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细节。可见,于细微处提高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才能整体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简约性 目的性 实效性 发展性
课程改革到现在,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学习,不仅需要体育教师提供有意义的、经过组织的信息以及学生所具备的原有的有关体育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积极主动的参与。动机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力量,是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强大动力。因此,一般而言,人们较多地关注文化课的有效教学,往往忽略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事实证明,注重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能提高学生身体练习的密度,有效地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从而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能力,教师课堂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会影响学生心理。体育教学要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来掌握技术技能,教师如何就用简单准确的语言,富有表情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体育教师以什么样的教学态度与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体育教师以什么样的情感,来保持师生的和谐融洽,营造师生间良好关系;体育教学如何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要依据强调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自由充分的学习和探究,来适应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这些都将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形成。
利用多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表扬,会大大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
新的课标没有具体规定学习内容与学时,没有具体规定的考试项目和标准,因此,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内容要为学生而选择,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与学校的硬件设施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可以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喻成卖家与买家的关系,教师作为“卖家”要考虑到商品的“质量,样式,耐用”等多方面,这样才能有助于买家(学生)更好地接受。
1.组织、调动队伍的简约性
与普通文化课不同,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队伍调动。从队伍调动的效果来看,可以分“有效调动”与“无效调动”,“有效调动”是为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需要,强调路线短、时间短。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充分,设计要合理,空间感和临场反应能力要强。“无效调动”则是指挥不清,路线不明,费时费力,且不能满足讲解、示范和练习的需求。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能发现两种现象,一种是教师平时训练不够,调动队伍时不用口令指挥,而是用“过来”、“过去”的随意语言,让学生不知所云,从而出现队伍始终处于游动状态,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另一种是教师过于形式,本来一个口令就能把队伍调动到位的,却要用各种花樣,给人以忙碌不堪的景象,这些其实都不可取的。中小学的课堂一般都是40分钟或45分钟的时间,如果队伍调动需要花掉十几分钟,那么学生练习时间就更少了。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强调组织、调动队伍的简约性。
2.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或游戏的目的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或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确实能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能力。但是,我们也看到许多教师在运用时看上去热闹,其实是值得反思的,如一个问题90%以上的学生都能回答,这个问题设计其实是无效的。这种缺少启发性,没有针对性,目的不明确,与课堂教材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提问应该避免。又如情境设计和游戏,一些教师一会把学生带到东坐下讲一会,一会又带到西坐下讲一会,外人根本看不懂在干什么,至于一堂课学生学了什么技能,练了什么素质无从得知,那么这样的设计同样是无效的。因此,如果情境设计和游戏与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关联,既起不到诱导作用,又影响学生身体练习的质量,则是不可取的。
3.教学手段的实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我们要讲究实效性。如初中学生练习蹲踞式跳远,我们有些老师反复做徒手分解练习或腾空步练习,学生没有一个完整的动作体验,效果很不理想,这样的手段其实效果是不明显的。实践证明,让学生反复进行短程或中程的跳远练习,并在练习中提出要求,改进技术,学生不但乐于接受,学习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又如,学生学习篮球原地运球,初学者容易做出用手指“拍打”球的动作,如果我们能采用针对性的手段,教会学生垂肘用前臂以“勺型手”进行“按拍球”的动作,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动作,提高质量。可见,在方法的应用上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4.对学生终身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性
体育课堂教学目的不仅为了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更为了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按课程标准完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三基”能力外,更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如提高腰腹肌力量,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常用的方法可采用的仰卧起坐、仰卧收腹举腿、俯卧撑等,还要告诉学生每次练习需多长时间、多少次才是有效的等等。
5.场地器材准备的充分性和发放器材的合理性
我们很多教师课前不准备场和器械,而是到了课中才让学生拿器械,这既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课堂中发放器材缺少组织策略,不考虑发放器材的合理性。如学习篮球时,若我们让学生把球从排头有序地传至排尾或采用比赛快速递球的方法,一定比让学生一哄而上要有效得多。因此,体育课堂的教学与组织其实有着太多的细节可研究。
6.教学目标的达成性
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我们更大程度上是看是否完成教育目标。如教学排球垫球技术,如果教学目标要求65%以上的学生能做出“一插二夹三抬臂”的动作技术,而实际不到15%的同学能做到,那么这堂课可以说是不成功的,一定存在教学方法和组织策略问题。所以,围绕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此外,选择难易适宜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率等,同样也是我们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细节。可见,于细微处提高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才能整体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简约性 目的性 实效性 发展性
课程改革到现在,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学习,不仅需要体育教师提供有意义的、经过组织的信息以及学生所具备的原有的有关体育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积极主动的参与。动机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力量,是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强大动力。因此,一般而言,人们较多地关注文化课的有效教学,往往忽略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事实证明,注重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能提高学生身体练习的密度,有效地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从而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能力,教师课堂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会影响学生心理。体育教学要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来掌握技术技能,教师如何就用简单准确的语言,富有表情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体育教师以什么样的教学态度与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体育教师以什么样的情感,来保持师生的和谐融洽,营造师生间良好关系;体育教学如何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要依据强调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自由充分的学习和探究,来适应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这些都将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形成。
利用多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表扬,会大大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
新的课标没有具体规定学习内容与学时,没有具体规定的考试项目和标准,因此,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内容要为学生而选择,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与学校的硬件设施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可以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喻成卖家与买家的关系,教师作为“卖家”要考虑到商品的“质量,样式,耐用”等多方面,这样才能有助于买家(学生)更好地接受。
1.组织、调动队伍的简约性
与普通文化课不同,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队伍调动。从队伍调动的效果来看,可以分“有效调动”与“无效调动”,“有效调动”是为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需要,强调路线短、时间短。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充分,设计要合理,空间感和临场反应能力要强。“无效调动”则是指挥不清,路线不明,费时费力,且不能满足讲解、示范和练习的需求。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能发现两种现象,一种是教师平时训练不够,调动队伍时不用口令指挥,而是用“过来”、“过去”的随意语言,让学生不知所云,从而出现队伍始终处于游动状态,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另一种是教师过于形式,本来一个口令就能把队伍调动到位的,却要用各种花樣,给人以忙碌不堪的景象,这些其实都不可取的。中小学的课堂一般都是40分钟或45分钟的时间,如果队伍调动需要花掉十几分钟,那么学生练习时间就更少了。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强调组织、调动队伍的简约性。
2.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或游戏的目的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或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确实能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能力。但是,我们也看到许多教师在运用时看上去热闹,其实是值得反思的,如一个问题90%以上的学生都能回答,这个问题设计其实是无效的。这种缺少启发性,没有针对性,目的不明确,与课堂教材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提问应该避免。又如情境设计和游戏,一些教师一会把学生带到东坐下讲一会,一会又带到西坐下讲一会,外人根本看不懂在干什么,至于一堂课学生学了什么技能,练了什么素质无从得知,那么这样的设计同样是无效的。因此,如果情境设计和游戏与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关联,既起不到诱导作用,又影响学生身体练习的质量,则是不可取的。
3.教学手段的实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我们要讲究实效性。如初中学生练习蹲踞式跳远,我们有些老师反复做徒手分解练习或腾空步练习,学生没有一个完整的动作体验,效果很不理想,这样的手段其实效果是不明显的。实践证明,让学生反复进行短程或中程的跳远练习,并在练习中提出要求,改进技术,学生不但乐于接受,学习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又如,学生学习篮球原地运球,初学者容易做出用手指“拍打”球的动作,如果我们能采用针对性的手段,教会学生垂肘用前臂以“勺型手”进行“按拍球”的动作,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动作,提高质量。可见,在方法的应用上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4.对学生终身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性
体育课堂教学目的不仅为了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更为了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按课程标准完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三基”能力外,更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如提高腰腹肌力量,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常用的方法可采用的仰卧起坐、仰卧收腹举腿、俯卧撑等,还要告诉学生每次练习需多长时间、多少次才是有效的等等。
5.场地器材准备的充分性和发放器材的合理性
我们很多教师课前不准备场和器械,而是到了课中才让学生拿器械,这既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课堂中发放器材缺少组织策略,不考虑发放器材的合理性。如学习篮球时,若我们让学生把球从排头有序地传至排尾或采用比赛快速递球的方法,一定比让学生一哄而上要有效得多。因此,体育课堂的教学与组织其实有着太多的细节可研究。
6.教学目标的达成性
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我们更大程度上是看是否完成教育目标。如教学排球垫球技术,如果教学目标要求65%以上的学生能做出“一插二夹三抬臂”的动作技术,而实际不到15%的同学能做到,那么这堂课可以说是不成功的,一定存在教学方法和组织策略问题。所以,围绕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此外,选择难易适宜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率等,同样也是我们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细节。可见,于细微处提高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才能整体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