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我的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有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有效教学:
一、提高认识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能够让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但如何使学生在课堂里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不再是只作为课堂上的倾听者,他们有权利和我们一起让课堂更加精彩。这就要求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心,不断地去鼓励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解放他们的大脑,点燃智慧的火花;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畅谈想法;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参与活动。教师只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个性得到张扬,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的教学。
二、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所以,教学目标不能表述不明确,或目标过高、过偏、过大。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以及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有效教学设计的设定
教学设计的有效,在于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教学的价值。现在的有效教学设计改变了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有效提问——课堂知识生成的生长点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形象和层层推进。问题设计得形象生动,总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使他们乐于回答;而问题设计得具有层递性就像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例如在教学毫升和升时,分别出示以毫升为单位、以升为单位的量杯的画片,问学生:“你们看到量杯上有什么?”“为什么这些刻度没有从杯底开始标出?”“ML、L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一提出,实际上就为学生这一节课的学习定了目标,接着学生通过操作解决这些问题,清晰地体验到了毫升和升的知识。
2.尝试——学生思维的开发源头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知识的掌握更长久、牢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其主体能力,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如学生在学习完“周长”这节内容后,充分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4条边的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提供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先根据图形自己动手探究,求出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再适时引导,总结、归纳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接着,教师又可以提供一个正方形学具,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有效操作——学生获取知识的完美途径
心理学家皮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也证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和概括,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懂得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动手操作会让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不仅让学生学得生动形象,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牢记于心。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特性和如何使平行四边形固定不变形,先让学生推拉平行四边形框架,观察它的形状是否发生了变化,然后请各小组合作用一根小棒将平行四边形框架固定,使它成为不再变形的形式,它就不会变形了。
4.有效练习——学生知识掌握的增长点
在教学中,要采用多形式、多层次的巩固练习,环环紧扣,有张有弛,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深化新知,拓展思维。
总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同时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获得了终身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提高认识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能够让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但如何使学生在课堂里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不再是只作为课堂上的倾听者,他们有权利和我们一起让课堂更加精彩。这就要求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心,不断地去鼓励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解放他们的大脑,点燃智慧的火花;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畅谈想法;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参与活动。教师只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个性得到张扬,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的教学。
二、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所以,教学目标不能表述不明确,或目标过高、过偏、过大。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以及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有效教学设计的设定
教学设计的有效,在于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教学的价值。现在的有效教学设计改变了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有效提问——课堂知识生成的生长点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形象和层层推进。问题设计得形象生动,总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使他们乐于回答;而问题设计得具有层递性就像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例如在教学毫升和升时,分别出示以毫升为单位、以升为单位的量杯的画片,问学生:“你们看到量杯上有什么?”“为什么这些刻度没有从杯底开始标出?”“ML、L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一提出,实际上就为学生这一节课的学习定了目标,接着学生通过操作解决这些问题,清晰地体验到了毫升和升的知识。
2.尝试——学生思维的开发源头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知识的掌握更长久、牢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其主体能力,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如学生在学习完“周长”这节内容后,充分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4条边的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提供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先根据图形自己动手探究,求出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再适时引导,总结、归纳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接着,教师又可以提供一个正方形学具,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有效操作——学生获取知识的完美途径
心理学家皮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也证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和概括,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懂得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动手操作会让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不仅让学生学得生动形象,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牢记于心。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特性和如何使平行四边形固定不变形,先让学生推拉平行四边形框架,观察它的形状是否发生了变化,然后请各小组合作用一根小棒将平行四边形框架固定,使它成为不再变形的形式,它就不会变形了。
4.有效练习——学生知识掌握的增长点
在教学中,要采用多形式、多层次的巩固练习,环环紧扣,有张有弛,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深化新知,拓展思维。
总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同时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获得了终身有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