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背景下外媒对中国形象的塑造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at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图像时代,图像成为重要的表达话语,用图像建构、描摹一个接近真实的景观社会,比文字更有说服力。然而图像经过人们主观选择之后,描绘的并非就是原本的“世界”。《超级中国》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是韩国媒体通过筛选素材之后编辑生成的声像纪录片。国家真实的自我形象与媒体“镜像”中的他者这形象的关系分为基本符合、异样表达、善意言说,而《超级中国》既有基本符合的部分,也有异样表达的部分。
  关键词:《超级中国》;中国形象;他塑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3-2-0025-03
  一、背景介绍
  (一)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格局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中国也成为外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以纪录片为例,近年来国外媒体纷纷制作以“中国”为主题的纪录片,其中产生比较大的社会影响的主要有:《列国图志:中国》(美国)、《激流中国》(日本)、《中国边疆》(德国)、《中国的动荡与崛起》(英国)。
  相较于其它涉华题材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误读,2015年韩国广播公司(KBS)摄制播出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则相对客观。《超级中国》共7集,前6集分别以人口、经济、军事、资源、文化、政治等为切入点,对现代中国社会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第7集综合介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该纪录片摄制组遍访中国、韩国、美国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访政府高官、研究学者、企业精英和寻常百姓,力图以多样化的视角讲述中国的变化,以及中国将为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二)何谓图像时代
  海德格尔认为现在的时代本质是“世界图像时代”——“从本质上来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①威廉·J.T.米歇尔认为“视觉政体”现象的蔓延标志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并将这一转变的“文化逻辑”称为“图像转向”,“图像化转向是围绕视觉性、国家机器、制度、话语、身体和形象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发掘出的一种有关图像表征和阐释的后语言学和后符号学再发现。这便使得观看行为可以在多种阅读样式(释义、解码、阐释等等)中获得某种不一样的深层体验,一种我们无法在文本模拟个性中完全感受到的视觉经验或者‘视觉素养’”。②因此,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塑造除了传统的文字以外,图像塑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选择图像这种表现方式可以补充其他表现方式的不足,丰富国家形象建构的手段。
  李普曼也认为“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在大众媒介环境下,人们脑海里依据媒介传播形成的现实世界,因此人们接触的是间接的、看不见的和费解的事实。KBS 作为国外媒体,是站在他们的立场拍摄《超级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是以“他者”的视角看中国,是用他们的文化认知解读中国,建构中国图景,表现的是他们对于中国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韩国媒体制作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为了让本国人对中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韩国,对中国文化有着更深理解,也更容易解读中国文化所传达的意义,拥有天然的优势。因此,《超级中国》能够较为客观地理解建构一个现代、发展的中国形象。但在这种建构的过程中又存在着过度解读的现象,从而可能引导观众进入另一个误区——中国被“霸权中国”了。这就是图像话语时代所带来的多重意义解读的可能性,或许KBS本意是建构一个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然而由于意义解读的多种可能性,导致了一个“强权中国”形象的附生。
  二、《超级中国》所建构的中国形象
  《超级中国》以冲击性的文字展开它的叙事:“华丽的中国时代正在展开——经济,外汇储备世界绝对第一;土地,蕴含的潜力和力量;软实力,向着文化大国飞奔;共产党,中国式领导力的强力指导”,其中突出的关键词是“经济、土地、软实力、共产党”,纪录片从这几个角度介绍中国,也就说明纪录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建构中国的形象。
  (一)国民形象
  《超级中国》第一集《十三亿人的力量》,首先讲述了作为整体的中国人具有巨大的潜力,不论是作为劳动主体所拥有的创造力还是作为消费主体的拥有的购买力,十三亿人口成为“世界商场”。作为个体的中国人是有个性、有个人表现力、有创造性的,纪录片通过对小米创始人雷军、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采访,表现了中国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的形象。通过对义乌商人群体的聚焦,建构了勤勉、踏实、苦干的中国人形象。
  对于中国国民形象的塑造,《超级中国》它还通过中国商人在海外并购与开采矿山,特别是对秘鲁某一矿山附近居民的采访“比起当地居民的权利,中国企业更看重利益”表达了纪录片建构的中国人的另一面——自私、重利。
  (二)经济形象
  纪录片《超级中国》第二集《钱的力量》强调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积攒了庞大的资本,具有强大的投资能力,在世界各地有大量投资,购买矿山、港口、土地赚取外汇。赞比亚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需要这样的投资”,中国的资本投入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中国企业在积累资本的基础上积极的接受先进的技术,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创建自己的品牌,中国产品在品质上的竞争力受到世界瞩目。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的投资。这部纪录片在表现中国具有强大投资能力的时候,也通过秘鲁矿山地区的当地人口中说出“侵占了我们的生存权利,夺走了工作位”这样的话语,认为中国抢夺他国市场,减少了他国人民的就业就会,表达出韩国媒体将中国看做一个“资源的掠夺者”形象。
  (三)文化形象
  《超级中国》通过丰富的素材介绍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同时现代文化也蓬勃发展,并逐步得到世界认同的文化中国,但又说拥有这样的文化的中国在对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却试图“文化入侵”。
  《超级中国》在《软实力》一集中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都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北京798艺术区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海外也具有广阔的市场,2014年画家交易额前50名,中国占21名,前500名中国占263个。普利兹克建筑奖也有中国获得者,组委会认为“王澍的作品让他们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真正的中国文化”。奥运会开幕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欧洲市场上中国的古董都是以高价竞拍,这些都是中国文化蕴藏的魅力。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中国通过孔子学院、影视作品的输出、CCTV海外建设的途径传递属于中国的声音。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奖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中国软实力。   《超级中国》在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中国现代艺术的认同的同时,也对中国积极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表示质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被看作中国进行的精神扩张;郑和下西洋被解读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远征”;孔子学院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被质疑为传播中国式的思维;而央视在美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建设,也被视为中国对外进行“文化扩张”。
  (四)军事形象
  《超级中国》通过建国六十年国庆典礼阅兵式的内容,讲述中国具有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实力,自主研发多种武器装备,具有较强的军事力量,不再是“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国家。“东风-21”导弹、航空母舰等新型自主研究的武器,说明现代中国具有很强军事实力,是不能被任意欺凌的国家,建构了一个自强、 诚信能力强的中国形象。
  然而,这并不是纪录片表现出来的唯一的形象,该纪录片不断用语言暗示中国是具有野心的国家,甚至在标题打出“中国的霸权时代”的字样。纪录片用多位专家学者包括马丁·扎克(《如果中国统治世界》的作者)、约翰·米尔斯海默(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理查德·布什三世(布鲁金斯研究所东亚研究中心所长)的访问强调中国的军事力量增强正威胁这着世界的和平。“中国富起来的同时,对于霸权的的欲望也会渐渐地大起来”“中国的目的是控制周边,行使控制力;控制周边,控制世界”,这样的话语塑造的是强权无理、霸权中国的形象。
  三、“他塑”形象的反思
  (一)异样表达及方式
  《超级中国》是在跨文化交流中,韩国媒体以“他者”的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的挖掘和阐释,按照自身文化去了解中国现状的一种探索。但对于形塑者而言,“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阈’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解释。”[1]32《超级中国》是经过韩国媒体人认识与理解之后,重新思考和修正的成果,因而不可避免带有他们自身的色彩。
  《超级中国》出现了很多带有异样色彩的描述词汇,在《中国治世:中国的霸权时代》一集中建构了“中国威胁论”“霸权中国”的形象。纪录片旁白“中国向世界展示她走向霸权的战略”“超越亚洲,开始向世界霸权进发”这样的解说词误读中国形象。另外,纪录片中对我国南海军事基地的偷拍,以及误读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为“采取储备力量,等待时机的策略”,都是在建构一个异样的中国形象。
  《超级中国》用第三人称的叙说贯穿整个表述过程,第三人称是纪录片运用较多的叙事人称形式,“第三人称叙事是一种‘全知型’的叙事,降低了观众解读片子的难度,但大量依靠解说词,而解说词的创作掌握在纪录片的创作团队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纪录片的纪实性和真实性,让观众完全跟随创作团队的思路和意图走,降低了纪录片的客观性”,[2]21左右了受众的解读思路。另外,这部纪录片出现了大量的第一人称的表述,多国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对“超级中国”进行解读,包括欧美学者——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芝加哥大学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韩方学者——济州大学建筑系金泰日教授,中方学者——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北京大学陈彭君教授、香港军事专家马鼎盛等。他们用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对中国发展现状的看法,聚焦中国发展的问题。这样的记述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但西方学者更多的以“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解读中国,并不能建构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
  《超级中国》夸大了中国的发展现状。纪录片描述中国拯救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美国经济,后来又拯救了欧元区,这些语句实有夸大之嫌疑,并且对于中国来讲,还是有很多的欠发达地区,然而纪录片忽视掉了。
  (二)异样表达的原因
  制片人朴晋范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明了自己拍摄《超级中国》的目的:“随着中国的崛起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世界人民对于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强。我们觉得在这个时刻,包括韩国观众在内的世界人民需要全面了解中国,所以,我们策划了这部大型纪录片帮助观众们了解中国和中国的崛起。”[3]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公正客观。韩国在二战以后,接受美国的援助,接受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话语方式,因此会从西方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形象。另外,作为中国的邻国,韩国对中国有一种天然的防备与警戒意识,因此对于中国形象的建构偏向于对他们本身有利的态度。
  四、结语
  《超级中国》通过多视角建构了中国在国民、经济、文化形象、军事的正面、积极的形象,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自信,但同时夸大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做了军事力量是“中国威胁论”的隐形宣传。因此,我们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要理性对待这种夸奖,看到其对中国形象建构的双重影响。
  注释:
  ①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1996版第899页.
  ② W·J.T. Mitchell,《 Picture The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第16页.
  参考文献:
  [1]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敏.NHK涉华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专访韩纪录片《超级中国》制片人:我们力求客观公正看待中国[EB/OL].澎湃新闻网,2015-02-23.
  http://news.163.com/15/0223/12/AJ4UAGEB00014SEH.html.
  (作者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两类媒体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相互借力、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努力构建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模式和传播格局。2015年,我国传统媒体的创新之路究竟走得如何?本文梳理、提炼出十大创新报告,展示传统媒体的发展态势,总结传统媒体的创新规律。  关键词:融合;坚守;革新;创新报告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3-2-00
期刊
摘要:2016年初,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以下简称《太子妃》)以爆红的姿态,超高的收视率一跃成为现象级网络剧。取得如此成就,按理来说通常都是投资充足、制作精良的良心作品,而《太子妃》这样被称为“比雾霾还毒十倍”“污、腐、穷”的网络剧反而会受到狂热追捧呢?本文从相关数据入手,试图通过解释《太子妃》高收视的原因,并对网络剧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反思。  关键词:太子妃升职记;网络剧;收视率;数据分析;反思
期刊
摘要:尹知章是唐代研究《管子》最重要的学者,其《管子注》不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管子》中许多晦涩难懂的词句,通过它使我们能够更准确透彻地理解其文义;另一方面,它作为一部随文释义的注释书,注释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另一个价值——时代性。该著作在汉语词汇史研究,尤其是在辞书编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尹知章;管子注;辞书编纂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创新”是江浙戏曲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也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词。昆曲和越剧的视觉形式创新必须与衣箱程式的传承联系起来,裹足不前和颠覆传统都是不可取的。设计师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对戏曲人物造型创新应有与时俱进的认知和态度。相信随着创新源头之水的引入,以昆曲和越剧为代表的江浙戏曲以及品类繁多的中国古典戏曲这一文化清流必然从小众走向大众,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步入戏曲艺术殿堂。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正式签约挂牌一年多来,在部校共建领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立足高等新闻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从智库建设、专业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了部校共建的经验,并尝试提出部校共建深入推进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部校共建;高端智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3-2-007
期刊
摘要:某县检察院检委会就该县一起执法局工作人员未按有关法律规定情形下执法行为中导致工作人员受伤案件,讨论形成三种不同意见。背后折射出司法实践中,检委会讨论案件时间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即主观随意性和对所发表意见缺乏相信责任机制,特别是检委会某些成员还缺乏应有的法律素养。从法律方法的视角审视,法律人(捡委会成员)应具备扎实的法律功底、过硬的专业化法律思维,掌握并灵活应用法律方法。因此,应严格条件,提高检
期刊
摘要: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各国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合肥,安徽省会,作为中部地区不断崛起的一股中坚力量,拥有的自身发展潜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十分深厚,电子信息产业也很发达,更为重要的是合肥目前所具有的“天网工程”和“数字城管”都对其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力量。在合肥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厘清该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比如,有相
期刊
摘要:李高阳博士在其《再论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一文中对我们的文章《试论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兼论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之比较》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的文章存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我们则认为其论证犯有“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正是基于这一错误的“论证”,李文把我们加以区分的中国儒家与英国道德感派合二为一,并认为我们所说的中西伦理的“互补格局”不成立。对于我们基于伦理学四大分野的层次结构,李文改为基于三大分野的层
期刊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陕西省传播学会和《西部学刊》杂志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展了2015年度陕西传媒创新十佳案例推选工作。创新十佳案例推选的首要标准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创新十佳案例推选的目的,也在于引领媒体在创新中更好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2015陕西传媒创新十佳案例是在符合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评选出
期刊
摘要: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到红楼梦诗词,无不充满着语言的悖论。这种语言是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显现出强大的艺术张力。在这种历史的关照中,不难发现中国文人的一种“解构历史”意识,这种意识有着深厚的语言传统土壤和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鲜明折射,对于进一步考察中国文人的灵魂世界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悖论;解构;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