尽管只有八十多年的历程,但已涌现出邹韬奋、范长江、穆青等众多超群的新闻大家。他们身上所凝聚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感召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继往开来。即使各报媒自身培养、发现的人才,也同样具有感召力。
还应该注意到的是,近年来,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报媒事业的迅猛发展,报媒人才的流动频率日益加快。这对于报媒人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于激活报媒的用人机制,对于报媒强化人才观念和人才工作,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所带来的一些负面诱因也不容忽视。最突出的,是一些报媒的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只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不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宁肯出高薪去挖人才,而不舍得投资培养人才。理由很简单:如果我投资培养人才,那么,人才一旦流走,我的投资不就打水漂了吗?针对这种现象,有学者曾提出这样的建议,即借鉴体育界的转会制度,在报媒人才流动时,由接收的报媒给转出的报媒付出必要的人才培养补偿。转出的人才素质越高、影响越大,补偿费也越多。这样一来,人才培养的本身也就成了蕴含着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报媒人才本身也是一笔经济财富。
注释:
①刘建明:《传媒生产力概念与构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1月10日第三版。
编校:施宇
一、报媒已成为全新的文化产业。报媒人才作为直接参与报媒运营的劳动者,其劳动本身就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
我党的报媒具有特殊的成长历程,对报媒的经营目标和报媒人才价值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报纸作为党的喉舌和宣传工具,唯一追求的是宣传效益的最大化,既不讲经济成本,更不可能讲经济效益。新中国成立后,报媒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但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仍然是只讲宣传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尽管人们也都知道报媒人才重要,但“重要的”只是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不是他们的经济价值。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规律认识的加深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条件的逐步成熟,人们对报媒经营目标的认识开始有了新的思考,经济效益的问题逐步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中央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使我国的报媒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如今的报媒,已不仅是文化生产,而且是经济生产;产出的,已不仅是社会效益,而且是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报媒人才经济价值的开发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广阔舞台。无论是直接从事广告、发行或经营工作,还是从事报媒采编业务,都直接与报媒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完全可以说,新时期的报媒人才,其劳动过程也就是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过程,其劳动本身就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
二、文化生产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和拓展空间。报媒人才作为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劳动往往可以创造出超常的经济价值
文化生产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产品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和附加值。例如,同是一张报纸,它的直接经济价值表现为该张报纸的零售价。但如果以这张报纸为平台,组织策划一系列活动,那么,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就是无法估算的。前不久,河南日报广告部曾经策划了一个“创新·和谐——河南经济发展报告”系列宣传活动,就一下子创收了400多万元。
当然,潜能并不等于现实,能否把潜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直接取决于文化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明在分析传媒生产力的构成时认为,“传媒生产力的要素同物质生产力要素一样,包括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原料。但二者不同的是,前者基本是用大脑生产,主要生产者具有高度的智慧。传媒生产者借助记录、书写和传播工具,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制成能表达一定思想的具有可复制性的意识产品,表现为确定生产对象、从事意识加工、把生产成果制成文本等三个环节。”①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如果生产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那么,就可以使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原料等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报媒人才作为直接参与报媒运营的具有特殊才能的报媒劳动者,作为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他们的较高素质和特殊才能,完全可以创造出超常的经济价值。
三、报媒生产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传承性。报媒人才作为报媒运营的骨干力量,其劳动成果往往具有可持续开发的经济价值
报媒生产具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属性,在其生产的过程中,作为物化形态的报纸,具有可持续生产的传承性;所形成的品牌、风格、经验和精神,也同样具有传承性。这样,即使在报媒人才脱离了媒体的直接劳动之后,其所创造的品牌、风格、经验、精神等,仍然会继续发挥着作用,进而催生出新的经济价值。
首先,报媒人才的名人效应能给报媒带来持续开发的经济价值。近年来,业界关于传媒经济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而“名人”本身就是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因素。因此,一张报纸如果有“名人”作支撑,抛开名人本身的德才学识不说,单是“名人效应”,就足以引起人们的格外注意。这也正是不少报媒之所以实施培养名编辑、名记者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报媒人才所创造的“品牌”,也能给报媒带来可持续开发的经济价值。就报媒而言,响亮的品牌是媒体形象和特色的集中展示,有些报媒的品牌专版、专栏、专题,甚至成了该报的标志。这对扩大该报的影响增加广告、发行和经济效益,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次,报媒人才的优秀品质、优良作风、工作经验、工作方法乃至文风文采,也同样具有精神变物质的潜在价值。回顾我党的报媒发展史,尽管只有八十多年的历程,但已涌现出邹韬奋、范长江、穆青等众多超群的新闻大家。他们身上所凝聚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感召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继往开来。即使各报媒自身培养、发现的人才,也同样具有感召力。
还应该注意到的是,近年来,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报媒事业的迅猛发展,报媒人才的流动频率日益加快。这对于报媒人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于激活报媒的用人机制,对于报媒强化人才观念和人才工作,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所带来的一些负面诱因也不容忽视。最突出的,是一些报媒的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只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不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宁肯出高薪去挖人才,而不舍得投资培养人才。理由很简单:如果我投资培养人才,那么,人才一旦流走,我的投资不就打水漂了吗?针对这种现象,有学者曾提出这样的建议,即借鉴体育界的转会制度,在报媒人才流动时,由接收的报媒给转出的报媒付出必要的人才培养补偿。转出的人才素质越高、影响越大,补偿费也越多。这样一来,人才培养的本身也就成了蕴含着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报媒人才本身也是一笔经济财富。
注释:
①刘建明:《传媒生产力概念与构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1月10日第三版。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