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引领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论和路径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53647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达峰、碳中和即“双碳”目标是中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城市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居于先导地位,低碳城市试点已积累了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对于新形势下城市引领机制的理论基础、政策环境变化及优化方案进行系统性思考很有必要.根据协同论观点,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依靠外部规制运转的他组织阶段,需要向内部有序运转的自组织转变,其主要推动力包括优化快变量的作用机制,培育适合慢变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慢变量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竞争—合作机制的推动作用,鼓励良性竞争,加强城市间合作;发挥有序协同带来的功能倍增作用,功能互补,降低内耗.而城市引领的现实基础在于“双碳”目标对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首先政策环境由弱激励弱约束变为强约束强支持,城市发展迎来低碳硬约束,同时各方政策支持也在强化,需要有效防止城市低碳行动非理性的倾向;其次试点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证明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和社会协同力,形成多方面政策合力是必要且可能的.需要进一步推广经验,发挥好先进带后进,试点带整体的作用;最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存在要素空间错配、产业链整合度不高和清洁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等问题,仍有帕累托改进空间.由此,“双碳”目标下的城市引领机制,首先要以长效性持续性政策支持的差异化达峰路径为基础,消费主导型、工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和生态优先型城市各有侧重;其次要以城市间竞争—合作机制为保障,包括对考核评比、对口帮扶、信息披露的创新优化;最后要以区域协同政策为支撑,强化政策协同、产业协同、技术协同、能源协同和生态协同.
其他文献
采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0—2019年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相关数据,综合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方法,梳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科研成果,介绍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发展变化,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结果表明: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上升、平稳发展3个阶段;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研究作者较集中;当前研究热点话题为河长制、横向生态补偿、长江经济带和水污染防治等;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基础、流域生态补偿途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流域生态补偿原则及流域生
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实现碳中和既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尤其是碳中和愿景下,关键矿产资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碳中和与关键矿产之间的纽带联动性将不断提升.碳中和作为新时代全球范围内一次新的能源革命,对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剧增,维护关键矿产资源供给的安全稳定成为影响世界各国未来能源资源发展战略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但由于关键矿产具有品位偏低、矿石类型复杂、经常性共
基于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文章对1991—2021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30年间以“自然资源”为主题发表的2563篇论文进行了梳理与解析.研究发现,其间发文量先后经历了3个起伏上升期和1个下降期,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发文占比趋于稳定.纵向看,曾经出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能源资源与碳排放等研究热点.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分布于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与碳排放等主题层面.前期偏向于宏观、定性和规范分析,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资源政策和战略,随着研究的逐
人类发展评估是公共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热点.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把人类发展评估研究识别为三个阶段,指出需要在第三阶段背景下开展深化研究.第一阶段对GDP用作人类发展衡量指标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提出用人类发展指数(HDI)进行替代.第二阶段以“弱可持续”为依据,假设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可以互相替代,将生态环境影响的“绝对值”融入人类发展评估.第三阶段以“强可持续”和“地球边界”为依据,强调自然资本的绝对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将生态环境影响越过生态承载能力和“地球边界”的“相对值”融入人类发展评估.在以上分析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