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尾声,一篇题为《沉默的铁狮——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性骚扰调查纪实报告》的文章如平地惊雷,横空出世。康宸玮,这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三男生,用4个月的调查撰写了这份报告。一万三千多字的内容,有学术、有纪实、亦文学。在自我保护、观察社会、推进变革等多层面,大学生可以走得比沉默更远。
“铁狮”也象征力量
“他是北师大四年内第一个因涉嫌性骚扰离开学校的本科生,在2016年5月末的黄昏,夹在女生节和毕业季两场热闹的大戏之间,于暮色里孤身离开。”如果不是因在教学楼女卫生间偷拍被抓,旋即被学校开除,这名大二学生本应该在完成期末考之后,享受惬意的暑假。
在北师大校园论坛“蛋蛋网”上,不时有曝光遭遇性骚扰的帖子,其中在社交网络上传播最火的,是一名身穿中学生校服的男生在女生宿舍前强行拥抱女生。作案者的猖狂、受害人的屈辱,让人觉得愤怒。
2016年2月,康宸玮就在网络上发表了有关性工作者生存现状纪实报告。前后两篇报告的题材不一,但视角却很相似,都是对边缘人群的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康宸玮说:“我对特殊人群感兴趣。想去查明这些性骚扰者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关注高校性骚扰话题的另一个原因,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为什么性骚扰事件在高校越来越频发?作为大学校方和普通学生该如何预防?校方的安保措施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报告的正标题是“沉默的铁狮”。康宸玮解释说,这里的“铁狮”有两层含义。一是北师大东门地名就叫“铁狮子坟”,“铁狮”是一种指代;另一层意思则是象征,“铁狮”象征着“力量”,他希望能够借由这份调查报告凝聚起力量改变现状。
报告三维:学术、文学、纪实
这篇调查报告的开头第一句话,或许会让你错觉这其实是一篇小说:“他的手颤抖地将行李箱的重心重新扶正,母亲的白发和六月齐至。”这种充满文学气质的笔法贯穿了整个文本,在文章的最后,康宸玮以一种近似荒诞的口吻写道:“一名女生在电话采访的末尾突然停顿了几秒,以沙哑的哭腔说她扔掉了被骚扰时穿的衣服,这本是她最喜欢的一件。我突然想到,那名离开学校的男生和他的母亲,可能此刻也在电话前沉默。”
尽管来自文学院,但文学气质并不是康宸玮和他笔下报告的唯一特质。实际上,调查报告包含了大量的案例、数据、图表和理论分析,更多地展示了康宸玮身上一种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气质。
全文最容易引人注目的部分或许是那些人称“防狼地图”的“校内性骚扰次数地域分布图”“校内性骚扰时间分布图”等图表。康宸玮通过蛋蛋网、微博、微信朋友圈和采访等方式,根据其中描述的2007至2016十年来发生在校园的多起性骚扰事件,抽取其中的案发地、案发时间、案发季节等信息,将这些数据整理归类,绘制了可以提醒女生远离性骚扰多发地带的“防狼地图”。
这些地图揭示,发生在校园的性骚扰时间有明显的地域和时间特征。比如地点上,缺少监控和照明系统的地区往往成为事件高发地,如学八楼(学生宿舍)附近和教二楼;时间上,一年之中春夏两季是高发期,一天之中则从晚6点开始是高发时段。
在对数据整理归纳之后,康宸玮也试图对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报告引用的理论也可以看出,康宸玮对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有大量涉猎。报告中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字眼:诺埃勒?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概念、克拉克的“情境犯罪预防理论”、赫伯特的“局部控制假说”、性生理学、赛克斯和马特扎的“中和理论”中的自我辩解机制康宸玮将这些理论适时地插入文本,对自己的分析进行注解,也提供思路。
通过对多起性骚扰报告的男子相貌特征进行分析,康宸玮援引社会学家杰西?伯纳德的话来描述这些性骚扰者的特点:“他们找不到符合婚姻梯度原则的地位更低的女性,是‘桶底’的男人。”在康宸玮看来,这些人其实是一些在心理上“承受着对异性强烈的焦虑和不成熟的或挫败累积的体验”的人。
以报告开头提到的被开除的大二男生为例,康宸玮从侧面了解到,这位来自特困家庭的同学从小被父母严加看管,恋爱史一片空白,上大学前从未接触过性知识和性教育,上大学后从朋友处获知了一些黄色网站,自此对性“启蒙”。但另一方面,自身性格的稚嫩和外表的朴实使他无法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最终只得将欲望诉诸偷拍等不堪行径。
窥一斑可见全豹,这名男生的经历并不是孤例。通过大量比对,康宸玮认为,校园性骚扰者主要呈现为焦虑型和恐惧型两种类型。“前者对他人持消极态度,根深蒂固的自卑感,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后者渴望社会接触和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对他人不信任,害怕被拒绝,为了防止被拒绝,会主动回避社交场合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这一点,对于未来预防行骚扰事件重发的意义不言而喻。
治病要治本,康宸玮认为,“对性低能男性的预防比治疗更为关键”。尤其是“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般预防,家长及教师在男孩成长过程中注意对良好性格及人格的关注”。
能够在4个月的时间里做出如此细致的调查,并给出令人信服的分析,除了有大量理论支持的助力之外,也得益于康宸玮敏锐的新闻触觉和对于纪实文体的掌控力。在面对来访的记者时,他也流露出对于新闻业的兴趣:“说不定,我们会成为同行。”学术调查、文学文本、纪实报告,这三种维度所组成的《沉默的铁狮——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性骚扰调查纪实报告》,有一种复杂而令人赞叹的气质,这种气质或许正是他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给予他的——不再沉默的勇敢。
“黄雀行动”
在多数人仍旧“谈性色变”的今天,康宸玮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沉默。这种沉默不来自于受害者——过去那种因害怕报复或谣言而选择沉默的受害者形象在这次调查中被消解,北师大有过此经历的很多女生都主动为康宸玮的调查提供帮助。沉默来自于骚扰者自己。那名因性骚扰而被开除的男生在离京后销声匿迹,康宸玮通过一张写有手机号码的快递单才得知这位男生的联系方式。然而,在电话接通后,其母亲寥寥回答几句,电话就被掐断。 康宸玮的调查更多地围绕着受害者。为了搜集足够多的案例,他在网络上发布了“悬赏令”,号召大家如果遭遇或曾遭遇性骚扰事件就与他联系。社交网络为他的调查铺平了道路,“悬赏令”发出后的短短两个月时间,康宸玮约访了二三十人,多数以面谈的形式,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实际上,之所以称为“悬赏令”,是因为康宸玮原本打算支付给这些帮助他调查的女生一定的酬劳,用以对她们担负的风险和时间成本表示感谢。但令他感动的是,没有一个人收。
但康宸玮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更多的受骚扰者却连报案的勇气都没有。他分析这些受害者不报案的因素有:不想体验警察在询问案件细节时带来的不舒服;不想让自己曾卷入性骚扰的事实引起公众的注意;害怕报案后遭到报复和进一步的攻击;还有一些受害者并不知道性骚扰是犯罪,反而觉得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应该责怪自己;对警方处理后果失望。
被骚扰者的沉默或无效的不沉默助长了骚扰者的气焰。 报告中,康宸玮引入了诺埃勒?诺依曼在新闻传播学中提出的“沉默的螺旋”这个概念。概念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导致大众的观点迭代性地参与度增强,而越不被重视的声音越趋于沉默。而这,也是北师大性骚扰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当北师大的女生聊起被骚扰的事件时,她们最多的表情是困惑。而这些经历给她们的后续影响远比想象中更为长远。一名在电子楼自习时被骚扰过的女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没有再进入过电子楼;一名女生将一男生性骚扰她的经历实名发在了校园论坛上,不想却被该男子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论坛告上了法庭,此后她陷入了更深的自责。由此,康宸玮无奈地写道:“除非有一天校园性骚扰事件程度升级引起全面重视,如今年夏天的南京大学性骚扰事件,可能没有机构或措施能行之有效地杜绝类似事件,但恐怕这也算为时已晚。”
11条建议督促大学加强安保
仅仅是揭露真相,并不完全是康宸玮撰写这篇调查报告的目的。康宸玮对校园的安保部门给出了11条详细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封闭或加强对学校的非正常出入口的管理”“在显眼位置设置自动报警系统”等等,学校已经开始采纳。
9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开始在原本可以24小时出入的东南门安装电控设备,调查报告中“校内性骚扰次数地域分布图”所提及的一些事件高发地段也开始安装报警装置。康宸玮的事情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许多老师的支持。他们在康宸玮的朋友圈里留言写到:“我们是你的后盾。”
《沉默的铁狮——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性骚扰调查纪实报告》发布后引发热议,康宸玮对此很是淡定。身兼13级1班班长、文学院院刊《契阔文学》杂志主编等多职的他,“失眠、看书、电影、玩游戏和做调查”。写作,仍然是他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也是他追求的目标。
责任编辑:陈思
“铁狮”也象征力量
“他是北师大四年内第一个因涉嫌性骚扰离开学校的本科生,在2016年5月末的黄昏,夹在女生节和毕业季两场热闹的大戏之间,于暮色里孤身离开。”如果不是因在教学楼女卫生间偷拍被抓,旋即被学校开除,这名大二学生本应该在完成期末考之后,享受惬意的暑假。
在北师大校园论坛“蛋蛋网”上,不时有曝光遭遇性骚扰的帖子,其中在社交网络上传播最火的,是一名身穿中学生校服的男生在女生宿舍前强行拥抱女生。作案者的猖狂、受害人的屈辱,让人觉得愤怒。
2016年2月,康宸玮就在网络上发表了有关性工作者生存现状纪实报告。前后两篇报告的题材不一,但视角却很相似,都是对边缘人群的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康宸玮说:“我对特殊人群感兴趣。想去查明这些性骚扰者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关注高校性骚扰话题的另一个原因,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为什么性骚扰事件在高校越来越频发?作为大学校方和普通学生该如何预防?校方的安保措施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报告的正标题是“沉默的铁狮”。康宸玮解释说,这里的“铁狮”有两层含义。一是北师大东门地名就叫“铁狮子坟”,“铁狮”是一种指代;另一层意思则是象征,“铁狮”象征着“力量”,他希望能够借由这份调查报告凝聚起力量改变现状。
报告三维:学术、文学、纪实
这篇调查报告的开头第一句话,或许会让你错觉这其实是一篇小说:“他的手颤抖地将行李箱的重心重新扶正,母亲的白发和六月齐至。”这种充满文学气质的笔法贯穿了整个文本,在文章的最后,康宸玮以一种近似荒诞的口吻写道:“一名女生在电话采访的末尾突然停顿了几秒,以沙哑的哭腔说她扔掉了被骚扰时穿的衣服,这本是她最喜欢的一件。我突然想到,那名离开学校的男生和他的母亲,可能此刻也在电话前沉默。”
尽管来自文学院,但文学气质并不是康宸玮和他笔下报告的唯一特质。实际上,调查报告包含了大量的案例、数据、图表和理论分析,更多地展示了康宸玮身上一种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气质。
全文最容易引人注目的部分或许是那些人称“防狼地图”的“校内性骚扰次数地域分布图”“校内性骚扰时间分布图”等图表。康宸玮通过蛋蛋网、微博、微信朋友圈和采访等方式,根据其中描述的2007至2016十年来发生在校园的多起性骚扰事件,抽取其中的案发地、案发时间、案发季节等信息,将这些数据整理归类,绘制了可以提醒女生远离性骚扰多发地带的“防狼地图”。
这些地图揭示,发生在校园的性骚扰时间有明显的地域和时间特征。比如地点上,缺少监控和照明系统的地区往往成为事件高发地,如学八楼(学生宿舍)附近和教二楼;时间上,一年之中春夏两季是高发期,一天之中则从晚6点开始是高发时段。
在对数据整理归纳之后,康宸玮也试图对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报告引用的理论也可以看出,康宸玮对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有大量涉猎。报告中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字眼:诺埃勒?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概念、克拉克的“情境犯罪预防理论”、赫伯特的“局部控制假说”、性生理学、赛克斯和马特扎的“中和理论”中的自我辩解机制康宸玮将这些理论适时地插入文本,对自己的分析进行注解,也提供思路。
通过对多起性骚扰报告的男子相貌特征进行分析,康宸玮援引社会学家杰西?伯纳德的话来描述这些性骚扰者的特点:“他们找不到符合婚姻梯度原则的地位更低的女性,是‘桶底’的男人。”在康宸玮看来,这些人其实是一些在心理上“承受着对异性强烈的焦虑和不成熟的或挫败累积的体验”的人。
以报告开头提到的被开除的大二男生为例,康宸玮从侧面了解到,这位来自特困家庭的同学从小被父母严加看管,恋爱史一片空白,上大学前从未接触过性知识和性教育,上大学后从朋友处获知了一些黄色网站,自此对性“启蒙”。但另一方面,自身性格的稚嫩和外表的朴实使他无法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最终只得将欲望诉诸偷拍等不堪行径。
窥一斑可见全豹,这名男生的经历并不是孤例。通过大量比对,康宸玮认为,校园性骚扰者主要呈现为焦虑型和恐惧型两种类型。“前者对他人持消极态度,根深蒂固的自卑感,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后者渴望社会接触和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对他人不信任,害怕被拒绝,为了防止被拒绝,会主动回避社交场合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这一点,对于未来预防行骚扰事件重发的意义不言而喻。
治病要治本,康宸玮认为,“对性低能男性的预防比治疗更为关键”。尤其是“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般预防,家长及教师在男孩成长过程中注意对良好性格及人格的关注”。
能够在4个月的时间里做出如此细致的调查,并给出令人信服的分析,除了有大量理论支持的助力之外,也得益于康宸玮敏锐的新闻触觉和对于纪实文体的掌控力。在面对来访的记者时,他也流露出对于新闻业的兴趣:“说不定,我们会成为同行。”学术调查、文学文本、纪实报告,这三种维度所组成的《沉默的铁狮——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性骚扰调查纪实报告》,有一种复杂而令人赞叹的气质,这种气质或许正是他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给予他的——不再沉默的勇敢。
“黄雀行动”
在多数人仍旧“谈性色变”的今天,康宸玮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沉默。这种沉默不来自于受害者——过去那种因害怕报复或谣言而选择沉默的受害者形象在这次调查中被消解,北师大有过此经历的很多女生都主动为康宸玮的调查提供帮助。沉默来自于骚扰者自己。那名因性骚扰而被开除的男生在离京后销声匿迹,康宸玮通过一张写有手机号码的快递单才得知这位男生的联系方式。然而,在电话接通后,其母亲寥寥回答几句,电话就被掐断。 康宸玮的调查更多地围绕着受害者。为了搜集足够多的案例,他在网络上发布了“悬赏令”,号召大家如果遭遇或曾遭遇性骚扰事件就与他联系。社交网络为他的调查铺平了道路,“悬赏令”发出后的短短两个月时间,康宸玮约访了二三十人,多数以面谈的形式,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实际上,之所以称为“悬赏令”,是因为康宸玮原本打算支付给这些帮助他调查的女生一定的酬劳,用以对她们担负的风险和时间成本表示感谢。但令他感动的是,没有一个人收。
但康宸玮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更多的受骚扰者却连报案的勇气都没有。他分析这些受害者不报案的因素有:不想体验警察在询问案件细节时带来的不舒服;不想让自己曾卷入性骚扰的事实引起公众的注意;害怕报案后遭到报复和进一步的攻击;还有一些受害者并不知道性骚扰是犯罪,反而觉得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应该责怪自己;对警方处理后果失望。
被骚扰者的沉默或无效的不沉默助长了骚扰者的气焰。 报告中,康宸玮引入了诺埃勒?诺依曼在新闻传播学中提出的“沉默的螺旋”这个概念。概念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导致大众的观点迭代性地参与度增强,而越不被重视的声音越趋于沉默。而这,也是北师大性骚扰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当北师大的女生聊起被骚扰的事件时,她们最多的表情是困惑。而这些经历给她们的后续影响远比想象中更为长远。一名在电子楼自习时被骚扰过的女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没有再进入过电子楼;一名女生将一男生性骚扰她的经历实名发在了校园论坛上,不想却被该男子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论坛告上了法庭,此后她陷入了更深的自责。由此,康宸玮无奈地写道:“除非有一天校园性骚扰事件程度升级引起全面重视,如今年夏天的南京大学性骚扰事件,可能没有机构或措施能行之有效地杜绝类似事件,但恐怕这也算为时已晚。”
11条建议督促大学加强安保
仅仅是揭露真相,并不完全是康宸玮撰写这篇调查报告的目的。康宸玮对校园的安保部门给出了11条详细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封闭或加强对学校的非正常出入口的管理”“在显眼位置设置自动报警系统”等等,学校已经开始采纳。
9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开始在原本可以24小时出入的东南门安装电控设备,调查报告中“校内性骚扰次数地域分布图”所提及的一些事件高发地段也开始安装报警装置。康宸玮的事情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许多老师的支持。他们在康宸玮的朋友圈里留言写到:“我们是你的后盾。”
《沉默的铁狮——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性骚扰调查纪实报告》发布后引发热议,康宸玮对此很是淡定。身兼13级1班班长、文学院院刊《契阔文学》杂志主编等多职的他,“失眠、看书、电影、玩游戏和做调查”。写作,仍然是他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也是他追求的目标。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