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应用民族音乐学主要突出民族音乐学对社会与文化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及其社会有用性.在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民间音乐的采录与保存实践,后发展成为有关民间音乐的记录、复兴、展演、相关回馈活动及涉及前述活动之操作路径与工作方法的策划、记述与思考,并于2000年前后进一步扩展至民族音乐学者基于自身知识与工作服务于社会和民众,推动有关健康、政治、人权、环境等领域变革的所有工作和研究.近十年来,中国在应用民族音乐学方面的研究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但尚缺乏标杆式的研究成果.
【机 构】
: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民族音乐学主要突出民族音乐学对社会与文化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及其社会有用性.在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民间音乐的采录与保存实践,后发展成为有关民间音乐的记录、复兴、展演、相关回馈活动及涉及前述活动之操作路径与工作方法的策划、记述与思考,并于2000年前后进一步扩展至民族音乐学者基于自身知识与工作服务于社会和民众,推动有关健康、政治、人权、环境等领域变革的所有工作和研究.近十年来,中国在应用民族音乐学方面的研究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但尚缺乏标杆式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头大身细”问题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应该以电影共同体美学作为方法论,促进中小成本影片的高质量发展.对2017年以来票房超5亿元的国产中小成本影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共同体美学就是中小成本影片得以成功的实践智慧.这一智慧集中体现在电影与观众间共同体关系的建立,即电影创作高度尊重观众之共同共通性.具体说来,在题材内容上追求“共情”,应接地气、接人气,切中观众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心理;在类型实践方面追求“共乐”,应坚持守正与创新,重视观众“娱乐与宣泄”的普遍性观影需求;在精神主旨上追
汉代先民以神仙境界为生命的终极境界,同时也认为是亡者的最佳去处与归宿,在这种信念的影响下,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构建出一整套特定内涵的墓葬空间图像系统.一方面,安抚着逝者,表达了生者对于此生与往生知识性的解释;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宗族、家族、个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所对应的社会、组织、环境、文化、信仰等的文化属性,并通过物态化的视觉形象来感知宗法理念下的自我认证与族群归属.
伴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国内经济体系有了很大的转变,为了适应新的经济体系,建筑行业必须优化自身的发展状态,杜绝市场恶性竞争行为的发生.当前,建筑企业负责人必须思考如何跟上新经济体系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实力是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建筑企业领导者在引导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经济管理,从而做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本篇文章主要以建筑工程经济为背景,分析如何做好工程管理,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中国音乐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Ethnomusicology引进,如今扩展到音乐地理、仪式音乐等基于本土音乐特色的理论实践,可谓是艺术门类跨学科本土理论建构的先行者;在艺术人类学倡导跨学科研究之后提出的民族艺术学,应超越以往建立在西方理论话语体系之上,以及艺术不能向下兼容、各门类艺术之融合不够的局限,从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视野中反思西方理论话语,建构跨越门类艺术的新艺术学科;音乐研究可进一步在门类艺术之跨越中形成音乐普遍和特殊规律的认识.
仪式音乐(Ritualmusic)是源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语境,在特定的仪式场域或仪式表演语境中生成,为渲染仪式气氛,对仪式参与者的身心施加相应影响,以达到特定的仪式文化功能的一种音声形态.国外关于仪式音乐的研究最早基于民族学或人类学者对仪式的研究,主要涉及了仪式音声的形态、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的探讨.国内学界关于仪式音乐研究大致分为音乐资料集成期、音乐形态分析期与民族音乐学探究期三个阶段.当前,关于仪式音乐的性质、范畴、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等学术认知仍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论与方法论体系仍有待更新,仪式音乐研
徽州纸马类属中国民俗版画艺术,起始于南宋,孕育成长在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之中,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特征,可视为徽州民间美术中的艺术奇花.徽州纸马的艺术要素具有层次井然、图文有致、多类统一、俗极致雅的基本特征,其产生与发展,与其蛮越遗风、儒质兼备的地域文化环境密切关联,徽州纸马集纳了多元文化,并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理解与艺术审美,是耐人寻味的艺术情趣与生活美德的表现.
俄藏Almss号文献是一部较为珍稀的满文著述文献,其中以汉文、满文、藏文和蒙古文记录了大量藏密诸佛名号.除满文直译词与早期借入满语文的梵语词外,其他名号的满文翻译具有以音译蒙古文为主的特点.Almss号文献的编撰,以及其中多文种词语的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以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诸葛八卦村旅游景区为例,中国古村落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走出一条深化与活化的路径.诸葛八卦村的文化旅游产品应从符号象征、文化属性、情感互动、数字化建设等层面去解读与研发,并通过建立数字化博物馆为古村落的文旅产品提供线上传播平台.应通过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创产业开发,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增长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曼特尔·胡德(Mantel Hood)提出“双重音乐能力(Bi-musi-cality)”理论,旨在通过有意识地学习研究对象的音乐来探索音乐与艺术、语言、宗教、习俗、历史之间的文化关系.西方民族音乐学将“双重音乐能力”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多用于田野实践之中,而中国学界则以“双重乐感”的培养率先运用在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近些年来,随着中西方对“双重音乐能力”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反思,研究逐渐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对于当前民族音乐学学科来说,“双重音乐能力”的培养,首先是通过对不同地方音乐表演者歌唱
民俗艺术的研究和中国民俗艺术学的发端已有百年的历史,其名称与“民间艺术”“民艺”等常见词汇,概念不清、混用不分.随着“艺术学”学科的建立及其研究体系的构建,“民俗艺术学”在我国发展迅速,理论逐步趋向完善.它以东南大学“民俗艺术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确立、国家社科基金有关项目的设立、国内有关机构的成立、国际间学术研讨与联合考察的展开、理论著作《民俗艺术学》的编纂出版等为标志,表明“民俗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在我国已率先初步完成.它在实践层面,对“非遗”保护工作、乡村振兴项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节日活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