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201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来改善孩子的学习?


  热爱学习是孩子适应信息社会、面向未来的通行证。怎样让孩子热爱学习是每个父母都关心的事。
  可现实中,热爱学习的孩子似乎并不多见,不是学得很苦就是很厌学。不知我们有没有仔细想过这是为什么。
  父母是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人。作为家长,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帮助孩子?假如我们把教育改革的责任指向自己,看看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不是有问题,能不能有所改变。
  也许有家长要叫屈了:我们还要怎么做啊,再没有比现在的家长更辛苦的了。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现在的家长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做的不是时候不是地方。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乱做,辛辛苦苦地瞎做。
  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家庭教育谁来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我觉得,要让孩子热爱学习,3岁前是最重要的阶段,要把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做正确,做到位。
  从0岁到1岁,出生的第一年,孩子什么都不懂,也很难受外界影响,却最具成长活力,学习能力最强。这就是“孩子天性爱学习,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最好的证明。所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每个成人都是儿童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真正理解蒙台梭利这句话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把握好教育的分寸。
  我们往往把入学以后的学习当作学习,把那些认真学习或轻松学习、学习效率高的孩子看成“天生有悟性”,而把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看成“天生没有悟性”。我们把学习成绩等表面现象当作了评价学习的最重要标准。
  而教育学、心理学有研究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一种生长,一种内生性生长。爱学习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就像1岁以内的孩子,学习出于本能,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由外而内”的知识灌输下的被动接受。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是他爱学习的天性被压抑了。

  只有把不断发展、强化学习内驱力作为我们教育的着眼点,把孩子的内生性成长作为评价学习的最重要标准,我们才能真的面向未来,做到“画龙点睛”“四两拨千斤”地让孩子以学习为乐,轻松成为学习能手。
  关注孩子早期的内生性成长,是关于“怎么做”的核心。

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孩子好奇的天性,在强化为学习内驱力,转化为真正的学习兴趣,呈现内生性成长之前,有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我把它称为“前学习”发育过程。
  胎儿以及出生最初的几小时、几天、几周、几个月乃至3岁之前,就是一个个重要节点,是“前学习”的敏感期。通过发展孩子的感官,学习眼睛看、耳朵听、动手做,通过亲身体验,让感觉与大脑建立联系,发展初步的知觉和思维,形成学习的三个渠道。这是“前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习的基础建设。
  有人会说,感知觉发展不是幼儿教育的重点吗?没错。但幼儿阶段的感知觉发展,是在婴儿甚至胎儿阶段发育的基础上,以综合协调发展为主,是在三大渠道建立起来的基础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大脑建成为立交桥式的高速公路畅通无阻。胎儿、婴儿阶段创建学习三大渠道是幼儿阶段学习的基础。
  在这些重要的节点,让孩子的身心循序渐进地、完整地、全面地、协调地发展,积极促进孩子“前学习”的发育,促进学习内驱力、内生性成长的发生、发展和强大,对孩子一生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年,人们已足够重视早期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口号。这句话本身没错,但若不对“起跑线”正确定义,就容易引起歧义。
  在孩子出生前后,前面所说的所有这些“基础建设”都与父母怎么做紧密相关。该对起跑线负责任的是父母,不是孩子!只要父母做得好,每一个普通家庭都能培养出爱学习、有悟性的孩子。
  在具体讨论父母如何科学引导孩子的“前学习”,以及强化学习内驱力,让内生性成长蓬勃发展之前,我们必须复习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个观点:孩子的成长是马拉松式的长跑,不是短跑。而在孩子人生发展的长跑中,早期发展是奠基阶段。奠基阶段的发展水平几乎决定孩子的一生。
  教育的结果是孩子一个个成长阶段的整体综合发展成果,要从孩子成年后他所表现出来的整个状态才能看出来。
  第二个观点:影响孩子成长发展的基本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与个体的学习特点)。这两个因素互为条件、相辅相成。而在孩子成长早期,这两个因素的表现特别具体、细微而复杂,对后期发展影响巨大。

给孩子尽可能好的示范


  奥地利科学家研究发现,动物在出生初期,比如灰天鵝即将出壳时,对它反复地说“来来来”,灰天鹅出壳后就会把发声者当作妈妈而跟随其后。小鸡出壳时看到鸭子,就能把鸭子认作妈妈学会下水。这个神奇的现象被称为印刻现象。
  印刻现象有几个特点:一是有敏感期,过了敏感期,印刻现象无法发生;二是印刻现象一经形成不会改变;三是印刻现象能被诱发,但诱发只能在敏感期的首次接触,错过了,即使最基本的潜能也可能彻底消失;四是印刻现象的敏感期有时间限期。
  人类本身具有巨大潜能,有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只被开发利用了百分之十到二十。是不是因为错过了无数个“一次成型”的印刻现象?印刻现象让家庭教育充满了想象空间。有研究表明,头三年的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比以后所有时间还重要得多,尤其头三年中的第一年。因为存在无数个“一次成型”的印刻现象的可能性。
  卡尔·威特提出的模式教育——关于生活的基础模式和语言、音乐、图像、文字等大脑活动基础模式的教育,在我看来就是利用印刻现象进行的教育。
  对此,父母有认识和没认识、有准备和没准备,以及印刻的质量如何,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早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孩子自然就会热爱学习。

  特别强调的是,印刻现象有一次成型的特点,不一定就是真的“一次”,而是最初一个阶段的模式。所以每个“第一次”的正确性、包容性以及效率都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比如,最初给孩子喂奶,妈妈应该和孩子面对面,眼睛对着眼睛,对他重复说:“宝宝吃奶了。”然后抱孩子躺成吃奶的姿势,让孩子吮吸奶水。这里包含了对吃奶的模式的学习,有倾听,有注意,有孩子对妈妈的回应,当然更有理解。
  总之,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对孩子做模式教育。
  家长可以把对孩子的希望一条条写下来,然后把这些要求先变成自己的行为。比如,生活作息健康有规律,喜欢自己动手,阅读书籍,读完书与人分享,做事预先计划,善于利用点滴时间,做事专注、讲求效率,乐于探索和思考等等。
  给孩子尽可能好的示范,强化孩子的内驱力,进行最好的模式教育,就是促进孩子的内生性成长。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作者系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委会专家。)
  编辑 木木
其他文献
摘 要:莫言的短篇小说《木匠和狗》以讲故事和听故事的结构方式,巧妙地完成了一个嵌套式寓言。小说印证了纳博科夫的论断,优秀作家应兼具三重身份:讲故事的人、教育家、魔法师。循此出发,无论是解读莫言本人,还是解读其相关作品,都极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木匠和狗》 讲故事的人 教育家 魔法师  在莫言众多炫目的作品中,短篇小说《木匠和狗》非常不起眼。该作发表于2003年《收获》杂志,并进入当年的小说排行
期刊
摘 要:《赤壁赋》是苏轼的心灵告白,自问世以来,历代评论甚多,高见迭出。笔者借鉴梁衡先生总结的“文章五诀”新角度,去探寻文学大师苏轼高超的创作技法,去感受他自言其愁又自解其愁的心路历程,去收获“心灵导航仪”的温暖力量。  关键词:写“形” 抒情 阐理 叙事 用典  《赤壁赋》自问世以来,历代评论甚多,高见迭出。笔者从“文章五诀”新角度,对《赤壁赋》进行赏析,以求方家指正。  “文章五诀”创作技法是
期刊
摘 要:在《红楼梦》中,“诗意地栖居”着一位奇女子——林黛玉。她才华横溢,敏感多思,脱俗不凡,毫不造饰,自然地表现自我。因为奇特的身世,与众不同的情思,“孤标傲世”的个性,加之一颗赤诚的“诗心”,所以无论是她的生活还是诗词都诗意盎然,因而林黛玉的生活诗化,情感诗化,行为诗化,她就是诗意的存在。  关键词:诗意地栖居 《红楼梦》 林黛玉  海德格尔以“诗意地栖居”表明一种无功利、真实无束的生活状态,
期刊
摘 要:《锦瑟》是李商隐的压卷之作。诗歌抒发了诗人因听瑟曲而感念生平、感怀身世的怅惘之情。真挚感人的情感内涵、含蓄朦胧的审美风味和严谨灵动的诗歌结构,是此诗颇为值得称道的地方。  关键词:李商隐 《锦瑟》 情感内涵 审美风味 诗歌结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李商隐的
期刊
摘 要:华裔魁北克作家应晨的小说《水的记忆》是对中国的书写,然而对文本细读分析,发现该小说不是作者对自己族裔特性的强调和彰显,而是通过对中国的历史叙述来表明价值的流变性,伦理叙述来解构传统的伦理结构,最终对中国文化本质主义进行了否定。比较不同小说中传教士的形象,发现该小说对传教士后代Jér?me形象的塑造更是质疑了任何僵化的族裔文化身份。因此,《水的记忆》虽然书写中国,目的却是对静止二元的身份概念
期刊
摘 要:霍达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成就卓越并有着广泛影响的回族女作家,她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寓意丰富、风格多样,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本文在梳理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分析了霍达作品中的创作主旨、人物形象、文化底蕴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霍达 回族女作家 文献综述  霍达自青年时期步入文坛,迄今著有影视剧本、小说、报告文学和散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八百万字,成就卓著,引起中国
期刊
摘 要:极权主义是造成《陆犯焉识》陆焉识悲剧命运的根源。知识分子历来是极权主义极为敌视的对象,陆焉识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身份注定了其命运的悲剧性。陆焉识被抛掷于极权主义这个毁灭人的“古拉格”容器里,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生存陷入无根的孤独困境,正常的人性被异化。在人性荒漠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被陆焉识认真爱过的冯婉喻却成了他最后的精神归依。他们的爱情故事看似曲折浪漫,实质更增强了陆焉识人生的悲剧色彩,同时
期刊
1975年深秋,爸爸把妈妈的工作调到了南京,39岁的爸爸和38岁的妈妈终于要团聚啦。  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坐拖拉机离开小镇,在南通搭乘轮船来南京。次日清晨,爸爸在中山码头迎接我们,一辆人力三轮车,把我们以及我们的全部家当,拉到了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学院的校门口。爸爸的几位学生早早地等候在校门口,摩拳擦掌地想替我们搬运家具,看到三轮车上只有一卷凉席、一捆被褥和一只皮箱,顿时面面相觑。当天晚上,他们不
期刊
年少时,曾经痴迷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将那些触动青春年少诗心的句子,一笔一画誊抄在精美的笔记本里,仿佛捕获了一只美丽的蜻蜓那样激动。  如今已人到中年,当我重读那些少年时热爱的诗句,尤其是关于母爱的诗句,读出了别样的滋味。这是时间的馈赠,让我读懂了母亲,读懂了母爱的真谛……1  我小时胆子小,不敢独自一个人走远路,更何况走夜路。乡村的夜路,四处黑漆漆,寂静无声,只有头顶的星空熠熠闪烁,每次走夜路,
期刊
摘 要:曹雪芹和老舍都是北京闻名的“八旗”作家,二人的小说创作都体现了满汉交融的民风、民俗、民情,形成了独特的“京味”风格,“满汉交融”丰富了他们小说创作的视野,使其小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势。本文从规矩礼仪、传统节日、饮食方式、娱乐消遣等方面的民俗角度去考察《红楼梦》和老舍小说,既有着浅层面的内容,也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满汉交融 民俗文化 “京味”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民俗的国家
期刊