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是数学发展的源泉,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要善于去发现、捕捉、运用生活中的具体可感的事例,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选取恰当的生活情境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一、发现生活素材,凸显现实性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把丰富的现实原型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来,丰富学生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联系生活实际,用学生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补充、重组教材内容,组织学习,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有趣,进而引发学习欲望。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图片:小动物的、花卉的、生活中的物品、建筑物造型、数字卡片、几何图形、京剧脸谱等,在观察这些图形特点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接着通过“对折”的动手实验,学生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欣赏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图案等。再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先请学生和三角板交朋友——握手,感知角是尖尖的,接着出示校园、教室、学生活动等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角,感知角就在我们身边。之后我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的物品,让学生发现角,并让他们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见过的角,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教学时我把课本知识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灵活处理教材,增强趣味性
教材是范本,只有灵活地运用教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体验活动、多媒体演示,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平移、旋转、对称》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知旋转、平移,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他们进一步理解简单图形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位置。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时,我先用动画演示“小蚂蚁爬树叶一圈”手摸长、正方形活动学具一周,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确了周长概念,再让学生观察长、正方形物体,根据其特征,概括优化出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再如,在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时,我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一是节约课堂有限教学时间,二是直观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既增强了数学课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合作探索,提高理解性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恰当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也可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问题的平台,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我在教学二年级《观察物体》这一节时,我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入手,从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引申到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物体,通过学生的合作拼搭、观察、换位观察、交流反馈,使他们理解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的物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如我在教学《摆正方形、长方形》时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许多小棒,要求学生合作选取合适的小棒拼出长、正方形,学生在交流、探讨、操作过程中发现:只有长度相同的小棒能摆正方形,而长方形是相对的边用的小棒长度相同,加深了对长、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再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配合,共同想办法找到物体的图形,并把它“变”在纸上,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想出了多个办法而且他们在每一次的表达和倾听中,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四、观察比较发现,引导概括性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是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时,要求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摆立体图形展示总结时,学生从自己和他人的展示中概括出: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摆一个长方体、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摆一个大正方体。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用三角板判断直角》时,学生判断后,又发现了锐角和钝角的判定方法。又如,在《学习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合作交流各个图形的关系。采用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体会,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领悟数学的思考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力量。
我在低年级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法进行引导,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运用,他们在学习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逐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五、积极动手动脑,突出实用性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他们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创设情境活动:学校现在想用48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忙,画出设计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学生都愿意,而且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日”字形,学生都很投入地画图、演算,调动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再安排小组互相评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总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就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一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选取恰当的生活情境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一、发现生活素材,凸显现实性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把丰富的现实原型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来,丰富学生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联系生活实际,用学生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补充、重组教材内容,组织学习,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有趣,进而引发学习欲望。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图片:小动物的、花卉的、生活中的物品、建筑物造型、数字卡片、几何图形、京剧脸谱等,在观察这些图形特点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接着通过“对折”的动手实验,学生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欣赏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图案等。再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先请学生和三角板交朋友——握手,感知角是尖尖的,接着出示校园、教室、学生活动等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角,感知角就在我们身边。之后我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的物品,让学生发现角,并让他们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见过的角,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教学时我把课本知识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灵活处理教材,增强趣味性
教材是范本,只有灵活地运用教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体验活动、多媒体演示,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平移、旋转、对称》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知旋转、平移,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他们进一步理解简单图形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位置。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时,我先用动画演示“小蚂蚁爬树叶一圈”手摸长、正方形活动学具一周,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确了周长概念,再让学生观察长、正方形物体,根据其特征,概括优化出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再如,在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时,我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一是节约课堂有限教学时间,二是直观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既增强了数学课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合作探索,提高理解性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恰当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也可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问题的平台,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我在教学二年级《观察物体》这一节时,我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入手,从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引申到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物体,通过学生的合作拼搭、观察、换位观察、交流反馈,使他们理解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的物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如我在教学《摆正方形、长方形》时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许多小棒,要求学生合作选取合适的小棒拼出长、正方形,学生在交流、探讨、操作过程中发现:只有长度相同的小棒能摆正方形,而长方形是相对的边用的小棒长度相同,加深了对长、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再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配合,共同想办法找到物体的图形,并把它“变”在纸上,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想出了多个办法而且他们在每一次的表达和倾听中,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四、观察比较发现,引导概括性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是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时,要求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摆立体图形展示总结时,学生从自己和他人的展示中概括出: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摆一个长方体、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摆一个大正方体。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用三角板判断直角》时,学生判断后,又发现了锐角和钝角的判定方法。又如,在《学习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合作交流各个图形的关系。采用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体会,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领悟数学的思考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力量。
我在低年级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法进行引导,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运用,他们在学习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逐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五、积极动手动脑,突出实用性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他们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创设情境活动:学校现在想用48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忙,画出设计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学生都愿意,而且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日”字形,学生都很投入地画图、演算,调动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再安排小组互相评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总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就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一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