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a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为经济建设培养拥有一技之长和一专多能劳动者服务的。也是国家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双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但是近年来,中职人才市场需求旺盛而中职教育发展问题重重。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发展 中职教育 问题 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家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双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已经和正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积极的贡献。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碰到了一些困难。诸如发展理念不对、招生市场混乱,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及社会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师资力量不强、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就业渠道不畅、教学改革乏力等现象依然存在比较普遍的现象。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当前我国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发展理念不对,社会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
  面对招生滑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日益严峻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不少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者提不出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对策,缺乏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抱负和开拓进取精神,满足现状,坐等政策,特别是不少民办中职学校甚至目光短浅,以赢利为目的。
  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日益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但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仍然普遍更加重视普通高中教育,而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根据我们调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市民普遍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与普高比已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5:5。早几年在浙江、广东等地区已形成“职教热”,相当部分优质学生选择了读职中。而目前我们当地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是最差的,招生是最困难的,甚至还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是一件最没面子的事儿,导致普通高中招完剩下不要的学生才选择职业学校,而学生及家长选择职业学校也是无奈之举。
  2.招生市场混乱。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争夺战,是每年招生季节最为激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各地中职学校各显神通,各出奇招,加之部门利益争夺及自我保护倾向,使各中等职业学校之间互相争夺生源。一些外地民办中职学校甚至大量聘请招生员,由于招生员受到利益的驱动,不择手段抢生源,使招生工作成了买卖的市场,扰乱了招生秩序。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民办中职校、技工学校与公办中职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
  3.师资力量不强。
  当前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无技能等级证书,动手能力差,只会纸上谈兵;就连实习指导老师也多数是从企业一线内退的技术工人,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现象,缺乏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和紧缺专业教师尤为不足。还有就是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与公办教师待遇不对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普遍都存在后顾之忧,难于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得进来,哪怕就是已经引进来的特少数也难于留下来。
  4.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严重缺乏。
  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投放也在不断地增加,但对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农村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我们知道,因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培养成本要比普通教育的成本高得多,而不少地方政府由于财政经济薄弱,在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以及“双师型”教师培训和图书购置、科研等方面的投入仍然存在严重不足且不均衡现象,缺乏先进的实习基地和教育教学设备。
  5.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虽然当前不少企业普遍存在一线工人特别是一线技术骨干严重紧缺的现象,可是我们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还是难于找到适合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企业不知道到哪儿去要人,学校不知道把人送到哪儿去,大部分中职学校送出去的学生因为专业不对口或者没有与企业商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习计划,企业只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使用。
  6.教学改革乏力。
  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中等职学校普遍沿袭普通中学教育的管理模式,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管理特点,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课偏多,专业课偏少;理论课偏多,实操课偏少;统编教材多,针对学校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自编教材和校本教材少的现象;教学内容也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还有就是教学模式陈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少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产车间去;教学评价以试卷考试为主,注重结论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不能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的考评。
  二、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做强做大中等职业教育
  众所周知,在新形势下,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竞争,从表面上看是科学技术、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竞争。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发展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必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断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行业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令人高兴的是,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把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2.规范招生,确保规范有序招生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招生统筹力度,为本地中职招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减少学校间的招生内耗。同时要加大教育执法力度,要从严从重打击违法违规的招生行为,杜绝买卖学生;对于不规范的招生行为要及时制止,及时处罚,确保招生有序进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新生入学资格审查,中职学历教育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水平的人,主要对象为初三毕业生,可以通过审查有无初中毕业证书的方法来有效控制未完成义务教育学生提前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也可有效避免外地一些学校不法招收初二甚至初一在校学生。   3.灵活机制,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花大力气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鼓励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学习,把长期的自我学习与短期的外出学习培训结合起来。其次,要为教师进修学习建立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第三,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队伍。
  在此要特别强调,要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渠道,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地方实际,出台具体的关于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4.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是“高投入性”的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技术人才,教育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购买相应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政府可以借鉴英、德等国的做法,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基金,用于重点扶持中等职业学校增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这个基金还可用于支持紧缺人才引进、骨干教师培训等。
  5.整合资源,不断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大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具体讲主要包括:一是全面的人才观。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良好职业素质的树立、身心健康及体能素质的培育。二是长远的就业观。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方向。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学生就业后,还要关心和促进他们把职业发展与自身持续不断地发展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三是社会的需求观。在办学中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市场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市场需求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四是办学的特色观。中职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在“特”字上做文章,要善于开发学校的潜在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办学的强项。五是科学的质量观。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把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及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六是开放的服务观。以服务为宗旨,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此,每个专业都必须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6.创新思路,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材、教学计划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材和教学计划的改革要突破教材以系统性和知识性为核心的传统模式,以能力体系和行动导向为核心,选定教材和安排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打破单一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技能学习为中心,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教室车间化和车间教室化,以学生的“学”与“做”为中心组织和安排教学进度,构建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并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在英国、德国实施得较早,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目前我国也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建立社会激励机制,保证企业参与的利益。各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与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学校、社会“三赢”。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维提斯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助手,就是幽默。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是很难受周围的人欢迎的。同样,一个不懂幽默的老师,也是很难受学生欢迎的。  幽默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艺术。有幽默感的生物老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他们能运用幽默把课堂变为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能使生物教学产生“磁力”效应,给学生带来高层次的心灵欢乐和精神享
期刊
我自从任教二十多年以来,深深地体会到初中二年级两极分化的严重性,这种两极分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下列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学生升到初中二年级后,增加了平面几何、物理等课,学习负担比初中一年级重,教材的内容也广泛、复杂得多,要求也相应地有了提高。  二、学生的心理变化迅速。到了初中二年级,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性格
期刊
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是自己的经验,而经验是从教训和比较中产生的。曾经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常常向人们诉说自己的三个儿子因为渔技平平而使他感到苦恼:“我的捕鱼技术这么好,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如何划船最不会惊到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等他们长大以后,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
期刊
[摘要]班级管理是教育的基层管理,是对学生直接教育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班主任的管理风格、个性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潜意识中把班主任作为学习的楷模,尤其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因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关键词]班级管理  下面我把自己当班主任的一些做法和心体会说来与大家分享,不一定管用,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微笑面对学生  前国家足球队主教练
期刊
[摘要]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与主题。因此,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可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关键词]物理实验 教学意义 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作为一种手段,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关爱,以德育人,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和环境,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学生的关怀不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我们要从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去关心指导他们,这样他们方能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方向,以乐观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争做好学生,积极进取,不断进步,从而走进精神关怀的乐园。如果学生的思想和品德都好了,那
期刊
[摘要]针对因“学与用”关联性不强而导致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理论与实习室操作相互脱节,以及学兵个体素质差异所导致教学标准难以兼顾等问题,在航空机务学兵训练中采用了“模块化”培训模式。通过知识点的模块化,模块的组合化以及组合的多样化等模块化教学的训练手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消除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裂痕,满足了不同层次学兵多样化的任职需求。  [关键词]航空机务学兵 模块化教学 职业技能训练 车工培训
期刊
[摘要]道德叙事是20世纪80年代重又兴起的一种德育方法和德育思维范式。本文从道德叙事理论勃兴的脉络、道德叙事的基本含义、道德叙事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类型、道德叙事的作用机制、道德叙事的意义等五个方面论述了道德叙事的价值。同时,从道德叙事研究理论探讨多,实证研究少;过分夸大了道德叙事的优点,忽略了传统德育方法的价值,缺乏对自身的审视;内容过时,叙事主体单一、叙事“视点”不准等三个方面阐释了道德叙事存在
期刊
当今,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培养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现代化人才,是音乐教师必须要面对并用心去探索、解决的问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个人来说,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对多种学科知识的融合过程中形成深厚的文化修养,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对社会则使无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在社会中结成一个富于进取与创造精神、善于合
期刊
知识来源于生活,品德课程也不例外,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能将“生活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合理地融为一体。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无味,而是丰富有趣、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出他们对学习的持久兴趣,使其产生对学习的需要感,并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那么,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实施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