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无论叙述一件事,记述一个人,还是描写一处景,抒发一段情,都是来源于客观事物,来源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实践、感受、认识,是有所为而作,有所感而发。阅读教学则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去认识作者所记叙的那件事,那个人,去体会作者所抒发的那段情,从中或获取知识,或受到感染,受到教育,或得到启发。因此达到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切体会,就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所谓入境,就是讲,在教学中,要引导理解课文内容时,凭借自己的理解、联想、想象等,对课文所记叙的事件仿佛是亲自听到、看到,亲身经历一般,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所谓入情,就是讲,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时,将自己的心同作者心相融,沟通两者的思想感情,尽可能地贴近作者的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那种情境、心境之中。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这里的“入境”就是讲要进入或接近作者所记叙或描写的那种景况之中;这里的“潜心”就是讲要贴近作者心,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悟作者之所悟。这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呢?一般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引导学生直接地理解语言文字,不借助于其他辅助性手段。
所谓直接地理解语言文字,就是抓住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反复阅读、品评,并借助学生的思维、联想、想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作者所记叙、描写的事件或情境之中,进入作者所展示的语境或心境之中。
例如教学《瀑布》一诗中“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一句。先启发学生说说是否在电影、电视里见过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的情景,这种声音是怎样的?让学生模仿其声音,并进而认识到“叠叠”的意思是此声还没完,下一个声音又起来,气势很猛。然后顺势将学生分成四组,模仿“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的声音。在体会其气势,烘托其气氛,使学生如闻其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着朗读,其教学效果很好。
引导学生间接地理解语言文字,借助于一些辅助性手段。
有时学生受年龄、阅历、生活经验等限制,对一些生疏的事物、景况、情感难以置身于内;有时也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创设一种情境,烘托某种气氛,造成一种与课文思想内容适应的环境;有时为了突出某一重点,突破某一难点,则假设一种方式等,以此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借助教师生动的形象感人的语言描述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那种送别的情境不太熟悉,缺乏真情实感,为了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尽快地入境入情,在教学之始,教师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这样一段话:“我曾访问过参加抗美援朝的一位志愿军叔叔。他含着激动的泪花,向我讲述了当年志愿军回国,同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情景。那天,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为这送别的场面落泪。朝鲜的男女老少都赶到车站,有的拉着我们的手,久久舍不得松开;有的扑到战士们怀里失声痛哭;有的把吃的用的一个劲地往我们手里塞。列车缓缓开动了,在场的几千人都再也抑制不住,放声大哭,几千人在哭呀,感天动地。几千人在挥手,依依不舍。他们跟着列车追赶着:‘亲人,再见了’,招手又招手,‘阿妈尼,多多保重’,告别又告别……同学们,这就是当时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那么,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这样难舍难分,为什么不忍分手……”
这样一段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创设了一种感人的环境,创设了一种催人泪下的气氛,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感情引入了当时送别的情景之中,为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提供了条件。
2、借助音乐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音乐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同语言文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根据一定的内容,选配一段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感情,或配乐朗读等,也能收到入境入情的效果。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选配一段感情深沉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或理解体会课文思想内容,或伴随音乐朗读感悟等。
3、借助画面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它包括挂图、照片、视频等。根据内容的需要,绘制或选取彩色的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使学生入境入情。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事先准备好的、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出来。如教学《瀑布》一课中“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几句。为了体会作者当时忽然看到瀑布时的那种惊讶、激动、赞叹的情境,先让学生转过身,背向老师,然后展示一幅瀑布风景画,说:“山路忽然一转,大家看!”让学生猛然回首,看到这幅画,产生一种如临其境,蓦然见到的感觉,以真切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二是当场绘画,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教师当场构画。能使学生进一步入境入情,加深理解。
4、借助于学生自身的绘画技能来入境入情。不少诗文,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绘画的方式,或用语言描述或实际构图出来,可以收到入境入情的效果。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提示学生:如果将这首诗画成一幅画,画上应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要这样画?让学生用形象准确的语言描述一下。如描述“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学生就说:要画上一大块菜地,菜地里种着绿油油的油菜,而且正开放着金黄色的花。一只黄色的蝴蝶落在菜花上,不仔细看,就分不出哪是花,哪是蝶。再让学生按描述绘画,既入境入情,又加深了理解,效果很好。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有效地进行阅读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入境入情,教师应首先入境入情,要在备课时,具体细致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语境、心境之中。
2、入境入情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但这两种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是综合运用,结合进行。无论什么方式,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单纯为采取某方式而不考虑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
3、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是借助于学生的联想、想象,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实际,把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同相应的生活經验联系起来,或展开联想、或展开想象。这种联想和想象越真切、越接近相应的客观实际,其理解、认识、体会就越深刻。
4、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是受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思想感情这整体系统制约的。因此在教学时,一是要注意在采取某方式的时候,看它是否为课文整体系统所需要;二是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在整体的制约下,理解某一词、句、段;三是注意将师生的思想感情同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可以充当文中的某一角色,不要只作局外人,只冷冰冰的客观分析。
5、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还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思维,展开一个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并且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在发展共性的同时,发展个性,让不同水平、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所谓入境,就是讲,在教学中,要引导理解课文内容时,凭借自己的理解、联想、想象等,对课文所记叙的事件仿佛是亲自听到、看到,亲身经历一般,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所谓入情,就是讲,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时,将自己的心同作者心相融,沟通两者的思想感情,尽可能地贴近作者的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那种情境、心境之中。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这里的“入境”就是讲要进入或接近作者所记叙或描写的那种景况之中;这里的“潜心”就是讲要贴近作者心,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悟作者之所悟。这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呢?一般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引导学生直接地理解语言文字,不借助于其他辅助性手段。
所谓直接地理解语言文字,就是抓住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反复阅读、品评,并借助学生的思维、联想、想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作者所记叙、描写的事件或情境之中,进入作者所展示的语境或心境之中。
例如教学《瀑布》一诗中“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一句。先启发学生说说是否在电影、电视里见过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的情景,这种声音是怎样的?让学生模仿其声音,并进而认识到“叠叠”的意思是此声还没完,下一个声音又起来,气势很猛。然后顺势将学生分成四组,模仿“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的声音。在体会其气势,烘托其气氛,使学生如闻其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着朗读,其教学效果很好。
引导学生间接地理解语言文字,借助于一些辅助性手段。
有时学生受年龄、阅历、生活经验等限制,对一些生疏的事物、景况、情感难以置身于内;有时也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创设一种情境,烘托某种气氛,造成一种与课文思想内容适应的环境;有时为了突出某一重点,突破某一难点,则假设一种方式等,以此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借助教师生动的形象感人的语言描述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那种送别的情境不太熟悉,缺乏真情实感,为了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尽快地入境入情,在教学之始,教师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这样一段话:“我曾访问过参加抗美援朝的一位志愿军叔叔。他含着激动的泪花,向我讲述了当年志愿军回国,同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情景。那天,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为这送别的场面落泪。朝鲜的男女老少都赶到车站,有的拉着我们的手,久久舍不得松开;有的扑到战士们怀里失声痛哭;有的把吃的用的一个劲地往我们手里塞。列车缓缓开动了,在场的几千人都再也抑制不住,放声大哭,几千人在哭呀,感天动地。几千人在挥手,依依不舍。他们跟着列车追赶着:‘亲人,再见了’,招手又招手,‘阿妈尼,多多保重’,告别又告别……同学们,这就是当时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那么,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这样难舍难分,为什么不忍分手……”
这样一段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创设了一种感人的环境,创设了一种催人泪下的气氛,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感情引入了当时送别的情景之中,为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提供了条件。
2、借助音乐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音乐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同语言文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根据一定的内容,选配一段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感情,或配乐朗读等,也能收到入境入情的效果。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选配一段感情深沉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或理解体会课文思想内容,或伴随音乐朗读感悟等。
3、借助画面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它包括挂图、照片、视频等。根据内容的需要,绘制或选取彩色的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使学生入境入情。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事先准备好的、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出来。如教学《瀑布》一课中“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几句。为了体会作者当时忽然看到瀑布时的那种惊讶、激动、赞叹的情境,先让学生转过身,背向老师,然后展示一幅瀑布风景画,说:“山路忽然一转,大家看!”让学生猛然回首,看到这幅画,产生一种如临其境,蓦然见到的感觉,以真切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二是当场绘画,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教师当场构画。能使学生进一步入境入情,加深理解。
4、借助于学生自身的绘画技能来入境入情。不少诗文,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绘画的方式,或用语言描述或实际构图出来,可以收到入境入情的效果。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提示学生:如果将这首诗画成一幅画,画上应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要这样画?让学生用形象准确的语言描述一下。如描述“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学生就说:要画上一大块菜地,菜地里种着绿油油的油菜,而且正开放着金黄色的花。一只黄色的蝴蝶落在菜花上,不仔细看,就分不出哪是花,哪是蝶。再让学生按描述绘画,既入境入情,又加深了理解,效果很好。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有效地进行阅读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入境入情,教师应首先入境入情,要在备课时,具体细致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语境、心境之中。
2、入境入情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但这两种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是综合运用,结合进行。无论什么方式,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单纯为采取某方式而不考虑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
3、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是借助于学生的联想、想象,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实际,把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同相应的生活經验联系起来,或展开联想、或展开想象。这种联想和想象越真切、越接近相应的客观实际,其理解、认识、体会就越深刻。
4、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是受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思想感情这整体系统制约的。因此在教学时,一是要注意在采取某方式的时候,看它是否为课文整体系统所需要;二是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在整体的制约下,理解某一词、句、段;三是注意将师生的思想感情同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可以充当文中的某一角色,不要只作局外人,只冷冰冰的客观分析。
5、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还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思维,展开一个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并且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在发展共性的同时,发展个性,让不同水平、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