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主阵地. 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那么我们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关键词】 创新能力;转变角色;小组合作
一、转变教师角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老师是不是也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适时地启发和指导,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是不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不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积极探索 “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更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我们可通过满足学生的好胜心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好胜心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最大的特点,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多给听听他们的想法,也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果在这时再给予他一定的肯定或表扬,他一定会从此改变学习态度. 因为对学生来说,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道题都是“新”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而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比如: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几何图形,学生不但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几何图形的奥妙,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有了兴趣就有了创新的动力,有了动力就有效地把学生从“要我学”真正转变成为“我要学”.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创造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不能独占整个教学时间,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即在课堂中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从而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便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这一节时,我就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① (x + 1)(x - 1);②(m + 2)(m - 2);③(t + s)(t - s).
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 等式左边两个多项式有什么特点?
② 等式右边的多项式有什么特点?
③ 你能用一句话归纳出上述等式的规律吗?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很顺利地得出了平方差公式.
四、结合数学课程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带学生走出课堂、学校,了解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供销、成本、产值、利润及工程设计、立项、预算等情况,使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理解上述概念的含义,并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搜集实际背景材料,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将其表述为一个数学问题,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得到数学结果.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这些结果的实际意义,并检验这些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在与实际有出入的时候学会修改数学模型,如此反复,直至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 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和科学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要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达到应用中学的效果、学中应用. 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涉及面很广,把“数学应用”有机融合到数学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中学数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 这是因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不仅遵循了教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还贯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产生了良性循环,这样就能使学生把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变成一个自觉的、持久的行动,激起兴趣,激活思维,激发创造力,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质,达到了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注意加强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和引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奇妙想法,重视他们创造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应用能力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创新能力;转变角色;小组合作
一、转变教师角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老师是不是也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适时地启发和指导,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是不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不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积极探索 “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更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我们可通过满足学生的好胜心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好胜心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最大的特点,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多给听听他们的想法,也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果在这时再给予他一定的肯定或表扬,他一定会从此改变学习态度. 因为对学生来说,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道题都是“新”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而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比如: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几何图形,学生不但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几何图形的奥妙,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有了兴趣就有了创新的动力,有了动力就有效地把学生从“要我学”真正转变成为“我要学”.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创造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不能独占整个教学时间,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即在课堂中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从而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便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这一节时,我就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① (x + 1)(x - 1);②(m + 2)(m - 2);③(t + s)(t - s).
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 等式左边两个多项式有什么特点?
② 等式右边的多项式有什么特点?
③ 你能用一句话归纳出上述等式的规律吗?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很顺利地得出了平方差公式.
四、结合数学课程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带学生走出课堂、学校,了解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供销、成本、产值、利润及工程设计、立项、预算等情况,使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理解上述概念的含义,并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搜集实际背景材料,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将其表述为一个数学问题,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得到数学结果.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这些结果的实际意义,并检验这些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在与实际有出入的时候学会修改数学模型,如此反复,直至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 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和科学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要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达到应用中学的效果、学中应用. 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涉及面很广,把“数学应用”有机融合到数学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中学数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 这是因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不仅遵循了教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还贯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产生了良性循环,这样就能使学生把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变成一个自觉的、持久的行动,激起兴趣,激活思维,激发创造力,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质,达到了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注意加强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和引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奇妙想法,重视他们创造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应用能力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