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初内黄县宣传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共内黄县委作出了一项决定,对在2005年新闻宣传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县委宣传部给予通报表扬。
量化目标,增强了通讯员的责任感
2005年初,宣传部对全县发稿任务、新闻科发稿任务、电台电视台发稿任务和乡镇局委的发稿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往年全县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700篇(条)的情况,按照“跳起来摘桃子”的思想,规定了“五个一”工作目标,即在市级媒体发稿1000篇(条),在省级媒体发稿100篇(条),国家级媒体发稿10篇(条),市级一版头题10个,省级一版头题1个。并把这些任务分解到新闻科、广电局、乡镇和局委,完成者受奖,完不成者通报批评。
量化目标,增强了广大通讯员的责任感,谁都不甘落后。每个单位都在采取措施,把任务完成好,完成得更精彩。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县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2027篇(条),省以上新闻媒体发稿523篇(条),国家级新闻媒体发稿131篇(条)。其中市级媒体一版头题、头条发稿13个,省级媒体一版头题发稿3个,破天荒地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激励机制,调动了通讯员的积极性
在工作实践中,严格的奖惩制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激励机制,促使大家多写稿、写好稿,通讯员采访、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表现尤为突出的是通讯员张晓霞年发稿达到127篇。县法院、司法局、国税局等单位的发稿数量急剧增加,大家铆足了劲儿,谁都不甘示弱,写作水平逐步提高,一大批有分量、主题鲜明、写法灵活的重头稿件见诸报端。
队伍培训,提高了通讯员的写作能力
2005年,内黄县首先建立了一支通讯员队伍。宣传部新闻科统揽全局,搞好策划。每两个月召开一次通讯员会议,以会代训,传播宣传要点,通报发稿情况,收集报道题目,交流写作经验。新闻科每月出一期《新闻外宣剪报》,及时收集、汇总、出版、公布发稿情况,让每个领导、每个通讯员掌握全县发稿进度。
随着河南日报、安阳日报的版面改革、新闻改革,基层通讯员也必须随之变化,不然写出的稿子就“撞不响”。2005年10月份,宣传部推荐两名同志参加河南日报在修武举办的新闻研讨班,直接聆听王亚明、杜时国等新闻专家关于河南日报的改革、新闻创新和实现由“新体”到“华体”的转变,回来后在新闻科进行传达和研讨。11月份,宣传部举办全县骨干通讯员培训班,聘请河南日报新闻编辑室主任鲍铁英、河南日报农村版总编室主任任爱熙,安阳日报副总编贺永刚、编辑中心主任赵光辉、新闻评论部主任张遂旺、首席记者刘建国等来内黄授课,从目前报纸版面的改革、题目的选择、内容的创新、写法的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参训的60名骨干通讯员获益匪浅。广大通讯员说,以前我们的稿子发不了,主要是写法老套,不新颖、不适应报纸的需要,不适应读者的口味。要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就必须痛下决心,到现场采访,抓活鱼,多写新鲜活泼的新闻。
通过培训,广大通讯员的新闻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一篇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的新闻见诸报端。
领导关注,为通讯员创造了宽厚条件
内黄县2005年新闻外宣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县委领导的密切关注、大力支持起着关键作用,每上一个新台阶,都倾注着县委领导的心血。
县委书记冯克坚十分重视、关心外宣工作,他经常指导外宣报道重点,并制定报道方案,部署报道任务,力求在报道方式上不断创新,对外树立良好形象。春节期间,他亲自带队看望慰问安阳日报的总编,并积极参加报社的庆典活动,为新闻宣传工作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县长郜军涛在年初听到宣传部关于实行奖励制度的汇报时,给予充分肯定,当场答应从县财政拿出6万元作为奖励费用,并不断为新闻宣传工作提出新要求,出些新题目。
县委副书记牛瑞庆经常同新闻科的同志研究一些写作题目,在他的亲自策划下,笔者采写的《内黄经济在“绿”中循环》一文,除《安阳日报》三版头题刊登后,又上了《人民日报》“统筹发展在基层”栏目、《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和《河南日报·农村版》一版头题。
县委副书记王书才,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俊英亲自参加通讯员的“好新闻”评选活动,同通讯员切磋新闻写作技巧。县政法委书记马会,亲自邀请河南日报记者,陪同采访,写出的《内黄农民“讨说法”也享受“一站式”服务》一文,在《河南日报》发了半个版面。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载文,对新闻宣传更是情有独钟,是她提议用制度加强新闻外宣工作的意见,制定量化目标、激励机制,建立通讯员队伍,好新闻评选,出版《内黄新闻外宣剪报》,并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实施。每上关键稿件,她都帮助协调关系、拓宽渠道,全力支持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出精品。
领导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使通讯员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更加激情澎湃地投身到新闻写作中去,紧握手中的笔,演奏着时代的凯歌。
(作者单位:内黄县委宣传部)
编校:张红玲
量化目标,增强了通讯员的责任感
2005年初,宣传部对全县发稿任务、新闻科发稿任务、电台电视台发稿任务和乡镇局委的发稿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往年全县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700篇(条)的情况,按照“跳起来摘桃子”的思想,规定了“五个一”工作目标,即在市级媒体发稿1000篇(条),在省级媒体发稿100篇(条),国家级媒体发稿10篇(条),市级一版头题10个,省级一版头题1个。并把这些任务分解到新闻科、广电局、乡镇和局委,完成者受奖,完不成者通报批评。
量化目标,增强了广大通讯员的责任感,谁都不甘落后。每个单位都在采取措施,把任务完成好,完成得更精彩。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县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2027篇(条),省以上新闻媒体发稿523篇(条),国家级新闻媒体发稿131篇(条)。其中市级媒体一版头题、头条发稿13个,省级媒体一版头题发稿3个,破天荒地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激励机制,调动了通讯员的积极性
在工作实践中,严格的奖惩制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激励机制,促使大家多写稿、写好稿,通讯员采访、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表现尤为突出的是通讯员张晓霞年发稿达到127篇。县法院、司法局、国税局等单位的发稿数量急剧增加,大家铆足了劲儿,谁都不甘示弱,写作水平逐步提高,一大批有分量、主题鲜明、写法灵活的重头稿件见诸报端。
队伍培训,提高了通讯员的写作能力
2005年,内黄县首先建立了一支通讯员队伍。宣传部新闻科统揽全局,搞好策划。每两个月召开一次通讯员会议,以会代训,传播宣传要点,通报发稿情况,收集报道题目,交流写作经验。新闻科每月出一期《新闻外宣剪报》,及时收集、汇总、出版、公布发稿情况,让每个领导、每个通讯员掌握全县发稿进度。
随着河南日报、安阳日报的版面改革、新闻改革,基层通讯员也必须随之变化,不然写出的稿子就“撞不响”。2005年10月份,宣传部推荐两名同志参加河南日报在修武举办的新闻研讨班,直接聆听王亚明、杜时国等新闻专家关于河南日报的改革、新闻创新和实现由“新体”到“华体”的转变,回来后在新闻科进行传达和研讨。11月份,宣传部举办全县骨干通讯员培训班,聘请河南日报新闻编辑室主任鲍铁英、河南日报农村版总编室主任任爱熙,安阳日报副总编贺永刚、编辑中心主任赵光辉、新闻评论部主任张遂旺、首席记者刘建国等来内黄授课,从目前报纸版面的改革、题目的选择、内容的创新、写法的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参训的60名骨干通讯员获益匪浅。广大通讯员说,以前我们的稿子发不了,主要是写法老套,不新颖、不适应报纸的需要,不适应读者的口味。要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就必须痛下决心,到现场采访,抓活鱼,多写新鲜活泼的新闻。
通过培训,广大通讯员的新闻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一篇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的新闻见诸报端。
领导关注,为通讯员创造了宽厚条件
内黄县2005年新闻外宣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县委领导的密切关注、大力支持起着关键作用,每上一个新台阶,都倾注着县委领导的心血。
县委书记冯克坚十分重视、关心外宣工作,他经常指导外宣报道重点,并制定报道方案,部署报道任务,力求在报道方式上不断创新,对外树立良好形象。春节期间,他亲自带队看望慰问安阳日报的总编,并积极参加报社的庆典活动,为新闻宣传工作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县长郜军涛在年初听到宣传部关于实行奖励制度的汇报时,给予充分肯定,当场答应从县财政拿出6万元作为奖励费用,并不断为新闻宣传工作提出新要求,出些新题目。
县委副书记牛瑞庆经常同新闻科的同志研究一些写作题目,在他的亲自策划下,笔者采写的《内黄经济在“绿”中循环》一文,除《安阳日报》三版头题刊登后,又上了《人民日报》“统筹发展在基层”栏目、《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和《河南日报·农村版》一版头题。
县委副书记王书才,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俊英亲自参加通讯员的“好新闻”评选活动,同通讯员切磋新闻写作技巧。县政法委书记马会,亲自邀请河南日报记者,陪同采访,写出的《内黄农民“讨说法”也享受“一站式”服务》一文,在《河南日报》发了半个版面。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载文,对新闻宣传更是情有独钟,是她提议用制度加强新闻外宣工作的意见,制定量化目标、激励机制,建立通讯员队伍,好新闻评选,出版《内黄新闻外宣剪报》,并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实施。每上关键稿件,她都帮助协调关系、拓宽渠道,全力支持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出精品。
领导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使通讯员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更加激情澎湃地投身到新闻写作中去,紧握手中的笔,演奏着时代的凯歌。
(作者单位:内黄县委宣传部)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