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情境试题 落实素养考查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c19890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7新课标颁布后,新高考倡导情境化试题,试题以情境为载体,立足核心素养,着力学生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情景化试题体现学生从“解题”变为“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人的培养,试题不仅具有选拔功能,还具有考试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情景化试题;素养考查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9-0036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情境化试题是指以自然界及生活、生产、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核心知识或主干知识解决问题的试题.情境化试题呈现真实的、抽象的、适当加工的复杂情境,使试题中所蕴含的物理规律更加隐蔽.避免了在解题过程中直接套用公式,考查物理模型建构、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促进学生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促进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2019全国物理高考中,情境化试题具有鲜明的特色,现分析如下:
  1 描绘体育性境 考查模型建构能力
  例1 (2019卷Ⅰ理综18题)如图1,篮球架下的运动员原地垂直起跳扣篮,离地后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上升第一个H/4所用的时间为t1,第四个H/4所用的时间为t2.不计空气阻力,则t2/t1满足
  A.1<<2B.2<<3
  C.3<<4D.4<<5
  【解析】选C,运动员起跳到达最高点的瞬间速度为零,又不计空气阻力,故可逆向处理为自由落体运动.则根据初速度为零匀加速运动,相等相邻位移时间关系为1∶2-1∶3-2∶2-3∶5-2……,可知t2t1=12-3=2 3,即3  例2 (2019卷Ⅱ理综19题)如图2(a),在跳台滑雪比赛中,运动员在空中滑翔时身体的姿态会影响其下落的速度和滑翔的距离.某运动员先后两次从同一跳台起跳,每次都从离开跳台开始计时,用v表示他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其v-t图象如图(b)所示,t1和t2是他落在倾斜雪道上的时刻.则
  A.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比第一次的小
  B.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比第一次的大
  C.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平均加速度比第一次的大
  D.竖直方向速度大小为v1时,第二次滑翔在竖直方向上所受阻力比第一次的大
  【解析】选B、D.由v-t图面积易知第二次面积大于第一次面积,故第二次竖直方向下落距离大于第一次下落距离,所以,A错误;由于第二次竖直方向下落距离大,由于位移方向不变,故第二次水平方向位移大,故B正确.由v-t斜率知第一次大、第二次小,斜率越大,加速度越大,或由a=v-v0t 易知a1>a2,故C错误;由图象斜率,速度为v1时,第一次图象陡峭,第二次图象相对平缓,故a1>a2,由G-fy=ma可知,fy1  【评析】本类型题目,以学生熟悉的体育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例1中以扣篮运动为背景,由于忽略空气阻力,可以建构自由落体模型,体现了用可逆思想解决问题的思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相等相邻位移的时间关系解答,属于创新思维层面的考查. 例2以冬奥会跳台滑雪项目为背景,在图象中给出运动员先后两次空中滑翔时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时间图线,考查考生对运动的相关物理概念与图象中数学元素对应关系的理解.同理要把运动员的运动看作抛体运动,结合v-t图象进行分析,利用图象的面积比较位移大小,利用图象斜率比较加速度的大小,考查了学生的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考查.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通过物理学科可以更好地研究和认识体育运动的规律.
  2 创设科技情境 渗透价值观教育
  例3 (2019卷Ⅱ理综14題)2019年1月,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探测器“奔向”月球的过程中,用h表示探测器与地球表面的距离,F表示它所受的地球引力(如图3所示),能够描述F随h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得:F=GMm(R h)2 ,h越大,F越小,选项D符合题意.
  例4 (2019卷Ⅱ理综16题)最近,我国为“长征九号”研制的大推力新型火箭发动机联试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若某次实验中该发动机向后喷射的气体速度约为3 km/s,产生的推力约为4.8×106N,则它在1s时间内喷射的气体质量约为
  A.1.6×102 kg B.1.6×103 kg
  C.1.6×105 kg D.1.6×106 kg
  【解析】设该发动机在t时间内,喷射出的气体质量为m,根据动量定理,Ft=mv,可知,在1s内喷出的气体质量m0=mt=Fv=4.8×1063000kg=1.6×103kg,故本题选B.
  【评析】此类型题目,以我国最新的科技成果为背景,让学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认识我国最新科技、国防等科技成果的发展现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例3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为素材,要求学生分析探测器在“奔月”过程中所受万有引力的变化图象,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4以我国正在研制的“长征九号”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为背景,考查学生应用动量定理计算发动机在单位时间内喷射的气体质量,考查反冲模型建构、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我国在重型运载火箭研发方面的进展,增强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 创设劳动情境,考查实际应用能力
  例5 (2019卷Ⅲ理综16题)用卡车运输质量为m的匀质圆筒状工件,为使工件保持固定,将其置于两光滑斜面之间.两斜面Ⅰ、Ⅱ固定在车上,倾角分别为30°和60°.重力加速度为g.当卡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时,圆筒对斜面Ⅰ、Ⅱ压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则   【评析】本题利用实验创设了探究情境,属于常规实验的拓展.此类型题目,常以教材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验为背景,进行变式操作,拓展考查的角度.在变化的场景下,考查学生真实的探究能力.本题中主要考查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由数据获得证据的过程,从而用证据归纳总结结论的能力.此类题目,往往来源于教材,体现了高考的基础性,但又高于教材,体现了高考的灵活性,以学生熟悉灵活的试题场景考查学生核心素养.
  6 创设综合情境 考查问题解决能力
  例9 (2019卷Ⅱ理综25题)一质量为m=2000kg的汽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行驶过程中,司机突然发现前方100m处有一警示牌.立即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所受阻力大小随时间变化可简化为图6(a)中的图线.图6(a)中,0~t1时间段为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采取措施的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所受阻力已忽略,汽车仍保持匀速行驶),t1=0.8s;t1~t2时间段为刹车系统的启动时间,t2=1.3s;从t2时刻开始汽车的刹车系统稳定工作,直至汽车停止,已知从t2时刻开始,汽车第1s内的位移为24m,第4s内的位移为1m.
  (1)在图6(b)中定性画出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刹车系统稳定工作后汽車运动的v-t图线;
  (2)求t2时刻汽车的速度大小及此后的加速度大小;
  (3)求刹车前汽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大小及t1~t2时间内汽车克服阻力做的功;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汽车停止,汽车行驶的距离约为多少(以t1~t2时间段始末速度的算术平均值替代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1)(2)8m/s2, 28 m/s或者28825m/s2,29.76 m/s;(3)30 m/s;1.16×105J;87.5 m.
  【评析】此类题目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情境问题复杂,综合性强,需要运用较强的分析、推理、归纳、综合等思维方法,才能进行解答.本题中,汽车运动情境相对复杂,一些信息需从图象中发掘,把运动情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直线运动,其中涉及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内容的计算,后面又跟冲量、动量、机械功相互联系,解答本题需要描绘出清晰的运动过程,同时考查学习运用力和运动、能量等观念分析问题的习惯.总之,本题运用综合和试题情境,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司机刹车的反应时间,警示学生不酒驾、不疲劳驾驶,渗透生命安全教育,试题体现了人的教育与素养的考查.
  7 情境化试题的应对措施
  如何能对情境化试题作出正确解答,如何能让学生尽快适应新高考的变化,灵活地解答情境化试题呢?通过以上试题解析,梳理解答情境化试题的策略和技巧,并在常规教学中进行强化练习,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学生情境和题目的自觉转化能力.
  7.1 总结情景化试题的解答技巧
  解答情境试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转化的过程.一般要通过信息获取,对文字进行加工,分析试题中的场景过程,经过提炼加工,描绘物理过程,转化为物理试题情境,考查学生思维加工能力;另外还要通过阅读文字,获取试题中有价值的信息,转化为解答试题的条件,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和思维加工能力;最后,要把试题中的相关条件代入对应的物理公式,再利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实现学生概括归纳等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7.2 拓展教学手段,注重情景教学
  课堂中,教师应注重情境教学, 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注重物理与学生经验对接.注重物理知识与生活情境的关联,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做到学以致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问题,逐步认识和感悟生活和社会对物理学习的重要影响,逐步树立从物理视角剖析和看待现实问题.并积极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勇于对各种媒体中的物理信息敢于审视,勇于质疑.
  7.3 拓展试题素材的选取范围
  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体育、科技前沿、热点事件等多方面选取素材,如目前考试的热点,以目前中国的重大科技产品为试题背景,设计试题,向学生展示我国科技突飞猛进的成果,如登月计划、北斗导航等素材.体现物理建模能力考查,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合理转化,建立起物理知识所能解决的模型,并利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成良.价值引领 育人载体 素养考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04):53.
  (收稿日期:2019-06-24)
其他文献
同学们争相翻阅、领取《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滑雪安全“指挥官”  冬天的假日,去滑一场雪是不是很刺激?可是父母总是担心安全问题!滑雪确实有点儿“高危”,别的不说,在转弯或减速时就很有可能发生“追尾”事故。那么,有没有解决办法呢?罗睿和李梓宣同学设计了一款智能感应安全头盔来应对这一问题。  这款头盔具有两个很有针对性的功能。首先,它可以利用红外传感器来监测我们视力不及的盲区状况;其次,它还具备碰撞报警功
1  当东方写出第一缕曙光,当太阳咬碎无边的夜色,当晨风吹去田野的梦境,当朝霞擦亮蓝天的脸庞,啊,早晨,你终于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了!  沉睡的大地,在你那温柔、湿润的巨手抚摸下,悄然苏醒。  早晨,最有力量——因为你使躺在黑暗中的世界站了起来!  2  牧童把羊群赶进早晨,农民把田地犁进早晨,商人把货物运进早晨,学生把书本读进早晨,晨练者把脚步踩进早晨……  早晨,是每天站在大地上的一幅巨大、立体
摘 要:文献[1]提出一个力学问题后,多篇文献[2][3][4][5]提出高中学生能够接受的解法.其中文献[5]提出了转换参考系的方法,但是,文献[5]论证了“A球相对B球做的是变速圆周运动”是多余的;没有触及动力学问题,使得对物体的运动分析较为繁琐,高中学生不易接受.转换参考系后,引入惯性力,用圆周运动的动力學方法解题的过程简洁明了,学生易于接受.  关键词:小球;脱离;参考系;圆周运动;惯性力
〔摘要〕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经验的“范本”。全国各级出版发行机构通过研究资料、参考资料和教学方法的翻译出版,确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当性,增进了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推动了苏联学习经验的普及化和转化,拓展了中共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发行  〔中图
〔摘要〕学术话语的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主题,也是时代发展、实践深化和历史演进的必然要求。当今中国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但是中国学术话语尚不能充分解读中国实践,也未能彻底抓住国际受众,为此,中国学术话语必须不断创新,以更好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形成最大合力。中国学术话语创新应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在回答好中国之问的前提下回答好时代之问;应打破学科壁垒,实现
摘 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许多静电演示实验需要高压静电静电。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了电视机会产生高压静电的现象(高压包打火),提出利用电视机废旧元件设计制作“高压静电发生器”的设想,经过了一年多的实验研究,我们利用废旧的的黑白电视机元件设计制作了“高压静电发生器”。可以用于我们上物理课的静电实验演示和我们的学生课外静电实验研究。“高压静电发生器”制作简单,成本较省,操作容易。  关键词:电视机元件;
〔摘要〕 把握公共政策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关系需明确:公共政策为所有社会成员包括女性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公共政策要满足不同利益群体包括女性群体的需求,公共政策要保护弱势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利益。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坚持性别平等与公正原则,要尊重两性在社会领域的平等权利,尊重两性自然的生理差异,尊重两性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公共政策制定中考虑性别因素,需从社会性别视角进行审视,从女性的经验出发提出政策建议,从后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对体育免费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体育免费师范生创新能力包含器材与教具创新、教材创新、教学创新、课外知识拓展创新、研究应用创新5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5因素结构模型拟合度较好,体育免费师范生创新能力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后续研究的测量工具。当前刚入职的体育免费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属于中等水平。回归分析表明:专业能力、教学环境、专业精神、
《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电学实验之一,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中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3题考查了多用电表内电池电动势和电阻“×1 K”挡内部电路总电阻的测量;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3题利用电流表和电阻箱完成了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并利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考查的方向基本不变,主要体现在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原理的理解与迁移、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创新实验的
在我国古代,“算”指一种竹制的计算器具,“算术”是指操作这种计算器具的技术,也泛指当时一切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算术”一词正式出现于《九章算术》中。在隋唐时代,国家成立了培养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的专门机构——“算学”,它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数学系,教学用书有《孙子算法》、《五曹算经》、《九章算术》等算术书。从19世纪起,西方的一些数学学科,包括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论等相继传入我国,西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