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澎湃唱凯歌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ge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初内黄县宣传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共内黄县委作出了一项决定,对在2005年新闻宣传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县委宣传部给予通报表扬。
  量化目标,增强了通讯员的责任感
  2005年初,宣传部对全县发稿任务、新闻科发稿任务、电台电视台发稿任务和乡镇局委的发稿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往年全县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700篇(条)的情况,按照“跳起来摘桃子”的思想,规定了“五个一”工作目标,即在市级媒体发稿1000篇(条),在省级媒体发稿100篇(条),国家级媒体发稿10篇(条),市级一版头题10个,省级一版头题1个。并把这些任务分解到新闻科、广电局、乡镇和局委,完成者受奖,完不成者通报批评。
  量化目标,增强了广大通讯员的责任感,谁都不甘落后。每个单位都在采取措施,把任务完成好,完成得更精彩。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县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2027篇(条),省以上新闻媒体发稿523篇(条),国家级新闻媒体发稿131篇(条)。其中市级媒体一版头题、头条发稿13个,省级媒体一版头题发稿3个,破天荒地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激励机制,调动了通讯员的积极性
  
  在工作实践中,严格的奖惩制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激励机制,促使大家多写稿、写好稿,通讯员采访、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表现尤为突出的是通讯员张晓霞年发稿达到127篇。县法院、司法局、国税局等单位的发稿数量急剧增加,大家铆足了劲儿,谁都不甘示弱,写作水平逐步提高,一大批有分量、主题鲜明、写法灵活的重头稿件见诸报端。
  
  队伍培训,提高了通讯员的写作能力
  
  2005年,内黄县首先建立了一支通讯员队伍。宣传部新闻科统揽全局,搞好策划。每两个月召开一次通讯员会议,以会代训,传播宣传要点,通报发稿情况,收集报道题目,交流写作经验。新闻科每月出一期《新闻外宣剪报》,及时收集、汇总、出版、公布发稿情况,让每个领导、每个通讯员掌握全县发稿进度。
  随着河南日报、安阳日报的版面改革、新闻改革,基层通讯员也必须随之变化,不然写出的稿子就“撞不响”。2005年10月份,宣传部推荐两名同志参加河南日报在修武举办的新闻研讨班,直接聆听王亚明、杜时国等新闻专家关于河南日报的改革、新闻创新和实现由“新体”到“华体”的转变,回来后在新闻科进行传达和研讨。11月份,宣传部举办全县骨干通讯员培训班,聘请河南日报新闻编辑室主任鲍铁英、河南日报农村版总编室主任任爱熙,安阳日报副总编贺永刚、编辑中心主任赵光辉、新闻评论部主任张遂旺、首席记者刘建国等来内黄授课,从目前报纸版面的改革、题目的选择、内容的创新、写法的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参训的60名骨干通讯员获益匪浅。广大通讯员说,以前我们的稿子发不了,主要是写法老套,不新颖、不适应报纸的需要,不适应读者的口味。要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就必须痛下决心,到现场采访,抓活鱼,多写新鲜活泼的新闻。
  通过培训,广大通讯员的新闻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一篇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的新闻见诸报端。
  
  领导关注,为通讯员创造了宽厚条件
  
  内黄县2005年新闻外宣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县委领导的密切关注、大力支持起着关键作用,每上一个新台阶,都倾注着县委领导的心血。
  县委书记冯克坚十分重视、关心外宣工作,他经常指导外宣报道重点,并制定报道方案,部署报道任务,力求在报道方式上不断创新,对外树立良好形象。春节期间,他亲自带队看望慰问安阳日报的总编,并积极参加报社的庆典活动,为新闻宣传工作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县长郜军涛在年初听到宣传部关于实行奖励制度的汇报时,给予充分肯定,当场答应从县财政拿出6万元作为奖励费用,并不断为新闻宣传工作提出新要求,出些新题目。
  县委副书记牛瑞庆经常同新闻科的同志研究一些写作题目,在他的亲自策划下,笔者采写的《内黄经济在“绿”中循环》一文,除《安阳日报》三版头题刊登后,又上了《人民日报》“统筹发展在基层”栏目、《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和《河南日报·农村版》一版头题。
  县委副书记王书才,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俊英亲自参加通讯员的“好新闻”评选活动,同通讯员切磋新闻写作技巧。县政法委书记马会,亲自邀请河南日报记者,陪同采访,写出的《内黄农民“讨说法”也享受“一站式”服务》一文,在《河南日报》发了半个版面。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载文,对新闻宣传更是情有独钟,是她提议用制度加强新闻外宣工作的意见,制定量化目标、激励机制,建立通讯员队伍,好新闻评选,出版《内黄新闻外宣剪报》,并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实施。每上关键稿件,她都帮助协调关系、拓宽渠道,全力支持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出精品。
  领导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使通讯员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更加激情澎湃地投身到新闻写作中去,紧握手中的笔,演奏着时代的凯歌。
  (作者单位:内黄县委宣传部)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香港的确很幸运,有一群敢于发问的记者、一片朝气勃勃的传媒景象。本地现有约50份日报和800份期刊,约100家国际传媒机构落户香港。新闻、资讯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的一大基石,是这个亚洲国际都会极为重要的资产。美国总统杰弗逊曾说,若要美国在有政府没报纸、或有报纸没政府之间取舍,他会毫不犹疑选择报纸,杰弗逊不用面对这抉择,我们也不。在香港,我们有一个坚决维护资讯自由流通的政府。  身在政府,我们十分关心
期刊
今年5月下旬,《许昌晨报》强势推出了长篇通讯《大学生,背起妈妈去打工》,介绍襄城县大学生张尚昀自强不息,大义至孝,在长春税务学院一边上学求知,一边打工为母亲治病的感人事迹。此后,张尚昀事迹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新闻媒体进一步传播,引发强烈反响。中宣部对这一典型人物的推出给予充分肯定,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各地由此掀起向张尚昀学习的热潮。  作为率先推出这一重大典型的《许昌晨报》,在典型人物
期刊
1950年9月15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束电波划破中原上空,传向四面八方。自此,她的声音响彻神州大地,经天纬地,生生不息。  正值全台上下以优异成绩迎接河南广播55岁生日之际,金色的秋风送来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政府在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新闻名栏目奖,专题节目《女儿本色》获得广播专题类一等奖。同时有2件作品荣获全国新闻界最高奖,这是河南台一
期刊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让受众记住,形成深刻的印象,记住的人越多,记忆越深刻,知名度就越高。提高知名度、促进销售是广告的主要目的之一,如何使自己的广告信息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呢?    一、不断重复,及时强化,建立心理定势    心理学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
期刊
新闻学与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艺术之间,尽管它们的性质和原则不尽相同,但仍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审美追求上的借鉴和沟通更是无处不在。新闻意境的建构就是这种借鉴沟通的具体表现。    一    意境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绘画等抒情写意的艺术传统中锤炼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从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这个概念以来,历代著名的文论家不断予以阐释和丰富,形成中国文论中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受众需求的催生,一种新的报道文体应运而生,陆续出现在许多报纸的版面上。从以前的填充版面到现在占据重要位置,这类报道,越来越成为媒体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这类单篇式报道,不是单纯的记事记人的叙事文体,而是全方位反映热点、难点中人物、事物面貌的综合文体。这类多篇式报道,也区别于传统的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它的报道形式更多更灵活,其意趣是通过多样的表现手法反映事物的方方面面,拓展事物之间
期刊
背景:《乡村八记》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今年年初从寒假归来后,写的一篇农村调查报告。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读后认为,作者很自觉地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调查研究中去,表现了一个年轻学子应有的勤奋、踏实的作风和认真了解农村、了解国情的科学态度,反映的农村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4月初,范敬宜在清华大学校内刊物《新清华》上发表了名为《一份值得推介的农村调查报告》
期刊
纪录片是记录客观存在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同时,要对现实“创造性地解释”,而这种“解释”要靠电视语言来实现。电视语言是由画面(图像及文字)和言语(解说词、同期声语言)两大表达体系构成的。  画面语言是组成纪录片的基本要素。画面有很强的视觉说服力,在纪录片节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画面对过去的事情、未来的远景及事情发生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等问题是无法表达完善的,为此
期刊
《情满纪念堂》是一篇题材重大、蕴涵深远的现场短新闻。作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把真挚的感情倾注笔端,用绘声、绘色、绘情的描述,全程展示了人们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场景,使受众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可感性、可亲性和可信性。  主题鲜明,通篇贯穿一个“情”字。先是记者在寒风习习的天安门广场,“发现身旁的人流正一股股地向毛主席纪念堂涌去”。紧接着是写毛主席的亲属来了、主席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来
期刊
“护彤”是哈尔滨制药六厂生产的一种儿童专用感冒药的商品名,“儿童感冒用护彤”是其广告口号。既然儿童专用,顺理成章应该叫“护童”才贴切,它却偏偏用了“童”的谐音字“彤”。无独有偶,该厂的“盖中盖”、“朴血”两种产品从其功能、性质来看,也分别应该叫“钙中钙”和“补血”。这种命名方法是对文学批评中的“陌生化”理论的借鉴与尝试。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20世纪前期俄国形式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