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新闻,激活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mbour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目标·选修部分》中,“新闻与传记”被列为选修课之一,第一条是这样要求的: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
  事实也是如此,当今社会不仅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更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应该是社会的“人”,而不应是学校中狭隘意义上的学习的“人”。这都要求我们要将目光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语文这个小课堂也应该变得鲜活灵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大课堂。而新闻,便是其完美的工具之一。
  第一、新闻调动课前思维
  刚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还没有真正兴奋起来,这时候如果将相关的新闻简评一下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投入课堂。
  比如,要讲《悼念乔治·桑》,可以由赖斯引出。赖斯从一个黑人的孩子成长为美国政坛女明星,得益于她自己的奋斗。赖斯家的真理是: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的孩子优秀两倍,他们才能平等;优秀三倍,才能超过对方。正是这种信念,赖斯19岁大学毕业,26岁获博士学位,精通四门语言,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乔治桑在19世纪保守的法国写作也曾经遭到激烈的批判,也是经过自己执著的创作与追求才成为法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这样一来,学生由对赖斯这位美国国务卿的兴趣引起了对乔治·桑的兴趣,同时也受到了启发,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当然,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首先是语文老师应该养成及时浏览观看新闻和快讯的习惯,以便能够及时地传播给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思维。
  第二、新闻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长时间使用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容易陷入沉闷。如果进行一堂新闻评说课,可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观。要上这样的课,可让学生进行先期准备,把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简缩成书面文字,并加以评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总讨论。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动脑动笔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理性思维,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新闻激活作文思路
  现在的学生在校园里的时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少,多给他们一些新闻信息,可以激活他们的作文思路。比如江西的高考作文“脸”,不少同学感到难以下手。但一讲到刘翔,他们就高兴起来,这个喊着“中国有我,亚洲有我”的中国人,身披国旗站在了世界面前,那他留给世界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是自信,是拼搏,是勇于进取……这就是刘翔的“脸”。同样,巴金的脸,梅艳芳的脸,徐本禹的脸……一系列鲜活的新闻人物的“脸”出来了,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而同样,社会中每天发生的正面或反面的人物和事件都能够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冰雪无情,大爱无声;汶川地震,牵动人心;玉树灾害,八方支援;舟曲泥流,勇敢面对等等,甚至日本的地震,李刚门的问题,两会温总理的讲话等等,都能够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
  第四、新闻促进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所以思想道德的教育不可忽视。特别是现在的社会环境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冲击特别大,上网打游戏、聊天,看低级庸俗的口袋书,跟社会无业青年来往……都会使学生的思想走下坡路。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是光靠泛泛的说教作用不大,而事实是最好的教科书。
  比如,讲“人生的五彩梦”这一单元主题的文章时,联系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一个备受歧视的黑人男孩从自甘堕落到勇于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换到人们的尊重和敬意,从而让学生更鲜活地理解人生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再比如学习“至爱亲情”这一单元的《我与地坛》分析史铁生的母亲引入汶川大地震中那位给孩子留下手机短信“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知道,妈妈爱你”的母亲以及为了捐肝给儿子而暴走减肥的“暴走妈妈”的新闻,自然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至爱亲情的力量。而引入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刘霆、四岁丧父照顾长年卧病在床母亲的阳光少年张晓等人物的事迹,更是让这些平日里不愁吃穿的学生流下了眼泪,体会到了自己应该承担爱的责任。而每一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事迹和颁奖词同样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因此,新闻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可能变得孤陋寡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也是如此,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的高中时代,不喜欢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比较关注社会现象,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所以,引领他们关注社会新闻,不仅仅是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更会使他们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中的人,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更好地投身于未来的生活。
其他文献
作文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最近几年考查的一直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讲究审题,扣题,学生要想得高分首先要做到不偏题,不离题。结构再合理,语言再华美,一篇作文要是偏题也得不了高分。一篇文章如何做到有“心”而不偏“心”呢?  首先,审题要准确,要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新材料作文的要求都是“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角度可能会有多种,但是我们要找到最切题的角度。新材料
期刊
一、课前备课要充分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不少教师在备课时照抄照搬教学参考书,这样是很省力,但效果决不会好。教学参考书,顾名思义,是仅供钻研教材时参考的,不是供教师照搬的,怎样备好课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备教材。就是要认真领会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2.备学生。每个班级学生各自情况都不尽相同。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能力素质,从而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改革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亮点,触及到课程结构的调整。那么什么是校本课程呢?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各校响应课程改革号召,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但因为校本课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欣赏到文学语言美、人物形象美、作品意境美,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随着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逐步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给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穷的创新源泉,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下面我就教学中如何运有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和教学手段的整合,以达到语文
期刊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实施很长时间了,“学案导学”教学法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现在我校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下面,我结合本人的实践经历谈几点肤浅的感受,与大家共勉,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设计学案时,组内成员先自行设计出学案初稿,
期刊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仅为5%,教师演示学生记住率为30%,学生讨论的记住率为50%,学生教别人的记住率为95%。如何将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教学环节的重构。我们根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学原理,结合“自主学习、精讲活练、当堂达标”的和谐教育原则和“预习、讲授、练习”的课堂教学主张,针对课堂教学实际进行
期刊
众所周知,苏轼、苏辙均为苏洵之子,同为手足。一门之中能出三位大家,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不多见。“一门父子三抔土,两世文章百代春”应是对他们尤高的褒奖吧。知弟莫如兄,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一文中这样评价苏辙其人其文:“子由之本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指出苏辙为人沉静安详,不愿为人所知,因而他的文风就于淡
期刊
一、确定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    班级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方向;是构建良好的班风,形成班级和谐的基础;是班集体形成的驱动器;是师生团结奋进的纽带。共同目标是通过个体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在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时,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本班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一旦确定后,就要在班上大力宣传,使之成为班集体前进的巨大动力。要注意因人而异地指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步步到
期刊
晚上给儿子读故事,《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重新映入眼帘: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
期刊
高三文言文复习历来备受重视,大家都能注意把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结合起来,努力探求其内在规律,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很可能是陷入了有悖于这种规律的误区。我认为高三文言文复习须结合必修教材的文言文单元进行,以阅读为主,结合有关的文言文知识复习,这对学生备战高考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复习阅读《廉颇蔺相如传》时,就结合古代职官的升降的一些常用的词语,这样结合课文来进行的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