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教材的内容设置更有利于教师在教法上进行突破,更有利于让语文课“活”起来。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一、要让语文课“有声有色”
语文课包含“听”“说”“读”“写”四大板块。要训练“听”、“说”、“读”就要使语文课堂有“声”;要训练“写”,就要使语文课堂有“色”,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情色彩,文章体现出他们的个性特色。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有声有色,除了常用的范读和朗读等方法外,还应有一些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灵活带动语文课堂的活跃,使语文课“活”起来。
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用多媒体逐一展出“荷花开满池塘”、“满塘出绿的叶子”的画面,并随着画面传出江南名曲《采莲》。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立即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散文的“情景交融”的特点。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为让学生品味朱自清先生高超的绘景手法,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荷叶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香”“荷波”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月下荷塘”“荷塘月色”情境。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要让语文课“有情有味”
语文课绝不仅仅是语言课,更重要的是文学鉴赏课,在鉴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活动中去,从而有效地完成以上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尽量达成学生和作者的情感沟通,努力让语文课变得“有情有味”。
放眼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真可称得上是百花齐放、万美争荣。一首首婉约词如同一朵朵幽谷百合,在静默中散发着清香;一篇篇哲理散文好象一枝枝郁金香,在摇曳的舞姿中向人们倾诉自己的心声;而那些气势磅礴、含义隽永的杂文,不就是一束束“无花的蔷薇”,用它们另类的语言表达着内心的思想情感?这些作品之所以能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情动辞发,甚至有的作品中还凝结着作者的血泪生命。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时,要充分地注意这些特点,通过鉴赏活动,或进行联想,或展开讨论,或寻根究底,深入钻研每篇作品,仔细挖掘作者感情,通过对作者作品的品评,让学生在咀嚼中领悟。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的情感血液流动起来,使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真挚崇高的感情,从而真正的理解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对作品的鉴赏。
三、用“活教”带动“活学”
要想使语文课真正地“活”起来,穿插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教学方法就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作为教师,只有教会学生“活学活用”,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具有生命力。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繁”有“简”,运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文言文阅读中,可从“繁”入手,尽量扩大学生在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的积累,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文言文的练习,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在练习的选择上,可以选取一些能够训练课文重点内容的片段,让学生在学完课本内容之后进行巩固学习。例如:在讲《勾践灭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对“之”字的用法进行了总结,还布置了《宋人献玉》这篇文章让他们练习。在这篇文章中,集中了“之”字的几种用法,且内容浅显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立足课堂,走出课堂
“生活即课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回归生活理念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的教学,要确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自从网络走入人们的生活,我们便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旅行”。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做到立足课堂,走出课堂,进行大语文教学。如:在讲《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北大的历史,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我先让学生在网上查阅北大的资料,浏览新旧北大的照片,认识北大名人。面对一幅幅真实的照片,聆听北大导师们的谆谆教诲,学生们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加深了。课后我还让他们进行延伸阅读,上网查阅国内外名校的校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这样就拓展了教材内容,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积极研究教学法,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在语文课堂上实现老师教“活”、学生学“活”,课堂气氛“活”,使语文课真正的“活”起来,并成为他们步入文学殿堂的桥梁。
一、要让语文课“有声有色”
语文课包含“听”“说”“读”“写”四大板块。要训练“听”、“说”、“读”就要使语文课堂有“声”;要训练“写”,就要使语文课堂有“色”,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情色彩,文章体现出他们的个性特色。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有声有色,除了常用的范读和朗读等方法外,还应有一些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灵活带动语文课堂的活跃,使语文课“活”起来。
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用多媒体逐一展出“荷花开满池塘”、“满塘出绿的叶子”的画面,并随着画面传出江南名曲《采莲》。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立即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散文的“情景交融”的特点。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为让学生品味朱自清先生高超的绘景手法,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荷叶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香”“荷波”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月下荷塘”“荷塘月色”情境。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要让语文课“有情有味”
语文课绝不仅仅是语言课,更重要的是文学鉴赏课,在鉴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活动中去,从而有效地完成以上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尽量达成学生和作者的情感沟通,努力让语文课变得“有情有味”。
放眼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真可称得上是百花齐放、万美争荣。一首首婉约词如同一朵朵幽谷百合,在静默中散发着清香;一篇篇哲理散文好象一枝枝郁金香,在摇曳的舞姿中向人们倾诉自己的心声;而那些气势磅礴、含义隽永的杂文,不就是一束束“无花的蔷薇”,用它们另类的语言表达着内心的思想情感?这些作品之所以能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情动辞发,甚至有的作品中还凝结着作者的血泪生命。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时,要充分地注意这些特点,通过鉴赏活动,或进行联想,或展开讨论,或寻根究底,深入钻研每篇作品,仔细挖掘作者感情,通过对作者作品的品评,让学生在咀嚼中领悟。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的情感血液流动起来,使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真挚崇高的感情,从而真正的理解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对作品的鉴赏。
三、用“活教”带动“活学”
要想使语文课真正地“活”起来,穿插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教学方法就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作为教师,只有教会学生“活学活用”,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具有生命力。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繁”有“简”,运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文言文阅读中,可从“繁”入手,尽量扩大学生在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的积累,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文言文的练习,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在练习的选择上,可以选取一些能够训练课文重点内容的片段,让学生在学完课本内容之后进行巩固学习。例如:在讲《勾践灭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对“之”字的用法进行了总结,还布置了《宋人献玉》这篇文章让他们练习。在这篇文章中,集中了“之”字的几种用法,且内容浅显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立足课堂,走出课堂
“生活即课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回归生活理念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的教学,要确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自从网络走入人们的生活,我们便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旅行”。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做到立足课堂,走出课堂,进行大语文教学。如:在讲《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北大的历史,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我先让学生在网上查阅北大的资料,浏览新旧北大的照片,认识北大名人。面对一幅幅真实的照片,聆听北大导师们的谆谆教诲,学生们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加深了。课后我还让他们进行延伸阅读,上网查阅国内外名校的校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这样就拓展了教材内容,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积极研究教学法,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在语文课堂上实现老师教“活”、学生学“活”,课堂气氛“活”,使语文课真正的“活”起来,并成为他们步入文学殿堂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