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
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一个复杂的人际交往的过程。语文教师在
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来
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心理
学研究表明: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对于个体的认知过程极其重
要,有着激励或丧失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
影响和改变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渗透确实
不能忽视。语文教师怎样带领学生入情入景,和作者一道同欢
乐,共悲伤,或者说教师怎样利用诗文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
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由欣赏而动情,由动情而移性,思想情
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凈化,道德行为得到规范,达到教书育人
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个人情感,对教学的成效至
关重要。教师知识再丰富,授课再精彩,如果师生关系恶化,
学生对他的教学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常常同
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感情相一致,“心悦”才能“诚服”,只有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要使学生亲近教师,教师就要对学生倾注“爱”的情感,充满关
心和尊重,充满温暖和期望,充满激励和鼓舞,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和学习成功的决心。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粗暴的态度,冷嘲热讽的语
言,变相体罚学生,只能使师生关系对立、恶化。学生是有思想、有个
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如果教师“目中无人”,不愿与学
生交流情感,整天板着“死人脸”,高高在上,师生之间视如猫鼠,他
的教学也将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或者对立的课堂教学
气氛,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
自己的孩子去教育、去感化,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学
生的道德修养、学习和生活能够表现深切的关怀,使学生从内
心深处感受到教师的爱,并对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
认为教师可亲可敬,由爱教师到爱他所教的学科,激发起学习
的动机和兴趣,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双向互动作用的愉
悦情境,语文教学便成功了一半。
二、教师对教材的情感体验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灌
注了作者的感情,蕴涵着作者丰盈的思想情致。“荷塘月色”
的静美淡雅;“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
月”的儿女情长;“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作
品中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注意挖掘文章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品味,领
略其中蕴涵和传达的丰富情感,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
性情,培养学生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
物和表现,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涵在字里
行间的情感挖掘出来、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
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培养积极的情
感,发展健康的人格。
三、教师对课堂语言的情感传达
教学艺术是通过两个系统而获得综合美感的。一个是有声
的语言系统,一个是无声的体态语言系统,语言教学中的情感
传达也要靠这两个系统去实施完成。先谈谈有声语言,它最具
有表情功能,语调语速的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能使文
章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再配以一定的体态语言,能使听的
学生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更能激起人的想象。语言有促
人思考、激起情感的价值,美的语言往往是声情并茂的,既有
形象性,又具有情感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情感化的
课堂语言,用情感活动统领教学过程,激发认知活动,注重熏
陶感染,体现愉快原则,以情引情,以情动情,并善于把握学
生情感变化发展的心理特征,综合运用多种情感教学方法,使
课堂始终笼罩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下,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
热情兴趣,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情感表达
张志公先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
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
得多。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朗读
教学中,除了要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外,还要满怀情感去读,读
出文章中蕴涵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作为语文教
师,我们要重点训练有感情地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朗
读的基本要求,更是体悟情感、深化理解的需要。
其中朗读教学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
言艺术。教师在深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
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
美判断。如教师范读朱自清的《背影》,就要读得舒缓、浑厚、深沉,把
朱自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自己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和渗透在
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思念之情很好地表现出来。
总之,语文课堂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教
师只有从文质兼美的作品里关注学生的情感,挖掘教学内容的
情感,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传达,注意朗读教学中的情感
表达,同时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和客体
融为一体,达到教学过程文、理、情相通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广东紫金县瓦溪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一个复杂的人际交往的过程。语文教师在
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来
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心理
学研究表明: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对于个体的认知过程极其重
要,有着激励或丧失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
影响和改变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渗透确实
不能忽视。语文教师怎样带领学生入情入景,和作者一道同欢
乐,共悲伤,或者说教师怎样利用诗文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
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由欣赏而动情,由动情而移性,思想情
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凈化,道德行为得到规范,达到教书育人
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个人情感,对教学的成效至
关重要。教师知识再丰富,授课再精彩,如果师生关系恶化,
学生对他的教学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常常同
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感情相一致,“心悦”才能“诚服”,只有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要使学生亲近教师,教师就要对学生倾注“爱”的情感,充满关
心和尊重,充满温暖和期望,充满激励和鼓舞,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和学习成功的决心。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粗暴的态度,冷嘲热讽的语
言,变相体罚学生,只能使师生关系对立、恶化。学生是有思想、有个
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如果教师“目中无人”,不愿与学
生交流情感,整天板着“死人脸”,高高在上,师生之间视如猫鼠,他
的教学也将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或者对立的课堂教学
气氛,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
自己的孩子去教育、去感化,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学
生的道德修养、学习和生活能够表现深切的关怀,使学生从内
心深处感受到教师的爱,并对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
认为教师可亲可敬,由爱教师到爱他所教的学科,激发起学习
的动机和兴趣,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双向互动作用的愉
悦情境,语文教学便成功了一半。
二、教师对教材的情感体验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灌
注了作者的感情,蕴涵着作者丰盈的思想情致。“荷塘月色”
的静美淡雅;“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
月”的儿女情长;“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作
品中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注意挖掘文章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品味,领
略其中蕴涵和传达的丰富情感,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
性情,培养学生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
物和表现,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涵在字里
行间的情感挖掘出来、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
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培养积极的情
感,发展健康的人格。
三、教师对课堂语言的情感传达
教学艺术是通过两个系统而获得综合美感的。一个是有声
的语言系统,一个是无声的体态语言系统,语言教学中的情感
传达也要靠这两个系统去实施完成。先谈谈有声语言,它最具
有表情功能,语调语速的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能使文
章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再配以一定的体态语言,能使听的
学生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更能激起人的想象。语言有促
人思考、激起情感的价值,美的语言往往是声情并茂的,既有
形象性,又具有情感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情感化的
课堂语言,用情感活动统领教学过程,激发认知活动,注重熏
陶感染,体现愉快原则,以情引情,以情动情,并善于把握学
生情感变化发展的心理特征,综合运用多种情感教学方法,使
课堂始终笼罩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下,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
热情兴趣,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情感表达
张志公先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
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
得多。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朗读
教学中,除了要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外,还要满怀情感去读,读
出文章中蕴涵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作为语文教
师,我们要重点训练有感情地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朗
读的基本要求,更是体悟情感、深化理解的需要。
其中朗读教学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
言艺术。教师在深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
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
美判断。如教师范读朱自清的《背影》,就要读得舒缓、浑厚、深沉,把
朱自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自己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和渗透在
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思念之情很好地表现出来。
总之,语文课堂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教
师只有从文质兼美的作品里关注学生的情感,挖掘教学内容的
情感,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传达,注意朗读教学中的情感
表达,同时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和客体
融为一体,达到教学过程文、理、情相通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广东紫金县瓦溪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