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作业批改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师生双方有效活动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批阅作业不仅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中存在问题,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反思,诊断教学中的症结,便于在后续教学环节中加以注意,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还能促进学习,通过教师给予的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矫正学习过程中的失误。
作业批改是一项教学中的常规工作,需要我们反思:常用的批阅方式是否真的适合学情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否能促进学生对做作业这种数学活动更有兴趣,从而促进其主动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中?是否遵循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理念呢?经过笔者调查不是这样的,大多数老师任务繁重,不堪重负,教师在作业批改上忙忙碌碌,效果很不明显。
二、作业有效性批阅的具体实策略
为改变学生对待作业的不正确态度与做法,同时保证并促进作业批阅与反馈的实效性,笔者尝试并存实践中调整下列实施过程中的各步骤,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准备工作
1.分层布置作业。
具体措施:在作业布置时,不以同一把尺子衡量全部学生,因材施“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习题。
2.优化组合“顾问小组”。
具体措施:借鉴“导生制”教学组织形式,从学生中选出5~8位学习态度认真,乐于辅导他人的学优生组成“顾问小组”,有这些“顾问”的协助,原来那些必须由教师解答或督促、辅导等工作,很多可以由“顾问”出面主持,使得教师由原先的独角演员演变为幕后导演,使其有更多时间对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进行辅导,进行有效的教学后反思,促进后续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作业批阅实施阶段
l.根据教学内容难易度选择批阅方式。第一类是学生能操作、适合互批的,第二类是内容较抽象,一半左右学生理解或解答有困难的,宜采用分层批阅与分层下发作业的,应由教师自己分层批阅并让顾问组协助教师参与订正辅导,这种形式更能有效解答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相应问题。
2.合理调整作业上交顺序。学优生→中间生→后进生,允许作业有困难的学困生延缓上交,前提是必须独立完成;可有效堵住部分学困生和那些总是借口“参考”的中等生较易从身边找到可“借鉴”或抄袭的源头。
3.不同时间段采用不同批阅方式
(1)随堂批阅。
(2)自习课上批阅。
(3)其他作业批阅方式。在其他时间段,主要采用三种批阅方式:
第一,小组批改作业。
第二,教师分层批阅。
第三,学生“自省式”批改。
对层次较低的学生,采取“推迟判断”、“一题多批”的策略:即学生所犯错误较多时,先不急于判分,若学生能纠正错误,甚至补充出更好的解题方法,可给予更高等级的分值,允许他们经过适当时间的努力达到教师要求的目标,使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学生在解答时因审题不清、观察图形或计算不仔细、条件未充分分析挖掘等原因造成过程错误时,可采用“语言激励法”。例如,在题目中划出学生遗漏的条件或对应的语句,批示“题中条件你分析清楚了?所划的条件对你有什么启发?”,或在几何图形中圈出学生未注意的角或边的关系,批示“请注意图中隐含的条件”。学生可通过评语思考出错原因,并指导学生经常性地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若学生解法较繁琐,可以写上“还能想出更好的解法吗?”;若学优生对选做题自认为有难度而放弃时,可写上“动动脑筋,与别人讨论交流,相信你会获得满意的结果!”,“试一试,别放弃!”;若后进生近段时间的作业质量有较大改观,可激励学生“这段时间你进步很大,再接再厉!”。这些富有人情味与激励性的评价话语,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评语鼓励下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乐于接受教师的提出的要求。
三、尝试效果与存在问题分析
传统作业批阅方式用时多,教师精力投入大,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新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加以改良,在实践中根据自己执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并选择行之有效的作业批改方法,是我们教师在教与学环节认真反思并努力探索的一大课题。
总之,新的批阅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升,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向了快乐学习之路,促进了师生间的和谐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有待在以后探索尝试中加以改进:如何让学生喜欢做作业?如何使较差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基础的作业?如何让学生把订正作业当作自觉行为,从矫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的角度自觉认真完成,弄清错误的原因与正确的解答方法?如何让做“自省式”作业的学生真正达到培养纠错能力、增强对错误的免疫力,提高学习策略等目的。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数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孙晓天.史炳星.走进课堂:初中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作业批改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师生双方有效活动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批阅作业不仅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中存在问题,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反思,诊断教学中的症结,便于在后续教学环节中加以注意,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还能促进学习,通过教师给予的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矫正学习过程中的失误。
作业批改是一项教学中的常规工作,需要我们反思:常用的批阅方式是否真的适合学情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否能促进学生对做作业这种数学活动更有兴趣,从而促进其主动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中?是否遵循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理念呢?经过笔者调查不是这样的,大多数老师任务繁重,不堪重负,教师在作业批改上忙忙碌碌,效果很不明显。
二、作业有效性批阅的具体实策略
为改变学生对待作业的不正确态度与做法,同时保证并促进作业批阅与反馈的实效性,笔者尝试并存实践中调整下列实施过程中的各步骤,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准备工作
1.分层布置作业。
具体措施:在作业布置时,不以同一把尺子衡量全部学生,因材施“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习题。
2.优化组合“顾问小组”。
具体措施:借鉴“导生制”教学组织形式,从学生中选出5~8位学习态度认真,乐于辅导他人的学优生组成“顾问小组”,有这些“顾问”的协助,原来那些必须由教师解答或督促、辅导等工作,很多可以由“顾问”出面主持,使得教师由原先的独角演员演变为幕后导演,使其有更多时间对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进行辅导,进行有效的教学后反思,促进后续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作业批阅实施阶段
l.根据教学内容难易度选择批阅方式。第一类是学生能操作、适合互批的,第二类是内容较抽象,一半左右学生理解或解答有困难的,宜采用分层批阅与分层下发作业的,应由教师自己分层批阅并让顾问组协助教师参与订正辅导,这种形式更能有效解答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相应问题。
2.合理调整作业上交顺序。学优生→中间生→后进生,允许作业有困难的学困生延缓上交,前提是必须独立完成;可有效堵住部分学困生和那些总是借口“参考”的中等生较易从身边找到可“借鉴”或抄袭的源头。
3.不同时间段采用不同批阅方式
(1)随堂批阅。
(2)自习课上批阅。
(3)其他作业批阅方式。在其他时间段,主要采用三种批阅方式:
第一,小组批改作业。
第二,教师分层批阅。
第三,学生“自省式”批改。
对层次较低的学生,采取“推迟判断”、“一题多批”的策略:即学生所犯错误较多时,先不急于判分,若学生能纠正错误,甚至补充出更好的解题方法,可给予更高等级的分值,允许他们经过适当时间的努力达到教师要求的目标,使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学生在解答时因审题不清、观察图形或计算不仔细、条件未充分分析挖掘等原因造成过程错误时,可采用“语言激励法”。例如,在题目中划出学生遗漏的条件或对应的语句,批示“题中条件你分析清楚了?所划的条件对你有什么启发?”,或在几何图形中圈出学生未注意的角或边的关系,批示“请注意图中隐含的条件”。学生可通过评语思考出错原因,并指导学生经常性地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若学生解法较繁琐,可以写上“还能想出更好的解法吗?”;若学优生对选做题自认为有难度而放弃时,可写上“动动脑筋,与别人讨论交流,相信你会获得满意的结果!”,“试一试,别放弃!”;若后进生近段时间的作业质量有较大改观,可激励学生“这段时间你进步很大,再接再厉!”。这些富有人情味与激励性的评价话语,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评语鼓励下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乐于接受教师的提出的要求。
三、尝试效果与存在问题分析
传统作业批阅方式用时多,教师精力投入大,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新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加以改良,在实践中根据自己执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并选择行之有效的作业批改方法,是我们教师在教与学环节认真反思并努力探索的一大课题。
总之,新的批阅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升,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向了快乐学习之路,促进了师生间的和谐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有待在以后探索尝试中加以改进:如何让学生喜欢做作业?如何使较差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基础的作业?如何让学生把订正作业当作自觉行为,从矫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的角度自觉认真完成,弄清错误的原因与正确的解答方法?如何让做“自省式”作业的学生真正达到培养纠错能力、增强对错误的免疫力,提高学习策略等目的。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数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孙晓天.史炳星.走进课堂:初中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